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歷史上,民國有多少個軍閥?

夏逝秋即臨


如果不算上國民政府的中央軍,民國時代的軍閥一共有16個大派系,40多個小派系,上百名大大小小的軍閥。



一、北洋系→皖系→直系→新直系→東南五省聯盟

北洋系脫胎於北洋六鎮,袁世凱死後,因北洋系內無人具有足夠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的能力,便逐漸分裂為了皖系和直系。後來直皖鬧掰,爆發了直皖戰爭,皖系被直系和奉系聯合擊敗。隨著段祺瑞下野,皖系也基本退出了歷史舞臺。

雖然第二次直奉大戰後,段祺瑞又受張作霖邀請,重新出山。但隨著江浙戰爭,皖系的盧永祥被直系的齊燮元、孫傳芳擊敗,皖系遂喪失所有地盤,退出歷史舞臺。

擊敗皖系的直係軍閥分為舊派和新派,舊派領袖是馮國璋,他在府院之爭中,被段祺瑞逼迫辭去副總統一職後,不久便病死,直系的新領袖變成了曹錕。

曹錕當老大後,遂即就挑起直皖大戰,吳佩孚在先後擊敗皖系、奉系後,新直系獲得北京政府的控制權。但好景不長,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新直系的馮玉祥、孫嶽等人臨陣反水,從前線殺回北京將老大曹錕軟禁,吳佩孚在戰場上也被奉系擊敗,新直系遂退出了北京中樞。

之後,吳佩孚借湖北督軍蕭耀南的力量東山再起,孫傳芳也擊敗了張作霖,新直系很快又恢復了半壁江山。

孫傳芳混牛掰了後,拉攏東南五省實力派周蔭人、盧香亭、陳調元、鄭俊彥等人組建東南五省聯軍,相當於是自成體系,建立東南五省聯盟派。

不過吳、孫都沒有得意太久,隨著北伐軍的北上,吳佩孚和孫傳芳都被擊敗,新直系以及其衍生派系遂徹底瓦解。

北洋系的著名人物有:袁世凱、徐世昌、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段芝貴、曹錕、徐樹錚、靳雲鵬、吳光新、傅良佐、李純、王佔元、陳光遠、蔡成勳、陸建章、吳佩孚、孫傳芳、齊燮元、蕭耀南等。



二、奉系軍閥→東北軍

奉系是北洋軍閥的旁支,源於清朝奉天省巡防營。袁世凱死後,張作霖排擠馮德麟,遂控制奉天省。後來張作霖連續排擠吉林和黑龍江的軍閥,徹底控制東三省。

第二次直奉大戰後,奉系擊敗新直系,之後又聯合閻錫山、吳佩孚擊敗馮玉祥,徹底控制了北京政府。

但好景不長,國民政府舉行二次北伐後,奉系被北伐軍擊敗,退回東北。張作霖在撤退途中被日軍炸死,其子張學良即位。張學良的思想比張作霖進步,不想東三省脫離中國版圖,便於1928年12月29日宣佈易幟,奉系也順勢蛻變為國民政府名下的東北軍系。

奉系的著名人物有:張作霖、楊宇霆、孫烈臣、張作相、吳俊升、郭松齡、姜登選、張學良等。

三、直魯聯軍

直魯聯軍是奉系軍閥的旁支,第二次直奉大戰後,張作霖為了讓張宗昌在南方替自己擋新直系反撲,便默認了張宗昌的半獨立。不過雖然是半獨立,但張宗昌對老帥還是很忠心的,凡是奉系有大動作,直魯聯軍一定會傾力配合。

奉系在二次北伐中被北伐軍擊敗後,張作霖忌憚張宗昌為人,不允許其率部出關,直魯聯軍便在張學良和北伐軍的南北夾擊下,短短數週便土崩瓦解。

直魯聯軍的著名人物有:張宗昌、李景林、褚玉璞、方永昌、畢庶澄、孫殿英等。


四、毅軍→定武軍→宏威軍

毅軍由清末武衛左軍改編而成,清帝溥儀宣佈退位後,毅軍宣佈擁護袁世凱,成為北洋系的盟友。在整個北洋時代,毅軍混得都很開,先後投靠皖系、新直系、國民軍、奉系等。最後因為反覆無常,張作霖擔心毅軍會再次投靠新靠山,就把毅軍繳械。這支清朝老部隊也從歷史舞臺上消失了。(毅軍的地盤在熱河)

定武軍是毅軍的分支,原是清廷設在江蘇的江防營,首領是著名的辮帥張勳。由於張勳在毅軍和北洋系都混過,兩邊他都熟,所以民國建立後,張勳便被袁世凱重用,其所部改稱定武軍,駐紮于山東兗州。為了表示對清政府的忠心,張勳在其他部隊都剪去辮子情的況下,依舊禁止剪髮,定武軍也因此被稱為"辮子軍"。

張勳復辟失敗後,定武軍瓦解。北上北京的五千人被皖系繳械,留在南方的兩萬人被安徽督軍倪嗣沖吞併。

宏威軍也是毅軍分支,軍閥混戰期間,趙倜率一部分毅軍進駐河南,成為獨立軍閥。直皖戰爭時期,該部擁直反皖,壓中了寶。但是戰爭結束後,吳佩孚卻不買賬,故意排擠之。氣的趙倜對吳佩孚非常不滿,於是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後,趙倜便在河南響應奉系在河南反吳。吳佩孚早想收拾趙倜,就讓馮玉祥消滅了趙倜和他的宏威軍。

五、國民軍→西北軍

馮玉祥和孫嶽脫胎於新直系,胡景翼出身於陝軍,因為陝軍被直系收編過,所以胡也算半個直系人。第二次直奉大戰期間,馮胡孫三人陣前倒戈,殺回北京,軟禁曹錕,一舉瓦解了新直系。

其後,三人控制北京政府,風光一時。但不久後,胡景翼的部隊在魯豫戰爭中慘敗,其部瓦解,在國奉戰爭中,馮玉祥和孫嶽也被打得慘敗,被迫退往綏遠,幾乎快瓦解。

1926年9月,馮玉祥在五原誓師,借北伐戰爭浴火重生,國民軍也順勢蛻變為國民政府的西北軍。

二次北伐後,西北軍盛極一時,尤其是孫嶽病死後,馮玉祥成了西北軍的唯一首領。不過馮玉祥這個人,作風蠻橫,不討人喜,所以中原大戰後,西北軍便完全瓦解,分化成了宋哲元系、石友三系、韓復榘系、孫連仲系、孫良誠系,這五大派。

國民軍和西北軍的著名人物有:馮玉祥、胡景翼、孫嶽、鹿鍾麟、張之江、宋哲元、韓復榘、嶽維峻、李雲龍、方振武、孫良誠、石友三、吉鴻昌、孫連仲等。



六、陝軍

陝西地方部隊由陝豫刀客發展而來,參加過護國、護法等戰爭。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陝軍的胡景翼等與新直系馮玉祥聯合,發動政變,組建國民二軍。後來在新直系的反撲中被打的分崩離析。

陝軍另有一部,就是楊虎城等人,在北洋時代先是加入國民聯軍,馮玉祥於綏遠誓師加入國民黨後,這部分陝軍也加入國民黨。後來中原大戰,西北軍瓦解,這部分陝軍隨之獨立,成為後來的第十七路軍。

另外著名土匪部隊鎮嵩軍也脫胎於陝軍。民國初年陝西軍政府實行裁兵減政後,張鈁所部秦隴復漢軍被裁減了數千人,這些人因多是豫西人,便在裁撤後,被改編為豫西地方部隊,分駐豫西各縣,因駐地靠近嵩山,故名鎮嵩軍。國奉大戰期間,這支部隊神奇的不得了,一幫烏合之眾居然還打敗了國民二軍,把西安城圍了八個月之久。直到馮玉祥率部解救西安,才終於把鎮嵩軍消滅。

七、晉綏系

晉綏軍源於清末山西新軍,跟北洋系沒什麼關係。不過由於閻錫山善於經營關係,在北洋時期,山西的發展一直都很穩固。任憑皖系、直系、奉系三派打得一地雞毛,山西始終沒受什麼大影響。

國民政府北伐後,閻錫山見直系垮臺,知道張作霖的表面強盛也長久不了,於是便在1927年6月宣佈加入國民黨,老晉綏軍也直接易幟,加入國民革命軍。

二次北伐勝利後,晉綏軍殺出山西,佔據了華北地區。但中原大戰失利後,晉綏軍從上到下遭到了重創,幾乎要瓦解。

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失勢,閻錫山趁機殺回山西,重組晉綏軍,晉綏系隨之復活。後來抗戰爆發,商震、傅作義等人脫離閻錫山控制,晉綏系實力有所下降。

晉綏系的著名人物有:閻錫山、商震、徐永昌、楚溪春、孫楚、楊愛源、傅作義、陳長捷等。


八、舊滇軍→新滇軍

滇軍源於清末新軍第十九鎮,辛亥革命後轉為維護革命的力量,軍權先後為蔡鍔、唐繼堯等人所掌握。護國戰爭後期,唐繼堯在雲南大肆擴軍,除統治雲南,控制貴州外,還將滇軍派入四川,佔領地盤,掠奪財富。

護法運動期間,唐更是組建靖國軍,自任八省聯軍總司令,使滇軍的聲威達到頂點。但在北伐戰爭期間,唐繼堯居然昏了頭的支持直係軍閥,於是在北伐戰爭的第二年,他就被不想被他愚蠢行為拖累的部將龍雲等人趕下了臺。滇軍也隨之進入新滇系時代。

除了在雲南的滇軍外,滇軍在廣東還有一支部隊,被稱為“駐粵滇軍”。這支部隊擁護孫中山和廣東革命政府,是國民革命軍的初期骨幹力量。北伐戰爭開始前,早期八個軍的第三軍番號就給了這支滇軍。在這支滇軍部隊中,朱培德和範石生都是知名人物。

九、舊桂系 →新桂系

舊桂系源於清朝廣西巡防營,袁世凱稱帝引發護國戰爭後,舊桂系強勢崛起,控制了兩廣地區,成為西南地區的頭牌軍閥勢力。但兩次粵桂戰爭失利後,派系內部實力派對陸榮廷的領導力產生了不信任,舊桂系隨之瓦解為幾個小軍閥,廣西陷入混戰。

就在舊桂系分崩離析之時,源於舊桂系護國第六軍的李宗仁以及模範團的黃紹竑、白崇禧崛起,他們脫離舊桂系,與廣東革命政府取得聯繫,獲得了番號和支持。隨之在大混戰中,消滅了舊桂系。廣西也進入了新桂系統治時代。

新桂系在北洋時代後期和國民政府時代非常強勢,多次與蔣介石對抗,三次把蔣介石從領導人的位置上擠下去,堪稱是國民政府時代的第三強勢力。

新舊桂系著名人物有:陸榮廷、譚浩明、莫榮新、沈鴻英、李宗仁、白崇禧 、夏威、黃紹弘、黃旭初、李品仙、廖磊、楊騰輝、胡宗鐸、陶鈞等。


十、湘軍

民國時代的湘軍最早是湖南督軍譚延闓組建的部隊。譚因為沒有直屬部隊,便臨時組建了一支部隊。但臨時組建的部隊沒有凝聚力可言,所以二次革命失利,譚延闓下野後,這支部隊就被北洋系收編了。

之後,護國戰爭期間,同盟會成員程潛被護國軍總司令部任命為湖南招撫使,從貴州進入湖南,收復湖南大部,於是湘軍在程潛手上又浴火重生,形成了程派湘軍。

不過程潛的兵力不多,他至始至終都沒有完全控制湖南,所以其後的一段時間,原先是譚延闓下屬的趙恆惕就藉機發展了起來,形成了趙派湘軍。(也是以護國軍的名義回湖南招兵買馬)

然後,趙恆惕和程潛就打了一仗,程派大敗,趙派遂獨霸湖南。

趙恆惕獨霸湖南後,整編部隊,把所部編為四個師,其中的第四師師長叫唐生智。這傢伙的野心不比趙恆惕小,他當師長後,便就在駐地訓練部隊,擴充實力,逐步脫離了趙恆惕的控制。

北伐戰爭開始前,程潛和唐生智都極有眼光的歸順了國民黨,所以北伐戰爭開始後,這兩派就全混發達了。起初的北伐軍只有八個軍,其中有兩個軍的番號就分別給了程潛和唐生智的部隊。湘軍也因為一飛沖天,成了國民政府早期與黃埔系、新桂系、粵系並列的四大支柱。

至於趙恆惕嘛,他可就慘了,北伐戰爭開始後,被北伐軍一頓爆錘,其部也被唐生智強勢吞併。

不過,唐生智也沒高興太久,由於他想跟蔣介石掰腕子,被削的很慘。寧漢戰爭後,唐生智下野,他有一個下屬叫何健,原為唐派湘軍軍長,何健在唐戰敗下野後,率部投靠桂系。蔣桂戰爭爆發後,他又擁蔣反桂,率部脅迫李宗仁、白崇禧下野,然後在蔣介石的支持下,逐漸自成一系。

當然何健也沒風光幾年。抗戰爆發後,湘軍被中央軍吞併,何健也成了光桿司令。



十一、黔系軍閥

最早的黔系軍閥是舊興義系,派系首領叫劉顯世,他在護國運動後,集貴州軍權、政權於一身,對內實行軍事統治,對外追隨滇軍的唐繼堯向四川擴張,逐漸形成黔系軍閥。

但劉顯世在擴張過程中,沒控制好部隊,他的外甥王文華趁機獨立,組建了黔軍的新派興義系,於是興義系就分裂了。

正在興義係爭權奪利之時,被劉顯世派去四川搶地盤的師長周西成又獨立了。周在四川積蓄實力,趁興義系內訌之際,一舉殺回貴州,拿下貴州大部地區,並在興義系大將袁祖銘等部出黔參加北伐期間,獨霸了貴州。

1929,黔軍將領李燊與周西成起了矛盾。滇軍的龍雲見勢就支持李燊打周西成,貴州遂陷入混戰。在混戰期間,周西成親率部隊與李燊大戰,但他指揮打仗水平的很次,其部被李燊打得慘敗。最後周西成在前線被流彈打死,李燊成了貴州新首領。

但是周西成的部將王家烈不滿李燊主政,就發動了兵變,趕走了李燊,然後王家烈成了黔系新任主席。由於王家烈是桐梓人,所以他這一派便被稱為桐梓系。

中央紅軍長征期間進入貴州,中央軍薛嶽部在紅軍身後也尾隨進入貴州。紅軍離開貴州後,中央軍卻不走,王家烈就這麼被中央軍吞併,黔系軍閥隨即瓦解。


十二、川軍

四川軍閥分為六大派,鑑於具體的軍閥名單很多,這裡限於篇幅已過長,就不過多敘述了。下面簡單講一下六大派系的更迭。

最早的川軍是武備系,這一派脫胎於清朝四川新軍。辛亥革命後,尹昌衡、胡景伊等人先後掌握四川大權。在他們當權期間,四川還沒有混戰。不過武備系分裂後,川軍就內訌了,分成了五大派:

【九人團】、【速成系】、【保定系】

【軍官系】、【實業團】

其中九人團首領的叫熊克武,這一派在打敗劉存厚後,曾經統治過四川一段時間,但也很快被速成系的劉湘和楊森等人所取代。後來速成系內戰,鄧錫候、田頌堯和劉文輝抱團。由於他們都畢業於保定軍校,當年又同為劉存厚部下,加上當時同處困境,利害一致,於是在鄧錫侯的倡議下,這三人就組成了保定系。

至於另外兩派,實業團和軍官系的實力都不太強,這裡不多說了。簡單說一下六大派的著名人物。

【武備系】→尹昌衡、胡景伊等。

【九人團】→熊克武、但懋辛等。

【實業團】→謝持、張培爵、呂超等。

【速成系】→劉湘、楊森、王陵基、潘文華、孫震、王纘緒、唐式遵等。

【保定系】→鄧錫侯、田頌堯、劉文輝等。

【軍官系】→李家鈺、羅澤洲等。



十三、粵系軍閥

粵軍前後共有七大派。最早成名的是陳炯明的部隊,他是廣東革命政府早期的骨幹軍事領導人。但因為與孫中山政見不一,遂即決裂,成為國民政府敵人,最後被國民革命軍消滅。

陳炯明脫離孫中山後,許崇智憑實力上位。許崇智的部隊是1919年,廣東革命政府進攻福建時組建的,兵力大約有一個軍。孫中山死後,許崇智受廖仲愷遇刺案牽連,被蔣介石排擠,這支部隊也遂即瓦解。

許崇智這個粵軍頭牌人物下野後,李濟深和李福林填補粵系空缺。

李福林的部隊是廣東土著武裝,廣州國民政府成立後,被改編為第五軍,也是最早的八個軍之一。後來李福林因為支持汪精衛被蔣介石排擠,只好下野,所部為李濟深派吞併。

李濟深的部隊源於陳炯明所部。北伐時,該部改編為第四軍,就是著名的鐵軍,是北伐軍的兩大主力之一。蔣介石與新桂系大戰期間,因為害怕李濟深會支持李宗仁,便把李濟深誘騙至南京施以軟禁,其部也被蔣介石分化瓦解。

李濟深被軟禁後,他的三個師長陳銘樞、陳濟棠、張發奎宣佈擁護中央,於是這三個人便又形成了三派粵軍。

陳銘樞派粵軍就是著名的第二十九路軍,福建事變後被中央軍以武力解散。

陳濟棠派粵軍在李濟深被扣押後,一度統治廣東,成為大軍閥。但後來因為聯合桂系挑起兩廣事變反蔣,被中央政府強勢剿滅,陳濟棠流亡海外,他這一派粵軍的領導人也換成了餘漢謀。

張發奎派是武漢國民政府擁護汪精衛的臺柱力量,多次參與反蔣。後來因為廣東老家被陳濟棠控制,他回不去,部隊沒地盤,軍費也沒著落,因而張發奎便只好把部隊指揮權交給蔣介石,這一派粵軍也成為中央軍的旁系部隊。國軍著名將領吳奇偉、薛嶽等人就出自這一派。



十四、馬家軍

馬家軍分為三大派,分別是寧夏馬家軍、青海馬家軍、甘肅馬家軍。著名人物有:馬鴻賓、馬鴻逵、馬福祥、馬麒、馬步青、馬步芳、馬安良、馬廷勷、馬廷賢等。

在這三派人中,甘馬最先瓦解。1926年馮玉祥率國民革命軍入甘後,甘馬舉兵反對馮玉祥。結果被國民軍揍得很慘。

十五、新疆軍閥

新疆軍閥以清朝新疆的舊軍發展而來,著名人物有楊增新、盛世才等。抗戰後期,國民政府實際上已經完全兼併了新疆軍閥。

除了以上列舉的十五派軍閥外,民國時代的海軍也是自成一派,其代表人物有:粵系海軍司令陳策,青島系海軍司令沈鴻烈,閩系海軍司令薩鎮冰、陳紹寬等。


Mer86


民國時期的軍閥特別特別多,簡直就像天上的星星,數都數不清。

但如若概括點兒說,也就那麼十幾個派系。



第一,皖系軍閥。以段祺瑞為首,主要包括徐樹錚、靳雲鵬、段芝貴、傅良佐、倪嗣沖、張懷芝、張敬堯、陳樹藩、盧永祥、吳光新等,其勢力最強時控制安徽、山東、浙江、福建、陝西等地。

第二,直係軍閥。以馮國璋、曹錕和吳佩孚為首,主要包括孫傳芳、王佔元、蕭耀南、蔡成勳、王承斌、齊燮元等,其勢力最強時控制河北、江蘇、江西、湖北等地。

第三,奉系軍閥。以張作霖為首,主要包括張作相、李景林、韓麟春、姜登選、張宗昌、郭松齡、楊宇霆、孫烈臣、張景惠等,其勢力最強時曾控制長江以北的大半個中國,長期盤踞東三省。

第四,晉系軍閥。以閻錫山為首,主要包括徐永昌、楊愛源、商震、傅作義等,其主要勢力集中在山西。

第五,西北軍。以馮玉祥為首,主要包括宋哲元、鹿仲麟、劉鬱芬、張之江、李鳴鐘、孫良誠等人。



第六,滇系軍閥。前期以唐繼堯為首,後期以龍云為首,主要包括盧漢、胡若愚等,其主要勢力集中在雲南。

第七,桂系軍閥。前期以陸榮廷為首,後期以李宗仁、白崇禧為首,其主要勢力集中在廣西一帶。

第八,黔系軍閥。以劉顯世為首,主要包括袁祖銘、周西成、王家烈等人,其主要勢力集中在貴州。

第九,粵系軍閥。前期以陳炯明為首,後期以陳濟棠為首,其主要勢力集中在廣東。

第十,川軍。川軍始終派系林立,沒有一個統一的領導,主要有劉存厚、熊克武、劉湘、劉文輝、楊森、鄧錫侯、潘文華、王陵基等。

十一,湘系軍閥。其主要勢力在湖南,主要有湯薌銘、唐生智、譚延闓、何鍵、趙恆惕、程潛等。



十二,馬家軍。其勢力主要在寧夏、青海、新疆一帶,主要人物包括馬步芳、馬鴻逵、馬鴻賓等。

十三,陝西軍閥。主要盤踞在陝西,主要有劉鎮華、楊虎城、郭堅、黨玉琨等。

十四,新疆軍閥。主要盤踞在新疆,主要有楊增新、金樹仁、盛世才等。


達摩說


這個問題我曾有關注,我來回答。

我國曆史悠久,軍閥割據並不是新生事物,自秦代在公元前206年覆亡後,歷代王朝垮臺時往往出現這種現象。民國初期,有人曾對這個時期的軍閥做了概括的探討,並且取得一些統計數字如下:

(一)大小軍閥人數:按照保守的估計,這個時期的大小軍閥最少有二千。

(二)軍閥控制的地區:最大的軍閥有一個時期控制四省,小軍閥僅盤踞一個小地區,甚或只有幾個村莊。

(三)部隊規模:其中以直係軍閥為最大,曹錕和吳佩孚擁有軍隊三十八萬人。奉系軍閥張作霖約有十七萬人。皖系段祺瑞在1922年前後只有四萬人。在同一時期,最小的軍閥僅有士兵一百人,甚至有不足百人的,大多數躲在廣西和四川的山區裡。

民國初期的軍閥一般可以分為三大派系,即北洋系、地方軍閥和革命派軍閥。

(一)北洋軍閥

按一般用法而論,“北洋”與“軍閥”是不可分的,我們談到軍閥時,一般都說北洋軍閥,事實上北洋軍閥僅指軍閥中的一個派系而已,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三人就被稱為北洋的龍、虎、狗三傑。

(二)地方軍閥

主要是東北的張作霖,“紅鬍子”出身;山西的閻錫山,曾在日本受訓;湖南的譚延闓,進士出身;雲南的唐繼堯,曾在日本學軍事;廣西的陸榮廷,原為土匪。他們都曾先後受到各方的拉攏。

(三)革命派軍閥

大多數都加入了同盟會,在辛亥革命和1913年的二次革命爆發時都支持孫中山,例如四川的熊克武,江西的李烈鈞,雲南的朱培德,湖南的程潛,廣東的許崇智和陳炯明,河南的樊鍾秀,陝西的陳樹藩等。


牛哥談人生


民國時期從來沒有真正統一過,軍閥如同過江之鯽,大小軍閥數也數不清。

民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北洋政府或者北京政府時期,第二個階段是國民黨統治時期或者南京政府時期。兩個階段都有軍閥,北洋軍閥和國民黨新軍閥。

先說北洋軍閥,袁世凱死是鼻祖,1916年他死後,分解為三大派系: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以馮國璋、曹錕為首的直係軍閥、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皖系軍閥最開始掌控北京政府,一直到1920年直皖戰爭失敗,段祺瑞下野,皖系失勢。直係軍閥比較興盛,馮國璋1919年去世後,曹錕成為直係軍閥首腦,手下有吳佩孚能征慣戰,還有王佔元、李純、陳光遠等長江三督,後來王佔元被驅除,直系蕭耀南佔據湖北。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戰因為馮玉祥倒戈,直系失敗,曹錕被囚禁。吳佩孚逃到湖北,收拾殘局佔據兩湖。而此時直係軍閥的後起之秀孫傳芳佔領了東南五省。再說張作霖的奉系軍閥,獲勝後揮師入關,一直打到上海,原來屬於直係軍閥的張宗昌和皖系軍閥的盧永祥也都投靠奉系軍閥,張宗昌成為直魯聯軍司令,佔據山東盧永祥佔據上海江蘇。

與此同時,還有西南軍閥,滇系軍閥唐繼堯、桂系軍閥陸榮廷等、粵系軍閥陳炯明等。

1925到1928年,國民革命軍東征北伐,打敗了陳炯明、吳佩孚、孫傳芳、張宗昌、張作霖等軍閥,佔領了北京,不久奉系軍閥張作霖長子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全國名義上統一。

國民黨新軍閥主要包括:張學良的東北軍、馮玉祥的西北軍、閻錫山的晉綏軍、李宗仁、白崇禧為首的桂軍、李濟深、陳濟棠、張發奎等為首的粵軍、劉湘、劉文輝、鄧錫侯等人為首的川軍、王家烈的黔軍、唐生智、何健的湘軍、龍雲的滇軍、馬步芳馬步青馬鴻逵等人的佔據寧夏青海的馬家軍、盛世才佔據新疆、韓復榘佔據山東等等。



磨史作鏡


往大了說,民國的大軍閥只有6個:直系、奉系、皖系、桂系、川系(或滇系)、晉系!但是,每一系軍閥都不是鐵板一塊,裡面也是有很多小團體和小山頭。而且,各地地方又有自己的武裝部隊。

所以,按照我的觀點,全國有多少個縣城,就有多少個軍閥!全國有多少個“保安團”就有多少個軍閥!生逢亂世,有槍有人並擁有當地政權的,就是軍閥!

1914年5月20日,北洋政府頒佈《地方保衛團條例》,全國各地的保安(衛)團一類的地方武裝,如雨後春筍一般,遍地都是!這些地方武裝往往都是地方豪紳富商出錢組建的,名曰配合軍警維持地方治安,實則是一方割據武裝!

民國時期,全國至少有上千個縣。那麼,民國就有上千個軍閥。這些縣的保安團一把手,就是本縣的“大軍閥”。

保安團就是當地鄉紳富商稱霸鄉鄰的“暴力工具”!其成員多是地痞流氓之流,沒有文化,幹一些魚肉相鄰的事。等到日本人來了,這些人大都成了偽軍。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民國時期的軍閥,按照性質來分,主要分為北洋舊軍閥和國民黨新軍閥兩個階段。

其中,在舊軍閥時代,最牛的軍閥,當屬袁世凱的北洋新軍,他旗下有三個學生最為出色: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此三人號稱北洋三傑,民間把他們喚作龍、虎、狗。

與此同時,在辛亥革命爆發後,土匪張作霖趁機奪取了東北的最高統治權,因為張作霖是奉天來的,所以他的軍隊又被稱之為奉系軍閥。

接著,同盟會成員閻錫山趁機奪取山西的軍政大權,因為山西簡稱晉,故閻錫山的軍隊又被稱之為晉系軍閥!

在這種背景下,在清朝剛滅亡時,北方的軍閥主要有三個,分別是袁世凱的北洋軍閥、張作霖的奉系軍閥和閻錫山的晉系軍閥。

不過,因為張作霖和閻錫山很快舊錶示臣服袁世凱。於是,奉系軍閥和晉系軍閥就都成為北洋軍閥的一部分,相當於整個北方都是北洋軍閥的天下。



至於南方,那個革命黨的天下,首先是雲南都督蔡鍔,武昌起義時響應革命軍,事後被推舉為雲南軍政府都督。雲南簡稱滇,所以蔡鍔旗下軍,也換做滇系軍閥。

其次是廣西,其提督陸榮廷響應革命號召後成為民國時期廣西軍閥。廣西簡稱桂,因此稱作桂系軍閥。

另外,南方還有佔據廣東的粵系軍閥陳炯明、陳濟棠;佔據貴州的黔系軍閥劉顯;佔據湖南的湘系軍閥湯薌銘、以及佔據四川的川系軍閥。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川系軍閥並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政權,從辛亥革命一直到抗戰時期,其內部都是派系林立,總體上有八大派系。

從這層意義上說,在袁世凱任大總統時,中國名義上主要有7個軍閥,其中北方1個,為北洋軍閥;南方6個,分別是滇系、桂系、粵系、黔系、湘系和川系。



等到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為直係軍閥、皖系軍閥和奉系軍閥。同時,閻錫山的晉系軍閥獨立出來,馮玉祥趁機佔據西北,成為西北軍閥,再加上南方的6個軍閥,合計共11個大軍閥。

再後來,這幾大軍閥之間相互火併,革命軍則趁機不斷髮展,先是幹掉了粵西軍閥系軍閥陳炯明,接著統一兩廣地區,然後開始率軍進行北伐。最終,等到蔣介石統治中國時,軍閥在名義上已經消失,因為大家都換成了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成為國民政府的一部分。

不過,當時的蔣介石政府,只是名義上統治中國,內部仍然是派系林立,所以人們又將其稱之為國民黨新軍閥時代。在這個時期,中國真正能夠稱得上是軍閥的,只有五個。

這五大軍閥是:蔣介石的第一集團軍,又稱中央軍;馮玉祥第二集團軍,又稱西北軍;閻錫山第三集團軍,又稱晉綏軍;李宗仁第四集團軍,又稱桂軍;張學良東北邊防軍,又稱東北軍。

當然,除開這五大軍閥,中國還有一支軍隊雖然不是軍閥,但實力也不遜於軍閥,它叫做紅軍。


我是趙帥鍋


在“辛亥革命”過後的三個月,大清王朝最後一位太后隆裕抱著年近三歲的宣統小皇帝溥儀宣佈退位,從此之後中國進入了名義上的共和時代,民國是建立起來的,可是並沒有為老百姓帶來太平盛世,隨著而來的是軍閥混戰割據。

在民國曆史上存在的大大小小軍閥有很多,從民國建立到1949年之前,國內軍閥統治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就是袁世凱倒臺之後的北洋軍閥時期,第二階段則為國民黨新軍閥時期。

北洋軍閥成立的原因和派系都有哪些?

北洋軍閥主要的班底就是清朝末年時期的“北洋新軍”,追根溯源就是李鴻章“洋務派”的延續產物,這支新軍的實際控制人就是袁世凱,在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群龍無首,便開始了各自為政,北洋軍主要是三大派系,分別是直係軍閥、奉系軍閥、皖系軍閥。

  • 直係軍閥

直係軍閥的領導者多出自直隸省,所以稱之為直系,其中著名的直係軍閥有馮國璋、曹錕、吳佩孚、齊燮元、孫傳芳等,他們的主要勢力範圍在直隸(今河北省)、江蘇、江西、湖北等地。

  • 奉系軍閥

奉系軍閥的領導者是張作霖,因其是奉天人,所以稱之為奉系,領導人為張作霖、張學良父子,主要勢力範圍在東三省和直隸。

  • 皖系軍閥

皖系軍閥的領導者段祺瑞是安徽人,所以稱之為皖系,代表人物有徐樹錚﹑靳雲鵬﹑段芝貴﹑傅良佐﹑倪嗣沖等,主要勢力範圍是安徽、山東、上海。浙江、福建、陝西等地。

軍閥之祖袁世凱去世後,皖系最先掌握了北洋政府的政權,其次是直系,最後是奉系。

國民黨新軍閥時期

新軍閥是指在國民黨北伐戰爭過後,國民黨各派系擁兵自重割據一方的局面,這其中比較有名的有馮玉祥、閻錫山、白崇禧、李宗仁、張學良、馬麟、馬步芳、劉文輝、楊增新等等多不勝數。

蔣介石雖然名義上是國民黨的領袖,但是國民黨內部也是分了很多派系的,而蔣介石真正能夠控制的嫡系部隊其實也就是國民黨全部兵力的一半左右。

蔣介石雖然得到了全國各路軍閥名義上的服從,但是他實際能夠統治的地區僅僅是中央軍控制的地區,桂系軍閥、閻錫山、馬步芳等都是各自為政的,那麼造成國民黨各自為政的原因是什麼呢?

國民黨的前身是同盟會,同盟會是一個相對比較鬆散的反清組織,並沒有什麼先進的理論和指導思想,而且入會的門檻非常低,即便到了國民黨蔣介石統治時期也是如此,比如西北軍閥馬步芳父子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三民主義”,也被硬拉進國民黨,委以高官厚祿,而馬步芳父子經略的部隊也根本就不聽中央政府的指揮,基本上是各自為政。還有桂系軍閥、山西軍閥閻錫山等都有自己的如意算盤,中央軍根本就控制不了。

上面列舉的都是大軍閥,而在各省還存在著很多的小軍閥,比如具體到縣城,市鎮等,凡是擁有獨立武裝且能夠主政一方的都應該算是軍閥。

小結:

軍閥戰亂給老百姓帶來的傷害是不可磨滅的,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祖國才真正進入了新的美好時代,軍閥割據也就徹底結束了。



鴻涵先生


民國時期,各派系軍閥之間相互割據,不止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大軍閥,還有許多不知姓名的小軍閥。

清朝覆滅後,孫中山建立起中華民國,但是這次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卻被袁世凱奪取,隨後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建立起北洋政府。


圖為袁世凱

同革命黨有過交情的山西王閻錫山,也是在這個時候宣佈了加入北洋政府,擁護袁世凱。但是北洋軍閥內部卻是兩大派系軍閥明爭暗鬥,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成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兩大系。同時,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也在東北崛起。

圖為張作霖

就這樣,北洋政府政權先後被直、皖、奉三大軍閥相繼掌握。北洋軍閥中還包括主要以合稱為“西北三馬”的馬步芳、馬鴻逵和馬鴻賓為首的馬家軍閥。西北地區先後有兩個軍閥,其中以馮玉祥為代表的前西北軍和以楊虎城為代表的後西北軍。

再看南方軍閥,其中滇軍軍閥、川軍軍閥、湘軍軍閥都在這個時期得到壯大,並且在抗日戰爭事情為了國家損失慘重。其他的粵軍軍閥、桂軍軍閥也都在國民革命時期立下功勞。


總的來說,民國時期,軍閥數量龐大,割據行為十分嚴重。一個派系中可能都有多個小派系,相互明爭暗鬥,你訛我炸。但是雖然他們相互爭搶地盤,卻很少有軍閥宣佈獨立,一方面害怕被其他軍閥聯合討戈,還有一方面他們都有著強烈的民族主義,不願去分裂這個國家。但是話又說回來了,這樣打來打去勞民傷財,國家發展停滯不前,民聲哀道,也給新民主主義革命爆發埋下了伏筆。


門外老漢


民國軍閥派系,中華民國曆時38年,在這38年裡一共經歷了兩代中央政府,而這兩代中央政府又都是軍閥政府,咱們可以這樣認為,民國的這38年裡,其實就是中國近代史上的軍閥年代,軍閥混戰是民國曆時上的重要內容,這也同時加快了民國時期提早的結束。民國軍閥大大小小一共有30多個,還有的一些當地小的軍閥,在這就不一一提了!在這呢,我就說說民國前八的軍閥。

第一位:

北洋軍閥-袁世凱

北洋軍閥的創始人其實是清末權臣李鴻章所建,而讓民國實現第一次形式上的統一的確是袁世凱,所以拍第一位。

第二位:

皖系軍閥-段祺瑞

從北洋軍閥分裂出去的皖系軍閥,在當時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就是段祺瑞執政時期,慘案發生後,這也導致了段祺瑞執政黨的垮臺。

第三位:

直係軍閥-曹錕

北洋時期直係軍閥首領,中華民國第四任大總統。當時有吳佩孚等大力支持!曹錕一生的恥辱,我覺得應該就是賄賂各大官員,進行選舉!

第四位:

奉系軍閥-張作霖

張作霖出身綠林,當過鬍匪,因此也被人稱為“胡帥”,由一個被清政府招撫的土匪頭子,升至奉天督軍東三省統領!他統治中國東北長達十三年,成為北洋軍閥中別具一格的傳奇色彩任務

第五位:

桂系軍閥-李宗仁

曾任中華民國首任副總統,代總統,他是北伐戰爭中有著重要影響的一位人物。

第六位:

晉系軍閥-閻錫山

晉系軍閥首領,統治山西38年之久,還有幾位主要將領,徐永昌,楊愛源,商震,傅作義等

第七位:

滇系軍閥-唐繼堯

滇軍是舊中國軍閥割據時代一支很有代表性的地方軍閥勢力

第八位

黔系軍閥-劉湘

黔系軍閥也是西南軍閥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其他還有一些軍閥,比如湘系軍閥:譚延闓,程潛,趙恆錫;四川軍閥:尹昌衡,胡景伊,劉存厚,熊克武,劉湘,劉文輝,楊森等;浙系軍閥:孫傳芳。在此不一一介紹






情感客站


民國的時候,軍閥多了去了。但是,大部分存在的時間,都比較斷。存在時間比較長的也僅僅是數人而已。

大家都比較熟悉的軍閥有東北王張作霖、山西王閻錫山、西北王馮玉祥、山東王張宗昌,雲南王龍雲,還有吳佩孚、孫傳芳、曹錕等人,後面的這幾個軍閥,沒有前面的幾個影響力大。

在這些軍閥的基礎上,還有黃埔系的蔣介石以及新桂系的李宗仁。

總之,這一時期,人才濟濟,派系紛爭十分的嚴重,那個亂呀。

中國的大勢一般都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無論什麼時候,都是一樣。民國時期的這些軍閥也都是如此。

最終,他們這些軍閥要麼被消滅,要麼都是直接和間接的與蔣介石發生了關係。

你看東北王張作霖不可一世吧,一開始遊走在俄國和日本勢力之間,他不但沒有倒下去,反而快速的成長了起來。

張作霖和直係軍閥幹了兩仗,把直系給幹趴下了。張作霖的勢力一度延續到了江南地帶,當時中國最大的一個軍閥非張作霖莫屬。

但是,張作霖因為得罪了日本人,被日本人給幹掉了。

張作霖去世之後,他的兒子張學良繼承了老爹的位置,繼續統領東北地盤。張學良和老爹張作霖比起來,可能還差那麼一丟丟。

畢竟在後來的時候,他歸順了蔣介石。

那時候發生了中原大戰,中原大戰打響蔣介石和馮玉祥,李宗仁、閻錫山打的是難解難分,這時候張學良就是他們爭相拉攏的對象。

張學良觀察了一下形勢,覺得幫助蔣介石對自己的利益最大,所以,就幫蔣介石,打敗了閻錫山,李宗仁和馮玉祥。

李宗仁的桂系,他和白崇禧,黃紹竑平定了廣西之後,就開始和蔣介石的黃埔系聯合北伐了,在北伐的路上,他們於江西省消滅了孫傳芳。又一路向北直接打到了皇城跟下。

在這期間蔣介石看到李宗仁的新桂系,作戰十分的勇猛,就和李宗仁結拜了兄弟。很明顯,蔣介石對李宗仁選擇的是先拉攏在打擊的策略。

蔣介石北伐的時候,北面的馮玉祥和閻錫山,他們也沒閒著,而是響應蔣介石的北伐軍,一起平定天下。

最後天下是打下來了,但是,分配利益的時候,沒有分配好。

所以,導致了蔣介石和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之間的矛盾不斷加深。這時候他們各懷鬼胎,都想爭奪最大的利益。

因此,他們之間相互勾結,相互利用。

最終,矛盾不斷激化。蔣介石的力量最為強大。所以,馮玉祥、閻錫山和李宗仁一商量。聯合起來,還是先把老蔣給幹掉吧。

正是因為利益分配不均,所以,才有了後來的中原大戰。張學良幫助蔣介石打敗馮玉祥、閻錫山和李宗仁的。

中原大戰之後,根據戰敗方的原則,當時的天下,基本上都掌控在蔣介石手裡了。暫時失敗的閻錫山,李宗仁和馮玉祥,不得不解散軍隊,閒置在家或者出國遊玩了。

抗日戰爭爆發之後,為了響應共產黨提出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蔣介石開始讓閻錫山、馮玉祥和李宗仁官復原職,召集軍隊,帶兵到戰場上殺日本人。

就這樣他們又死灰復燃了,當然了這時候所有的軍隊,都統一歸蔣介石統領,聽從蔣介石的調令。

表面上是蔣介石說了算,事實上他們還是各懷鬼胎。想要壯大自己的力量。

不管怎麼說國共雙方一致抗日的戰線達成了。全國各地的人,開始了全民抗日,最終經過八年的艱苦抗戰取得了勝利。

抗日戰爭勝利之後,蔣介石發動內戰,李宗仁和閻錫山歸屬蔣介石和為人民而戰的共產黨作戰。

最終被被人民擁護的中國共產黨擊敗。

蔣介石敗退臺灣之後,李宗仁遠走美國,閻錫山和蔣介石一起到了臺灣並且死在了臺灣。馮玉祥被蔣介石架空權利之後,也去了美國,在返回國的途中,因為輪船失火,葬身在大火之中。

雲南王龍雲,在蔣介石的打壓下,投靠了共產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