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除夕在即:赏古人两首羁旅诗作,品诗人节日苍凉无奈心境


除夕在即:赏古人两首羁旅诗作,品诗人节日苍凉无奈心境

对联与门心儿

“除夕”也叫“年三十儿”,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 。这一天的主要内容是“贴花门儿”, 给孩子压岁钱,守岁吃年夜饭,放爆竹等——其中的每一项都大有讲究。先来说“贴花门儿”一项:包括贴春联和门心儿。此习俗其实源自古代的挂桃符。所谓“桃符”就是一 长六寸,宽三寸的桃木板,在上面绘着"神荼"、"郁垒"二神像,到除夕日挂在门上以驱邪。古人之所以在岁末挂桃符,是因为他们相信传说中的古东海有一座度朔山,山上有棵大桃树,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专管冥界的万鬼。如遇恶鬼作祟,就把它们捆绑起来喂老虎......所以,民间春节时,为了驱避鬼怪作祟,人们便在桃木板上画上他们的画像悬挂在门上。而到了五代时期,又有蜀主孟昶在桃符上亲题“新年纳余庆,佳节贺长春”的吉联贴在两边的门框上,是谓最早的春联和门心儿。从此形成了 一种简洁、对仗,讲究平仄韵律的特殊文学样式。而到了宋代一统天下,春节贴对联和门心儿就成为了一种民俗。所以,王安石在其《元日》诗 中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七言绝句。

而用大红纸书写春联则始于明朝。据说在当时的帝都金陵,有一年除夕前朱元璋曾传圣旨于公卿士庶各家,门前须贴春联一副,违者必究。之后朱元璋微服私访,发现有一家屠户因为贫穷无力贴对联,便亲自书写一副“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联相赠......可因为使用大红纸书写春联有两层寓意:一是喜庆,二是避邪。所以,假如有人正处守制期(服孝三年未满),三年中则须分别使用白、绿、黄三色纸书写,即: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用绿纸,第三年用黄纸,第四年才能恢复正常的大红色;而给孩子压岁钱的习俗也是为了避邪——这里源自另一个神鬼故事:据说古时有个小妖名字叫“祟”,长得黑身、白手,爱在每年的三十儿晚上出来祸害小孩儿。它喜欢用小白手偷摸熟睡小孩儿的头顶,孩子经它触摸后便会哭喊不止,随之发烧,说呓语,好了以后就会变成傻子......所以,大人要给孩子“压岁(祟)钱”以驱邪,并陪孩子一起吃年夜饭守岁,直到午夜交正子时放爆竹把它驱走......


除夕在即:赏古人两首羁旅诗作,品诗人节日苍凉无奈心境

边塞诗人

由此可见:“除夕”自古便是中国人阖家团圆、除旧迎新的日子——“人逢佳节倍思亲”,假如这一天有人因故不能回家,便会生出许多感慨之情。下面与大家分享两首古人的羁旅诗作,先看唐代高适的一首《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翻译成现代汉语是:独自一人在异乡馆驿的寒灯下辗转无眠,远离故乡游子的心境竟是如此凄然。遥想故乡的亲人一定在思念千里之外的游子,而被岁月的寒霜染白了双鬓的诗人明朝醒来也要开始新一年的飘泊。

朋友们知道: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原籍河北沧州,后来定居在宋州的宋城(商丘睢阳)。一生科场坎坷,仕途崎岖。曾因科考、谋生长期辗转于长安、魏郡、楚地、凉州等地。年近半百后才步入官场。“安史之乱”后曾追随唐玄宗逃往四川......后又奉旨讨伐永王李璘,后半生在动荡不安的战乱中度过,过年也不能回家和亲人团聚......读此首诗作,其苍凉无奈心境跃然纸上!


除夕在即:赏古人两首羁旅诗作,品诗人节日苍凉无奈心境

游子思乡

接着再来看一首清代诗人黄景仁的《癸巳除夕偶成》:“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翻译成现代汉语是:除夕夜看到千家万户的笑语喧哗,倍感漏壶滴水的计时缓慢,置身于节日气氛中油然生出痛彻肺腑的忧患之情,悄然伫立在陌生城市的桥边举目望去没有一张熟悉的面孔可作交谈,只有一颗星辰亮如明月久挂在天际与我相伴多时。

当然了,和唐代的高适相比,清代诗人黄景仁(1749—1783)的名气稍逊。他是常州武进人,生于乾隆十四年,逝于乾隆四十八年,享年34岁,一生却颇负诗名,为当时的“毗陵七才子”之一。纵观其短暂的一生:仕途坎坷,屡试不第,却凭借诗名辗转于一些达官权贵的幕府中求生存,甚至一度应乾隆帝召试取二等,被任命为武英殿书签官。可终其一生也没有摆脱贫病交加的困顿。其诗歌大多抒发怀才不遇、寂寞凄怆的内容。此首诗写作于他25岁在安徽督学朱筠的幕府中......

正因如此,新年前夕,人们无论在何种境况之下,总是想方设法地回家过年,尽情享受一下浓浓的亲情带来的慰藉,以消除人生的疲乏和困顿!新年在即,除旧迎新,愿家家户户的门神能拒突然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于除夕...... 祝朋友们阖家安康,节日快乐!

欢迎评论、转发、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