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7 中广核40年:从进口钢筋水泥到自主技术出口老牌核电强国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40年最重大的成果之一,核电近年来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名片,代表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国之重器”。

过去40年,从0到7000亿;从大亚湾核电站的钢筋水泥都需要进口,到如今“华龙一号”示范工程防城港二期设备国产化率86.7%;从40年前的 “小学生”,到将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出口到老牌核电强国,中国广核集团(下称“中广核”)已成长为全球第三大核电企业。

谈及改革开放四十年最根本的发展经验,9月27日中广核副总经理谭建生在“中广核改革开放40周年故事汇”上表示,就是始终坚持安全发展,没有安全就没有中广核的一切,安全发展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保持基业长青的根本。

中广核40年:从进口钢筋水泥到自主技术出口老牌核电强国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自1978年邓小平同志宣布引进法国技术在中国建设大型核电站以来,中广核走过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核电发展道路。

目前中广核在运核电机组21台、在建7台,已经成长为我国最大、全球第三大核电企业,并打造出了国家名片 “华龙一号”,总资产已近7000亿元。

大亚湾核电站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是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工程。大亚湾核电站总投资约40亿美元,当时我国外汇储备只有1.67亿美元。为解决最困扰的资金问题,大亚湾核电站采用了“借贷建设、售电还钱、合资经营”的全新模式。

“大亚湾核电站设备国产化率不到1%,连大宗的材料,钢筋水泥都需要进口,仅调试锅炉是中国生产的。”谭建生介绍,随着我国核电的规模化发展,核电自主化比例持续上升,从红沿河1号机组的75%,到阳江核电5、6号机组的85%,再到“华龙一号”示范工程防城港二期的86.7%,我国核电装备制造业发生了跨越式发展。

从引进国外技术,到使用自主技术成功开启全球最高端市场,中广核实现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华丽转身。2016年9月29日,中广核与法国电力集团、英国政府签署了英国新建核电项目一揽子协议,实现了我国核电走出去的历史性突破。

英国核电项目包括欣克利角C、赛兹韦尔C、布拉德韦尔B三大项目,其中采用华龙一号的布拉德韦尔B项目拟采用中国自主三代技术“华龙一号”。

谭建生表示,进入英国新建核电领域,意味着中国已从核电技术输入国,跻身为核电技术输出国,这背后正是中广核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所结出的实果。

近十年来,中广核每年的科研投入占营业收入的5%左右。近三年,中广核累计科研投入接近100亿元,目前已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7个国家能源研发中心。

大量的研发投入,让中广核近年来产生多个重大科研成果,除华龙一号技术外,中广核研发成功了中国首个核电站“神经中枢”——数字仪控平台“和睦系统”,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第5个拥有此类技术的国家。目前,已经在9个新建核电项目中应用,实现了从二代到四代核电堆型的全覆盖,为我国核电建设节约资金近30亿元。

此外,中广核还完成自主先进核燃料组件、离子体处理固废技术研发,在全球首创电子束处理污水等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并在先进核反应堆、事故容错燃料等前沿领域积极布局。

130万法郎培养“黄金人”

安全是核电的生命线,承载着我国核电高起点起步的使命,在大亚湾核电站建设初期,中广核管理层即确定了 “找最好的教师”、“按世界一流水平培养人才”的方针。

中广核从一开始就高起点培养核电人才,1989至1990年间,先后分三批送出110多人到国外学习核电技术,平均每人培训费约130万法郎,约合一个成年人体重的黄金价值,由此被称为 “黄金人”。

谭建生表示,“黄金人”的含义并非只代表了巨额学费,更重要的意义是这批人作为中广核核电人才的“种子”,很好地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建立起了完善的核电建设、运营管理体系,以及与之匹配的核安全文化体系,且创造了世界一流的运营业绩。

据悉,目前中广核21台在运核电机组安全生产业绩持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在建核电项目安全管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按照国际上衡量核电安全水平的重要指标——世界核营运者协会(WANO)指标来看,中广核2017年20台在运机组、240项WANO指标中,有177项达到世界前1/4的先进值,比例达到73.8%。在建核电项目现场安全质量综合评级全部达到国际标杆7级及以上的先进水平。此外,岭澳核电站1号机组连续安全运行超过4500天,创造了国际同类型机组连续安全运行天数的世界纪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