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身上有6個“不老穴”,常按養氣補血

我們形容一個人身體好,通常認為其“氣色好”,反之,氣血不足則是不夠健康的表現。氣血運行不暢,身體會相繼出現黃、幹、累、冷等症狀,人看起來衰老了10歲!

氣血不足,身體會有這些變化!

01“黃”

黃是指皮膚髮黃、頭髮枯黃,因為頭髮和皮膚,都需要身體的血供來滋養。一旦氣血虛弱,身體會“捨車保帥”地甩掉皮膚和頭髮,主要保護內臟。

02“幹”

“幹”不僅是指皮膚彈性變差,還包括身體局部痙攣、甚至足跟疼等症狀,這些症狀其實是由同一個原因導致,那就是:身體缺乏了“結合水”。我們喝進去的水,有一部分被蛋白質緊緊抓住,以此保證器官的豐潤充盈,這部分水就是“結合水”。隨著增齡,“結合水”逐漸減少,人的皮膚就會變得沒有彈性,身體也會出現一系列不適症狀。

03“累 ”

人體的站立或者運動要靠肌肉維持,如果肌肉供血不足或者供給肌肉的血沒有揹負足夠的氧,就會影響肌肉的功能,所以人會感覺累,這在中醫角度看就是氣血虛。

04“冷 ”

從中醫的觀點來看,手腳容易冰冷、麻木,多是屬於氣血的毛病,因為氣虛、 血虛所造成的血液運行不暢、血液量不足,四肢末梢沒有充足的能量供暖。

05易失眠

入睡快、睡眠沉、呼吸均勻,一覺睡到自然醒,表示氣血很足。不少人的失眠是因氣血不足所致,常表現為入睡困難,易驚易醒、夜尿多、打呼嚕等。而太愛睡覺,也往往是氣血虛的表現。

氣血都是這樣“流失”的!

01脾胃功能不好

如果脾胃功能失調,營養物質就不能被有效利用,氣血的來源就得不到保障。

02不良生活習慣

熬夜、失眠也會造成氣血流失。人在白天所有活動都是消耗氣血的過程,夜間通過睡眠把消耗的氣血補充回來,是個休養生息的過程。如果經常熬夜、睡眠過短,氣血自然入不敷出。

03不愛運動

缺乏運動的人,人體氣機運行始終處於緩滯的狀態。衰敗的氣血不能及時排出,不具有應有的生理功能,自然會導致氣血不足。

04勞累過度

常年勞作必然傷氣,氣虛則血虧。另外要注意的是,腦力勞動過渡會引起心脾兩虛,繼而影響氣血的正常生成,也會造成氣血不足。

05疾病外因

外界的溼寒風熱等病邪侵入人體以後,會和體內的氣血作鬥爭,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治療,氣血就會在鬥爭中被消耗掉,所以很多慢性病患者大多存在氣血不足。

6大不老穴,養氣補血,恢復好氣色


血海穴

■位置:屈膝時位於大腿內側,髕底內側上2寸。

■按摩方法:每天上午的9點-11點,左右各按摩3分鐘,力道以能感到穴位有微微的酸脹感即可。

■功效:血海穴屬於足太陰脾經,能化血為氣,運化脾血。按摩刺激學海穴可以幫助,補益氣血。


三陰交

身上有6個“不老穴”,常按養氣補血

■位置: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面後緣。

■按摩方法:9點到11點,調脾胃;17點到19點,養護腎氣;21點-23點,調理三焦。

■功效:補血養顏,緊緻肌肉。中醫學認為脾主肌肉,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肌肉逐漸變得鬆弛,從而顯現出老態。常揉三陰交可健脾,從而減緩肌肉變鬆弛的進程,使女性保持健康的肌肉狀態。


足三里穴

身上有6個“不老穴”,常按養氣補血

■位置: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脛骨前嵴外1橫指處,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按摩方法:晚7-9點,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壓足三里穴一次,每次每穴按壓5-10分鐘,每分鐘按壓15-20次。

■功效: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對於治療胃腸病證,下肢痿痺,神志病,外科疾患,虛勞諸證都有療效。

太溪穴

身上有6個“不老穴”,常按養氣補血

■位置: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

■按摩方法:下午17-19點,可用對側手的拇指按揉。按揉力度,除酸脹外,還要有麻麻的感覺。

■功效:太溪穴是腎經原穴,有滋陰、補陽之功效。

關元穴

身上有6個“不老穴”,常按養氣補血

■位置: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

■按摩方法:搓熱雙手,然後雙手交叉重疊置於關元穴上,稍加壓力,雙手快速地、小幅度地上下推動,注意不要過度用力,只要局部有酸脹感即可。

■功效:中醫認為,關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能夠起到補益元氣、溫腎益精、祛寒回陽、調理衝任等作用。

帶脈穴

■位置:在側腹部,第11肋骨遊離端垂線與臍水平線的焦點上。

■按摩方法:用雙手從兩邊按捏、揉點、提拿穴位。或每天晚上睡覺前,沿著帶脈橫向敲擊30-50圈。

■功效:健脾利溼,調經止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