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1 涿州与北京最新发展动态!涉及交通、教育、医疗等!

作为中国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都市圈经济将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头戏。

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到2022年,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梯次形成若干现代化都市圈;到2035年,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

以北京为中心,京津冀都市圈正处于加速发展建设中。交通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成为京津冀都市圈建设的突破口和关键所在。

涿州与北京最新发展动态!涉及交通、教育、医疗等!

涿州与北京最新发展动态!涉及交通、教育、医疗等!

以1小时通勤划定都市圈

畅想未来的现代化都市圈生活,应该是这样的:中心城市没有人口过度集中的压力,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人们住得开心,外来人口享受到应有的服务,不觉得自己是“外人”。

根据国家发改委给出的定义,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目前,“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19个城市群规划已基本编制完成,其中跨省的均已出台并实施。相对于“城市群”这一较大的尺度概念,在城市群核心地区推进都市圈建设,成为必要的切入点和更小的抓手。

如果说世界级城市群是我们最求的终极目标,那么遍布全国的都市圈就是一个个领头羊。以日本为例,以东京为中心城市的东京都市圈,支撑起东京、横滨到大阪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带动了周边一大片的经济发展。

在中国,都市圈已成为各类发展要素在空间上聚集的主要载体。明显的趋势在于,以前大家都往大城市挤,现在都市圈内城镇化经济也发展了,人口由中心向外围流动。伴随着外圈层人口的加速增长,外圈成为未来城市新增人口的主要承载地,预计未来将吸纳都市圈内超过70%的人口。在投资方面,2017年全国57%的固定资产投资与城镇化建设密切相关,投向了泛都市圈。其中,44%直接流向都市圈。

此外,国际经验表明,在城镇化中后期,资源要素将由周边向中心城市单向集中,转变为从中心城市向周边扩散,这也是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涿州与北京最新发展动态!涉及交通、教育、医疗等!

 

从解决交通居住医疗问题入手

国家发改委指出,近年来,都市圈建设呈现较快发展态势,但城市间交通一体化水平不高、分工协作不够、低水平同质化竞争严重、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依然突出。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和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18》也显示,在中心城市1小时通勤圈的基础上,选取与中心城市日平均双向流动人口占市域总人口比重在1.5%以上的城市,作为都市圈的外围城市,中心城市加上符合标准的外围城市,即为该都市圈范围。

按照此标准,在不含港澳台地区的情况下,全国共识别出34个中心城市都市圈。各都市圈按发展水平则分为三个层级,即成熟型都市圈、发展型都市圈和培育型都市圈。以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三大都市圈为例,地理气候不一,规模和基础不同,文化自然更是迥异。

因此,有专家就认为,发展都市圈要从交通、产业、公共服务三个领域入手——交通一体化先行,产业一体化作为突破口,公共服务一体化是关键所在。只有解决了最基本的出行、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问题,都市圈才能得到高质量发展,才能形成都市圈内的联通、流动和协同。


涿州与北京最新发展动态!涉及交通、教育、医疗等!

 横跨北京通州与河北燕郊的潮白河大桥,将两地间的通勤时间大大缩短

京津冀生活可“圈”可点

如果按照现有的都市圈定义,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京津冀都市圈应该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以及河北省的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岛、石家庄、张家口、承德等。

其中,北京东部的通州将强化与北三县在规划、标准、管控上的统一;而北京南部的大兴将与永清、固安、涿州加强在产业、交通、教育、医疗等全方位的协同;张家口则借助2022年冬奥会的契机加强与北京北部的资源连通。

近几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推进得如火如荼,并取得了丰硕成果。2015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京津冀区域的整体定位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

如今,天安门向东30公里,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之畔,一幢幢新建楼宇拔地而起。1月11日,北京市级行政中心迁入通州,标志着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正式启用。北京西南方百余公里,在碧波荡漾的白洋淀之畔,被称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雄安新区从内而外初露峥嵘。

这些年来,京津冀一体化交通网络加快构建,京雄城际、京沈客专、京唐城际等轨道项目正全力推进,京昆、京台、京秦、首都地区环线、兴延、延崇高速平原段等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市域内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全面消除……“轨道上的京津冀”,“车轮上的京津冀”加快打造,环首都半小时通勤圈、京津保1小时通勤圈的辐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京津冀地区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市场一体化也在推进。这些年来,京津冀三地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符合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的合作不断增加。在北京市2018年的重点工程项目中,涉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项目达88个,占比约1/3。这88个项目包括北京新机场、延崇高速、延庆冬奥村、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太行山绿化三期等,涉及非首都功能疏解、城市副中心建设、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设施、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治等5个方面。

与此同时,京津冀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协同也成为三地协同的重中之重。以通州的潞河医院为例,该医院作为通州区域医疗中心,正在建设通州区北三县跨域分级诊疗体系,建立通州区北三县急救体系、慢病管理中心、智慧化医院等,让北三县百姓享受到北京同质化医疗。

可以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顶层设计下,三地已迈入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相辅相成的新征程。从跨越沟壑到轻松可达,京津冀现代化都市圈生活,未来可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