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淺析齊秦在《大約在冬季》中運用的好萊塢電影故事手法


淺析齊秦在《大約在冬季》中運用的好萊塢電影故事手法

01 好片 or 爛片?

電影《大約在冬季》自上映至今,豆瓣評分5.3分,評分並不算高。

從賣點上看,電影《大約在冬季》的評分理應不該如此呀。

電影《大約在冬季》是由歌手齊秦的同名歌曲改編而來的,《大約在冬季》這首歌誕生於1987年。當時,正與王祖賢異地戀的齊秦,為了表達他對王祖賢的思念之情,他僅僅用了15分鐘的時間,便為王祖賢寫下了這首量身定做的情歌《大約在冬季》。雖然它的誕生,僅用了15分鐘,但它卻流傳了30多年。

兩年前,素有“文字女巫”之稱的作家饒雪漫以這首歌為靈感,創作了一部同名小說,“把一首單純的歌,變成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故事”,電影才有了創作基礎。

淺析齊秦在《大約在冬季》中運用的好萊塢電影故事手法

在電影《大約在冬季》決定開拍之初,有許多人問過齊秦,他對電影票房的預期如何、他對電影的賣座是否有信心等。

但齊秦的回覆卻是,無所謂。

“有票房不代表喜歡,如果這部電影能留在大家心中,能讓人解讀出一些愛情觀點,會比數據更重要。”

“我其實不是一個喜歡回憶的人,但是有點夢幻的人生還是美好的。”這是齊秦想要通過電影來表達的情懷。


淺析齊秦在《大約在冬季》中運用的好萊塢電影故事手法

其實,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觀感都會不一樣,有人會喜歡,也有人會不喜歡,但無論如何,也不用在意別人的看法,也沒必要非得一定要去看電影被打多少分。

對《大約在冬季》這部電影而言,它更像是齊秦在講述他自己的故事,有感而發的故事,最動人。

如果你讀懂了它,那麼你可能會很感動,有一位觀眾說:“電影散場了,我還在哭,究竟在哭什麼,只有我自己知道。”看過這部電影的人,也許都會想起自己心中的那份感情,或是圓滿,或是不歡而散。

如果你不理解它,也許你就會覺得這是一部現代狗血片,老套的情節,滿是套路的劇情,不值一看。

但,這部電影到底如何,只能自己用心去感受了。

淺析齊秦在《大約在冬季》中運用的好萊塢電影故事手法

02 愛情電影的套路

觀影感受可以是主觀的、感性的,而分析電影可以是客觀的、理性的。現在,我們可以用好萊塢最會講故事的編劇教父羅伯特•麥基的經典著作來淺析一下電影《大約在冬季》。

羅伯特•麥基的著作《故事》被譽為“編劇聖經”,自1997年初版以來,《故事》一直是全世界編劇的第一必讀經典。

1981年,羅伯特•麥基受美國南加州大學邀請,開辦“故事”培訓班,隨後創辦全球性的寫作培訓機構,學員超過6萬名,其中,60人獲奧斯卡金像獎,170人獲美國電視艾美獎,30人獲美國編劇工會獎,26位人獲美國導演協會獎。

《故事》正是集結了羅伯特•麥基30年的授課經驗。

在《故事》中,羅伯特•麥基指出了愛情故事的套路。

“男女邂逅必須在故事講述過程中的初期出現,這一直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常規,隨之而來的便是愛情的考驗、磨難和勝利。觀眾一直在等著看這些戀人的命運在命運之手中將如何被安排。通過巧妙地將戀人的見面延遲到高潮時,這些影片迴避了現代戀愛的棘手問題,

用相見難取代了相處難。這並不是愛情故事,而是渴望故事,因為關於愛的談論以及愛的慾望充滿了所有的場景,將真正的戀愛行為以及不無磨難的後果留到銀幕之外的未來發生。”

我們回到電影《大約在冬季》當中,齊秦在講述故事的時候,正是使用了這一套路,“用相見難取代了相處難”。

淺析齊秦在《大約在冬季》中運用的好萊塢電影故事手法

"有些人,見三百次也沒用;有些人,見三次就夠了!"

第一次相遇,齊秦演唱會。齊嘯遞給安然一張演唱會門票,初見一別後,她空守著兩人的約定,由盼望到淡忘。

第二次遇見,於教授家中。齊嘯是於教授的故友之子,安然是於教授的得意門生,緣份來得剛剛好,自然而然,他們相愛相戀。然而,在他們愛得熱烈的時候,他父親病危,他只留下一句“大約在冬季”便匆匆離別。而她,又一次地陷入無邊的等待之中。

淺析齊秦在《大約在冬季》中運用的好萊塢電影故事手法

第三次重逢,臺北交流活動。安然因公而來,齊嘯慕名而來,兩人歷過千帆,情依舊,愛仍濃,重續前緣。奈何,他又在此時遇上一地雞毛,明星前妻隱婚被曝光,家中被記者圍困,父親的病剛剛穩定,孩子被鏡頭包圍,而他能做的,就是選擇離開,她再一次失望與崩潰。

羅伯特•麥基寫道:“寫愛情故事時,我們要問的最重要問題是,什麼東西會阻止他們?兩人見面,戀愛結婚,養家餬口,互相扶持,直到終老...還有什麼東西能比這些更令人乏味?”

“阻攔人物”或“反對愛情的力量”,往往是愛情故事中的常規部分,這也是愛情電影中常用的套路。

淺析齊秦在《大約在冬季》中運用的好萊塢電影故事手法

03 所有的套路,都是為了衝突

電影中,好的衝突,必須要戲劇化,簡單來說,就是怎麼做都對,但又怎麼做都不對。

我們再看《大約在冬季》,其實,齊嘯的每一次選擇,都是一次迫不得已。

第一次,從相遇到互有好感,從分開到失聯,齊嘯沒有按約定聯繫安然。為什麼?

雖然寫著地址的紙條遺失了,如果他願意,他一定可以憑藉著模糊的記憶去北師大找到她,但是他沒有。因為,他不可以,那個時候的他已經是有女朋友的,由於道德的約束,他只能由著紙條的遺失,順勢而為。

淺析齊秦在《大約在冬季》中運用的好萊塢電影故事手法

第二次,從相愛到戛然而止,為什麼?

初次相愛,兩人你儂我儂,卻要戛然而止,起因,是因為齊嘯的父親突發中風,無人照料。如果他選擇留下,他就是對親人不孝;如果他選擇離開,他對她,只有傷害。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離開。

淺析齊秦在《大約在冬季》中運用的好萊塢電影故事手法

第三次,從重逢到重新戀愛,以為歷經千帆,終能廝守的時候,齊嘯又對安然再說一次“對不起”。這次是因為他的前妻製造了各種混亂,儘管傷了她的心,但他卻選擇了在混亂中沉默,他不抗爭。因為,如果他選擇為她抗爭,他就必須放下遠在故土的父親和孩子,他實在做不到,於是,他只能選擇又一次放棄她。

淺析齊秦在《大約在冬季》中運用的好萊塢電影故事手法

齊嘯的每一次選擇,對他身後的親人是好事,但對她卻是壞事。相反,如果他的每一次選擇,都是選擇了她,那麼,對於他身後的親人而言,卻又成了壞事。

所以,無論齊嘯怎樣選擇,都沒有兩全完美的,只有取捨。這,就應了那一句,怎麼做都對,但又怎麼做都不對,這就是這部電影裡展現出來的好的衝突。

羅伯特•麥基還寫道:“人物的真相只有當一個人在壓力之下做出選擇時才能得到揭示——壓力越大,揭示越深,該選擇便越真實地表達了人物的本性。”

淺析齊秦在《大約在冬季》中運用的好萊塢電影故事手法

齊嘯的每一次選擇,都是迫於壓力之下,他退無可退,不得不這樣選擇。

你想象一下那個年代的人的價值觀,你再去審視齊嘯和安然之間的愛情故事,很多不可理解的行為也都完全合理了,這就是那個年代的人的價值觀,價值觀決定思想,思想決定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