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 標題:通過中國經濟看透消費主義,順帶找到人生意義

先來看看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內需、投資、出口”,都知道這兩年貿易戰,影響到了很多行業,導致整個經濟也開始下滑。

這兩年國家開始加大內需,進行產業升級,什麼是內需?

馬雲說“內需就是消費,因為投資和出口是政府導向,消費是市場導向,是企業導向,把老百姓口袋裡的錢掏出來的事情是企業家的創新,是市場的行為。”

標題:通過中國經濟看透消費主義,順帶找到人生意義

再看看馬雲說消費,“消費的“消”是可以消耗的東西,“費”是可以浪費的東西。

中國有3億中等收入人群,收入是中等收入了,但我們的消費能力還是農民水平。我們不鼓勵老百姓去消費,我們不鼓勵年輕人去花錢,那就是我們對未來沒有信心。”

總之一點就是讓我們消費,去帶動這個經濟,說的也一點都沒有毛病哈。

正是因為都秉承這個刺激消費的理念,越來越多人向內求,那些專家才搞了花樣式的營銷,讓我們活在了一種消費主義裡,買買買,剁手。

01看看復旦大學鬱喆雋教授說今天的消費主義是怎樣的?

標題:通過中國經濟看透消費主義,順帶找到人生意義


今天打開手機,搜索商品,添加購物車支付,第二天送貨到家,一切來的是多麼方便。

在清空購物車時人們會產生一種多巴胺分泌的快感,那一瞬間是舒服的,滿足了我們當下部分的需求。

但是當收到貨後,這種滿足感能夠維持多久?但是真正能滿足內心的深層次的需求嗎?

就這樣讓我們陷入了一種高明統治的溫柔鄉里,什麼叫統治?以前的統治是要通過發法律,政策。

現在人們的統治是什麼?

購物一切來那麼的順其自然,只要輕輕的一點,連最基本的思考都不用了,第二天貨物就到家了,一下就沉浸在這個溫柔鄉里,而且非常舒服。

教授把消費主義比喻成一種溫柔鄉的統治,而且很享受這個環境。

確實是我們很容沉浸在這個溫柔鄉里,因為支付太方便了,都不用怎麼思考就把錢掏出來了。

02我們為什麼要認識消費主義?

1、重新審視自己的消費觀

有一種叫「治療論述」,由美國文化歷史學者李爾斯(Jackson Lears)指出,治療論述是一種「你不夠完美」的想法,治療論述認為每隔一段時間人們就會從保守的儲蓄觀念上移轉到休閒、花費與個人滿足上,以此作為自我放縱的合理化藉口;只有認為自己不夠完美,才有取得更多物質,而通往美好生活的想像發生,但也因此造就人生的無奈感。

然而商品帶給人的滿足在購買後很快會消失,特別是在滿足情緒的需求上,商品的效用是不持久的,因而只有透過不斷消費,才能帶來滿足。

我家裡還是有很多一時衝昏了頭腦,買了以後也不怎麼用的東西,特別是在收拾家裡的時候就能夠發現很多。

消費不是建立在我們不夠完美之上的,而是應該是我需要的物有所值。

日本消費主義的時代已經開始退去了,沒有推崇那些名牌的東西,而是在推崇那些物有所值的產品。

我們沒有必要去花一個鉅額的成本去獲取一個不對等的產品。

標題:通過中國經濟看透消費主義,順帶找到人生意義

有個心理學家Richard Wiseman做了一個紅酒評測實驗,他選了紅葡萄酒、白葡萄酒和香檳酒三類,每一類都挑了一瓶貴的和一瓶便宜的,然後讓志願者來猜,哪一瓶是貴的?實驗結果也令人吃驚:53%的品酒者能成功選對更貴的酒,但要知道扔硬幣的成功率都有50%,品酒者的成績只是略好於扔硬幣。更要命的是在紅葡萄酒分類下,品酒者的成功率只有39%,換言之,多數人都認為便宜的酒更好喝。

並不是所有便宜的東西都不如貴的東西

02、重新審視儲存觀念

早點認清,不是攢下一堆消耗品,而是為自己攢下資產。

有一位真實女孩案例:十年在深圳工作,離開深圳的時候一無所有,家裡只剩了一大堆的消耗品,感覺幫別人養了爹,自己花費了時間、金錢、成本,換了一大堆的消耗品。

發現有些朋友們把省下來的錢在老家購置了房子,有些購置了車子,而我帶著一堆消耗品離開了這個奮鬥十年的城市。

正是因為越來越多的人倡導,你值得擁有更好的,錢就是要會花才會賺。

而背後的代價就是用自己的時間成本、金錢、成長,去換取那些消耗品。

如果沒有給自己攢下資產,這10年來所有的努力都是拿汗水養別人的爹。

03消費主義的時代如何去找到人生意義

1、重新找回自己的獨立思考

鮑德里亞提出了一個著名的符號消費理論,名牌的東西不是物品本身而是購買他的符號。

名牌這東西早些年在歐洲流行,都是一些高端人群享受的,因為出口貿易,我們把東西賣出去,把國外的東西引進回來,不斷的來增加內需、刺激消費,後來就越來越多的人推崇。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推崇?

就像馬克思提出的“商品拜物教,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中,人與人的社會關係被物與物的關係所掩蓋,從而使商品具有一種神秘的屬性,似乎它具有決定商品生產者命運的神秘力量。馬克思把商品世界的這種神秘性比喻為拜物教,稱之為商品拜物教。”

當我們擁有了商品,還擁有了那個等級圈層,所有的等級都體現在那個商品中,把人通過符號來實現層級化。

通過製造的符號消費會給人帶來什麼?

正如復旦大學教授鬱喆雋所說,“專家失去了靈魂,享樂人沒有了思考能力。”

為什麼說享樂人沒有了思考能力?就是絕大多數人喜歡把問題交給專家去解決,連購買也不例外,專家推這個好、這個有檔次就跟著買。

其實人生很多根本的問題,委託不了別人來處理,需要自己去思考。

但是大多數人會隨主流,跟趨勢,所以放棄了選擇,使我們把選擇拱手相讓給別人,請別人代替我們選擇。

現代的人提倡獨立自主,思想都委託給別人了,如何去做一個獨立自主的人。

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正是因為我思考了所以才有我的存在,而不是盲目的去從眾消費。

2、重新審視工作的本質

經典理論家馬克思早就預算到咱們當下這個環境會發生的,提出了一個勞動異化的概念。

說我們現代人逃避勞動,為了掙錢被逼的不得不勞動。

於是才會出現工作痛不欲望,下班生龍活虎。

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發生?

1、以前勞動是自由自覺的活動

以前我們的手藝工匠,從一個粗陋的的石頭做成了一個雕像,人們就很容易獲得喜悅感

一旦做一件事有喜悅感、滿足感,人就會不由自主的去想做一件事。

3、現代勞動被高度分割

為什麼大多數人會迷茫困惑,因為現代人分工太明確,大多數人都看不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只是中間的一個螺絲釘,沒有一絲滿足感,驚喜感,感覺不到意義,心裡就會產生逃避勞動。

但馬克思說真正的勞動是就算做一個螺絲釘也有可能獲得滿足感和喜悅感。

卓別林在1936年拍過一部《摩登時代》,他所演的是一個巨大工廠的工人,主要就負責流水線的一個小部位,專門擰兩顆螺絲,只有它完成了,後面那個工人才能去用榔頭敲一下,整個流水線才得以順利的運轉。

但卓別林越擰越來勁,下班後看到什麼圓的東西都想擰兩下。

無論時代怎樣變化,即使做一顆螺絲釘也有人願意把螺絲擰好。

標題:通過中國經濟看透消費主義,順帶找到人生意義

4、重新找到內在價值

比如說一個人當老師的人,嫌棄回報率太低,不想教書育人的話,根本沒必要做老師,可以去做一些經濟回報更大的事,如果一個人沒有內在的價值,就會被外在的價值所扭曲,最終也會違背自己的初心。就像醫生不想救死扶傷,警察不想維護正義一樣,走著走著就會被外在價值所扭曲。

現代人願意把自己投入給一個勞動力回報更高的企業,但是這樣始終都會到極限點和天花板的,始終都要考慮我做什麼事會變的更有意義?

如何去找到內在價值?

把自己託付給一份事業一份工作,做這份事不是會為了功利,也會讓自己有滿足感。

日本小野二郎做壽司,只為讓壽司更好吃,壽司好吃到連總統都過去吃,普通人要吃至少提前一個月預約才能預約,如果他要賺錢早就可以開分店了,但是他沒有,他今年94歲了,身體還很健康,天天琢磨的就是如何把壽司做的好吃點。

就是為了純粹的捏壽司,而不是為了賺錢,那這個是非攻利的,所以他才能夠沉浸當下。

我們需要去思考做過哪些事情?是為了不功利的去做它,就特別容易找到內在的價值。

05結語:當一個人有了獨立的思考能力,就不會盲目跟從,而是努力攢資產,不是攢消耗品。

即使是擰一顆螺絲,也有人能把螺絲擰好,並且獲得滿足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