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 水滸後傳,武松魯智深遭遇最屈辱一戰?宋江最後用錢換回他們的命

之前,筆者與大家品讀了《蕩寇志》(《水滸傳》續書,清代俞萬春著)第一百零四回,梁山一月攻克三城,但隨即損兵折將,被召村所阻,蒙陰又被陳希真等襲取,宋江等進退維谷。今天我們繼續品讀《蕩寇志》第一百零五回“雲天彪收降清真山,祝永清閒遊承恩嶺”,看看後續發展如何。

情節簡介:宋江、吳用引軍攻召村不克之時,蒙陰卻被陳希真等襲取,此時梁山又收到雲天彪攻打清真山的消息,宋江等進退兩難,於是商議寫信給陳希真作魚死網破之壯,陳希真與召忻商議,同意講和放回魯達、武松、李逵三人以及龔旺、丁得孫首級,但條件是宋江要拿四十萬金珠交換,十萬金珠祭奠申勃兒,並且寫下盟書承諾今後再不侵犯蒙陰,宋江無奈,只好同意了,之後收兵駐紮在新泰,準備救援清真山。但陳希真等已經得知雲天彪攻打清真山之事,於是屯兵小汶河,牽制梁山,不讓宋江等前去救援。此時雲天彪利用大風季節,放火燒清真山東山,又趁清真山首領馬元等救援之時,乘虛攻破了玄武關。馬元等退守內關,苦戰數日盼梁山救兵不到,幾位頭領又相繼戰死,於是無奈投降。陳希真見雲天彪收降了清真山,於是引兵回寨,路過承恩山時,陳麗卿與祝永清去採辦箭料,偶遇祝永清故人魏生,得知其父在兗州隱居的消息。

水滸後傳,武松魯智深遭遇最屈辱一戰?宋江最後用錢換回他們的命

(清末出版《蕩寇志》中馬元投降插圖)

都頭曰:此回是梁山二打蒙陰失敗和附屬勢力清真山被消滅的一回,蒙陰堪稱是梁山的“滑鐵盧”,兩次攻打不但毫無便宜,反而自己損兵折將並且金珠輸敵,魯智深、武松、李逵作為梁山上的主要人物,在原著中大放異彩,但在《蕩寇志》中淪為了被人生擒並用金珠贖回的笑料,真可謂是大大的諷刺。另一方面,作為梁山黨羽的清真山,在官軍數次攻打,梁山無法救援的情況下,最終被迫投降了,這也標誌著梁山大局的崩壞,在梁山的附屬勢力中,如果說前面被陳希真父女打敗的冷豔山勢力時小嘍囉,那麼清真山與鹽山堪稱是梁山的左膀右臂了,而正是這樣的左膀右臂,最終還是投降了官軍,對攻打蒙陰失利的梁山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梁山的損失已經像下坡滾雪球一般越來越大,且無法剎車了,結果可想而知。我們還是先來看看此回中涉及的歷史典故。

水滸後傳,武松魯智深遭遇最屈辱一戰?宋江最後用錢換回他們的命

第一個典故是宋江、吳用攻打召村失利,蒙陰又被襲取,正進退兩難,又接到清真山求援書信,吳用認為在當時的情況下清真山已經不可救,便假對清真來使道:“本寨救兵即日便來,你速去回報頭領,教他放心堅守數日。”範金門在這裡批道【忠義掃地矣。暗用晉伯宗欺宋故事。】範金門所說的“晉伯宗欺宋”出自《左傳》,講的是春秋時期,楚軍攻打宋國,宋國派人向晉國求援,晉國國君本想答應,但是晉伯宗勸道:“不可!古人有言曰:‘雖鞭之長,不及馬腹。’天方授楚,未可與爭;雖晉之強,能違天乎?諺曰:‘高下在心’。川澤納汙,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晉國國君最終沒有出兵救援宋國。晉伯宗的話也成了成語“鞭長莫及”的由來,其實晉伯宗勸晉國國君的話不過是冠冕堂皇的假話,他的真實意圖是不想因為救援弱小的宋國而得罪強大的楚國。因為當時晉國貌似龐然大物,但已經沒落了,而楚國是後起之秀,當時正是春秋霸主之一的楚莊王執政,國力正盛,所以晉伯宗欺騙了宋國,最終也沒有出兵救援,而這正和宋江、吳用沒有救援清真山相似。

水滸後傳,武松魯智深遭遇最屈辱一戰?宋江最後用錢換回他們的命

第二個典故是宋江等得知雲天彪攻打清真山,怕陳希真也知道這個消息,就沒有退路了,所以和吳用商議用軍威震懾陳希真。“嚴肅隊伍,申明賞罰,約束眾軍,擺齊明晃晃槍炮劍戟,直抵蒙陰城下,震天震地的一聲吶喊,一陣連環槍炮,震得蒙陰城岌岌動搖。”範金門在這裡批道【真寫得驚天動地。暗用夫差爭盟故事。】春秋末期,吳王夫差連續征服了越國、魯國和齊國,又盡出國中精銳打算一鼓作氣征服晉國成為霸主。不料越王勾踐乘虛攻打吳國,斷了吳軍後路。夫差與文臣武將商量對策,大家認為如果退兵將會兩面受敵,不如先敗晉國,當上霸主,再回兵攻打越國。因為時間緊急,夫差想出了一個迅速征服晉國的辦法,從全軍中挑出三萬精兵強將。每一萬人擺成一個方陣,共擺三個方陣。各個方陣的旗幟、盔甲等都統一用黑、白、紅三種顏色。然後三軍進至晉軍跟前,鼓譟吶喊,據《國語》記載:

晉軍看到吳軍“萬人以為方陣,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左軍亦如之,皆赤裳、赤旟、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的聲威氣勢,被深深震撼了,這也是成語“如火如荼”的由來。第一次看電影《英雄》的人,應該會被裡面秦軍的方陣所震撼,吳軍當時正是展現出了和秦軍一樣的震撼力,最終迫使晉國承認了吳國的霸主地位,夫差爭盟成功。而宋江、吳用也是用同樣的手法,令陳希真覺得梁山還有很強的戰鬥力,不敢將對方逼上絕路,最終與梁山講和,放還了魯達、武松、李逵三人。

水滸後傳,武松魯智深遭遇最屈辱一戰?宋江最後用錢換回他們的命

(電影《英雄》中的秦軍)

第三個典故是陳希真等收兵回猿臂寨時,眾人“邐迤至承恩山,希真等已過山南,永清、麗卿還在山北,天色已晚,各自安營憩息。”範金門批道【我行已水濱,我僕猶木末。絕妙文心,絕妙文境。】這裡所引用的兩句詩出自杜甫的《北征》,安史之亂時期,宰相房琯被誣陷論罪,當時作為左拾遺的杜甫上疏為房琯辯罪,觸怒唐肅宗,後被遣返回家。杜甫在回家的途中見到因為戰亂導致民生凋敝、國家混亂,有感而發,於是寫了這首詩。“我行已水濱,我僕猶木末”是寫當時杜甫和僕人在歸家途中,經過一個山坡,上面長滿了草木,杜甫走在前面,來到了水邊,回頭看見僕人還落後在山坡上,因為坡陡,所以看起來好像在樹梢上一樣。範金門在這裡是想說的是陳希真和祝永清、陳麗卿一前一後,和杜甫與僕人很相似。但是仔細分析,兩邊的情緒卻是差異明顯。杜甫是被遣返回家,見到戰亂景象,內心悲涼。而陳希真等卻是得勝回寨,悠遊自在,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說完典故,我們再說說此回的創作意圖,俞萬春精心設計了清真山頭領馬元、皇甫雄因為等不到梁山救兵最終投降雲天彪的情節,目的就是為了凸顯宋江的“不仁不義”,邵循伯在此回回末評中批道:

“此篇大旨,是疏出宋江不忠不義實跡也。其擄掠三城,自鳴得意無論矣,即如百孔千瘡以數十萬金珠贖回武松、魯達、李逵,並龔旺、丁得孫首級,人莫不謂其於弟兄分上,可謂至義,而不察就中有與馬元比較一層。嗚呼,馬元非意氣之招來乎?任你喊破喉嚨,總不往救,其故何也?清真一山其利不及新、萊二縣也,然則知宋江者,當曰利而已矣,何必曰義。”也就是說在俞萬春和邵循伯等看來,宋江對兄弟也是分三六九等的,附屬勢力的馬元等沒有魯達、武松、李逵等重要,清真山也沒有新泰、萊蕪重要,所以宋江口口聲聲說忠義,但卻做出了不救清真山的“不義”之舉,證明宋江考慮的不過是追求最大的利益而已。

水滸後傳,武松魯智深遭遇最屈辱一戰?宋江最後用錢換回他們的命

為此,文中作者還借馬元之口對皇甫雄道:“看來梁山救兵又不到矣,不料宋公明如此不仁不義。前番不來,猶推路遠,今近在蒙陰,猶不肯來救,不知出自何意。”但有意思的是,範金門卻在批語中“賣了隊友”,在馬元的話後,他批道【妙,馬元猶知宋公明不仁不義,而愚夫至今猶然不知,何也?此次實非宋江負義,馬元實是錯怪。至於宋江不仁不義之實績,前傳早已累紙盈幅,而愚夫瞠目視之,竟若無睹。經聖嘆先生逐段拈出,猶傲然不信,真另有肺腸矣。】因為文中宋江並非不想救清真山,而是被陳希真等牽制在了新泰,無法前去救援,因為如果放棄新泰救援清真山,以作者的寫法,梁山一定會丟了新泰而且清真山也不一定能救成,那時宋江等將全軍覆沒,保住全軍和救馬元等人只能選擇一頭,所以為了全局,只能放棄清真山,這本無可厚非,因此作者和邵循伯說宋江不仁不義缺乏說服力。否則按照這個標準,安樂村之戰時,陳麗卿只顧著救劉慧娘而不管鄰居王美娘,是否也可看做不仁不義?

此外,本回後半段作者設計了“祝永清閒遊承恩嶺”的情節,作為陳希真三打兗州的引子,寫這段情節時,作者頗費了一番心思,其中有個情節是這樣的,陳麗卿在雨後看見兩個大孩子玩泥虎,後來丟下泥虎進屋,另一個小孩子出來玩丟下的泥虎,後來兩個大孩子出來見自己的泥虎被拿,就奪了回來,那個小孩子因此哭了,這時小孩子的母親出來了(也是兩個大孩子的伯母),不問事由,把兩個大孩子打了,之後另一個小孩子看見了,告訴了一個女孩子,又引著四個男孩子來救被打的兩個大孩子,但是打不過大人,兩個大孩子又被奪走,摔成了泥人。陳麗卿因此大怒,要懲罰那個女人。範金門在這段故事後批道

【至此麗卿雖欲不發作,不可得矣。妙在處處不脫雨。仲華此段,蓋影射二解爭虎事也。細按之:起先兩個孩子者,二解也;俊俏孩子者,樂和也;女孩子者,顧大嫂也;後四個孩子者,二孫、二鄒也。嗟乎!仲華胸襟忠厚和平,真不可及哉!此次三打兗州,二解等盡皆碎首矣。乃細思之,而二解受冤無伸,從事綠林,實為可憐。於是幻出此段,以見二解,未嘗不為殺二解者之所憫,而卒於不得不殺,仁之至,義之盡也。一部結水滸,均作如是觀。二解爭虎,而三打祝家莊以終;二孩爭虎,而三打兗州以始,極妙關節。】原來作者寫這段情節是為了影射二解爭虎一事,作者也知道,解珍、解寶兩兄弟當初被毛太公誣陷的,但在作者看來,二解雖有冤情,但是無論如何,上梁山造反是不對的,因此作者用這個故事影射二解爭虎,又安排陳麗卿替被打的兩個孩子出氣,算是變相的替二解伸冤,然後再安排二解被殺。這其實和寫林沖殺高衙內報仇是一個目的,那就是讓梁山上有冤情的好漢死的心服口服,你林沖、二解不是有冤情麼?朝廷是知道的,所以作者就替朝廷直接或者間接替你消解這個冤情,這樣一來,你造反就是不對的了,朝廷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剿滅你了。作者想表達的意思就是朝廷是講道理的,消滅造反的強盜也是名正言順的,哪怕你是被冤枉不得已而造反的。但作者對這段情節處理的並不“完美”,這個故事中的“伯母”顯然扮演的是毛太公父子的角色,但是最終不過是被尉遲大娘嚇唬了一下,陳麗卿想要懲罰她也礙於魏生的面子而不了了之。至於陳麗卿說自己“下次統兵過此,定來察訪,她若不改,立提軍前斬首”,更不過是句空話,因為她以後再也沒有來過這裡。這是否也隱喻著即使朝廷官員有錯,最終也不一定會受到實際處罰?我們不得而知。但這件事最終沒有了下文,因此範金門在文末處替作者寫了一個結束語,還特意提及了這件事
【此處當續之曰:只因這一去,有分教:姑娘軍令震殘村婦之心,表叔傳言保得孤兒之命。不知魏生肯為嫂嫂傳諭於表嫂否?且聽下回分解,此事我至今記罣。】可見這一情節設計的缺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