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让“博物馆”成为促进文化旅游消费和相关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全国博物馆工作座谈会”2018年12月25日在北京召开,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珠做工作报告。刘玉珠介绍,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阵地。博物馆的功能和性质,始终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演变,早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文物保存组织,而兼具文明传承、科学研究、终身教育、公共服务等职能。要把“激发博物馆创新活力”作为一项重要改革任务;强化“博物馆+”,提供更多服务。博物馆应当全面认识自己的角色,统筹发挥复合功能和综合优势,大胆探索,积极作为,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努力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提高更多更好的服务,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提升国民素质的新家园,保存、生产、传播知识的新宝库,民众休闲、交往的新空间,促进文化旅游消费和相关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截至2017年底,全国备案的博物馆达到5136家,是1949年的200多倍、1978年的15倍,目前仍以每年180家左右的速度增长,平均两天就有一座新的博物馆向社会开放,我国成为世界上博物馆事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博物馆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探索通过IP授权等模式延伸博物馆产业链,让公众把国宝带回家。文物活起来已成为新时期博物馆事业的鲜明特征。从张謇在南通创建我国第一座博物馆到现在,中国博物馆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道路,取得了辉煌成就。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经验:第一,综合国力的增强,为博物馆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二,中华5000年灿烂文明,为丰富博物馆内容建设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文化内涵;第三,全体博物馆人智慧和奉献,为博物馆服务社会提供了切实保证。樊锦诗先生就是博物馆人奉献精神的缩影;第四,党和政府重视,是博物馆发展的根本保证。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刘玉珠也强调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博物馆总体发展水平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与世界博物馆强国相比,无论是人均占有还是服务质量,都有很大的距离。博物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地方博物馆建设存在低水平、同质化、“千馆一面”的现象。博物馆尚未实现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变,博物馆为民、惠民、便民服务措施有待进一步丰富。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让“博物馆”成为促进文化旅游消费和相关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承前启后 勇于作为

探索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新途径

——在全国博物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 刘玉珠

(2018年12月25日)

在举国隆重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们召开全国博物馆工作座谈会,全面总结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博物馆发展成果,并以此作为新时代扬帆启航的新起点,开启继续深化改革、争取更大成绩的新征程。刚才,雒树刚部长作了重要讲话,精准剖析了新时代下博物馆事业迎来的重大历史机遇,深入阐述了新思想下博物馆深化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明确指出了新要求下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遵循要义。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扎实贯彻,抓好落实。

今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一系列改革任务,国家文物局党组立即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落实方案,博物馆的改革是重中之重,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我国博物馆发展的基本情况

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阵地。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博物馆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博物馆人凝心聚力促改革、齐心协力谋发展,博物馆事业取得显著成绩。

(一)公共服务迈向均等化,人民群众共享博物馆发展成果

国家实行博物馆全面免费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博物馆年参观人次从2.8亿增长到9.7亿,数十家博物馆年参观人数超过百万,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博物馆观众结构日益多元,未成年人、低收入群体、农民工、村镇居民参观博物馆热情高涨。实践证明,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符合广大人民的热切期盼,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推动公众共享文物保护成果、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更好满足民众多样性的文化需求,全国博物馆积极推陈出新,每年举办2万多个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陈列展览,《复兴之路》《伟大的变革》《石渠宝笈》《美好中华》等展览引人入胜、观者如潮。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遴选推介、“5.18国际博物馆日”主场活动,指导“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等活动,引导、鼓励博物馆推出更多文化精品。博物馆更加重视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功能,努力加强对藏品的诠释和解读,每年举办20余万次教育活动,青少年利用博物馆学习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

(二)结构体系不断完善,功能服务逐步增强

截至2017年底,全国备案的博物馆达到5136家,是1949年的200多倍、1978年的15倍,目前仍以每年180家左右的速度增长,平均两天就有一座新的博物馆向社会开放,我国成为世界上博物馆事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130座国家一级博物馆、286座国家二级博物馆和439座国家三级博物馆,约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五分之一,成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主体阵容。非国有博物馆超过1400家,行业博物馆超过800家,成为博物馆建设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综合类博物馆凭借充足的馆藏、精心的运营受到群众喜爱,专题性博物馆依靠特色的展示、创意的营销越来越赢得观众的青睐,更有大量以民俗记忆、非遗传承、工业遗产、近现代遗存、生活日用品为主题的博物馆竞相辉映,填补了博物馆传统门类的空白,丰富了博物馆结构体系。一大批省级、市县级博物馆完成新馆建设,设施更加齐全,馆舍面貌焕然一新,文化辐射力进一步增强,正成为城市的新中心、新门户和新客厅。

(三)法规制度日益健全,行业管理更加科学精细

《文物保护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博物馆条例》等法规的实施,《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规划的发布,《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馆藏文物登录规范》等近百项标准规范的制定,在法制层面为博物馆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博物馆质量评估体系逐步确立,作为博物馆行业管理和引导示范的重要手段,得到全行业乃至社会的高度认可,国家文物局制定发布了《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办法》《博物馆定级评估标准》,中国博物馆协会连续三轮开展全国博物馆评估工作。众多博物馆按照文化体制改革要求,建立健全以理事会制度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运行和监督,为博物馆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推动力。《国家文物局随机抽查事项清单》《随机抽查工作细则》相继公布,初步形成博物馆及可移动文物管理“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制度,执法检查实现精准、常态。

(四)运营管理趋于专业化,文物保护能力显著增强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登录文物1.08亿件/套,首次全面摸清文物家底,一大批反映现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见证物入藏到博物馆中,丰富了国家藏品体系。

全国馆藏文物数据总量超过140TB,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集聚了海量资源。博物馆更加注重学术能力建设,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针对性科学研究,已建成六批30家国家级重点科研基地。2014年至2016年,仅国家一级博物馆就累计形成各类科研成果14981项,一批兼具科研创新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的研究型博物馆崭露头角。可移动文物保护理念不断更新,从抢救性修复为主,到预防性保护与抢救性保护并重;从关注文物本体,到日益注重加强数字化保护能力建设。

(五)馆藏文物活起来,日益成为社会共识

国家文物局党组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要求,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博物馆成为文物活起来的主阵地。文物部门与中国移动、腾讯、百度、网易等知名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进“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建设,通过技术平台的引进,将智慧博物馆由理论推向实践。众多博物馆积极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与公众的“超级链接”,通过门户网站、手机APP、公众号等多种渠道,集中展示精美文物,讲好文物故事,不断创新文物传播方式。博物馆与教育、旅游、设计、动漫、影视的融合发展渐次开花,《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节目全面热播,“文物带你看中国”“故宫社区”“数字敦煌”等精品展示使文物插上互联网翅膀,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博物馆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探索通过IP授权等模式延伸博物馆产业链,让公众把国宝带回家。文物活起来已成为新时期博物馆事业的鲜明特征。

(六)国际交流日益广泛,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彰显

文物博物馆领域对外合作交流呈现出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发展势头,博物馆日益走入世界舞台中心、成为国际人文交往的焦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博物馆会见外国领导人,博物馆成为国家客厅。近五年来,累计举办文物出入境展览近500个,配合国家外交大局的“汉风”“秦汉文明”“华夏瑰宝”等展览,作为靓丽的“外交使者”“国家名片”,上演了丰富文化外交、推动文明互鉴的重头戏。我国与20多个国家签订文化遗产领域合作协定,中国博物馆在国际博物馆领域的地位不断提高,在信息交流、人员培训、文物返还等方面取得了大量实质性成果,先后举办了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国际博物馆青年论坛等一系列重要活动,与国际博物馆协会合作设立了国际博物馆培训中心,并将于2020年承办国际博物馆协会藏品保护委员会(ICOM-CC)第19届大会。所有这些,都将提升和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从张謇在南通创建我国第一座博物馆到现在,中国博物馆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道路,取得了辉煌成就。这些成绩的取得,我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经验:第一,综合国力的增强,为博物馆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二,中华5000年灿烂文明,为丰富博物馆内容建设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文化内涵;第三,全体博物馆人智慧和奉献,为博物馆服务社会提供了切实保证。樊锦诗先生就是博物馆人奉献精神的缩影;第四,党和政府重视,是博物馆发展的根本保证。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让“博物馆”成为促进文化旅游消费和相关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二、正视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问题与困难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博物馆总体发展水平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与世界博物馆强国相比,无论是人均占有还是服务质量,都有很大的距离。

一是发展定位待深化。博物馆在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在增强国家文化认同、提升公民道德素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作用尚待进一步挖潜;在助推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方面的作用尚待进一步提升。同时,博物馆发展尚不能适应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社会需求、物质需求等多层次、多元化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是体系布局待优化。博物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地方博物馆建设存在低水平、同质化、“千馆一面”的现象。从地域分布上看,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文物大省博物馆发展迅速,但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博物馆数量较少、发展相对迟缓;从行政层级上看,省级和地市级大型博物馆发展质量较高,而基层中小博物馆发展相对薄弱;从题材类别上看,综合类、历史类的传统博物馆数量较多,而反映行业特点、地域特色、时代记忆的专题性博物馆发展不足;从隶属关系上看,国有文物系统所属博物馆在资源禀赋、业务水平、政策支持等方面,明显优于行业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

三是功能发挥待完备。反映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文物收藏较为丰富,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现当代物证资料征藏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展览选题与经济社会发展、公众需求的结合不够紧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诠释的选题策划有待进一步完善,要把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成就,通过展览传播出去;藏品利用率低、对展品背后的信息挖掘和解读的深度不够,展览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有待进一步提升;现代科技手段和新媒体的应用不充分、不合理,展览的传播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博物馆教育尚未真正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博物馆教育资源梳理凝炼有待进一步强化;敢用、会用、善用社会优质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急需加强,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博物馆尚未实现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变,博物馆为民、惠民、便民服务措施有待进一步丰富。

四是体制机制待完善。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尚未确立,相对固化的政策模式滞后于经济社会和博物馆行业快速发展的节奏;政府部门对博物馆微观事务的干预较多,博物馆在人事、财务、业务等方面缺乏应有的自主权,发展活力受到严重制约;现代博物馆制度尚未有效建立,以理事会制度为核心的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尚未真正发挥功能;博物馆人想干事、多干事的积极性,与日益刚性的政策天花板之间的矛盾已经非常尖锐。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博物馆关键性岗位人才大量被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挖走;同时,隐性人才流失的问题也较为严重,出现了“养懒人”“吃大锅饭”的现象。

对于博物馆存在的上述问题,要在改革发展中逐步解决。当前就是围绕贯彻中办、国办《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同有关部门一起,就激发博物馆活力问题出台政策文件。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让“博物馆”成为促进文化旅游消费和相关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三、聚焦新时代,努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美好生活的号召,面对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面对公众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博物馆必须积极拓展视野,延伸功能,转变定位,担当责任,努力做好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参与者和贡献者。

(一)新时代引领博物馆事业迈出新步伐

当前,我国博物馆事业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博物馆建设,将博物馆事业与国家战略、国运发展密切相联,作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将“激发博物馆创新活力”作为一项重要改革任务。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博物馆事业的投入,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努力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博物馆工作者生逢伟大时代,有幸参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伟大事业,理应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坚定的迈出改革发展的新步伐。

(二)博物馆工作要有新作为

博物馆的功能和性质,始终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演变,早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文物保存组织,而兼具文明传承、科学研究、终身教育、公共服务等职能。博物馆应当全面认识自己的角色,统筹发挥复合功能和综合优势,大胆探索,积极作为,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努力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提高更多更好的服务,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提升国民素质的新家园,保存、生产、传播知识的新宝库,民众休闲、交往的新空间,促进文化旅游消费和相关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三)博物馆作用要有新发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博物馆在发挥社会功能的实践中,既要写好“立足中国、服务公众”的大文章,也要奏响“放眼世界、交流互鉴”的交响乐。通过擦亮金色名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友善包容的优秀品质,促进与世界各国民心相通、文化融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引进境外高水平展览,丰富国内民众的文化生活,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

国家和省级博物馆要根据需要和馆藏资源,办好基本陈列,努力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拓展展陈思路,在创新和服务上多下功夫,发挥好引领和示范作用;同时对市县级博物馆、重点非国有博物馆给予指导和帮扶,为中小博物馆的发展做出贡献。政府要支持行业博物馆、市县级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发挥特色,面向公众提供多样化服务;同时鼓励和引领民间收藏为社会服务。

四、贯彻落实好博物馆事业发展新任务

中国博物馆事业已走过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当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对着日益突出的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招。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凝聚共识,聚焦事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努力破除博物馆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提升中国博物馆事业的质量与效益。

当前重中之重,是贯彻落实好中办、国办《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有关博物馆改革发展的要求,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了博物馆改革发展大调研,先后赴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召开数十次座谈会,听取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博物馆和专家学者意见,修改30余稿,形成了《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提交本次座谈会征求意见,待修改完善后印发。

《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直面博物馆行业在发展定位、体系布局、功能发挥、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症下药、分类施策,旨在激发博物馆内生动力,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一)摸清实际情况,找准主要矛盾

各地博物馆的改革,要在政府指导下进行,要建立在掌握各地实情基础上,刚才提到的是总体的、宏观的现状、特点和不足,落到各地还有不同的省情、市情、县情和乡情,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和目标,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经济条件,自然就有不同的改革路径和实际需求,但是总目标是明确的,就是推进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二)制定改革路线,明确实施标准

博物馆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各地要按照中央改革精神,具体落实博物馆改革的制度化、机制化要求,将改革的具体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等都通过文件、制度建立起来,明确标准,体现制度的刚性。一是要根据自身优势和发展定位,放宽视野,学习借鉴国外的、国内的成功经验,调动自身的优势、传统和积极性,提出改革路线图。二是站在党委和政府的角度思考,争取党委和政府支持,把博物馆的任务变成党委和政府的责任,化被动工作为主动工作,多请示、多汇报、多喊多叫。三是把服务社会、创新发展作为主攻目标,尤其是要重视和研究社会新需求。

(三)实行分类改革,鼓励试点先行

分类改革是指针对不同地域的博物馆,应立足于资源和禀赋,规划统筹发展;针对不同层级的博物馆,应视其基础和底蕴,差异平衡发展;针对不同属性的博物馆,应考虑意愿和环境,协调持续发展;针对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应发挥特色和形态,促进提升发展。

要坚决打破层层传导、纵向推进的传统工作模式,鼓励条件成熟的省、市率先改革试点,允许保留一定的弹性和试错空间,不断总结试点经验,在“管”的层面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各级各类博物馆大胆探索和试验,在符合国家大政方针的前提下,用足现有政策,激发博物馆活力,在“办”的层面开展探索、创新实践。

(四)强化“博物馆+”,提供更多服务

要促进博物馆与相关行业的跨界融合,提升改革发展的效果。改革不仅是内部的改良,更是内外兼修的和谐发展。要关注和体会观众的需求,提升陈列展览水平,避免“千展一面”;要制定服务标准,建立馆校合作长效机制,规范博物馆研学旅行,增强博物馆终身教育效果;要推进文物资源开放共享,实施博物馆知识产权授权,提高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水平;要加强与各类媒体合作,制作播出更多文物精品节目,让博物馆进一步融入公众生活;要积极探索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增进国际交流合作,共享人类文明发展成果。

为博物馆发展提供更多推动力,要推崇奉献精神,更要考虑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要在制度上保证奉献精神和一定的奖励制度相结合。目前,国家文物局正与相关部门密切沟通:协同科学技术部,开展博物馆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分配试点,落实博物馆从业人员享受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完善博物馆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对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进文博行业人事制度改革,近期将出台深化文物博物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会商财政部,修订《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争取将更多博物馆及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纳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并积极推动完善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加强与民政、教育等部门协调,探索行业博物馆共建共管机制,鼓励文物系统资源支持行业博物馆,共同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

同志们,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使命呼唤新作为,中国博物馆已走过百年的千山万水,又将迎来下一个百年的跋山涉水,时序轮替中,始终不变的是奋进者的英姿,历史坐标上,始终清晰的是改革者的步伐,让我们再接再厉,锐意创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博物馆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精心部署、扎实推进,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攻,一个难关一个难关地破,共同推动博物馆事业改革发展,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