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鐵道游擊隊的頭號敵人,罕見的日本九五式鐵路公路兩用坦克

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遇到一個很大的問題, 那就是在中國戰場上沒有幾條像樣的公路,部隊的遠距離機動和物資調運只能依賴為數不多的幾條鐵路線,所以保護鐵路線就成了日軍佔領區的重點工作之一。相應的,中國軍民也同樣意識到這一問題,只要破壞鐵路就能打擊日軍,專門建立了鐵道游擊隊等部隊,以破壞鐵路交通線來起到破壞日軍軍事行動的目的,這讓日軍很頭疼。

鐵道游擊隊的頭號敵人,罕見的日本九五式鐵路公路兩用坦克

九五式鐵路公路兩用坦克

保護鐵路是一件投入大見效低的差事,漫長的鐵路線要想準確的掌握每一截鐵路幾乎不可能,經過長時間的摸索,日軍發現以裝甲列車為軍列開路或作為日常巡邏是一個很不錯的方法,缺少重武器的鐵道游擊隊拿裝甲列車基本沒辦法。不過裝甲列車也有缺點,那就是它只能沿著鐵路線機動,火力輻射範圍也只有鐵路兩邊這幾公里內,就算是發現了游擊隊也無法追擊,如果貿然放出步兵追擊很可能落入游擊隊設下的圈套,如果追擊的日軍能夠得到重裝備的支援,就算是遇到伏擊也不用擔心。

最有效的重裝備莫過於坦克、裝甲車之類的,整個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都缺乏足夠的反坦克武器,以至於日軍的薄皮大餡超輕型坦克也能逞威風。可是坦克放在平板車廂上運輸,要想臨時卸下來可不是幾分鐘就能完成的事,二戰中只有蘇軍的T-34中型坦克可以直接從平板上直接開下來。日軍的小豆丁坦克不具備這個能力,只能另闢蹊徑。


鐵道游擊隊的頭號敵人,罕見的日本九五式鐵路公路兩用坦克

九五式輕型坦克

1937年,日本開始生產一種公路、鐵路兩用坦克,這種坦克以九五式輕型坦克為基礎研製而成,可以說基本沒什麼技術革新,早在幾年前世界上多個國家都研製了不少的輪、履兩用坦克,其中就有一種在坦克腹部設置輪式結構的兩用坦克,使用時通過液壓機構將輪胎往下壓,履帶脫離地面接觸,從而坦克能夠以輪子在公路上快速行駛。日本生產的這種兩用坦克基本沿用了這一結構,只不過將輪胎換成了鐵路用的輪子。

不過日本還是稍微有所改進的,機械結構更加可靠,同時鐵道輪子間距可以調節,以適用不同尺寸的鐵路。這種九五式兩用坦克一經服役後,就開始在我國東北服役,後來在緬甸等地的鐵路也有出現。

鐵道游擊隊的頭號敵人,罕見的日本九五式鐵路公路兩用坦克

輪履兩用坦克

該型坦克長4.9米,寬2.6米,高約2.5米(兩種模式下高度有所差異),坦克全重8.7噸,使用一臺84馬力發動機,最大公路時速30千米每小時,最大鐵路時速72千米每小時。採用6人車組成員,一名車長、一名駕駛員以及另外3名士兵;坦克沒有裝備火炮,只有 射擊窗口,可以安裝6.5毫米機槍和其他輕武器。裝甲防護依舊很薄,車體只有6毫米,而炮塔也只有8毫米,僅能防禦輕武器的射擊。

九五式兩用坦克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在不同模式之間快速轉換,從公路模式切換鐵路模式時,只需要將坦克準確的開上鐵路,隨後1分鐘內就能完成切換,而切換回公路模式只需要3分鐘。為了適應夜間作戰,在坦克的頂部小型旋轉炮塔上還有一個探照燈,可以在夜間指引目標作戰。

鐵道游擊隊的頭號敵人,罕見的日本九五式鐵路公路兩用坦克

坦克炮塔上的探照燈

九五式兩用坦克投入使用後,成為鐵路上的重要巡邏武器,它既可以單獨行動,也能隨著其他鐵道部隊行動,並且在發現游擊隊的時候可以快速切換模式展開追擊,依靠雙腿行軍的游擊隊面對這種裝備損失很大。

這種特種坦克的產量和其他日軍坦克差不多,產量都不大,到1945年前總共生產了約130輛。在作戰中被中國軍隊繳獲了少數,蘇軍可能在出兵東北時也繳獲了一輛。據部分資料顯示在解放戰爭中也曾有這種坦克的使用記錄。

鐵道游擊隊的頭號敵人,罕見的日本九五式鐵路公路兩用坦克

九五式兩用坦克

因為九五式兩用坦克本身產量就很少,加上戰爭損失,很少有存活到現在的,目前只有俄羅斯軍事博物館有一輛,北京的某博物館還保存了一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