03.03 有大上海、大武汉之说,那么是否有大成都之称呢?

创客新视角


为什么有大上海、大成都、大武汉之说,却没有大成都之称呢?

源于历史上的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上海是远东第一城,武汉叫东方芝加哥,都是开埠最早的城市。民国时期难得称上“大”的也就只有——大上海、大汉口(即今武汉)

大上海

自民国时代,那会的上海就是国际化大都市。经济发达,租界林立,十里洋场,高楼大厦,灯红酒绿。很多个版本的《上海滩》中大家应该有所体会到:

  夜上海 夜上海
  你是一个不夜城
  华灯起 乐声响
  歌舞升平

正因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有大气又洋气,解放前至今一直是远东第一大城市,所以才会有了这个大字,这是成都甚至北京都没法比的。

大武汉

民国时期,武汉市由汉口、武昌、汉阳合并而成 ,“武汉三镇”听着就相当霸气。汉口是当时的直辖市,武昌是当时的湖北省省会 ,汉阳是当时整个华中地区的工业制造业基地(汉阳造,不陌生吧)。在城区规模上,武汉自从诞生之时便是中国罕见的特大城市,在清代末期至1949年武汉都是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城市 ,而成都很难望其项背。

当时的成都,偏隅西南军阀混战社会动荡,在整个中国根本不出彩。抗战爆发后,随着东部的各类工矿企业、学校和文化团体等的内迁才开始有所起色。

大成都

这个说法是没有底蕴的,只是现今随大流而已。但是有这种大众说法,证明我们国家的发展是可喜可贺的,我们的信心在增强,能配的上“大”字的城市越来越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摆在我们面前。


仅个人愚见@所有条友


乡城的西原


大上海、大武汉是近代中国对上海和武汉的习惯称呼,上世纪称得上“大城市”的,武汉是“双子星”之一。至于“大成都”的叫法尚未听闻,民国时期西南的中心是重庆,成都还远远称不上大。


(图为民国时期的上海外滩)

上海是近百年来中国最大的城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上海发展的黄金时期,海外资本大量涌入,产业、商贸、金融等各行业都极度繁荣,远超东京、香港,号称东方巴黎,是远东第一大城市,“大上海”之称名符其实。那么“大武汉”的称呼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图为民国时期的汉口海关大楼——江汉关)

清末武汉开埠通商带来商贸繁荣,使武汉成为比肩上海的商贸大都市。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武汉对外贸易额连续42年仅次于上海,位居全国第二;18年位居全国第三,占全国的10%。



洋务运动开启了武汉工业化进程,使武汉成为和上海、天津并列的3大制造业中心之一。
到1907年张之洞离鄂赴京时,武汉“驾乎津门、直追沪上”,已与上海、天津并列为中国3大制造业中心,冶金、竣工方面更是领先全国、独占鳌头。


1911年武昌起义的胜利是辛亥革命取得的首次胜利,此后革命军节节获胜,封建满清王朝摧枯拉朽般地崩塌,因此武汉的战略地位让国父孙中山先生格外重视,他在《建国方略》中更是对武汉寄予厚望,提出要把武汉建成“略如纽约、伦敦之大”的大都市。

近代武汉之所以有“大武汉”之称,是源于国民革命军北伐占领汉口以后,国民政府迁都汉口,把隔江相望的武昌市、汉口市和汉阳县三地合并为武汉市,形成了一个巨无霸的大都市,“大武汉”称呼由此而来,而抗战初期全国各大媒体呼吁“保卫大武汉”的口号使得“大武汉”的称呼家喻户晓。





由此看来,近代大上海、大武汉之称确实有据可依,当之无愧。

再看成都,由于地处四川盆地,过去交通闭塞,更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为证,近代以来成都一直都落后于水运便捷的沿江城市重庆,更没法与高度繁荣的商埠开放城市上海和武汉比拟,几乎存在于重庆的阴影下籍籍无名,更无“大成都”之称。然而近二十年来,成都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道路上发展步入快车道,人口和城市规模快速扩张,到2017年城市面积达到1.46万平方公里,远超上海和武汉,而常住人口1600余万人,在全国仅次于重庆、上海和北京。让我们从卫星地图上看看成都从1985年到现在三十多年摊大饼式的扩张速度吧!


(1985年的成都)



(1995年的成都)

(2005年的成都)


(2015年的成都)

(2018年的成都)

今天的成都已今非昔比,城市之大超乎想象,虽然过去没有“大成都”之称,但是现在称之大成都已无可厚非。在今天高速发展的中国大地上,早已不是只有大上海和大武汉了,大北京、大天津、大广州、大重庆、大成都、大南京、大西安等等被称大的城市比比皆是,我们还有必要拘泥于民国时期的称呼吗?


土登洛桑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介绍一下大武汉、大上海的由来。大武汉、大上海的叫法始于民国时期和建国初期。

先说大上海。

大家都知道,上海的简称是“沪”,其实还有一个别称“申”。这是因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

鸦片战争后,腐朽软弱的清政府被迫在上海开埠,于是出现了那个年代的特殊产物——租界。中国的第一个租界就在上海,1845年英国设立的英租界。后来,法国人也在上海设立了法租界。

设立租界对中国人是屈辱的,但客观地讲,也使上海成为对外开放的商埠并迅速发展成为远东第一大城市。

再说大武汉。

武汉俗称“武汉三镇”,即:武昌、汉口、汉阳三镇。1927年合并成为武汉市。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除了上海就是武汉。

那时的武汉,就有着九省能衢之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也是中国的经济地理中心,被称为东方芝加哥。

说起大武汉的来历,不能不提到一个人。这就是孙中山先生。在民国初期的时候,孙中山就说过一句话:“武汉应略如纽约、伦敦之大”。后来,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又讲:“武昌一呼,四方响应”,足见武汉当时在全国的地位。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进攻武汉,引发全国各地都起来“保卫大武汉”,虽然武汉沦陷,但也由此给日本人以沉重打击,使抗日战争进入相峙阶段。

即使新中国成立后,武汉也一度是中国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城市。别的不说,单说东湖,就有杭州西湖的七八个大。

就是毛主席,也钟爱武汉。从1953年2月至1974年10月,毛主席先后48次武汉,在武汉的累计居住时间仅次于首都北京,最长的一次住了178天。

所以,“大武汉”与“大上海”交相辉映,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两座曾被冠以“大”的都市。

至于成都,虽然历史比较悠久,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城市规模和实力与上海、武汉还有不小差距。最开始,成都市区域面积只有区区30平方公里。成都能够取得现在这么大的规模和实力,主要还是改革开放以后快速发展的成果。

因此,大武汉、大上海是对武汉、上海历史的见证。这两个仅有的大城市也说明当时我国国力之弱。现在,广州、深圳、成都等诸多新兴城市快速发展,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竞相发展,这种百花争艳的城市发展格局,让我们对国家的发展更加有信心。


莫莫莫momomo


题主,问题非常棒!通城哥上个星期也在思考过这个问题,不过通城哥考虑的是为什么中国历来只听说过两个大城市(大武汉,大上海),原来是有如下原因。下来通城哥给大家说说自己的一些思考!

先说说武汉和上海为什么称做大城市吧!

其实,这跟这两个城市的历史背景有很大关系的,新中国成立前,首先全国上下还真没有武汉和上海在地域面积上这么大的城市,其次现在很多的新兴城市都是改革以后才发展起来(北广深)。现在武汉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下相比以前地位是下降很多的,所以现在武汉对外么发展口号就是“复兴大武汉”(如果武汉的朋友应该看过这样的宣传语)。

回到正题,再说说为什么成都不是大城市?相信这就非常容易理解了吧!成都是四川省府,放在建国前四川很大,大到加上现在的重庆!所以成都也是后起之秀~

“通城户外”专注农村生活资讯,欢迎各位老乡们点击关注。


聚焦通城


哈哈,你已经说了大成都。

所以,这里我想说的是,成都为什么懒得自大?

看完下面温馨细腻的图片,你会说: 管它大上海,大北京,我就住成都啦!

热闹,是入夜的成都永恒不变的胜景。


行人或闲适,或匆忙,每个人惬意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时尚的奢侈品,跟浓郁的烟火气竟然相处融洽

成都的萌,无处不在




街头艺人,可以随性自然地被欣赏


看到这里,你还管这个成都,大不大?


顶楼视野


成都是指中心城区,大成都是指概括二圈层郊县区域。单一城市定义应该是主城区域或连片中心城区,所以成都不称大成都。

大上海,大武汉都是有历史掌故在那,从中国近代开埠通商以来,商贾往来,繁华热闹,这名号就叫开了,武汉在央视还有一个广告词,大江大湖大武汉。

从新时代开始,中国能配上大的城市出现不少,广州,深圳,南京,杭州,苏州,天津等等,也没见有城市在意这个大或不大的称谓,大什么什么的与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有关联吗?相反很多中小城市的幸福指数才是最高的,所以题主是个脑残,可能有很在意这个称谓的也大有人在,很可惜在意这个的人基本就是个穷酸,更没任何本事改变什么。


贡嘎日松贡布


成都之所以不能称为大,是因为建成区面积而不是管辖面积!不断合并周围地、市、县、区,造成管辖地域庞大,农村人口众多,穷困人口众多,与城市称呼不相符!以这种方式冠以大,还不如称大四川比较贴切!!!


梦中想着你211620873


没有,我们不叫自己大成都,请叫我们成都省


忘了天空的翅膀


成都绕城公路还没有武汉三环线长,再怎么吹也只是个靠代管县市堆起来的虚胖子。一千六百万人口里面吃自来水的只有七百万人不到,还谈什么大。。。这就是为什么武汉是超大城市,而成都只是特大城市。



屈景昭


有大北京,大广州,大深圳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