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9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萬盛南桐煤礦~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萬盛南桐煤礦~

南桐煤礦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

南桐煤礦調查資料概述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萬盛南桐煤礦~

區地方歷史文化研究會會員,供職於重慶進盛實驗中學校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萬盛南桐煤礦~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萬盛南桐煤礦~

煤炭資源是抗戰時期重慶主要的能源和工業原料來源,對於電力、化工、交通、鋼鐵和民用等方面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抗戰爆發前後,本著厚植抗戰經濟力量。一切為抗戰服務的宗旨,以及為緩解當時的用煤難,國民政府相關機構對大後方的煤礦資源進行了大量調查,並獲取了大量調查資料。其中就涉及到我區所轄的南桐煤礦的相關調查研究資料。儘管學術界對南桐煤礦的調查文獻有所涉及,但並不全面,且關注不多,這些資料亟待整理和運用。開展對南桐煤礦調查資料整理與研究活動,既有益於梳理南桐煤礦的發展歷史,也可為抗戰礦業典型的個案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萬盛南桐煤礦~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萬盛南桐煤礦~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萬盛南桐煤礦~

南桐煤田境內,由於受7條河流切割二迭系煤系地層,加上煤系地層附近有多處岩溶窪地,如田壩、黃水凼、老廠、馬洞、大石板、陸朝灣、沙坡、響巖等,在煤田內形成多次露頭煤。這些露頭煤易被人們發現和利用。煤的最早發現開採有文字記載的,自清代中葉以降,當地人就靠挖煤和背炭花(炭花又稱煤焦、焦炭)為生。據綦江、桐梓縣誌記載,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即有四川楊某組建“溥益公司”,開採萬盛場東林寺附近煤炭。咸豐元年(1851年)增修的《南川縣誌》,將煤炭列入“風土門土產目”,並載:“焦炭窯,萬盛場人專業,用油煤煅成碎個,無煙耐燃,俗稱炭花。商人收囤,由小河運出綦江。”清同治十一年(1872),南桐煤礦附近就有煤炭買賣的記載,清光緒十九年(1893)續修的《綦江縣誌》亦有當地產煤記載。“綦南交界處所產煤炭,上者名油煤,亦有名炭花者。江津白沙釀酒者謂較他處得酒為多。”松藻筍子埡發現的清代同治時期石碑,記有小煤礦地界。在《桐梓縣誌》中有記載說,清末民初,綦南桐交界的萬盛場、桃子蕩、猶官壩、通坎坡一帶煤窯林立,所產之煤,系土著商民所辦,“煤煅炭花,運銷瀘渝汽船、工廠,獲利甚巨”。(楊修煜主編:《南桐礦物局志》,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4年。)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萬盛南桐煤礦~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萬盛南桐煤礦~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萬盛南桐煤礦~

由於河流垂直切割煤系地層,形成多處天然的地層剖面,加上地貌上明顯地保持了地質構造骨架特徵,如背斜軸為山脊,擠壓緊密的背斜、開闊的向斜及多種斷層,吸引一些地質專家、教授、學者前來南桐調查的絡繹不絕。

1840年以後,西方國家開始派人調查中國地質礦產。所有來華學者中,建樹最大、影響深遠的是德國的F.李希霍芬(VRICHHTOFEN,1868一1972)。本區地質調查最早始於1871年。當年,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由成都經宜賓抵重慶後,曾專程調查重慶——南川間地質,其所制《中國地質圖》第32幅中,將南川、正安一帶地層劃為古生代上部。“然而李氏尚未曾到南川,其詳細根據,不得而知。其後,荷蘭地質學家亞本登農(ABENDANON)曾來金佛山考察一次,但他對於地質情形,卻沒有記載,只有地形的一部分,如金佛山的高度等,尚可比較。近年來,經過重慶桐梓一帶的地質學很多。只是他們的著作都未曾出版,無從參考,實是一個很大的缺憾”。(常隆慶:《重慶南川間地質志》,《中國西部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叢刊》,1933年,第1號。)“清末,渝英領事館暗派人調查各處礦產,南川縣萬盛場腰子口,即其發現之一也。事為川人楊某探悉,發起成立由此溥利(溥益?)公司,作大規模經營,以杜外人之覬覦,歷十有餘年。旋以川亂迭起,營業的利,遂至停頓。”(沈在銓:《南川縣萬盛場國營礦區調查報告》,《建設週報》,1937 年,第2卷, 第3期,第7頁。)我們可推斷,早期已有不少學者對此地區進行過地質勘查與煤礦分析。1927年7月26日至8月30日,樂森尋調查“本以貴州北部之松坎貴陽為主”,但“重慶綦江間及川黔接壤區域”,加之因路途、天氣等原因,“經馬鞍山行七八里,始至高地登岸。惟桐梓附近山勢險惡,遙見城北群山,煤層露關至於清晰。又見化石殘片,隨處皆是。然為水所阻,可望而不可及,最後在麻柳村後高約二百英尺之小山,略為觀察,因得化石數種。”(樂森尋:《重慶貴陽間地質要略(附圖、表)》,《地質彙報》,1928年,第11期,第39頁。)經過對貴州及南桐周邊地區的調查,樂森尋對該區域的地形與地質構造、地層系統進行一定程度的分析與概述並,著有《重慶貴陽間地質要略》。(樂森尋:《重慶貴陽間地質要略(附圖、表)》,《地質彙報》,1928年,第11期,第39-52頁。)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萬盛南桐煤礦~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萬盛南桐煤礦~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萬盛南桐煤礦~

1933年,中國西部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常隆慶曾來礦區調查,出版有《重慶南川間地質志》。(常隆慶:《中國西部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叢刊》,1933年,第1號。)本書重在討論重慶到南川金佛山一帶的地質,尤其是對金佛山地質。其部分內容,後被《四川月報》以標題為《南川金佛山礦產》進行了摘錄,該文對這一地區的煤礦進行了較為詳實地記述。(常隆慶:《南川金佛山礦產》,《四川月報》,1933年,第2卷 ,第5期 ,第93-104 頁。)本文對該地區的交通、河流、地質構造、調查方法等做了一定地分析,認為礦產以煤為最重要,皆屬二疊紀煤層,總儲量達一萬四千五百六十餘萬噸。他對本區主要地質構造龍骨溪背斜論述較詳。將本區分為3個煤田,即萬盛煤田、南川煤田、金佛山煤田,詳細記述了各煤田可採煤層層數、厚度;並說明萬盛煤田煤質最佳,可煉焦。估算3個煤田總儲量為1.45億噸。這次調查能夠取得一些成就,還得益於政府官員與當地仁人的鼓勵與幫助。“這次調查,全由於本院院長盧作孚先生,而自始至終,都得到袁正遠先生的幫助。在南川又得到縣長施仲餘先生以及國稅局長楊友萸先生予以許多便利,地方紳耆復殷勤指導,獲益良多。”(常隆慶:《重慶南川間地質志》,《中國西部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叢刊》,1933年,第1號。)這次所取得的成果,對後來的調查研究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南川地質,自常隆慶所著《重慶南川間地質志》出版以後,已大致明瞭。”(潘鍾祥、彭國慶:《南川綦江地質(附圖、表)》,《地質叢刊》,1939年,第2期, 第48頁。)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萬盛南桐煤礦~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萬盛南桐煤礦~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萬盛南桐煤礦~

1934年6月,王嘉猷從煤田概要,煤業情況、運輸三個方面進行了極為具體詳盡地分析,調查後認為“萬盛場煤田,儲量豐富,煤質良好,可鍊冶鐵之焦,實為四川較優厚,有經濟價值之煤產區域。且交通便利,開發至易。由水運出三溪,為將來綦江新法鍊鐵廠燃料之唯一策源地。又可以利用水運,運裝重慶,供家庭燃料及翻砂廠等化鐵之需。發展希望甚。”(王嘉猷:《南川萬盛場煤礦調查報告:附表》,《四川中心工業試驗所年刊》,1935年,第1期,第31-33頁。)後來王恆源在前人的基礎上,對該南桐煤田的幾大重要產煤區域的地理位置、交通、地質、煤層、煤質、儲量、土窯及附近農產等都進行了極為翔實的介紹。所以才會有“此次調查因專注重礦產,對於地質構造,除煤田所在地加以研究外,其他各處有關之地質,多系參考中國西部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常隆慶先生所著之《重慶南川地質志》一書,關於地質岩層之名稱,亦多根據是書。”“此次奉命赴川黔交界之南川桐梓兩縣調查,因系與經濟部資源委員會及軍政部兵工署合辦之南桐煤礦籌備處會同勘查能鍊冶金焦煤之煙煤,故對於不能煉焦之煤既其他礦產,因時間所迫,均未得加以詳細調查,於是此項報告,亦僅對於能鍊冶金焦炭之煙煤比較詳細也。”(王恆源:《調查及研究:南川縣南部煤調調查報告(本所調查報告之一)(附表)》,《礦冶半月刊》,1939年,第2卷,第3-4期,第6-13頁。)顯然,王恆源的調查明顯是帶著任務去的,所以這次調查應該說目的性是極強的,而且非常有收穫,對南桐煤礦的後期籌建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萬盛南桐煤礦~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萬盛南桐煤礦~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萬盛南桐煤礦~

1936年,沈在銓 “奉命測勘南川縣萬盛場國營礦區,歷時一週,於當地情形略有所得,因草就調查報告一文……”本文從位置、沿革、地質、紐曲、露頭、炭層、煤質、開採情況、埋藏炭裡估計、擬定坑口、交通等進行較為仔細地分析。值得一提的是,他還把本礦區凡經營之私礦及所在地錄表於文中。最後他認為“南川煤田幾乎全部屬二疊紀,煤層較厚,南則接近綦江鐵礦,交通便利,北則接近涪陵永順鄉鐵礦區域,煤層延長東南伸入貴州之桃子蕩,北則越過南川縣城,儲量豐富,頗能煉焦,惟以含量頗重,是否適合於冶金之用,沿須考慮者也。交通目下雖可利用水運然其運輸能力有限,每日不過數噸而已。若大規模之鐵廠,每日需焦煤千噸,則煤之生產量,每日須在二三千噸,若欲大量開採,則鐵道之敷設實不可容緩也。”(沈在銓 :《南川縣萬盛場國營礦區調查報告》,《建設週報》,1937 年,第2卷, 第3期,第7-25頁)。

民國26年(1937)年,中國西部科學院李春昱、潘鍾祥對南桐煤田調查後,對地層劃分、主要地質構造性質、煤層厚度變化、質量優劣等敘述較詳,編繪1:1萬地質圖。(四川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四川省志 測繪志》,1997年,第170頁。)並針對煤層出露情況佈置了生產井,這對南桐煤田鑿井地點的選擇起了很大的指導作用,直至1953年仍以這些井口出煤。(編委會:《中國礦床發現史 四川卷》,地質出版社,1996年,第33頁。)同時,他們以四川南川縣和貴州的桐梓縣命名為“南桐煤礦”,沿用至今。由此,可見其影響之大。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萬盛南桐煤礦~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萬盛南桐煤礦~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萬盛南桐煤礦~

1938年5—8月,四川地質調查所潘鍾祥、彭國慶前來調查,以步測距離、指南針定方向,並將本區進一步劃分為7個煤田。對煤層進行了採樣化驗,對煤種做了分類。預計調查區1000米垂深以上儲量為近4億噸,測繪二萬五千分之一地質圖,並縮為二十萬分之一地質圖,還著有《南川綦江地質》一文。(潘鍾祥、彭國慶:《南川綦江地質(附圖、表)》,《地質叢刊》,1939年,第2期, 第47-81頁。)其中對萬盛場、桃子蕩、王家壩、青羊寺、藻渡河帶的二疊紀煤田的進行比較詳細地調查與比較。(《中國煤炭志》編纂委員會:《中國煤炭志,附卷重慶卷》編,煤炭工業出版社,1999年,第56頁。)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萬盛南桐煤礦~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萬盛南桐煤礦~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萬盛南桐煤礦~

1942年,侯德封、趙家驤、楊登華、肖安源來南桐調查。以上的調查,著重於區域構造和地層的劃分方面。1943~1945年,尹贊勳、李星學等先後來此調查,著有《南川地質旅行指南及四川西南部之古生代地層》,繪有一萬分之一《萬盛煤礦地質圖》一份。

經過上述地質專家學者的調查研究,區內地層已基本查清,對於煤田分佈範圍、煤礦區的劃分、煤層賦存情況等已有概略瞭解。但因當時勘探技術、勘探手段、裝備設備落後,同時受經費、時間等限制,對其評定還屬踏勘階段,測點、踏勘路線不細,資料過簡,對儲量計算、煤質分類較粗,失實之處難免。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萬盛南桐煤礦~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萬盛南桐煤礦~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萬盛南桐煤礦~

儘管南桐煤礦地質條件複雜,資源儲備並不豐富,且開採制約因素較多,但最終它能實現成規模地開發建設,是特定的歷史背景所促成的。抗戰爆發後,隨著工礦大量內遷,重慶工業迅速崛起,對能源(主要是煤)需求陡增。南桐煤田因其地理位置,緊依綦江鐵礦,有水路運輸之便,又處於群山環抱之中,利於戰備。雖然當時已發現煤炭含硫量較高、洗選脫硫困難的問題,政府部門還是選定了它,先後投資了1930萬元法幣,開始了南桐煤礦的建設。勘礦設廠房,修路造焦場,從奉命籌建到正式出煤,僅僅一年又半,至1942年,全礦已達年產原煤12萬噸的能力,極大地推動了重慶鋼鐵工業的發展,為抗日戰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萬盛南桐煤礦~


文/何緒軒 圖/嚴奇 劉琳 部分源於網絡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萬盛南桐煤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