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發展“智能+醫療”,首先要鼓勵“醫生+研發”

人工智能、5G、大數據……醫療器械產業在前沿科技的加持下正在飛速發展,上海已在體外診斷系統、高端影像設備、植入介入領域走在全國前列。然而,醫療器械產業在核心技術、商業模式方面還存在短板——產品核心技術往往來自於國外,醫生與研發過程脫節,“智能+”醫療器械產業需要更強勁的發展動力。

為了促進上海醫療器械高端化、智能化、精準化發展,有效緩解優質醫療資源緊缺,最終惠及市民健康,農工黨上海市委在今年上海兩會上遞交了一份集體提案,建議聯合各方力量對於核心技術集中攻關,以臨港新片區發展機遇帶動醫療器械行業駛入發展快車道。

攻克核心技術,醫生與研發不再“脫軌”

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正式發佈《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鼓勵醫療機構應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拓展醫療服務空間和內容。政策的保駕護航,為“智能+”醫療器械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然而,農工黨上海市委課題組在調研時發現,“智能+”醫療器械領域的核心技術大多數來自國外,這其中就包括高端大型影像設備核心零部件、植入級醫療器械核心管材、高性能醫用鈦合金等。大多數高端醫療器械國內企業還無法自主研發,因而醫院常需斥巨資從國外採購。

而在產品研發領域,國外醫療器械研發過程往往會有醫生參與其中,以便找出問題並及時解決。但在國內,醫療數據依然處於“孤島狀態”,高級別醫學專家對醫療器械研發的參與度也比較低,臨床需要的產品及其研發過程與醫生幾乎脫節。

市政協常委、農工黨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陳芳源認為,可以發揮工業強基等財政專項的引導作用,分批組織上海乃至全國的科研力量共同攻克醫療器械領域的技術瓶頸,並對部分有成果的科研機構加大扶持力度。

打通醫療器械商業模式“任督二脈”

目前,幾乎沒有國產“智能+”醫療器械在三甲醫院中流通。農工黨上海市委課題組成員俞彥介紹,目前“智能+”醫療器械均屬於三類醫療器械範疇,而現階段極少有涉及人工智能技術的產品通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上市,明確的基於“智能+”的醫療器械審核標準也暫未出臺——這使得部分企業的研發成果只能以軟件銷售形式向醫院收取費用。醫療器械“賣不出去”,產品流通問題難以化解。

“我們應該學習借鑑國外監管思路和經驗並結合產業實際情況,儘快形成和健全監管審批制度、定價方面的配套措施。”俞彥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農工黨上海市委在提案中建議,組織研究並在國內率先推動醫療人工智能產品和服務納入財政收費體系,探索並試點部分收費項目,或採取政府補貼方式,支持醫學影像和輔助診療系統等在疾病早篩方面的推廣應用。此外,還可以抓住臨港新片區發展機遇,讓“智能+”醫療器械產業佈局更合理。具體而言,聯動臨港新片區周邊醫學園區、產業基地、科學中心、相關高校和科研機構,試點在新片區打通國產基於“智能+”的醫療器械從產品研發、成果轉化、臨床應用到產業化和人才培養全過程。

“我們希望有一天能夠使用‘中國造’‘上海造’先進醫療器械。‘智能+’醫療器械產業發展,最終受益的還是市民百姓。”陳芳源說。(佔 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