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8 耶魯期待怎樣的中國學生?

2017年4月,耶魯大學宣佈任命馬文·千(Marvin Chun)為本科學院院長,這一消息在美國的亞裔群體中掀起了不小的震動。在耶魯大學316年的歷史中,首次有亞裔擔任如此高級的職位。

馬文·千出生於美國,12歲時返回韓國,在延世大學取得了心理學本科及碩士學位。此後,他於麻省理工大學取得心理學博士學位,並在哈佛大學進行博後研究。1996年至今,他先後在耶魯大學和範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任教,並擔任美國心理學協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和研究心理學家協會(Society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ists)的研究員。3月22日,在耶魯大學校長蘇必德(Peter Salovey)帶領數名院長和教授訪問北京時,世界說對他進行了專訪。

專訪耶魯本科院長 | 耶魯期待怎樣的中國學生?

世界說專訪馬文·千 來源:黃姝倫

通識與多元:什麼是耶魯的校園文化?

在採訪中,馬文·千首先解答了大眾對耶魯大學最好奇的問題之一,耶魯大學的本科學院如何衡量學生的資質和潛力。馬文·千表示,耶魯在學生中最看重的特質之一就是廣泛的好奇心,而不是僅僅專注於某一學科。二是多樣性,學生群體應該像真實世界一樣多元化,有來自不同種族、社會階層和文化背景的人。三是公民意識,“我們希望錄取能在畢業後做好準備對世界作出貢獻的學生。我們會選擇能夠為耶魯社區帶來貢獻,擁有公民意識和領袖意識的學生。”

耶魯大學的核心學科(core curriculum)要求學生在校期間除自身專攻的學科之外,在人文、社科、自然科學等不同領域都要修夠一定的學分。以這類要求為代表的通識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是耶魯等美國精英院校始終貫徹的教育哲學。有觀點認為在當下競爭激烈的就業環境中,這種通識教育無法為學生提供基本的就業技能訓練。

對此馬文·千表示,耶魯大學並不是一所職業訓練學校。 “世界是不斷改變的,在你50年的職業生涯中,你的職業不會一成不變。我們認為通識教育能夠提供可以靈活轉化的基礎技能。雖然在剛剛畢業時你的準備可能沒有那麼充分,但是未來你將能更好地適應其他職業和行業的不同要求。”

專訪耶魯本科院長 | 耶魯期待怎樣的中國學生?

耶魯大學校園 來源:耶魯大學官網

耶魯大學另一特色制度則是從1933年開始實行的住宿學院(residential college)制度。耶魯希望效仿英國牛津、劍橋大學,在課堂之外增加學生間的互動。每個本科學生都會在入學時被隨機分配到14所住宿學院中的一所,入學的前兩年必須住在學院內,每個學院都有自己的宿舍、食堂、健身房和其他活動設施。

在馬文·千看來,許多學習的過程是在課堂以外發生的,這讓學院制在美國當下愈發兩極化的政治氛圍裡更顯重要。“在真實世界中學生需要理解來自對立面的意見,而大學就應該是這樣溝通發生的地方。在耶魯,學生可以將課堂上的辯論和對話帶到學院食堂、宿舍,在社區氛圍下進一步瞭解彼此的分歧和出發點。”

美國高校落地亞洲

在到訪北京前,馬文·千首先去了新加坡,考察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Yale—NUS College)的辦學情況。該學院於2011年建立,耗資3.1億新幣(約合14.9億人民幣)。這是歷史首次有常青藤(Ivy League)高校在美國之外建立分校。學院從2013年開始招生,預計未來將容納4個年級共1000名學生就學,學院中新加坡學生和國際學生比例約為6:4。

談及聯合辦學的初衷,馬文·千表示,囿於本校有限的規模,耶魯每年都會拒絕一些相當優秀的申請者,在新加坡政府的支持下設立新學院將讓更多學生享受耶魯的教育模式和資源。學院學生可以通過申請去耶魯學院進行一年的交換,通識教育和住宿學院制度也能在亞洲得到更好的傳播。此次合作是一個“完美的匹配”,隨著亞洲經濟的蓬勃發展,來自亞洲的申請者也逐年增加,一個位於亞洲的校園能更好地服務亞洲學生。

專訪耶魯本科院長 | 耶魯期待怎樣的中國學生?

學院效果圖 來源: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官網

耶魯大學也並非唯一在亞洲建立校區的美國院校。紐約大學於2012年和華東師範大學合作建立了紐約大學上海分校(NYU Shanghai),杜克大學則於2013年和武漢大學合作建立了崑山杜克大學(Duke Kunshan University)。相比於在歐洲獨立建設校區的運營方式,美國大學在亞洲幾乎都選擇了和當地公立院校合辦。馬文·千表示:“當兩所學校在價值觀和發展策略上相匹配時,這是一個很好的模式。這不常見,因為這需要大量的努力、資源和政府支持。我認為沒有一傢俬立機構能承擔如此大的開支和投入。”同時他也表示,耶魯暫時沒有在中國建立校區的計劃。

校產基金:耶魯的生意經

不同於大部分中國高校,耶魯大學是私立院校,不從美國聯邦政府和州政府直接獲得資助,主要收入來源為校產基金(University Endowment)、社會捐獻和學費。2017年耶魯校產基金總額達到270億美元,在美國僅次於哈佛大學的370億美元。每年,耶魯大學會從校產基金中支取5%用作該年度的運營花銷。“校產基金是我們的未來,校產基金的目標是永遠保護耶魯的教育。”

本科學院佔比最高的支出為助學金(Financial Aid),它為超過50%的學生提供了經濟援助,平均金額為五萬美金。

私立院校的長處在於招生和行政上的獨立性,可以在各州和各國自由進行錄取。如2016年,耶魯學院有11%的國際學生,而公立大學如弗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的國際學生比例為5.3%。作為典型的公立大學,2015年弗吉尼亞大學從州政府獲得了1.4億美元的撥款(約為總支出的10.3%),但2015年入學入學的學生中有70%都來自於本州。

專訪耶魯本科院長 | 耶魯期待怎樣的中國學生?

耶魯大學投資組合 來源:耶魯大學官網

為了保證校產基金的永續,投資管理就格外重要。耶魯校產基金首席投資官大衛·斯文森(David F. Swenson)於1985年上任,他採用均值方差分析的投資模型,通過分散和多樣投資保證了耶魯校產基金的高回報率。在1997-2017年,耶魯校產基金的20年年均回報率達到12.1%,在美國高等教育界名列前茅。

與以內部風投基金模式運營、直接投資市場的哈佛校產基金不同,斯文森管理下的耶魯校產基金不直接參與投資市場,而是對合適的外部基金進行投資。

耶魯與中國:“錢留耶魯,中國受益”

耶魯的另一個重要收入來源是校友捐獻。校友捐獻在美國是一個悠久的傳統,近年也開始在中國興起。2010年,耶魯管理學院02屆校友、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宣佈向耶魯管理學院捐款8,888,888美元(約合5500萬人民幣)。這在當時的中國引起了風波,有網友批評張磊應該將這筆款項捐贈給中國院校,而不是一所毫無關聯的美國院校。張磊曾向耶魯校報(Yale News)表示,從前在和中國的往來中,耶魯通常扮演了施予者的角色,他希望這筆捐款能夠開啟一段雙方平等的關係。

2016年,阿里巴巴集團執行副主席蔡崇信宣佈向耶魯大學法學院捐款3千萬美元(約合2億人民幣),建立耶魯大學法學院蔡中曾中國中心(Paul Tsai China Center),紀念他的父親蔡中曾。蔡中曾和蔡崇信分別是1957屆和1990屆的耶魯法學院畢業生。

專訪耶魯本科院長 | 耶魯期待怎樣的中國學生?

蔡中曾、蔡崇信父子合影 來源:耶魯法學院官網

對此,馬文·千表示:“我們非常感謝來自中國的捐款。耶魯有很多來自中國的學生,如果你擁有一定的資源且意識到耶魯同樣服務於來自你祖國的學生,那麼我們很感激他們的慷慨,這讓我們能繼續支持更多來自中國的學生。雖然這些錢進入了一家美國的學校,但它帶來的效益是服務於中國的。”

最後,馬文·千為來自中國的國際學生給出了建議:“如果你花了一大筆錢來到美國,你應該融入你身邊的所有同學,不要只和跟你有同樣文化背景的同學交流。這不代表你要放棄你的身份,你要努力用你的文化背景作出更多的貢獻。多樣性是美國教育的價值和美麗所在。”

世 界 說

車欽儀

微博 @世界說globusnew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