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蝙蝠攜帶大量致命病毒,自己卻安然無恙?

頭條健康


蝙蝠體內一個被稱為“干擾素基因刺激蛋白 - 干擾素”的抗病毒免疫通道受到抑制,這使得蝙蝠剛好能夠抵禦疾病,卻不引發強烈的免疫反應。“野生蝙蝠可能會攜帶很多病毒,但是它們都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隨著人類城市化進程加快,人類活動擴張,蝙蝠的棲息地越來越小;因而人類社會和廣泛分佈著的蝙蝠有了更密切的接觸。

蝙蝠體內有如此大量的病毒,也是為了自身的生存,以防生生命受到攻擊,如果人和動物能夠和平共處互補侵犯,人和動物能夠合協共處的話,給人類和家養動物造成致命的危險就會減小,實驗證明它自己彷彿並不受這些病毒的影響。


華聯服裝學院文老師


今年春節的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基因比對顯示與舟山蝙蝠的類SARS樣冠狀病毒相似度最高,為88%,一時間,讓蝙蝠這個奇特的生物成了熱點,蝙蝠是多種病毒的天然宿主,攜帶多種多樣的病毒基因庫,而為何攜帶大量病原體的蝙蝠自己卻安然無恙?


1.蝙蝠的生物學特性:

蝙蝠不是一種動物,而是一類物種“翼手目”的總稱,其具有一千多個物種,以人類常見的呼吸道病毒像鼻病毒、冠狀病毒、腸道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十多種來算,一千多個物種攜帶大量的病毒就不足為奇,像MERS(中東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尼帕病毒和埃博拉病毒在自然界的天然宿主也都是蝙蝠。此外,蝙蝠的免疫系統較強,通常人體自身免疫系統過強便會攻擊自身而產生自身免疫病,而蝙蝠其獨特的免疫系統可以使之擁有較強的免疫力抵抗病毒,又不會對自身產生影響。

2.跨物種傳播:

多省市啟動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中的肺鼠疫、肺炭疽(原系食草動物傳染病)、傳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及尚未發現的傳染病等都是原寄生於其他物種間的病原體跨物種傳播到人類,在人類中形成大範圍的擴散和流行,那麼原來就攜帶這些病原體物種為什麼沒有因此造成大面積的傷亡呢?

我們把宿主分為三種:

1.原宿主:指病原體原寄生的宿主,可以在該物種內傳播但不一定使其致病;2.中間宿主:可以由其他物種傳染,也可以傳染給其他物種的宿主

3.終末宿主:可以被其他物種的病原體傳染,但不會傳染給其他物種,在該物種間傳播,通常具有較高的傳染性。通常原宿主與病原體間由於長期的進化與適應達到一定的平衡狀態,可不使宿主發病或症狀輕微,而其傳播到達終末宿主時由於缺乏了相互適應的過程,其發病的環節中體內的免疫系統不能及時的識別和清除病原體,類似於外來生物的入侵,可能造成巨大的破壞。

如今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再一次告訴我們:人與自然界的其他物種都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不同的物種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生態系統,我們應該與自然和平共處,一味的破壞其最後的結果往往都是我們人類自食惡果。

3.生物進化的結果:

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如果蝙蝠攜帶的這些病毒,它無法抵抗,那蝙蝠這個群體可能就無法生存了。就像蒼蠅一樣,雖然它很髒,但是它卻生存的好好的,這也就是俗語說的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


在最開始的時候,肯定有一批的蝙蝠不能防禦這些病毒,於是它們都死亡了,而會有一批能防禦這種病毒的蝙蝠,它們就生存、繁衍開來,所以現在大多數蝙蝠雖然攜帶病毒,但是自己卻沒有事。非要說具體的機制,那肯定是蝙蝠有一套針對這些病毒的免疫系統。

純屬手打,實屬不易,若覺得寫的還可以就賞個贊、點個關注唄,如有疑問可在下方留言……


醫者良言


這個道理不是很簡單嗎?蝙蝠本身就是野生動物,而且它們的生存的能力特強,人也是動物,但是人比野生動物嬌嫩的多,抵抗力也是太弱了,只要有什麼致命的細菌入侵,基本上都是扛不住的。

很多對人可以造成傷害的細菌在動物身上只是寄生而沒有發作,他們一樣在破壞宿主的某一些細胞或者在吸取宿主的營養,但是對宿主卻沒有造成致命的傷害。人的免疫能力是會跟病毒對抗的,而人的器官只要有外來的細菌入侵,基本上都會有很大的反應,抵抗力不強,而且不允許外來的致命的細菌留存在體內,這就造成了劇烈的抵抗。而在抵抗的過程中,內臟受損甚至致命,這也是可以預料的到的。

其實野生動物也會出現這種情況,寄生細菌或蟲子寄生在宿主的身上,如果宿主不夠強大,很容易就會被寄生的細菌和蟲子給吸乾而致命。

細菌和病毒是不會考慮你究竟是不是它們終身的宿主,它們只是偶然的機會傳播到你的身上,它們要生存要繁衍後代,所以不斷地複製,不斷的傳播,至於宿主會不會在短期之內丟命,這是它們是絕對不會考慮的問題。


中小學英語精修


蝙蝠在地球生活已經有5000萬年的歷史。目前,全球有1100多種蝙蝠,蝙蝠的數量佔全球哺乳動物的近四分之一。蝙蝠可攜帶200多種病毒,其中不乏大量致命病毒,如SARS病毒、埃博拉病毒、狂犬病毒、MERS病毒,現在的新型冠狀病毒,也有極大的可能是來源於蝙蝠。讓人不解的是,蝙蝠攜帶大量致命病毒,自己卻可以安然無恙!科學家一直在探索其中的秘密,目前有幾種說法給大家分享一下。

一、高溫讓蝙蝠體內的病毒不易複製發病

人類自古以來就有一個夢想,就是可以自由飛翔,直到一百多年前,才藉助飛機的發明,飛上了藍天。

蝙蝠是唯一可以靠自己飛翔的哺乳動物。它沒有翅膀、沒有羽毛,靠著自己的翼手“展翼飛翔”。

蝙蝠在飛行時耗費能量較多,體內溫度升高,可達41℃。部分學者認為如此高溫,將使蝙蝠體內的病毒不易複製,從而不會發病。

也有學者對此提出不同看法。Miller等用6種蝙蝠作驗證,分別在37℃、37℃~41℃、41℃培養絲狀病毒(包括馬爾堡、埃博拉病毒屬的5個種)。結果顯示,當溫度達到41℃時,上述絲狀病毒的複製並不受影響。實驗間接證實蝙蝠飛行時,體內溫度升高並非是蝙蝠攜帶病毒而不發病的主要因素

蝙蝠飛行時體溫可以升高

二、蝙蝠的免疫系統與眾不同

蝙蝠具有編碼表達I、Ⅱ、Ⅲ型干擾素的能力,而且所表達的干擾素時刻處於“激活”狀態。

而人類的免疫系統,只有在受到“敵人”的攻擊後,才會啟動免疫反應,激活幹擾素和NK細胞。

蝙蝠干擾素的作用與人類也並不相同,蝙蝠干擾素對病毒的複製起限制作用,相關基因可對自身損傷進行修復,並不與病毒主動廝殺,不產生炎症反應。

人類的干擾素則與病毒拼命戰鬥,阻止病毒入侵、殺滅和清除病毒。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戰鬥不可避免地對身體造成一定傷害。

三、長期進化選擇的結果

蝙蝠族群有些飛行能力,活動範圍廣,傳承歷史悠久,蝙蝠接觸到各種病毒的機會廣泛,而且蝙蝠是一種群居性動物,一隻蝙蝠獲得一種病毒,可以很快傳染給一群蝙蝠。

哪些無法適應體內病毒的蝙蝠可能會死去,只有能與病毒和平相處的蝙蝠生存下來,“生兒育女”,延續後代。這樣,一代代蝙蝠傳下來,身上能攜帶的病毒就越來越多。當然,不同族群的蝙蝠,攜帶的病毒也並不相同。

傳說吸血鬼可以變身蝙蝠,是一種文學創作

以上三種說法目前還沒有定論,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王成大夫


蝙蝠能夠攜帶大量的病毒,但是自己卻安然無恙,這和蝙蝠自身生命的內在機制是有很大關係的,而這種生命機制是蝙蝠這個物種在其自身進化史上作出的選擇。

物種的多樣性以及個體的差異性,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規律

對人體非常致命的一些病毒,比如埃博拉病毒、非典病毒以及新型冠狀病毒,這些病毒對人來說很危險,但是對於其他動物來說,可能是不會致病的,相反,有些病毒對人不會造成傷害,但是對其他動物來說卻是致命的。
這種現象在自然界是普遍適用的,這也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假如某種病毒被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體都有致命的危險,那麼一旦發生感染,很可能整個地球上的生物要全部滅絕。即便是某種病毒只感染某一種生物,但是在這種生物當中也總會有一些個體不會被感染,這就是個體的差異性。
所以蝙蝠所攜帶的大量的病毒對於蝙蝠來說並不是致命的,但是對人來說可能就是致命的,因為人和蝙蝠的生物學特點是不同的。
這種生物體進化的機制的好處是,當某種災難來臨的時候,某一物種不至於在短時間內徹底滅亡。當然這種災難並不像是原子彈這樣超過生物體所能承受的力量,這種災難主要是指致病的病毒、細菌以及氣候改變等因素給生物體帶來的影響。

蝙蝠成為天然的病毒庫的內在機制是什麼?

一個生物要想成為天然的病毒庫,至少要具有兩種特點,第一種是被病毒感染以後,其自身免疫機制不會反應太過劇烈,導致機體迅速死亡;第二種是,其能夠與病毒長期共存,不會徹底的將病毒殺滅,並且能夠在一定的情況下釋放病毒。
很多人以為自身免疫力越強越好,其實並不是這樣的。當人體被一些病毒感染的時候,人體的免疫系統會釋放出免疫細胞和免疫因子進行防衛。但是如果人體對這種病毒的反應過於激烈,釋放出大量的炎細胞,就會引起危及生命的全身炎症反應,導致全身多臟器功能衰竭,這種情況死亡率很高。但是反過來,如果機體對微生物免疫反應太弱,就會導致機體病毒的載量過高,也就是病毒利用機體複製的能力過強,這對機體也是不利的。
在健康的人體當中,也有很多的病毒或其他微生物和人類能夠達到共存的狀態,比如我們所熟悉的人乳頭瘤病毒以及人皰疹病毒,還有人體腸道內寄生了很多的細菌,有些細菌不僅對人體無害,反而對人體很利。
蝙蝠為什麼能夠承載很多病毒,成為天然的病毒庫,其背後的一些原因已經被很多科學家研究,目前幾個比較主流的說法如下:
一、蝙蝠體內能夠抑制炎症
前文提及,如果機體對病毒反應過於強烈,產生過量的的炎性細胞,發生全身免疫反應,這對機體是致命的。這篇發表在雜誌上的一篇文章,詳細的講述了蝙蝠是如何抑制炎症的。
其研究主要內容就是用人流感A病毒(-單鏈(ss )RNA),馬六甲病毒(PRV3M,雙鏈RNA)和中東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 ssRNA)這幾種人畜共患病毒去感染人、小鼠模和蝙蝠的免疫細胞。結果發現與人類或小鼠對應物相比,蝙蝠免疫細胞中NLRP3炎性小體(一種介導炎症的分子)的激活顯著減弱。
而且他們團隊還發現,雖然炎症的減輕了,但是對總的病毒載量沒有影響。換句話說就是,在蝙蝠體內,病毒沒有因為炎症的抑制而瘋狂的複製。這種機制讓蝙蝠在被病毒感染的時候,不會因為體內產生大量的炎性介質,導致其很快的死亡。

關於NLRP3炎性小體被抑制的論文
二、蝙蝠體內能夠不斷的生成干擾素

干擾素是一種糖蛋白,是在機體細胞受到病毒等微生物的刺激以後產生的,其主要作用就是抗病毒。目前在臨床上,干擾素主要用於抗病毒和抗腫瘤治療。

研究人員對蝙蝠的干擾素基因進行測序,發現這些基因在沒有受到病毒刺激的情況下,也能夠不間斷的表達。這也就意味著,在蝙蝠體內可以不源源不斷的產生干擾素,用來抗病毒和保護DNA的穩定性。


關於蝙蝠細胞不間斷表達干擾素的論文
綜合以上兩點來看,蝙蝠在遭遇到病毒感染的時候,既能夠避免自身的炎症反應太過於劇烈,又可以保證病毒不會大量的複製和很蔓延。具有這兩點特性,蝙蝠就有潛力成為天然的病毒庫。

蝙蝠為什麼能夠進化出這樣的能力?

任何物種在其進化的道路上,總是充滿了必然性和偶然性,所有的進化都是為了能夠更好的適應當時的環境。蝙蝠是一種哺乳動物,也是唯一一種能夠飛行的哺乳動物。飛行給蝙蝠帶來的好處是能夠跨過某些特殊的地形,但是蝙蝠的這種飛行並不像鳥類的那種可以輕鬆長程飛行,蝙蝠在飛行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就好比人在短時間內做劇烈的運動,體內就會產生大量氧化自由基,而這些氧化自由基會損傷蝙蝠的DNA。這樣就有可能會導致蝙蝠的癌症發病率更高,壽命更短,但實際卻是蝙蝠的平均壽命長達40年,並且癌症是發病率極低。

科學家在對蝙蝠的基因進行測序的時候,意外的發現,蝙蝠有一段特別集中的DNA損傷檢查點的基因段。我們知道動物的細胞在進行工作或者增殖的時候,其DNA的雙螺旋是需要解旋打開的,這個過程就會有基因突變的危險。其實基因突變的發生率並不低,但是細胞內具有一些檢查修復功能。而蝙蝠的DNA修復功能就非常的強大。


關於蝙蝠飛行進化出超強的DNA修復能力的論文
其內在推測就是:蝙蝠選擇了飛行這種生存方式,但是這種生存方式的弊端是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產生大量的氧化自由基,氧化自由基能夠損傷DNA,而蝙蝠為了能夠改善這種情況,又進化出超強的DNA修復能力。這種超強的DNA修復能力,一方面可以抵禦病毒對蝙蝠DNA的破壞,另外一方面又可以讓蝙蝠不容易得癌症,並且擁有超長的壽命。

總結

蝙蝠具有很強的抗病毒能力,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其實每一種生物在進化過程中都進化出自己超強的本領,比如蜜獾對致命的蛇毒有很強的抵抗力,獵豹進化出超快的速度,吃草動物能擁有強壯的肌肉且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食肉動物動物進化出超強的捕獵能力,狗進化出出色的與人溝通的人能力,人則進化出其他動物所不具有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

嶽文昌醫生


蝙蝠屬於哺乳動物綱中的第二大目——翼手目,是世界上唯一能夠飛翔的哺乳動物。據報道,蝙蝠可攜帶200多種RNA病毒,近十幾年來,一些對人畜具有高致病性的病毒陸續在蝙蝠身上發現,如狂犬病病毒、SARS、MERS、埃博拉病毒等,包括這次爆發流行的新型冠狀病毒推測也是來源於蝙蝠。

對於蝙蝠長期攜帶大量病毒而自身不致病的原因,目前仍未十分明確。查閱文獻目前學界主要有兩種推測,飛行溫度和自身免疫因素,但也有反對的聲音。

1.飛行溫度

有科學家推測蝙蝠飛行時需要耗費的能量較多,這就使得蝙蝠的體溫迅速升高,可達41℃,而蝙蝠身上攜帶的病毒大多不耐熱,在這種溫度下病毒不易複製。但這種說法也有質疑的聲音,一是蝙蝠並不總是在飛行的狀態,而且蝙蝠有冬眠的習性,在寒冷的冬天正是病毒複製的活躍期,蝙蝠冬眠時是處於靜止狀態,此時應會致病。二是有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使用6種蝙蝠細胞株,分別在37℃、37℃-41℃和41℃以上培養絲狀病毒(包括馬爾堡病毒、埃博拉病毒屬的5個種),結果發現即使當溫度達到41℃時,上述病毒的複製並不受影響,從而間接證實蝙蝠飛行時體溫升高並非蝙蝠攜帶多種病毒而不致病的主要原因。

2.免疫因素

免疫因素可能更靠譜一點,科學家通過對蝙蝠基因組研究發現,儘管蝙蝠的基因組與其他的哺乳動物有許多相同的成分,但是蝙蝠所使用的方式與其他哺乳動物不同,而且蝙蝠身上包含的某種基因比其他哺乳動物更多,這種基因有助於抵抗入侵病毒對自身的傷害。在其他哺乳動物身上,這種基因只有在身體受到威脅時才會被激活,而在蝙蝠身上是處於永遠激活狀態。

為什麼蝙蝠會具有更多這樣的永遠激活的基因?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蝙蝠在飛行時新陳代謝水平比靜息時高好幾倍,這樣的新陳代謝水平會破壞體內許多細胞的DNA,所以蝙蝠需要更多這種基因來產生修復蛋白去修復DNA,所以這種基因在蝙蝠身上被持續激活,也正是這種修復能力很強的基因存在,使得蝙蝠被病毒感染後不會致病。


無論如何,蝙蝠身上攜帶著大量病毒是已經被證實的,從SARS病毒到MERS病毒,已經證實蝙蝠是病毒源頭,甚至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也疑似和蝙蝠有關,所以我們最好遠離蝙蝠,更不能食用,遠離野生動物,敬畏自然和生命!


藥師方健


協同進化使蝙蝠具有特異的免疫機制,也使蝙蝠成為巨大的病毒庫。蝙蝠是多種人畜共患病毒的自然宿主,攜帶著多種可引起人類嚴重的腦炎(亨德拉、尼帕)和肺炎(尼帕、MERS、SARS、2019-nCoV)的病毒。

1.自然宿主與病毒之間協同進化。

冠狀病毒與蝙蝠宿主之間,這兩個古老的生命體,在漫長的進化長河已經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進化的一種長久的進化關係。就像人體腸道內有大量的微生物,人體和這些腸道微生物協同進化,相安無事;就像大草原上的獅子和羚羊,奔跑的速度都在提快。同樣,人的腸道內也有與人體協同進化的病毒,人就是這些腸道病毒的自然宿主,動物感染了這些人類腸道病毒,也會發病。

大彗星蘭長長的花柱&蛾的長喙,兩者協同進化

2.蝙蝠進化出一些獨特的先天性免疫機制

自然宿主具有多種免疫機制,可以避免病毒感染導致的免疫功能下降。自然宿主可以通過下調重要免疫細胞群上的病毒進入受體,以保護它們不受感染並保持長期免疫功能。保護這些細胞對蝙蝠維持免疫穩態、粘膜屏障完整性和淋巴組織結構很重要。

蝙蝠體內的干擾素誘導的跨膜蛋白3( IFITM3)限制病毒進入蝙蝠細胞。干擾素誘導性跨膜蛋白3( IFITM3)是一種限制因子,它能阻止通過酸性內涵體進入途徑的大多數病毒,阻止這類病毒進入蝙蝠細胞內。

蝙蝠體內能夠產生干擾素β,干擾素(IFNβ)對病毒的複製有抑制效果,具有抗病毒活性。那麼什麼是干擾素 β(IFNβ)呢?干擾素是一種廣譜抗病毒劑,包括α-(白細胞)型、 β-(成纖維細胞)型,γ-(淋巴細胞)型。干擾素主要是通過細胞表面受體作用使細胞產生抗病毒蛋白,從而抑制病毒的複製。同時,還可增強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巨噬細胞和T淋巴細胞的活力,從而起到免疫調節作用,並增強抗病毒能力。

通過長期的協同進化,蝙蝠進化而成的先天免疫機制,可通過限制病毒進入自身細胞和限制進入細胞的病毒複製,兩方面來阻止病毒的大量複製,從而免受感染。所以病毒在自然宿主中,只會引起很微弱症狀,甚至沒有症狀。但當病毒從蝙蝠傳給其他動物或人時,由於其他動物和人沒有產生這種長期進化的抵禦機制,便會導致疾病。

1.https://www.sciencedirect.com/topics/medicine-and-dentistry/natural-host

2.崔傑. 關於蝙蝠攜帶冠狀病毒以及乙腦病毒的研究[D]. 河北師範大學, 2008.

3.孫曉敏. 蝙蝠和豬體內的干擾素誘導的跨膜蛋白3限制流感病毒和狂犬病病毒進入細胞[J]. 微生物學免疫學進展, 2016, 44(5):89-89.

4.梁英子. 蝙蝠Ⅰ型干擾素的克隆、表達和抗病毒活性測定及免疫應答研究[D]. 2013.


半畝楓雨


認真說,如果蝙蝠攜帶的病毒對自身有致命危害的話,那蝙蝠早就死了。也可以認為或者病毒是對第一隻蝙蝠有致命傷害的,但是經過蝙蝠之間的交叉感染,病毒的變異,蝙蝠適應病毒,所以成了寄宿和攜帶體!


人生感悟聆聽生活之音


即然說是蝙蝠是帶病毒的,那就可以在蝙蝠的身上提取抗生素,達到治病救人的效果,蛇毒不是也能救人嗎?蝙蝠提取快點研究。


齊芳裡


病毒在人受到傳染是災難或要你生命,而在不同動物身上是一種營養早餐,這都是人們常說基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