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中國的拳王力氣都不大?

陳世美ML


之所以中國乃至亞洲的拳王看上去感覺力氣不如歐美拳王大,一個重要原因是,亞洲匱乏重量級拳王,只有中小級別產生了大量世界冠軍,比如最有名的菲律賓亞洲驅逐艦帕奎奧,比如哈薩克斯坦拳王戈洛夫金,其實帕奎奧、戈洛夫金在自己所處的級別都是重炮手,只是和重量級沒法比。


至於鄒市明力量就更小了,因為他的蠅量級體重只有50.8公斤,而且他是技術流選手,主要靠速度、節奏取勝,並不是進攻型拳手。熊朝忠是重擊型拳手,但他的草量級只有47.6公斤,你能指望這種體重的男人轟出多麼震撼的重拳?

中國重量級拳手拳頭一樣很重。亞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17的“霍利菲爾德愛徒”張君龍職業生涯19戰19勝19次KO,擊倒率世界排名第一。張君龍繼承了福爾曼的“悶雷拳”,看上去不像泰森機關槍掃射般的噠噠噠連續進攻過癮,但“轟”的一聲,一下子就解決問題了。


張君龍的重拳發力方式獨特屬於“悶勁兒”,而不是泰森那種“脆勁兒”,張君龍被公認為最擅長擊腹爆肝的拳王,他是左式拳手正好擊打對方腹部右側的肝臟。霍利菲爾德評價道:“世界前20名的重量級拳王的重拳力量都很恐怖,都差不多,誰挨一下都受不了。所以張君龍的重拳可以KO任何對手,但前提是你要能要精準打中目標,不被對手躲過或者護住。”


為什麼中國拳手力量不大這個問題,其實可以換一種問法,效果相同——為什麼中國缺少重量級拳王。號稱14億最強男的董泰山一開始練舉重、籃球、摔跤,所以拳擊技術比較粗糙,發力不充分。但是他仍然可以擊倒一些對手,因為他的絕對力量太大了。中國最強壯高大的男人都去打籃球、練舉重了,荒廢了重量級拳擊人才。


還有一點必須承認,在亞洲選拔身高2米左右的格鬥巨獸比較棘手,中國人口基數大還好一些。日本、韓國、泰國、菲律賓就更困難了。


楊華評論


跟種族基因有關係,外國人人高馬大在體質上要超過亞洲人不少,因此如果要練力量的話是趕不上西方人的,在中國有使中國人變強的手段或者方法,那就是中國古老文化的一部分傳統武術也可以把它稱作強身術,有著四兩撥千斤的妙用!


神龍劍123


體重的問題,中國基本都是輕量級,最多中量級,泰森這些都是重量級拳王,一條腿都比鄒市明的腰粗,怎麼去比力氣?


a不帥的大叔a


如果從比賽成績看,中國只有鄒市明稱得上是拳王,其他都要叫拳擊選手。至於題中所說的一龍,他更應該被稱作是搏擊選手,也稱不上是拳王。而隨後題主說到的阿里、泰森和劉易斯等人都是重量級拳王。所以這裡我們只是以鄒市明這樣的拳擊選手舉例,來說為什麼他們的重拳不太靈光。

在中國,拳擊運動本來基礎就不算好,基本上算是體制內的體工大隊培養模式。拳擊選手從小受到的訓練主要就是按照業餘拳擊比賽的規則來安排的,說白了也就是衝著奧運會這樣的比賽去的。在之前的業餘拳擊比賽中,選手們都帶著更多的護具,評斷比賽勝負更多的是依靠點數,比賽時間也很短。所以在這種規則下,拳手們考慮更多的是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取得跟多的點數,而不是怎麼更有效地去擊倒對手。鄒市明的海盜打法就是非常好的例子。另外,從肌肉類型來說,中國選手更容易在小體重界別上取得好成績,這讓中國重量級拳擊非常落後,更難有致命一拳的場面出現。再看看題主所說的那些美國的重量級拳王,他們都是職業拳擊出身,如何有效的擊倒對手才是關鍵,而且他們的級別也都很大,重拳就都是他們最為致命的武器。所以說,看他們比賽時,致命重拳的表現機會就特別的多。至於一龍,在綜合格鬥比賽中,抱摔等技法才是非常重要的,而且由於可以使用腿法,所以重拳擊中頭部的可能性降低,大家也都不把主要精力放在重拳上了。


體壇小蔥拌豆腐


這個問題很好,舉例一龍和鄒市明也很有代表性。

鄒市明是奧運拳擊冠軍,體制內出身。奧運拳擊跟職業拳擊計分規則不同,對重拳要求小,保護更多,最近才逐漸開始取消護具,而有護具存在重擊效果並不明顯。因而更加註重步法速度快並以此得點。而職業拳擊除了基本的拳套護齒以外沒有任何護具,計分更加複雜嚴謹,鼓勵重擊獲得更加強烈的視覺效果。鄒市明的奧運拳擊經歷對他的職業進程影響很大,重擊效果不好。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熊朝忠,中國第一名職業拳王,他是礦工出身,之前沒有學習過奧運拳擊,也就是說他直接接受的就是職業拳擊訓練,所以雖然他量級小,但是重拳很猛烈。相比於鄒市明的技術,他不如鄒市明的打法細膩靈活,但是毫無疑問,熊朝忠更適合職業拳擊。

至於一龍,他是草根出身,起家靠的是散打和泰拳,那時候他還叫“山東猛虎劉星君”,但是因為他太業餘,沒有經過專業訓練,所以協調性一直是他的短板,而這也極大的制約了他的發展。一龍其實是力量型的,可惜發力方法不對,沒有充分調動下半身的力量,所以重拳威力被極大的削弱了。

美國人也不都是重炮手,泰森劉易斯等人早已是過去式。現在各大拳擊組織都有很多金腰帶,有幾個重拳出名的?反而是來自菲律賓的亞洲驅逐艦帕奎奧人氣最高,被稱為“成吉思汗以後第一個征服歐洲的亞洲人”。現在的拳擊,只是為了金腰帶和拳王的稱號,並不想打出自己的個性和特色,所有人都是寧可難看的勝利也不願意漂亮的失敗。無論哪個量級,都在打控制風格,這也就陷入了身高臂展的競賽,沒有人願意跟對手進行近身激烈對抗。現在的拳擊領域,佔據了主導地位的是以梅威瑟為首的技術流,並不追求主動進攻而是提倡防守反擊。這樣的好處是更加穩妥,減輕了體能消耗,但是缺點就是體現不出來拳擊的暴力美學,觀感不好。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中國只有過兩個職業拳王。而美國日本等國家,尚武精神強烈,無論拳擊踢拳還是綜合格鬥都不乏擁躉。中國雖然人口龐大,但是普及程度和學習搏擊的人口技術反而落了下乘。“格鬥孤兒”事件就暴露了大批中國人對於格鬥理解的淺薄和無知。這也限制了中國格鬥人才的出現,哪還能要求那麼多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