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麻袋為何在抗戰中成為重要的軍需物資

自盧溝橋七七事變以來,日本在東北站穩腳跟後,不斷將朝鮮的駐軍通過火車從關外開來。日本還通過輪船將大量的軍需物資和後備兵團從日本本土運輸過來。當時的中國民眾面對日軍擴大的戰爭,同仇敵愾不斷捐獻缺乏的生活和生產物資。其中最主要的一項軍需物資的捐贈就是麻袋。


麻袋為何在抗戰中成為重要的軍需物資

當時世界上的石油生產與化工產業還沒有今天那麼發達,滌綸等便宜的紡織品也是建國之後才大規模生產。麻袋屬於麻類製品,它的編制物屬於民間中的麻紡織之後製成袋子。麻袋除了能放進沙土做成小的堡壘之外,還能披在身體上躲避日本飛機的轟炸。另外麻袋還是那個時代缺醫少藥的民眾禦寒的替代品。在《我的團長我的團》劇中在虞嘯卿鼓動川軍團開撥到緬甸時候,就有一個鏡頭。開撥途中遇到大雨,將唯一的麻袋送給傷員禦寒。

當時市面上很難買到麻袋,北平的救亡團體通過進行捐獻萬條麻袋運動。學生們挨門挨戶鼓動民眾捐獻麻袋,很多普通的人家總有麻袋,不到一個月捐獻的麻袋就有山一樣高。

麻袋為何在抗戰中成為重要的軍需物資


麻袋的捐獻運動燃起了民眾抗日的情緒,各類的慰問隊看護隊成立讓戰士們感受的團結的感情。但是地方政府中一些動搖和騎牆分子,生怕產生不利影響,叫停了民眾徵集麻袋的行動。

在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臺兒莊戰役等正面戰場上,麻袋發揮著更加重要的作用。因為中國水泥混凝土產量更少,修築環形工事只能通過沙袋進行。反觀日本在淞滬會戰初期為何能在各處憑藉較少的兵力,守住各個要害據點,就是因為他們擁有非常堅固的鋼筋混凝土工具。同樣的子彈打上去,日本的海軍司令部等工事能將子彈彈開,減少彈片的殺傷力。圖中就有淞滬會戰中麻袋堆成的環形陣地。

麻袋為何在抗戰中成為重要的軍需物資

麻袋雖小但是中國普通民眾面對抗戰,舍小家為大家,從不抱怨。在支援戰場上也敢於犧牲自己,這也是中國能夠以弱小的農業國國力堅持抗戰十四年的重要原因。

臺兒莊戰役中,徐州周邊的民眾自動地參與抬傷兵,當嚮導等工作。許多人從傷兵手中直接拿起槍就衝上了前線。城牆外躺著一個五十歲的老太太的屍首,她的腿已被炸掉。其實這名老太太是抗日戰場中的無名烈士,師長池峰城說這個老婦人曾經經常冒著彈雨把日本方面的消息傳遞上來,而且還有帶來一些飯。後來被鬼子發現後拿手榴彈給炸死了。中華民族能夠屹立五千年不倒,靠的也是這些可愛的中國人和可敬的中國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