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西方主戰坦克為什麼不使用自動裝彈機?

鬢如霜2


看了許多回答,什麼“機器永遠不如人可靠”,“坦克裡多一個裝填手能幫著修坦克”,“為了人員的安全”,這些人要麼是完全不懂自動裝彈機的發展現狀,要麼就是胡說八道吸人眼球?不要總用過去的眼光看問題,我就問一下照你們這麼說,炮兵裝備什麼激光測距儀,這東西又嬌貴又昂貴,遠不如人伸出個大拇指測距來的可靠方便?現代艦船搞什麼自動化,還像以前一樣動輒幾百上千人,被擊中後還能幫著堵漏補船艙?要什麼核動力航母,要保證人員安全啊,坦克自動裝彈機都不安全了,航母那麼大個的核反應堆能安全的了?可見,這些人的說法是過時且不合理的?

明眼人都看的出來,坦克裝備自動裝彈機是大勢所趨,不要說美國人不裝這東西就是“逆潮流”,美國人已經多久沒有裝備新一代主戰坦克了?沒有戰爭的壓力,美國人對陸軍主戰裝備就不那麼上心了,M1A2改改、修修就夠用了,計劃中的M1A3是要裝“自動裝彈機”的,可惜陸軍沒經費、項目被削了而已。美國人M1A2之前的坦克不裝自動裝彈機,那確實是因為美國的技術不過關,研究出來的樣車樣炮毛病不少;所以說不是自動裝彈機不重要或者不適合戰爭,恰恰相反,這個東西很重要,美國人也知道,以前技術沒過關就沒裝,後來新坦克項目流產沒機會裝,就是這麼簡單而已。

目前全世界能實用化並解決自動裝彈技術潛在問題的只有“中法俄”

說實話,不要小看坦克自動裝彈機的技術含量,這個東西現在能批量使用且解決了各種隱患的基本上只有“中、法、俄”三國。德國豹2和英國挑戰者系列沒有裝彈機,只不過一是沒有相應的技術,二是被美國人帶歪了路。也不要那麼武斷的說西方坦克不願意使用自動裝彈機,法國勒克萊爾、日本10式不算西方主戰坦克?

上圖就是美國人研製的自動裝彈機的一種(快抽系統),其他還有TTB系統、TTB改系統等不同的自動裝彈機類型;在美國的整個裝彈機的研製之路上,可謂是充滿了淚水:先是請德國人設計了一套方案,結果PPT講的再好,現實落差讓美國人再也不敢用德國方案(畢竟德國自己都沒搞定實裝);接著開始研究法國人的尾艙自動裝彈機,結果這玩意太複雜,只有法國人自己玩的好,其技術機密是不可能透露給美國的;美國自己七八十年代設計的幾種裝彈機實在是故障率太高;你說是美國人認識不到裝彈機的作用還是自己搞不定?

最後我們再來以日本10式主戰坦克來做個結尾吧,這款坦克可以說的近些年西方設計的新型坦克了,被一些人簡直“捧上了天,和法國的勒克萊爾、韓國的K2一樣採用了尾艙自動裝彈機,理論射速12發/分鐘以上。首先,這個事說明了各國坦克專家對自動裝彈機重要性的認識,所以日本也不遺餘力的裝備了;其次,說明了自動裝彈機的技術難度,韓國的不提也罷,就算是日本這個經常被人神話到“工業化水平如何高覺,自動化技術如何先進”的工業強國,可他的自動裝彈機表現怎麼樣?只要你去查詢一下每年的“富士火力演習”就能看到日本自動裝彈機慘不忍睹的表現,基本上發射20發炮彈就會出現故障.......所以日本如此,美國也好不到哪去,這東西需要技術積累的。

但是,美國沒有實現、英德跟著沒安裝、日本故障頻出這不能說明別人搞不定,法國的尾艙自動裝彈、蘇俄的轉盤自動裝彈以及我們自己的用的,都已經是成熟可靠的東西。隨著坦克彈藥裝填和重量產生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人類受到的制約也越來越明顯,其實所有國家都注意到自動裝彈的必要性,畢竟人力有時盡,你一個裝填手,就算再身強力壯,10發彈裝填過後,體力就會明顯下降,而且速度會越來越慢。然而坦克無論如今再強調裝甲防禦性能,其機動性和火力打擊永遠都是第一位的,因為主戰坦克自誕生之初就是用來進攻、進攻再進攻的,防守只不過是副業而已,如果到最後你的裝填手連炮彈都搬不動了,坦克就連一輛裝甲運兵車都不如了,至少人家運的人還多些。


裝備空間


當我還是一個懵懂的少年,迷茫中來到裝甲兵工程學院的時候,我就知道自動裝彈機是個好東西,尤其是我南口打靶時給好多同學裝彈,把左手好幾個手指都擠出大血泡(左手要保護底火,抱著炮彈的時候坦克晃得厲害,炮彈經常會磕坦克後壁,都是我的小左手給擋住的,因此一上午裝了15發炮彈,出了好幾個大血泡,磕青紫的部位那就不計其數了。不讓戴手套,戴手套時手套容易在手推上膛時被炮閂夾住,非常危險。裝坦克炮彈不會左撇子右撇子的,所有人都得左手推炮彈上膛,勁小了不關閂,勁無論多大,炮閂都是把你的左手頂開的,這時也容易把手磕青嘍。)的時候。當時我就想,這59坦克要是自動裝彈機多好呀。可惜沒有,可惜同學們讓我幫忙裝炮彈我就上車,我1米85大傻個子(跟大春兒一樣),裝炮彈貓個腰站不直,真的挺費勁的,但是我就是這個性格,受不了別人求我,後來戰友向我借錢,只要他不是去還高-利-貸,我都借,還高-利-貸的不借,我把我買了都還不起。

有人說,你上面說的都是費話。其實不然,在我回答這個題目的時候,發現已經有好多大V都回答過了,我看他們都是技術派的言之鑿鑿,但是好像沒有真正裝過幾發炮彈的,正好我裝過好多,這是我100多劣勢裡唯一的優勢,我是不是得和大家先聊聊?(我和大V比,全是劣勢,大家對比我們賬號名後面的那些細體字就知道了。)

美國的M1坦克研發過自動裝彈機,由於體積和重量始終難以達到滿意的水準,最終作罷。但是M1自動裝彈機設計得非常信息化,炮長通過傳感器獲得車內彈藥情況數據,可以在監視器上看到,也能掌握裝彈機構的運行情況,針對不同目標選擇不同的彈種。

由於最終都取消了,就不扯這個了。說說為什麼西方國家陸軍很少用自動裝彈機。坦克這個玩應吧,它無論怎麼先進,就算是M1A2有液壓懸掛系統,但是它在野戰條件下開起來,還是顛簸得厲害。而自動裝彈機對於炮彈和炮膛的位置要求是非常高的,雙穩系統加自動裝彈系統,這2大不成熟的系統配合工作,不是100%能把炮彈懟到眼兒裡的,有懟不上的時候的。有卡彈的時候的。大家可以試想,如果我是炮長,我把炮搖到了向上的30度,它再先進的自動裝彈機也裝不上炮彈,儘管我沒用過自動裝彈機,但是我看過坦克炮炮口翹起來,它的屁股有多低,都快到地板上了,這時候能裝上彈嗎?不說這麼多了,都0點了。這段的意思就是自動裝彈機的故障率很高,不是成熟的設計,所以美國人不用。

為什麼戰鬥機不弄自動裝彈機?都是事先掛導彈,為此還要專業配備與戰鬥機中隊相匹配的維修中隊編制大量的裝彈員去保障,也是一個道理,在機動平臺上自動裝彈,真的是要求好高的,容差量非常小的,不如就讓坦克兵去手工裝,血泡會慢慢吸收的。美國陸軍的地面炮兵,人家也都是手工裝彈的,坦克兵不比地面炮兵高貴。


吾評武願


其實也並不是西方坦克全不用自動裝彈機,像法國的勒克萊爾主戰坦克就是使用的自動裝彈機。另外德國的豹II系列坦克與美製的M1A2系列還有英國的挑戰者系列坦克則採用人工裝彈方式。

對於自動裝彈機來說,比如美國坦克也有過很多試驗。不過根據實戰需求及坦克兵勤務的現實情況,美軍決定還是要為主戰坦克採用人工裝彈的模式。

之所以使用人工裝填彈藥模式,主要是考慮到即使機械再成熟可靠也不遠不如人工可靠,另外,在坦克作戰初期,短時間內人工裝彈還具有裝彈速度快的優勢。當然長時間作戰,則是自動裝彈機要更加有利。另外,西方坦克主要使用的是彈頭與發射藥集中一體的整體彈藥,比俄製的125毫米分體式彈藥(彈頭與藥包分開的)要更加便於人工裝填,120毫米的炮彈在重量和體積上也要小於125毫米彈藥。這樣在裝填時只要填上一發炮彈就好,而俄製125毫米坦克炮彈則要分別裝填彈頭與彈藥包,這個時間上沒有優勢,還會過早的將裝填手的體力耗光。

對於多了一名裝填手的坦克車組來說,4人車組能幹活兒會成倍的增長,比如在保護中,無論是拆履帶、換電瓶、擦炮膛,4人車組應付起來都要更自如一些。另外在美軍在伊阿戰場上的經驗,第4名車組人員,可以在日常巡邏中,起到與當地人溝通的作用。而如果是3人車組,一旦下去一人,則2人車組是無法應對突發狀況的。同時第四名車組人員還被要求具備其他3個人任務能力,這樣一旦有車組人員受傷或死亡,裝填手可以迅速填補其位置,繼續作戰。


對於俄製坦克來說,使用自動裝彈機一方面是因為分體式彈藥更適合自動裝填,而非人工裝填。另外一方面,減少一名裝填手可以有效的將車體高度降低,達到一定的隱蔽效果。這也是我們看到俄製坦克多數都沒有西方坦克那麼高大。


鼎盛成寧


西方國家的主戰坦克很少有安裝自動裝填系統的,更多是依賴於人工裝填,這是擁有多方面的原因,在早期的坦克炮,也就是105毫米級別時,人工裝填可以保持相當高的效率,故而多不考慮自動裝填,但是隨著大口徑坦克炮,也就是120或125毫米坦克炮出現時,自動裝填技術受到了關注,不過最終西方選擇了人工,這主要與西方坦克炮採取了定裝彈,而不是合適的那種分裝彈有關。

所謂的定裝彈,也就是彈丸與彈筒合二為一,相比之下,分裝彈採用的彈丸與彈筒分離的方式,分裝彈的設計對早期自動裝配系統來說是一個非常有利,雖說會複雜一些,卻可以實現。但是對定裝彈卻是一個麻煩。

整個炮彈個頭大,造成自動裝填系統過大,實際上直到法國的勒克萊爾坦克才真正的成熟起來,安裝了120毫米炮彈的自動裝彈機。

現役主力坦克,M1,豹2等坦克型號實際上都是上世紀七十年代設計,甚至可以追溯到六十年代,那個時候的自動裝彈機尚沒有成熟,主要是可靠性差,故障率相當高,增加一名裝填手,解決這個問題還是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故而放棄了,依然是人工裝填。

其實俄式的自動裝填系統在早期只是解決了有與無的問題,實際上存在不少問題,在實戰中真是表現出太多的問題,比如:安全性不好,容易飛炮塔。直到T90坦克時,才真正的推出可靠一點的裝填系統。


南國軍情


說西方主戰坦克不用自動裝彈機,大概是忘了“勒克萊爾”這個“異端”。作為法國陸軍的現役主力戰車,“勒克萊爾”由於在設計上強調緊湊型因而犧牲了車內空間,這使得該車幾乎沒有除車長、駕駛員和炮手以外其他車組成員的位置。

為此,“勒克萊爾”配用了自動裝填機,這使得“勒克萊爾”成為了西方主戰坦克中射速最快的車型,可以實現15發/分的高射速。而其他西方國家也並非完全將自動裝填機拒之門外,美國就曾經非常熱衷於發展自動裝填機。

美國曾經在上世紀60到70年研究過多種不同構型的自動裝填機設計方案,其中一些進入了工程試驗階段。在設計“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時,美軍也曾為其試驗過多種不同型號的自動裝填機。然而由於體積和重量始終難以達到滿意的水準,最終為“艾布拉姆斯”配備自動裝填機的計劃只得作罷。

另一個不使用自動裝填機的問題,可能在於成本。冷戰時代西方國家的主流主戰坦克如M1“艾布拉姆斯”、“豹”2、“挑戰者”2等生產數量都非常多,動輒就是幾千輛的產量。可想而知,為數量如此龐大的坦克配備自動裝填機,將會產生一筆多麼巨大的開支。此外,英國和德國也曾經發展過自動裝填機,但最終並未投入實際運用。總之,西方主戰坦克不使用自動裝填機其實是個偽命題,即便目前一些國家不使用自動裝填機,也並非沒有相關的技術。


軍機圖


主要還是考慮到故障率!人在江湖走,誰人不挨刀?尤其是坦克,這玩意兒從戰場上遛一圈回來基本上都是帶傷的,每多一個零部件就多一個零部件受傷的風險,那麼這個零部件的維護就是個問題,這會增加坦克重新上戰場的維護時間。

其次,戰場的受創反擊能力。現在能夠打傷坦克的武器太多了,武裝直升機,反坦克導彈,坦克炮,甚至火箭彈,這些武器都能夠創傷坦克,但是隻有少數的空對地導彈能夠徹底報廢坦克,比如火牛導彈,這玩意兒裝藥量大,能夠徹底炸燬坦克。其他武器的話正常也只能創傷坦克,也不會徹底損毀坦克的,這時候就得考研坦克的受創反擊能力了,比如垂死掙扎,在受到打擊之後還能還擊。這時候多那麼一個自動裝彈機反而不利,因為自動裝彈機在這個時候基本上已經報廢了。所在在新款坦克裡,即便有配置自動裝彈機也還會保留人工裝填的能力,這也是基於這種考慮。

第三點,坦克的作用在下降,坦克所要面臨的作戰壓力在下降,基本上不會有人拿來當進攻主力了,那麼貴一輛坦克被一發導彈打趴窩了不划算,各國對於更新換代坦克的源動力不足。現在坦克的主要往輕型化多功能化發展,迴歸其支援步兵作戰的原先設計目的。


優己


老美喜歡用定裝彈(彈丸和藥筒是一體的),而非分裝彈。定裝炮彈的體積大,不利於利用車內零散空間。所以定裝彈的供彈機構就很龐大,西方人的平均身高和體型比較大。這樣車內空間就更小了。

如果比較蘇系坦克和美系坦克,就會發現,美系坦克非常重視乘員的舒適性。對內部空間的要求要高於蘇系。

火炮系統的發展也有區別,美系坦克重視一發入魂,所以熱衷於定裝彈,不管目標遠近,裝甲厚薄,都是一炮過去了事。

蘇系坦克不同,為了充分利用車內零散空間,使用分裝彈藥,針對目標遠近、針對不同裝甲目標,可以靈活選用不同裝藥量的藥筒。

為了使用定裝彈、乘員舒適性和活動空間,沒辦法兼顧供彈機。

其實我們常說的自動裝彈機,分為選彈機構、供彈機構兩部分。

美系坦克的選彈機構其實也是全自動的。只是缺少了供彈機構,而是由填裝手負責完成。

蘇系坦克則是全部由機械完成。


夏日蟬時雨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很簡單

第一,人永遠比機器可靠。

自動裝彈機誕生的時代,這個東西不太可靠,經常出現故障,導致無法供彈。

對於坦克來說,如果不能供彈,坦克就等於沒有戰鬥力。

相比起來,人工裝彈不會有問題。

第二,早期裝彈機不堪用

早期裝彈機技術上很爛,以T72為例必須炮管回到初始位置,才能夠裝彈。

這就等於火炮開炮以後,必須將炮塔先轉到0角度,然後重新旋轉開火。

這就大大影響了反應時間。

不要小瞧這點時間,在戰鬥中就是致命的。

第三,美軍裝彈並不是完全手動

其實美軍坦克也大量使用自動供彈系統,但是自動選彈。

彈藥手根據需要,選擇要裝填的炮彈,自動選彈機器將炮彈送到你的手邊。

彈藥手需要做的僅僅是,將炮彈塞入炮膛而已。

第四,東西方坦克設計的不同

蘇聯坦克定位是消耗品,強調攻擊力和機動性,忽視防禦力。

對於蘇軍坦克來說,他們只是在空軍掩護下,殺開北約的防線,然後不惜代價進行衝擊,一舉打垮整體防禦。

在這種情況下,最初的蘇軍坦克肯定是會被打掉的。在被幹掉之前,蘇軍坦克必須儘可能快的開炮,自動裝彈機也就是必須的。

同時,因蘇軍坦克防禦差,就必須減少人員(減少傷亡),從而降低坦克的外形,減少中彈的概率。

M1的彈藥手必須站著裝彈,坦克非常高達,在那個時代很容易中彈。

但T72沒有這樣一個人,坦克低矮,中彈面小得多,等於增加了防禦力。


其實,從原則上說,如果供彈機沒有技術上的問題,當然應該用供彈機。

可以預計,美軍新一代坦克肯定會使用自動供彈機。


薩沙


西方主戰坦克除法國的‘’勒克萊爾‘’有自動裝彈機外, 其它主戰坦克之所以不使用自動裝填基本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西方主戰坦克普遍內部空間充裕,如‘’艾布拉姆斯‘’和‘’挑戰者‘’以及‘’豹-2‘’、‘’梅卡瓦‘’等,故沒有俄式主戰坦克對自動裝填的要求迫切。 2、例如美國的艾布拉姆斯坦克,從內部人員分工來說裝填手不但要負責裝彈,而且要負責大量的偵查和指揮工作,經驗技能一般僅遜於車長,相當於“副車長”角色。且使用自動裝彈機對整個訓練分工方面都要重新設計,而相關的規定暨制度卻不能隨意變動; 3、自動裝填機的機械故障的負面影響要大於人工裝填的速度弱勢。 總的來說,其實還是由於俄式主戰坦克外形低矮且炮塔內部空間狹小:如俄式的 T-90與美式的 ‘’艾布拉姆斯‘’相對比,T-90主戰坦克的炮塔要明顯小於艾布拉姆斯的炮塔:這就意味著前者的炮塔空間要大大小於後者,故而艾布拉姆斯的炮塔無疑為裝填手提供了充裕的活動空間。所以,這就是西方主戰坦克為何不使用自動裝填的主要原因。當然,這應該說是因事制宜的自然抉擇,而並無絕對的優劣之分。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現在也開始關注自動裝填技術了:在新一代主戰坦克的設計研發中也準備考慮自動裝填技術,而對目前現役的主戰坦克似乎並沒有迫切的改進需求。

俄式‘’T-90‘’主戰坦克:


美式‘’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

英國‘’挑戰者-2‘’型主戰坦克:


德國‘’豹-2‘’型主戰坦克:


以色列‘’梅卡瓦‘’主戰坦克:


東驤神駿


大部分西方國家坦克型號暫時沒有使用自動裝彈機,跟武器研發的時間和陸軍戰術思想有很大關係。坦克裝彈機的優點很多,它能顯著提高坦克的擊發效率,同時節省人力。畢竟手動裝彈真的太辛苦了,高度緊張時還可能失誤,耽誤分秒必爭的戰機。目前西方國家普遍認識到自動裝彈機的價值,只是目前尚未完全掌握相關技術,同時也不急於升級陸軍裝甲武器體系。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完全掌握自動裝彈機技術的國家只有三個,不是大多數人認為的德國和日本,而是法國俄羅斯和中國。法國勒克萊爾坦克採用的是尾舵自動裝彈機,是法國獨創的技術,美國沒有模仿成功,日本模仿出了這種裝彈機,但在多次軍演中出現嚴重故障,技術還不夠成熟。俄羅斯採用的是轉盤自動裝彈技術,俄羅斯是使用坦克經驗最豐富的國家,現在也研發了世界最強坦克T14阿瑪塔。我們也有自己獨有的技術。

其實美國,德國和英國也想發展這種技術,美國曾經邀請德國機械技術團隊赴美合作設計自動裝彈機,但最終設計失敗。美德都未能掌握該技術。現在美國暫時沒有發展下一代主戰坦克的明確設計方案,M1A2還會繼續服役。但可以確定的是,美國和德國,英國等國的下一代坦克肯定會採用自動裝彈技術,因為這是大勢所趨,一體自動化技術是武器發展的必由之路。

除了技術儲備不足的原因外,還跟美國陸軍發展思路有關。美國陸軍強調兩點,一是讓陸軍飛起來,強調直升機的價值,二是美國陸軍喜歡使用輪式步戰車,不太喜歡履帶式重裝甲。瞭解中東戰爭的人對此最有感觸,美國的二三十架阿帕奇直升機就打翻了幾百輛伊拉克坦克,讓世界各國重新思考直升機的作用。

美國近些年在伊拉克,阿富汗等地的戰鬥中,發現輪式步戰車似乎效率更高。一旦被擊中,可以快速更換輪胎。而重裝戰車的履帶一旦被打斷,可不是短時間能修好的。美國的陸戰隊和陸軍更喜歡機動作戰,千里奔襲,因此不急於升級履帶戰車。從美國媒體的一些報道看,美國下一代坦克肯定會用上自動裝彈機,最終這種技術會普及到所有裝甲武器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