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學問的六個層第:記下、懂得、會用、用得好、死得好,子孫好

近代有一個很著名的關於讀書境界的理論,中國人都比較熟稔了,就是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所提出的讀書三境界:

“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此為第一境界。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為第二境界。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是第三境界。

學問的六個層第:記下、懂得、會用、用得好、死得好,子孫好

三境界之說用詞考究華麗,意蘊含蓄悠遠,雖取自名家詞章,用到此處卻依然很妙。上下銜接,絲絲入扣,渾然一體,好不,當然好。只是如此好的讀書理論又由於所言意境過於朦朧含蓄而造成諸多認知困惑,也由此造就了每個人不同的看法理解,意見往往不一。

這種欲言還休、休之還言的讀書境界若說還是適合做學問的文人去參悟自得,不大適合做事者去玩味。因為學問總之是學問,留得些“花未開全月未圓的”反而更能寫出好文章,創出好作品。做事者是證事證人的過程,需要摸得著看得見才行,因此對於學與用的總結還是一眼能看透的好,打著燈籠照鏡子的感覺反而不適宜。

學問的六個層第:記下、懂得、會用、用得好、死得好,子孫好

對學與用結合的認識,本人也有一個看法,我把學用結合、學用整合的好與壞的標準劃分為六個等級,也就是學習的六個層第:

第一層第:記下

第二層第:懂得

第三層第:會用

第四層第:用得好

第五層第:死得好

第六層第:後代好

這個夠清楚,一眼能看透。

記下是第一層第,是學習的開始階段。這一階段熟讀所學科目,經典名句瞭然於胸,千古名篇又能背誦成章,公理定律了於指掌,這就算是記牢了。記下所學大概就可以做個初級教員了。

學問的六個層第:記下、懂得、會用、用得好、死得好,子孫好

第二層第是懂得。在記下基礎上做到理解,這就要在知識之外下功夫,瞭解所學知識的時代背景、創作背景,作者背景,也只有如此,才可把所學吃透並有所體會。當做到深度理解時,也就是真的學會了。

第三層第是會用。學會不等於會用,孔子那些個把“詩三百”倍的滾瓜爛熟的弟子應該是學會了,懂得了,可“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這還是不會用。

所學與致用之間要說還有一段距離,這段距離就是反覆實踐、驗證的過程,經過真槍實劍的洗禮,真知方可脫穎而出,也因為久經磨練,真知也才可運用自如。

學問的六個層第:記下、懂得、會用、用得好、死得好,子孫好

第四層第是用得好。知識的學習積累,像一把鋒利兵器鍛造過程,需要的是耐心與恆心。如一把澆灌了十年淚水與汗水才大功告成的寶劍那樣,也因為耐得住性子守得了寂寞,收穫的成就也就越大。

會用與用得好之間有時是一道鴻溝,只有少部分人能幸運的跨越,一旦跨越就成就了非凡。有時更像咫尺之距,反覆遊離於用得好或只會用之間,時好時壞,自己也不能把握。正如岳飛所講:“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會用可以經過學習而得,用得妙最終需要的還是個人的悟性,教是教不來,學怕也難學的會。

學問的六個層第:記下、懂得、會用、用得好、死得好,子孫好

第五層第是死得好。也許有人會心生疑惑,死得好怎麼也能看作是用得好還是不好的標準?其實要說的是,死得好是比用得好還要高的層第,是一個很能說明到底是用得好與否的丈量標杆。有的人做事似乎很成功,一生成就大,但最終卻還是難以保全,不是死於冤家就是落在敵手,落得個不得好死,這絕對是無窮的遺憾,也是人生失敗的一種體現。不得好死的歷史名人,實在數不勝數,就不一一列舉了。

學問的六個層第:記下、懂得、會用、用得好、死得好,子孫好

子孫後人的好與否,是第六個層第。中國人看一個人的成敗得失,通常不會以當前面貌來評定他人終身,因為中國人深知“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道理,未來是個什麼樣,還要走著瞧。現在不好,未來好、結尾好才是真的好,中國人追求的是“笑到最後”。子孫是生命的延續,一個人在世時學問用得好,自己死得好,未來子孫也沒有遭遇風雲變幻後的摧殘,這是學問之道的最高境界。

學問的六個層第:記下、懂得、會用、用得好、死得好,子孫好

關於學習與運用結合的話題,談論了上千年,歷朝歷代的讀書札記、偉人傳記、品史心得、名人家書等多有講述,也爭論不休了上千年,究其原因除了有個體天性稟賦的差異所導致的見解不同外,最大問題還在信仰與理念的差異所導致最終的觀點相左。

​此外,閱歷、環境、遭遇,這些對學用之間該如何勾連都有絲絲潛在影響,所以,肯定會有很多不同的看法,關於學與用的六個層第,屬於一家之言,僅作引玉之磚,歡迎大家的探討和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