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千古第一“仁”帝赵祯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相信大家听到这句唱词就知道形容的是开封府的包拯。包拯在当时正是宋仁宗的手下,我们知道包拯是一个特别铁面无私的人,他敢于直言面对所有的事情,就连皇帝都敢指责。有这样一个故事,宋仁宗想要封张贵妃的叔叔张尧佐当三司使兼宣徽使,三司使分别管理财政收支、租赋与盐铁专卖事务。但是身为御史的包拯却不同意。而宋仁宗又说不如让张尧佐当个粗官——节度使。对于这件事情包拯是同意的,但是对于宋仁宗的“粗官”这个说法却非常的有意见,因为当时宋太祖、太宗都当过节度使,所以包拯的情绪非常的激动,不希望宋仁宗把这个官列为“粗官”一类。要知道当时的包拯因为情绪激动,都把唾沫星子喷到了宋仁宗的脸上,但是宋仁宗却丝毫的不介意。他回到后宫指着脸上对张氏说:“你只知道要宣徽使,你难道不知道包拯是御史吗?”在北宋的几个皇帝里,宋仁宗是最受欢迎的一位。关于宋仁宗的故事有很多,主要就是宋仁宗的“仁”。所以很多人都说,如果包拯不是遇到了宋仁宗,那么这个世界上很有可能会少了一个包青天。

千古第一“仁”帝赵祯

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去世,才开始亲政。赵祯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对下属宽厚以待,让百姓休养生息,因此受到后世的称赞,史称“嘉祐之治(是宋仁宗的第九个和最后一个年号)”。赵祯不光对人仁慈宽厚,身为九五至尊,但对自己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衣食非常简朴,史书中记录了他大量严于律己的故事。有一次,赵祯在散步,时不时的就回头看,随从们都不知道皇帝是为了什么。赵祯回宫后,着急的对嫔妃说到:“朕渴坏了,快倒水来。”嫔妃觉得奇怪,问赵祯:“陛下为什么在外面的时候不让随从伺候饮水,而要忍着口渴呢。”赵祯说:“朕屡屡回头,但没有看见他们准备水壶,如果朕要是问的话,肯定有人要被处罚了,所以就忍着口渴回来再喝水了。”

千古第一“仁”帝赵祯

赵桢的生活也较检点。有一次,时值初秋,官员献上蛤(gé)蜊。赵桢问从哪里弄来的,臣下答说从远道运来。又问要多少钱,答说共二十八枚,每枚钱一千。赵桢说:“我常常告诫你们要节省,现在吃几枚蛤蜊就得花费二万八千钱,朕吃不下!”他也就没有吃。还有一次,赵祯处理事务到深夜,又累又饿,很想吃碗羊肉热汤,但他忍着饥饿没有说出来,第二天,皇后知道了,就劝他:“陛下日夜操劳,千万要保重身体,想吃羊肉汤,随时吩咐御厨就好了,怎能忍饥使陛下龙体受亏呢?”仁宗对皇后说:“宫中一时随便索取,会让外边看成惯例,朕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汤,御厨就会夜夜宰杀,一年下来要数百只,形成定例,日后宰杀之数不堪计算,为朕一碗饮食,创此恶例,且又伤生害物,于心不忍,因此朕宁愿忍一时之饿。”

千古第一“仁”帝赵祯

这些故事都是说明宋仁宗的仁、明,但是作为一个皇帝,我们应该从文治武功来综合评价他。从文治来说,仁宗皇帝是做得不错的,他的善良为当时的社会营造出了非常良好的氛围,整个国家的气氛是非常和谐的。宋仁宗极能得人,北宋当时养士数十年,到了宋仁宗那会已经开枝散叶,而仁宗一朝的名臣,有名的如范仲淹、富弼、韩琦、文彦博、欧阳修、吕夷简、庞籍、包拯、王安石、吕公著、吕公弼、司马光、韩维、韩绛、韩缜、张方平等等。而在武功上,宋仁宗就里伟大差很远了,赵祯在位期间最主要的军事冲突在于西夏。仁宗一朝的宋军被李元昊打得可是够呛,基本可以算得上是“满地找牙”了。但是这一点也不能全怪他,毕竟宋朝自开国以来因为政策原因军事上就一直软绵绵的。

千古第一“仁”帝赵祯

夏景宗李元昊即位后,改变其父定难军节度使李德明(夏太宗)“依辽和宋”的国策,于宝元元年(1038年)称帝,国号夏,史称西夏。宋夏间维持三十年的和平政局再次破裂。从康定元年(1040年)到庆历二年(1042年)的三年中,宋、夏在三川口(今陕西延安西北)、好水川(今宁夏隆德西北)及定川寨(今固原西北)展开三次大战,宋军皆先胜后败。西夏虽在宋夏战争中接连取得胜利,但自身亦伤亡近半,国力难支。在受到重大损失的情况下,宋、夏终于谋求妥协,于庆历四年(1044年)十月订立和约,史称“庆历和议”。自此后,宋夏关系趋于缓和,维持了近半世纪的和平。

千古第一“仁”帝赵祯

宋仁宗唯一做过的“坏事”应该就断了柳永功名之路。那么柳三变同学到底是哪里得罪了皇帝呢?因为柳永科举不中趁着酒意写下了《鹤冲天》,正是这首词给他的命运带来了巨大的打击。这首词语言很浅显,词的上阕说,这次榜上无名,乃发挥失常纯属偶然。失败了一次没啥大不了,反正我是个才子词人,是不穿官服的国之栋梁。总之表达了对官场的不屑与不满,表现柳永自信、狂妄。下阕就更加不着调了。我失去了仕途,却赢得了欢乐。特别可恨的是,柳永竟然公开和体制决裂,“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所谓仕途一切都是浮云,干脆青春作伴,游戏红尘好了。这首词传到了宋仁宗那里,其实宋仁宗私下里很喜欢柳永的词,但柳永的词分明是在挑战社会主流价值观,于是仁宗很恼火。于是御笔一挥,“此人花前月下,好去浅斟低酌,何要浮名,且填词去”。皇帝金口玉言,于是柳永的仕途就此戛然而止。反正只要仁宗还活着,柳三变不改名想考上基本上是不可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