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朔州旺火文化

隨著神話的產生,火從原始的實用功用衍生出儀式功能,人們在日常取暖照明等生活實用之外動火燃燒大多是儀式的需要,包括點燃旺火、篝火、香燭、錢表、紙紮等等,成為在祭祀、節慶活動中重要的形式,當然也有娛樂的成分。從物質文明的體現,到精神需求的形式,人們從溫暖明亮的火光中看到光明的希望,火焰的光芒一直閃耀在人間多彩的舞臺上。


朔州旺火文化


山西、河北、陝西、內蒙古等許多地方盛產煤炭,人們劈砍塊煤成型壘成旺火。旺火,從前懷仁人一直稱之為“火龍”,最近一二十年才“官方”成旺火,而陝西榆林那邊稱為“火塔”,前者以燃燒的動態命名,後者以矗立的靜態命名,一動一靜,形象逼真。旺火則是取“興旺”之意,後來居上,最後得以成為“官名”。


朔州旺火文化


旺火是在儀式和重要場合下才隆重登場的,除了在除夕、元宵節、煤礦冬至前夕、娶媳婦、發引這大喜、大悲之日,一般不會看見它的身影,這正是它的神聖所在。除夕和元宵節發旺火的範圍和規模最大,特別是以懷仁為代表的晉北乃至臨近的河北省張家口,陝西省榆林、延安,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烏蘭察布、鄂爾多斯、包頭、巴彥淖爾、烏海等大部分地區,城鎮鄉村都有這種習俗。


朔州旺火文化


作為一種積澱深厚的文化現象,懷仁旺火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並由此入選“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除夕的旺火一般壘在院子裡,是屬於私人的,被賦予了神聖的祭祀功能,寄託豐富,除夕的規格是高於元宵節的。每年除夕,家家戶戶壘旺火,高低、粗細不同,壘成後套上五彩繽紛的綢子或紙剪的罩子,頂上用金箔紙包一塊形狀大小合適的炭壓一張紅色”旺氣通天”帖子,或丈餘高威風凜凜,或尺數低小巧玲瓏,或亭亭玉立,或墩實雄踞,或雕琢豪華,或自然簡樸,儼然一場藝術品展示會,報道著節日的喜慶祥和。


朔州旺火文化


子夜時分,一家男女老幼滿院盛裝,男人們點燃旺火,在頂上澆半碗素油和白酒,火焰高漲,旺氣沖天,今日烈火烹油,明朝錦上添花。“接神”儀式由此拉開大幕,旺火前供桌上素菜、花饃、水果供品豐盛,香燭齊燃,香菸繚繞,光熱四射的旺火映照著紅紅的春聯,祥光盈庭,春意盎然,大家喜氣洋洋,頂禮膜拜敬神靈,祈福來年,圍著旺火響花炮,辭舊迎新。有的地方要把“逢九”的人、“本命年”的人、身體不好的人的內衣在旺火跟前烤一烤,據說有闢子夜時分,一家男女老幼滿院盛裝,男人們點燃旺火,在頂上澆半碗素油和白酒,火焰高漲,旺氣沖天,今日烈火烹油,明朝錦上添花。“接神”儀式由此拉開大幕,旺火前供桌上素菜、花饃、水果供品豐盛,香燭齊燃,香菸繚繞,光熱四射的旺火映照著紅紅的春聯,祥光盈庭,春意盎然,大家喜氣洋洋,頂禮膜拜敬神靈,祈福來年,圍著旺火響花炮,辭舊迎新。有的地方要把“逢九”的人、“本命年”的人、身體不好的人的內衣在旺火跟前烤一烤,據說有辟邪避險的神奇作用。旺火燃燒到精紅狀態,大煙放過,光亮熾熱,老年人用筷子穿著上供的花饃饃烤火,烤好了給大家分享,掰開饃饃熱氣騰騰,圖個舒心順氣,蒸蒸日上的彩頭。


朔州旺火文化


除夕的街面上一般沒有旺火,而元宵節的旺火多是在街面上的。懷仁城十字街中心的元宵節大旺火最大最排場,十多米的高度、約三米的直徑堪稱“天下第一”,用大塊炭百餘噸,十多位工匠用十幾天壘起並裝飾好,多年前正月初二一過就開始張羅,十來年前,臘月十幾就動工,春節前大旺火就身披盛裝雄壯地聳立在市中心,儼然一位節日祥和的形象大使,神采奕奕的同本土的鄉親、歸家的遊子、遠方的客人合影,送給他們喜慶和吉祥,然後伴隨他們走向遠方。多年來,懷仁人邀請親戚朋友來過正月十五成為一種傳統,周邊市縣甚至更遠的省城、京城的許多人也喜歡來懷仁過元宵節,主要是為了看大旺火,旺火成了一張名副其實的傳統文化名片。


朔州旺火文化


每年正月十五,懷仁周邊省道國道車水馬龍,城裡大街小巷人山人海,飯店一座難求,旅店爆滿謝客。


朔州旺火文化


元宵節發大旺火是萬人矚目的莊嚴儀式,沖天的火焰把節日推向狂歡的高潮,熱愛生活的人們圍著旺火左轉三圈右轉三圈,圖個一年順順利利,左右逢源。


近年來環保型旺火取代了煤炭旺火,人們轉旺火的興致依然不減當年。大大小小的旺火點綴在懷仁的大街小巷,城鎮鄉村,與喧天的鑼鼓、熱烈的嗩吶、妙曼的歌舞、激情的秧歌、絢爛的煙火構成一場天地同歡的多維喜慶大劇,比辛棄疾眼中的元夕有過之而無不及——何止“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一夜魚龍舞”!真的是火樹銀花不夜天,旺火之鄉樂上元。神聖的旺火在這兩次隆重登場之外,出席的場面意境就各有一番滋味了。


冬至在百年前還是國家非常重要的節日,後來漸漸只剩下吃餃子的習俗在民間傳承。但是,山西北部的煤礦,把冬至作為“窯神爺”的生日,過得十分隆重,壘旺火自然是祭祀儀式上特別的重頭戲——讓“窯神爺”親近欣賞享受他對世間的饋贈,礦工們載歌載舞慶賀豐收,祈願平安。


在懷仁,娶媳婦的人家迎接新娘進門時,院子裡的旺火熊熊燃燒,寓意新家庭的光景紅紅火火。大喜如此,大悲亦然。死人發引的當天,下葬後,家人們回到家時,院子裡的旺火同樣要熊熊燃燒,是希望雖然故人逝去,往後的家庭還要紅紅火火。旺火,很大程度被鄉親們視為神明的載體,這不是迷信,而是圖騰文化的內容。


許多關於它的故事雖然未必可信,但是表現出人們對它的敬畏,其實是嚮往美好和避諱不祥的心理顯現。比如說,壘好的旺火無論自然坍塌,還是人為損毀,都預示主人家不祥,也許,這種故事思維會給這種主人巨大的心理壓力,因而出現某些偶然事件。其實,任何東西坍塌損毀都不能算是好事。也許,每一種文化都被賦予些許神秘色彩,這也正是歷久彌新的傳承潛動力。


(文/圖朔州市作協會員武國文 朔州市攝影家協會文旅專會喬茂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