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中醫與道醫有什麼區別?

遂川農夫


核心觀點——中醫源自道家,歷代古中醫多是道家。學中醫最好兼學道家,可學全真教丘處機的龍門派。佛醫(藏醫)可與道醫相提並論。苗醫可視為與古中醫同源不同流派的分支。

中醫源自道醫。或者說,中醫最初本來就是道醫,從“金元四大家"開始,逐漸從道家分離出來。仔細查一下古代名中醫的人物傳記,很多是道家人物,只是他們醫名太盛,蓋住了道家身份。比如神話時代的黃帝、三國的張仲景、東晉的葛洪、唐朝的孫思邈、南宋的陶弘景,明朝的李時珍等等。

再看一下古中醫根本經典《黃帝內經》,以中醫看是醫書,以道家看更是千古大道書。而歷代道家高道,幾乎都通道醫(古中醫)。反過來看,為什麼現代出不了古代孫思邈一樣的大宗師級別的中醫?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正是因為現在中醫幾乎不學道家,如乏源之水難以充沛,因缺少了道家這個大源流的緣故,醫療效果就低了一個層次。


什麼叫道醫?試讀唐朝神醫孫思邈《大醫習業》:"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裡孔穴、本草藥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範東陽、張苗、靳邵等諸部經方。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並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若不爾者,如無目夜遊,動致顛殞。次須熟讀此方,尋思妙理,留意鑽研,始可與言於醫道者矣。又須涉獵群書,何者?若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諸子,睹事則不能默而識之;不讀《內經》,則不知有慈悲喜捨之德;不讀《莊》《老》,不能任真體運,則吉凶拘忌,觸塗而生。至於五行休王、七耀天文,並須探賾,若能具而學之,則於醫道無所滯礙,盡善盡美矣。"

個人淺解,道家、中醫無所不通,並以道家本領駕馭中醫的大醫家,就是道醫。東晉葛洪說過:“古之初為道者,莫不兼修醫術,以救近禍焉。",現代有代表性的道醫,如龍門派的張至順道長。

李時珍是道家?普通人物簡介,根本看不出來,要看《李時珍傳》末尾一段話,“顧景星曰:餘兒時聞先生軼事,孝友,饒隱德,晚從餘曾大父遊,讀書以日出入為期,夜即端坐,其以神仙自命,豈偶然與?”這段翻譯大意:顧景星講“我兒時就聽聞(李時珍)先生的軼事.......(李時珍)晚年跟我的曾大父經常在一起(好朋友一樣的),(他)日出讀書日落即止,夜裡就端坐(打坐),他自命神仙,哪裡是偶然呢?"——這一段已能確定李時珍是道士。

張仲景是道家?在他的名作《傷寒雜病論》自序說“怪當今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最後一句說:“餘宿擅方術,請事斯語。”。什麼叫“方術”?不是道家是什麼?詳細的可以上網查一下北京中醫藥大學三位作者寫的《張仲景與道家淵源考略》,裡邊提到了很多佐證。

歷史上有很多道長,因年輕時體弱多病甚至命懸一線,為治病救命入道家,後來治好並得長生逍遙神仙之學。原因有二:1.道家自古有云“上藥三品精氣神”之說,通過煉化精氣神來激發人體生命潛力,再加外部草藥等兩方面配合來醫,比現在中醫只用外藥肯定要強啊。2.道門內部代代相傳(有真傳的,假道士不在此列),短則百年,長越千年,假以時日自然會積累一些驗方,代代相承治病救人形同秘方,治病自有奇效。如孫思邈的《千金方》就是這麼來的,千金方甚至還吸收了佛醫的內容。

這個時代,全科好中醫畢生難遇,何況要找個真道醫?(也有假道醫,不如找正規中醫院的中醫看病穩妥)。中醫學習方向上,崇尚“復古",既要學古中醫書,還應學古道書。參考書:清朝黃元吉真人的《道德經講義》、清朝高道劉悟元的南懷瑾的《易經雜說》和《易經系傳別講》、蕭天石《道家養生學概要》等。

另外,佛醫可與道醫相提並論。佛醫在古印度就有佛的弟子神醫耆婆,傳到中國後,因地域之別,漸分藏醫和漢地佛醫,藏醫融合古印度佛醫與古中醫、古阿拉伯醫學三門,再加藏地草藥學為一爐,大宗師“宇妥·寧瑪雲丹貢布"如同孫思邈,其書《四部醫典》如同《黃帝內經》,《晶珠本草》如同《本草綱目》,漢地佛醫則融合顯宗佛經醫學,與古中醫和漢地藥草學為一爐來治病,如東渡日本的鑑真和尚。

另外,還有苗醫,可視為與中醫同源不同流派,是中國古道醫的分支。據說,苗族源自與黃帝炎帝大戰之蚩尤所屬的九黎部落。中醫之根在《黃帝內經》,苗醫之源在蚩尤部落,與黃帝部落是同期文明,猜測苗醫也存有中國古道醫的傳承,所以一方面苗醫與中醫的理論體系和治法存在差別,另一方苗醫及苗藥也有較好的醫療效果。


天邊的一團雲


《道醫學》——

老子《道德經》的“道”為核心內容,以形神兼治為手段的醫學及發展出來的道醫學流派。道醫不是道教,是道教長生不死思想的理論實踐促動下,由教內宮觀到時學著、教外道家學者一醫弘教,以醫傳道,以醫自濟濟人為手段而自然演化出的一支醫學流派。

道醫大概區分為三個不同層面,第一層面,形治部分,道醫在治病防疾過程中,善於運用傳統醫學本草湯液、方劑(各種丸散膏)及針灸手段,這與中醫學內容大致相同。第二層面,養生部分,包括導引,調息、內丹、辟穀,內視、房中等項。是道醫學最具有特色的部分。第三層面,即神治部分,其內容包括道、德、符、佔、籤、咒、齋、祭祀、祈禱等,這一部分與人的信仰、品德、民間療法有很密切的關係,

道教公認的實體教團創始人張道陵及著名道士葛洪、陶弘景、孫思邈以至李時珍、張三丰等,既是醫學大家,又是道學大家。他們中間,既修煉內丹助成仙,又修治外丹以活人,且深研醫道,濟世利生,

道家(道教)醫學的法與術,可分為兩大類,一是與中醫共同使用的治療方法,如湯藥、針灸、按摩等;二是道醫學特有的治療方法:如氣功鍛鍊與治療、勸善的情志療法、服用內丹外丹的養生法、施行祝由禁咒、以古琴為主的音樂療法等,乃至依於河車路(內丹導引)的杵針療法,依於經絡及武功修習而展現的藥功及撥筋療法等。

(注:道家所說的“俢仙”並不是神話中可以飛天入地的神仙,而是道教中的一種身心脫俗)


強力雞血針


中醫是建立在道醫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明朝以前的中醫,與道醫並無太大區別,而現在的中醫和道醫最大的區別就是少了祝由科。

明朝時期中醫分為十三科

一、大方脈,二、小方脈,三、婦人,四、瘡瘍,五、針灸,六、眼科,七、口齒,八、咽喉,九、接骨,十、傷寒,十一、金鏃,十二、按摩,十三、祝由科。

明朝的中醫還是相對來說完善的,但今天的中醫卻少了“祝由科”這也是中醫和道醫最明顯的區別。

而“祝由科”近些年在網絡中爆火,被傳為無所不醫的神奇之術,但祝由科真有這麼神嗎?下面我們看一下,中醫比道醫缺少的這一科“祝由科”究竟是什麼?

“祝由術”最早起源於中醫十大經典之一《黃帝內經》其中描述的祝由術是:“祝”者咒也,“由”者病之源也,祝由之術就是應用符籙咒法,加上中草藥調理,而達到治病的效果。這裡要注意看“是符籙之術加上中草藥,”而不是拿出一張符,伸手在病人身上隨便擦一下就可以了。而祝由科之中的符籙之術,是指“法籙”,聽起來很迷信的詞語,但是如果大家瞭解什麼是“法籙”就不會覺得迷信了。

“法籙”的含義是對“中草藥”施法籙,那麼怎麼施展呢?這就要用到道醫的神壇了,藥王神壇了,藥王神壇是用來給中草藥施法的神壇,但其實這一步驟所謂的施法,就是在用鼎爐通過特殊的方法給藥物提純。

撥開雲霧見青天,這所謂的“法籙”其實就是給藥物提純。其實“祝由科”是一門具有完善系統和理法的醫術,“祝由術”的確是很厲害的醫術,但並不是什麼神奇之術,所以大家要理性看待,理性學習!而現代中醫缺少祝由術,也是與道醫最大的區別了。

綜上所述:的中醫和道醫最大的區別就是少了祝由科。

金吾文化與您分享!


金吾文化


從中醫的淵源來說,道、醫同源。但後世中醫離道可能越來越遠。至少現在的趨向還是這樣。

不說別的,就看《黃帝內經》,裡面記載了很多道醫的內容,最典型的如現在稱為“運氣七篇”的運氣學內容,但《黃帝內經》裡,又何止運氣七篇在講醫與道的關係呢?

《黃帝內經》的運氣學,現在明白的人已經很少了,雖然最近這些年通過網絡傳播,更多的人接觸到了運氣學,但真正弄懂的確實不多。更多的人看到它的表述,就感覺迷糊了,弄不懂了。還有一些人也是藉此弄不明白來攻擊中醫的。

張仲景之所以成為了醫聖,與他傳播中醫的作用分不開。他是把過去的湯液經與內經結合在一起的集大成者,讓中醫的理論與藥方合流,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讓後世中醫可以通過《傷寒論》接觸和學習中醫,而不是通過《黃帝內經》裡的醫理學習。《黃帝內經》所講的醫理更復雜,而且更不易操作,而《傷寒論》則不一樣,講出來的都是疾病表現特徵與治療之道。後世中醫學子,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通過“按圖索驥”的方法,開始中醫學習。

也就是說,《黃帝內經》裡,中醫還有很明顯的道醫痕跡,而到了《傷寒論》中,或者張仲景之後的時代,中醫就已經把醫理融入實踐,讓具體的辯證和治療手段,成為了中醫的學習重點。這足以應付大多數當時的疾病。

當然,要做大醫,上醫,還得回到中醫經典裡,用醫理指導中醫。但對於百姓日用,日常的疾病,那些簡單而行之有效的方法,更容易為大眾掌握,成為中醫普及的法子。

現代中醫個道醫的區別,在於道醫關注的是中醫本源、理論,弄懂理論,可以舉一反三。而現代的很多中醫,丟了理論與核心,把中醫變成一種實踐醫學。講的的不是中醫理論,而是疾病的症與證,外在表現,並通過外在表現進行合參,以及按照自己熟悉的一套方法進行治療。於是,大病、難病治不好了,中醫治病的道理說不清楚了,說出來的道理流於教條,不易為人所知,脫離了生活,也就脫離了中醫的“活著”。以至於一些人認為中醫要“壽終就寢”了。

中醫其實離不開它的本源。離開了陰陽五行的理論,中醫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離開了百姓對中醫的廣泛認知,中醫終究要成為僵死的醫學。而中醫之所以能夠存續數千年,根本的,就在於它活在百姓中,在於它的理論不離天道,無法被泯滅。除非地球不在了。

中醫留下了不少典籍。這些中醫典籍,就是後世修正醫學,返璞歸真的模板。中醫經典不死,中醫必將永存。這應該就是中醫與人類發展的規律同源的現實所在。


踏雪無痕5141815


"易″與""醫″同源。都源自於"道″。易與醫是道的一對"雙胞胎"。所以,它們沒有高下之分。

在上古時期,人們都是遵道而行,,曰出而作,日落而息,清心實欲,不妄勞作。知足而常樂,順其自然。所以少疾少病,百歲而終。

到了黃帝時期,人們慾望增強,疾病增加,所以出現了"黃帝內經"。繼而出現了"神農嘡百草,一日中七十二毒"之說。之後"神農夲章經"問世,出現了易醫初分的苗頭。

但大家不要忘記,易醫是同源的,所以古時的醫者都是修道有成的得道高人!比如,扁鵲,華陀,孫思邀等。因此孫真人提出,"不知易者,不足以為醫"。也就說,木修行,沒有足夠道德的人,是沒有資格當醫生的。

從這個原則為標準,當然是道醫要高明得多。

大家都看到了,當前社會上"一切向錢看″,有錢便是爺的世風,注重醫德的[醫生,寥竇寥無幾,醫術便一落千丈!

只有那些置身紅塵外的道士們,隱修的人,才會心明眼亮,擁有良好的醫德和高超的醫術!


用戶5239348298930


現在所說的中醫專指開中草藥方的,醫治病因在體,

道醫,法脈醫術即懂中草藥醫術,又懂病因在外的各種醫術,如符咒,收厭,擦送,嚷解,等,

以前人都不懂科學,認為十病九邪,交通不便藥品不能及時取用,所以以前在山區農村非常普遍應用,說騙人嗎也淡不上,都是鄉鄰請來也就是吃碗飯,掙錢的很少,現在條件好了,人也都懂科學了,基本上都消失了,🙏


探索三界1


本質上沒區別,很多民間中醫奉的經典都是道士寫的。

要說區別,或者說,道士是為道而術,而民間中醫是以術入道吧。有了術不代表有道,有道了術自生,但因未必有足夠的知識積累,在術的手段上未必如民間有祖傳的醫生。

你可以這樣理解,道士是研究基礎科學方向的,民間醫生是研究應用科技方向的。基礎科學指導應用科技,但不代表基礎科學家在應用科技上的成就比科技人員強。


崑崙奴王富貴


區別在於給中醫黑提供黑的機會


百草霜伏龍肝


形而上之謂之道,形而下之謂之


龍頭蔡家


中醫源於道醫,精髓多在道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