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為什麼在歷史的記憶中永遠是書法《蘭亭序》?

千千千里馬


非也,非也,蘭亭修稧本來與書法是沒什麼關係的,僅僅是因為一個了不起的書法大師,在那次聚會中應邀寫了一篇序文,因此便與書法產生了緊密的關係。《蘭亭序》因蘭亭修稧而生,蘭亭修稧也因《蘭亭序》而流芳千古。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時年三月初三,當時在的王羲之任會稽內史、右將軍,邀請了好友謝安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來到會稽山陰的蘭亭修稧(消災祈福的活動),當時的蘭亭風景這廂獨好,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當日的天氣是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因此大家興致非常的高漲。於是乎,曲水流觴、飲酒作詩,當時共產生了三十七首詩,有人就提議彙編成集,名曰《蘭亭集》,最後眾人推薦書文最好的王羲之作序一篇。於是右軍藉著酒勁,提筆揮毫,一氣呵成,寫就了冠絕千古的《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冠絕千古,後世書家把它稱作“天下第一行書”,從此以後學習書法的莫不知道“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是怎麼回事了。所以在喜愛書法者的記憶裡,“永和九年”便只有一件事,《蘭亭序》誕生了。他們可以不知道修稧事是怎麼回事,但“永和九年”讀起來一定會朗朗上口。

但是“永和九年”在世人的記憶裡,也不僅僅就是《蘭亭序》,於文人的記憶裡卻是那千古風流的蘭亭雅集。於是在後世中,文人雅士也經常製造機會,來搞一些集會,模仿蘭亭雅集,例如最著名的西園雅集和玉山雅集。

西園雅集是北宋神宗時期駙馬王詵在他的西園學蘭亭雅集,邀請了蘇軾兄弟、黃庭堅、米芾、秦觀、李公麟及日本的圓通大師等,集中了當時非常著名的十六位文人名士來西園聚會。會後李公麟創作了《西園雅集圖》,米芾創作書寫了《西園雅集圖記》。因為此次聚會多是曠世奇才,因此這一次的西園雅集也成了蘭亭雅集之後的有一次著名集會。

因此可知,“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在歷史的記憶中不僅僅只是《蘭亭序》還有“蘭亭雅集”。


翰墨今香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這樣開頭記述歷史上一段書法聚會本應很平常,而讓人產生聯想成為極不尋常的是“四美俱”:一是《蘭亭序》成為書聖王羲之最優秀作品,書法史上被譽為行書第一;二是這篇集序事理明達文字優美,被廣泛作為典範文章傳誦;三是蘭亭聚會的41位人物皆是東晉當時的社會名流,如謝萬、孫綽之流,皆做過當朝司徒、司馬級重臣,謝安更是史上風雲人物;四是這次聚會的詩篇可謂篇篇錦繡,不過被前"兩美"所掩蓋了光彩。“四美”是本人的借用語,正因這幾點彙集在一塊,蘭亭集會成為史上書法盛事,這幾句特定敘述只能讓人聯想起這段歷史往事。

其實這題目不僅是說書法,還涉及歷史和人們的記憶習慣。近讀張岱有一段話:"古今事有絕相類者…騎青牛,人知有老子,而不知有封達。生空桑,人知有伊尹,而不知有孔子。白魚入舟,人知有周武王,而不知有宋明帝…”現在看,有些日子已經被國家正式或民間約定俗成了特定日子,比如九九就是重陽節,二月二是龍抬頭的日子。三月三你能想到拜軒轅,因為那是咱老祖先;可你卻不會想到這一天也是蘭亭聚會的日子。



手機用戶山丁子


是啊,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為什麼在歷史的記憶中永遠是書法《蘭亭序》,這問題看起來很簡單,可也是讓人忍不住去深深思索,難道永和九年暮春之初就沒有別的重要事情了嗎?或者說王羲之的身份地位頗受人仰慕,所以才把他的《蘭亭序》作為重點來記載,


我個人認為王羲之在永和九年創作《蘭亭序》時,《蘭亭序》並未一下就成名了,被稱之為“天下第一行書”的時間也並不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為那個時候書法中的篆、隸、草、行、楷五體剛全部產生,換句話說在永和九年並不是只有王羲之的一篇行書《蘭亭序》,

其實,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書法家並非只有王羲之一人,比如,鍾繇、陸機、索靖、衛夫人、王珣、羊欣、王僧虔、崔浩,還有王獻之,這些人在當時都是頗有名氣很重要的書法家,值得注意的是鍾繇是和王羲之齊名,合稱“鐘王”,偏偏為何鍾繇的作品沒被稱之為“天下第一行書”或被稱之為“書聖”呢?



綜上所述,你會發現在古代的書法界,書法家要出名,除了自身要有一定的書法造詣之外,還是要有一定的“人脈圈”的,王羲之又是什麼身份地位呢?王羲之出身於王謝世家,曾任右軍將軍,被人稱之為“王右軍”,這樣的身份背景又才華橫溢,相比起同等才華卻沒有背景的書法家,王羲之所受的待遇更優越的上百倍,自然“書聖”以及《蘭亭序》“天下第一行書”實至名歸,這也是永和九年暮春之初,歷史的記憶中永遠是書法《蘭亭序》的原因。



詩夜城主


因為在這一年,九州之內,所有的天地精華都灌注到一個人的筆尖。

他和朋友們暢飲山色,小酌詩文,最後和整個天空一起微醺起來,把灑扔在水裡,把詩扔在水裡,把空曠幽遠的情懷也扔在水裡。

然後用柔軟的羊毫信手一掬,把人生、理想和狗日的現實統統蘸上了墨,落成那二十一個“之”字,然後逸興飄飛,縱橫塗抹。

是為蘭亭序!

歷史,要麼是慾望的爭鬥,要麼文化的傳承。與貪婪的主流相比,那一年,清澈的蘭亭更能激發人心深處對美好的悸動。

永和九年,有一種美好被冠以“天下第一”!

所以,披著皇帝的奏摺,看著美女的桃花,忙著行人的驛路,還有那些打鐵聲,讀書聲,哭啼聲,笑罵聲,以及所有的人間煙火,在那一朵朵的字面前都褪了顏色。

並且跪了下來!

永和九年,沒有別的事情。

哪怕有,我們也不想知道!


亦有所思


這個題倒像是在考試一樣的。其實我知道,千千千里馬先生是知道這個答案的。

千千千里馬先生博學強記,猶其對古代詩歌有深入的研究。今天提的這個問題,其實也是和詩歌相關的。

‘’永和九年暮春之初‘’這段文字,是出自東晉書法家王羲之《蘭亭序》的第一句話。永和是東晉皇帝晉穆帝司馬聃的年號。他一共在位十二年。以永和為年號的年代也就只有十二年。《蘭亭序》是在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寫的。古人作文,都有標註書寫時間的習慣。比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我們一提‘’慶曆四年春‘’,大家就聯繫到《岳陽樓記》,一提‘’壬戌七月‘’便想到的是蘇軾《赤壁賦》。同樣,看到‘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自然就會是《蘭亭序》。經典文學,已經溶入在我們的血液之中。每個讀書人對這些經典名作,讀了不知多少遍。



古代三月三日,是漢民族的修鍥節。這一天,大家都去水邊,洗去身上的汙穢,祈福求願。遊樂。吟詩飲酒。和書法有沒有關?沒關係。就像你和朋友聚會,可以喝酒,也可以不喝酒。誰也沒有規定朋友聚會必須喝酒。王羲之是東晉高層人士,與他一同出遊的人,包括當朝丞相謝安在內的四十一人,也都是當時的名流。他們玩的格調自然與普通人家不一樣。四十多人連上僕從家屬,幾百人把山陰蘭亭附近的地方都擠滿。


他們環河而坐,把酒置於流觴之中,順流漂下。一邊作詩,一邊水中取酒而飲,好不自在。詩做完了,自然是要記錄下來。王羲之便為此次聚會作序。大家作詩一共三十七首。作為此次遊樂的主題詩作,大家不關心。而這篇序文,因其精妙的書法,流芳百世,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名篇。
其實,《蘭亭詩》
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書寫過。並有墨跡流傳至今。但在《蘭亭序》光芒四射的籠罩下,大家都無視了《蘭亭詩》的存在,甚至有人根本就不知道《蘭亭詩》這麼回事。柳公權所書的《蘭亭詩》,也是一件書法傑作。對喜歡柳體的書法朋友們來說,這個福利不能不收下。


子衿書法


永和九年,在東晉的歷史上是一個普通的年份,暮春時節,正是江南好風光,會稽山中,群賢相聚於蘭亭,曲水流觴,把酒言歡,配合著三月的春光 ,群賢吟詩作賦,留下千古華章,這就是書法史上的巔峰之作《蘭亭集序》的誕生,王羲之也因此篇鉅製而名揚千古,被譽為書聖。蘭亭雅集,西園雅集是中國古代文人聚會的典範,特別是蘭亭雅集,留下了千古名篇《蘭亭集序》,這不但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座豐碑,也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楷模之一,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崇高的地位,因此,只要提到永和九年,就會想到蘭亭集序,這是很自然的文化現象。


鄞粵強


永和九年的三月,王義之、謝安等41人會聚會稽蘭亭,曲水流觴,飲酒做詩,且娛且樂。由於編攥蘭亭詩集,大家推舉王義之為之做序。王羲之在酒酣之際潑墨揮毫,一口氣寫下了書法史上的千古絕唱《蘭亭序》,文章開卷就是永和九年,寓情於理,感慨人生,詞章詠韻,佳作天成。而且筆墨放縱,行草得意,跌宕起伏,寓感情於筆墨之中,極盡意境之美。天下第一行書就此誕生!所以永和九年就和蘭亭序密不可分,這一年也就成為書法史上一個永遠的春天。


心無掛礙208049949


歷史滄桑能留下來只有文化!


江南書院


這是右軍書,兩者筆法風神天壤之別,能不能做個司法鑑定?劉孝標所錄蘭亭序與世傳蘭亭序有本質不同,如何解釋?哪個吊大的出來說一下。不知道劉孝標是誰就先去了解一下





水中金16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春,王羲之與謝安等41位軍政高官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稧”。《蘭亭序》是當時王為他們作詩寫的序文手稿,由此留下了中國書法史上的”至寶”,以天下第一行書之名享譽天下。

故而後人提起永和九年春就會想到《蘭亭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