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臨沂柳琴戲傳承人——一代柳琴戲藝術表演名家張金蘭傳奇

要說臨沂柳琴戲,不能不說張金蘭,在我們老家臨沂,但凡上了歲數的老人,只要一提起張金蘭,都會豎起大拇指,張金蘭在臨沂家喻戶曉。今天說一說一代柳琴戲藝術表演名家張金蘭傳奇人生。

臨沂柳琴戲傳承人——一代柳琴戲藝術表演名家張金蘭傳奇

張金蘭

張金蘭.1928年出生於 臨沂市郯城縣花園鄉三捷莊,和小編老家有十來里路,解放前這裡十年九災,為生計所迫,村民們在農閒時節紛紛搭班唱戲,四處飄流。身為獨生女的張金蘭自幼就跟父親學唱柳琴戲,走南闖北養家餬口。

她6 歲跟隨父學藝,8歲登臺演出。19歲時就基本掌握了柳琴戲的一些傳統劇目,承擔劇中的主要角色,在郯城、新沂、徐州一帶流動演出,並在當地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唱腔婉轉悠揚、豐富多彩、餘味無窮。並且可以隨心所欲的發揮、創造,自由地變化。她的唱腔嘹亮脆美,柔中帶剛,有“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之感。

臨沂柳琴戲傳承人——一代柳琴戲藝術表演名家張金蘭傳奇

柳琴戲表演大師張金蘭

那個時候演出藝人地位很低,一條長凳、一張幕布就是一個舞臺,舊社會的辛苦演出僅夠填飽肚子。直到解放後的1953年,曉有名氣的張金蘭參加了臨沂地區劇團柳琴戲演出隊,從此結束了流動演出的舊藝人生涯。在藝術上更加努力進取,精益求精,逐步形成了她獨特的表演特點和演唱風格。

柳琴戲演出,只要張金蘭一亮相,先前還圍著戲場子頑皮的孩子們忽然安靜下來,他們滿頭大汗得靠著親人身邊,滿目新奇的盯著戲臺。看張金蘭長袖善舞,腔彎兒疊飛;最後,思維在明亮如晝的月光下,隨著柳琴戲熱烈而綺麗的曲調漸漸恍惚入夢。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當時老百姓聽戲十分入迷,一個婦女抱著孩子趕著去聽戲,路過一片南瓜地時不小心被絆倒了,她站起身抱著南瓜就走了,直到聽完戲才發現自己懷裡抱著的是一個南瓜。”回憶起當年柳琴戲演出的熱鬧場面,張金蘭仍忍不住笑了起來。

臨沂柳琴戲傳承人——一代柳琴戲藝術表演名家張金蘭傳奇

1953年在全國戲劇匯演中獲演員一等獎,1960年中國唱片社灌唱片:<><><>等,1981年中國寧波唱片社灌製唱片:<><><><><>等,1959年任山東省臨沂柳琴劇團團長。

臨沂柳琴戲傳承人——一代柳琴戲藝術表演名家張金蘭傳奇

張金蘭

柳琴戲作為發源於臨沂地方的一個戲種,以其婉轉悠揚的曲調、貼近現實的題材,深受百姓的喜愛。一條長凳、一張幕布就是一個舞臺,風雨幾十年,張金蘭在這舞臺上以其剛柔相濟的獨特演唱風格,將柳琴戲蕩氣迴腸的精髓唱響大江南北,成為柳琴戲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柳琴戲的掌門人”。

臨沂柳琴戲傳承人——一代柳琴戲藝術表演名家張金蘭傳奇

柳琴戲演出

儘管年事已高,作為柳琴戲的傳承人,張金蘭仍牽掛著臨沂柳琴戲的發展。“雖然現在我眼花不方便看字,我就說唱著讓家人幫忙,把幾十年積累的演出劇目、演唱特點和表演風格用文字和錄音、錄像的形式記錄下來,形成傳統資料,作為傳授柳琴戲的資料和教材。”在看到柳琴戲人才斷檔的情況後,張金蘭開始致力於培養年輕人,經常對青年演員言傳身教,進行唱腔和身段表演的指導,為魯南地區培養了一批柳琴戲藝術人才。

作者 孟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