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6 天下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天下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中國歷史上,秦朝和隋朝是兩個比較相似的王朝,但對統治者的評價卻不甚相同。沒人將隋朝滅亡的原因歸之於隋文帝,而秦始皇卻為秦朝的短命一直承擔罵名。焚書坑儒更是千夫所指。但焚書是李斯建議的,初衷也是為了消滅誹謗秦朝的謗書。坑儒也只是殺了幾百個騙了他的術士,這些都不是秦朝滅亡的直接原因。直接原因在於秦始皇死後的權力鬥爭。

  公元前260年那場決定中國命運的長平之戰,秦國獲得勝利,但是一場慘勝。秦國也損失過半,老幼基本悉數上陣。這才有了坑殺40萬降卒的事情,否則無法彌補秦國巨大的損失。至於到了後來,秦國王翦悉起60萬大軍滅楚,基本上投入了秦國部隊的全部主力。後來這部分秦軍一分為二,一部分由蒙恬率領守衛長城,一部分征伐南越。

  胡亥靠沙丘政變上臺,誅殺胡夫和蒙恬,長城守軍也基本上被完結了。在李斯和趙高的慫恿下,胡亥讓秦法更加嚴苛,並且徵收了更多的賦稅,繼續修繕阿房宮和秦始皇陵墓,這些政策共同造成了全國局勢的緊張,從而使得一夫作難,天下應者雲集的狀況出現。

  秦國鎮壓農民起義的主力是章邯,他的部隊基本來自囚徒,即使這樣也讓起義軍大吃苦頭。繼蒙恬而起的王離的戲份很少,至少從一個側面證明了長城軍團主力不在的事實。剩下的這些人,也在鉅鹿之戰中被打垮了。而章邯的失敗不是由於軍事失利,而在於趙高弄權,張寒不得已投降了項羽。假使這幾十萬人還在,孰勝孰敗還很難預料。

  所以,在我看來,秦末農民起義軍的戰力被過分誇大了。彭城之戰,項羽以3萬騎兵大破劉邦的56萬聯軍,一方面說明了項羽的勇猛,另一方面則說明了劉邦部隊組織能力的缺乏。在中國王朝戰爭的末期,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明朝時就是這樣,幾萬人的正規軍能夠擊敗幾十萬人的農民軍。並且,劉邦重用了秦朝之前的中下級軍官訓練他的騎兵後,就能迅速恢復戰鬥力,從而能夠抵擋進而戰勝項羽的騎兵,這也能說明當時部隊的戰鬥力與鼎盛時期的秦軍無法相比。

  劉邦也在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但是楚漢戰爭中的智力交鋒並不是很激烈。項羽缺乏全國眼光,只用蠻力,這使得他四處征伐卻又效果欠佳,最後疲於奔命。劉邦能夠好點,但也沒有全國性的戰略,而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運用陳平的反間計,離間項羽和將帥之間的關係,各個擊破。但總的來說,雙方的鬥智並沒有迸發出激烈的火花,只能是一種低層次的互動。

  韓信也自誇說,韓信將兵,多多益善。但果真如此嗎?要是真的是古之名將,就不會讓劉邦屢次進入他的大營,奪了他的兵符。更不會敗在呂后手下,讓一個婦人擒住。韓信暗度陳倉、背水而戰是很精彩,但他的對手很弱,沒有形成精彩的攻防戰。滅一國一次戰爭足以,沒有形成雙方的拉鋸,就這樣奠定戰將的名聲,恐怕還是靠不住的。

  從各自的戰鬥力上來講,秦趙當時的軍力都是可以和匈奴這面相抗衡,並且野戰毫不遜色的。但劉邦鼎盛之時,率領幾十萬大軍,還是在白登被圍,不得不接受屈辱的和親政策。從總體上來看,楚漢戰爭從攻防雙方來說,是無法與戰國七雄的滅國戰爭相比了。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個時期湧現的英雄人物,他們並沒有達到我們賦予他們的那樣的高度。

  現在一說起古之名將,項羽都是不得不提的名字。但項羽勇則勇之,並不學習兵法,韜略很差。至於垓下之圍,能夠力殺上百人,則只能說明當時的軍隊素質已經很差。戰國時期的滅國戰爭,即使勇武如秦君者,這樣的衝殺,也早已被打成篩子了。或許還加上一個推測,當時的兵器基本都被秦朝中央政府收攏與重鑄了,是否當時的楚漢戰爭很多士兵是拿著木棍打仗呢?

  天下無英雄,使豎子成名。劉邦這個缺點一大通的統治者,在最好的時候登上了歷史舞臺。他趕上了一個大斷裂的時代,他成功的團結了周圍的地主知識分子,無味而治的走向了成功。他一生幾乎屢戰屢敗,但最後一戰他勝利了,他就得到了天下。但在其他年代的天下爭雄中,誰又能給他這麼多的機會讓他試錯呢?後來的隋唐英雄傳可以做一下對比,你方唱罷我登場,只有最強者才能成為舞臺的主角。這樣菜雞互啄的情況在明末也出現了,最後滿清成功入主中原。近代以來,蔣介石脫穎而出也是如此。但這些人沒有劉邦幸運,他的《大風歌》還在被後世無數次傳唱。

  所以,在我看來,需要給劉邦、張良、蕭何、項羽這些人重新定位一下。看看他們是否比秦孝公、商鞅、吳起、孫臏、白起、張儀這些人更出色。歷史是具有偶然性的,當戰國時代睥睨天下的英才逐漸淡出人們視野之後,中國是需要一段時間思考未來的道路究竟在何方。或許正是由於漢初人物並沒有經天緯地之才,所以才讓黃老的無為而治學說大行其道。也正因為如此,蕭規曹隨才證明是明智之舉。直到漢武帝劉徹找到了另一條路,才讓中華的智力重新飛揚,也才讓他的祖先更加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