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7 75歲的三毛其實是這樣的女子

75歲的三毛其實是這樣的女子

三毛 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

75歲的三毛其實是這樣的女子

如果三毛還在世,今天她應75歲了。不過三毛是不在意生命的長短的,她對父親說,生命的價值在於是否痛快的活過。

如今,三毛不只是一位作家,更是一個現象,填注了人們追求自由流浪、返璞歸真的想象。

三毛於1943年3月26日出生於重慶市南岸區黃桷埡正街。自童年起,她就酷愛讀書,在敏感自閉的少年時期,經常獨自一人躲在墓地裡看書,一看就是一整天。這樣的用功持續了一生。他的父親陳嗣慶多次勸她,不要這麼用功,免得傷害健康。

“我女兒對於看書的狂熱可以說一萬個人中找不到一個。這不是現在,是做父親暗暗觀察一生的事實……除了敬佩她的恆心之外,甚而想勸告她不要這麼用功下去,免得傷害健康。”——父 陳嗣慶

75歲的三毛其實是這樣的女子

▲少女三毛

三毛形容那時候的自己是一個聰敏的孩子,在對生命的探索和生活的價值上,因為過分執著拼命追求,而得不到答案。於是一份不能輕視的哀傷佔去她日後幾多年代。三毛的母親繆進蘭說,就是這點求真的個性,使她踏踏實實的活著。

“就是這點求真的個性,使她踏踏實實的活著。也許她的生活、她的遭遇不夠完美,但是我們確知:她沒有逃避她的命運,她勇敢的面對人生。”——母 繆進蘭

75歲的三毛其實是這樣的女子

三毛是一個打小就不合群的人,但她的獨立、冷淡、甚至叛逆,給她的文學創作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間。寫作對於她,是一種生活、生命態度的詮釋,是在內心確定“我是誰”的過程。

1967年,三毛隻身遠赴西班牙。在三年之間,前後就讀西班牙馬德里大學、德國哥德書院,在美國伊諾大學法學圖書館工作。在遊學的這段時間裡,她遇見不同的人(包括後來的摯愛荷西),遭遇到各種奇怪的事,克服種種的困難,聽不同的語言,在不斷地聽和看中,她的閱歷更加豐富。三毛從一個叛逆、自閉的少女成長為一個對凡事有愛、有信、有望的女人。

75歲的三毛其實是這樣的女子

1970年,三毛回國,受張其昀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學系任教。因未婚夫猝逝,再到西班牙。與分開6年的荷西重逢。1973年,於西屬撒哈拉沙漠的當地法院,與荷西公證結婚。說起結婚這件事,三毛說:“小半是為荷西情痴,大半仍是為父母,至於自己,本可以一輩子光棍下去,人的環境和追求並不只有那麼一條狹路,怎麼活,都是一場人生,不該在這件事上談成敗,論英雄。”在撒哈拉沙漠的婚後生活提供給她源源不斷的寫作素材,1976年5月,三毛出版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

75歲的三毛其實是這樣的女子

在她1991年離世之前,已出書24冊,包括《撒哈拉的故事》、《萬水千山走遍》等。她以一種浪漫、流浪、灑脫、自在的形象,得到眾多讀者的崇拜與追隨。

“她的每個字都有哲理。她身上沒有物質元素,只有心和情在走,珍視情感,是個有情懷的人。”——姐 陳田心

對三毛的家人而言,三毛就是家中的一分子,無關她是一個如此出名的女作家。“我們只把她當妹妹,家裡人沒把她當三毛,連作品暢不暢銷都不知道。”三毛姐姐陳田心回憶說,三毛第一次回臺灣,要在紀念館發表演講,媽媽還打電話給自己,擔心那麼大的場地,沒人去聽不好,還叫自己先去看看,“結果不得了,都是人在排隊,最後連三毛都進不去。”

75歲的三毛其實是這樣的女子

無論是家人還是三毛,對於名利都看得很淡,喜歡成為公眾人物。“她常說,連三毛都不想做了,很怕見記者,沒有體力。”陳田心說。此外,三毛很容易緊張,如果第二天要接受訪問,頭天晚上就會睡不著覺,會一直想。

1979年9月30日,荷西因潛水意外喪生,三毛在父母的扶持下回到臺灣。此後,三毛結束了流浪異國14年的生活,在國內定居。從此,演講、寫作,成為了三毛生活的全部。她捨不得睡覺,一度從夜間九點半開始工作到清晨七點,小睡一下,午飯不吃,繼續寫作。在工作上的巨大投入,家人也無可奈何。

“平兒不愛惜健康,是她最大的愚昧。叫她不工作,等於判她死刑,也是不可能的。說來說去,我對這個女兒仍然沒有辦法。”——父陳嗣慶

75歲的三毛其實是這樣的女子

▲三毛與荷西

1989年4月,三毛首次回大陸家鄉,發現自己的作品在大陸也擁有許多的讀者,並專程拜訪了漫畫《三毛流浪記》的作者張樂平先生,了卻夙願。

1990年,從事劇本寫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劇本,也是她最後一部作品《滾滾紅塵》。第二年1月,三毛因病住進臺灣榮民總醫院,3日開刀完成手術。4日清晨,醫院清潔女工發現了她冰涼的遺體。她身著白底紅花睡衣,現場沒有任何遺書。她以自己的方式,結束了傳奇的一生。

75歲的三毛其實是這樣的女子

“我女兒常說,生命不在於長短,而在於是否痛快的活過。我想這個說法也就是:確實掌握住人生的意義而生活。在這一點上,我雖然心痛她的燃燒,可是同意。”——父 陳嗣慶

而今,離當時三毛崛起文壇已近40年,有關她的傳言便多得不勝數,她“自剖自白”式的寫作讓人們始終難忘。有人說,她掉進了一個惡性循環圈。她成了名人,被人窺視,必須更加暴露自己,而人們對她所暴露出來的部分,則疑真疑假。愈出名也就愈不快樂,最後三毛自我了斷於生命沉重中,或許有這樣的原因存在。

時光荏苒,無論我們怎麼看待三毛這個人,她作為特定時代具有表徵意義的代表人物這一點,終究是無法被磨滅的。正如南方朔所說:自由自在地流浪,乃是人們亙古以來的一種夢想,那種自由不也是你我所渴望的嗎?

“走得突然,我們來不及告別。

這樣也好,因為我們永遠不告別。”

——三毛

以下是三毛經典語錄,你喜歡哪一句呢?

  1. 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 站成永恆。沒有悲歡的姿勢, 一半在塵土裡安詳, 一半在風裡飛揚; 一半灑落蔭涼, 一半沐浴陽光。 非常沉默、非常驕傲。 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如果有來生,要化成一陣風, 一瞬間也能成為永恆。 沒有善感的情懷, 沒有多情的眼睛。 一半在雨裡灑脫, 一半在春光裡旅行; 寂寞了,孤自去遠行, 把淡淡的思念統帶走, 從不思念、從不愛戀; 如果有來生,要做一隻鳥, 飛越永恆,沒有迷途的苦惱。 東方有火紅的希望,南方有溫暖的巢床, 向西逐退殘陽,向北喚醒芬芳。 如果有來生, 希望每次相遇, 都能化為永恆。

2.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在流浪。

3.如果你給我的,和你給別人的是一樣的,那我就不要了。

4.我來不及認真地年輕,待明白過來時,只能選擇認真地老去。

5.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 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於是形成了太平洋。

6.或許,我們終究會有那麼一天:牽著別人的手,遺忘曾經的他。

7.我們30歲的時候悲傷20歲已經不再回來。我們50歲的年紀懷念30歲的生日又多麼美好。 當我們99歲的時候,想到這一生的歲月如此安然度過,可能快樂的如同一個沒被抓到的賊一般嘿嘿偷笑。 相信生活和時間。 時間沖淡一切苦痛。 生活不一定創造更新的喜悅。 小孩子只想長大,青年人恨不得趕快長鬍子,中年人染頭髮,老年人最不肯記得年紀。 出生是最明確的一場旅行。死亡難道不是另一場出發? 成長是一種蛻變,失去了舊的,必然因為又來了新的,這就是公平。 孩子和老人,在心靈的領域裡,比起其他階段的人來說,自由得多了。 因為他們相似。 歲月極美,在於它必然的流逝。 春花、秋月、夏日、冬雪。

8.有時候,我多麼希望能有一雙睿智的眼睛能夠看穿我,能夠明白瞭解我的一切,包括所有的斑斕和荒蕪。那雙眼眸能夠穿透我的最為本質的靈魂,直抵我心靈深處那個真實的自己,她的話語能解決我所有的迷惑,或是對我的所作所為能有一針見血的評價。

9.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裡。

10.我笑,便面如春花,定是能感動人的,任他是誰.

11.夢想,可以天花亂墜,理想,是我們一步一個腳印踩出來的坎坷道路。

12.愛哭的時候便哭,想笑的時候便笑,只要這一切出於自然。我不求深刻,只求簡單。

13.朋友這種關係,最美在於錦上添花;最可貴,貴在雪中送炭;朋友中的極品,便如好茶,淡而不澀,清香但不撲鼻,緩緩飄來,似水長流。

14.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流浪...

15. 從容不迫的舉止,比起咄咄逼人的態度,更能令人心折。

——部分內容摘取文匯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