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麻袋为何在抗战中成为重要的军需物资

自卢沟桥七七事变以来,日本在东北站稳脚跟后,不断将朝鲜的驻军通过火车从关外开来。日本还通过轮船将大量的军需物资和后备兵团从日本本土运输过来。当时的中国民众面对日军扩大的战争,同仇敌忾不断捐献缺乏的生活和生产物资。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军需物资的捐赠就是麻袋。


麻袋为何在抗战中成为重要的军需物资

当时世界上的石油生产与化工产业还没有今天那么发达,涤纶等便宜的纺织品也是建国之后才大规模生产。麻袋属于麻类制品,它的编制物属于民间中的麻纺织之后制成袋子。麻袋除了能放进沙土做成小的堡垒之外,还能披在身体上躲避日本飞机的轰炸。另外麻袋还是那个时代缺医少药的民众御寒的替代品。在《我的团长我的团》剧中在虞啸卿鼓动川军团开拨到缅甸时候,就有一个镜头。开拨途中遇到大雨,将唯一的麻袋送给伤员御寒。

当时市面上很难买到麻袋,北平的救亡团体通过进行捐献万条麻袋运动。学生们挨门挨户鼓动民众捐献麻袋,很多普通的人家总有麻袋,不到一个月捐献的麻袋就有山一样高。

麻袋为何在抗战中成为重要的军需物资


麻袋的捐献运动燃起了民众抗日的情绪,各类的慰问队看护队成立让战士们感受的团结的感情。但是地方政府中一些动摇和骑墙分子,生怕产生不利影响,叫停了民众征集麻袋的行动。

在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台儿庄战役等正面战场上,麻袋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因为中国水泥混凝土产量更少,修筑环形工事只能通过沙袋进行。反观日本在淞沪会战初期为何能在各处凭借较少的兵力,守住各个要害据点,就是因为他们拥有非常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工具。同样的子弹打上去,日本的海军司令部等工事能将子弹弹开,减少弹片的杀伤力。图中就有淞沪会战中麻袋堆成的环形阵地。

麻袋为何在抗战中成为重要的军需物资

麻袋虽小但是中国普通民众面对抗战,舍小家为大家,从不抱怨。在支援战场上也敢于牺牲自己,这也是中国能够以弱小的农业国国力坚持抗战十四年的重要原因。

台儿庄战役中,徐州周边的民众自动地参与抬伤兵,当向导等工作。许多人从伤兵手中直接拿起枪就冲上了前线。城墙外躺着一个五十岁的老太太的尸首,她的腿已被炸掉。其实这名老太太是抗日战场中的无名烈士,师长池峰城说这个老妇人曾经经常冒着弹雨把日本方面的消息传递上来,而且还有带来一些饭。后来被鬼子发现后拿手榴弹给炸死了。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五千年不倒,靠的也是这些可爱的中国人和可敬的中国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