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低标高配”的慕东陵

慕东陵位于慕陵东北1公里,埋葬着道光皇帝的孝静皇后和16位妃嫔。慕东陵始建于道光十五年,原为妃园寝,后因葬入孝静成皇后(以下称孝静皇后),才扩建为后、妃合葬的陵寝。

“低标高配”的慕东陵

慕东陵在清西陵中的位置


“低标高配”的慕东陵

慕东陵鸟瞰

慕东陵的隆恩殿之前从南到北依次为井亭、下马碑、神厨库、3座平桥、东西朝房、东西班房、宫门、焚帛炉、东西配殿。各建筑均按后陵规制覆以黄色琉璃瓦顶。隆恩殿后为孝静皇后的宝城,前设石祭台。宝城后为妃墓群。孝静皇后的宝顶位于墓群最前面正中位置,并围以罗圈墙,形成一个独立的小院,众妃嫔墓环抱孝静宝城。

“低标高配”的慕东陵

慕东陵平面图

慕陵妃园寝虽因为增加了孝静皇后墓而改建为皇后陵,但没有方城、明楼,隆恩殿为单檐歇山顶,大殿及月台周围无石栏,月台前不设丹陛石。东西配殿和宫门均面阔3间,其规制在清代皇后陵中最低。  

墓主人孝静皇后初入宫封为静贵人,后累晋为皇贵妃。道光二十年(1840年)孝全皇后死后,由其代为抚育皇四子奕詝(就是后来的咸丰皇帝)。孝静皇后共有三儿一女,其中皇六子奕訢于咸丰元年(1851年)被封为恭亲王,是清朝末期的核心人物。

“低标高配”的慕东陵

孝静皇后(1812年6月19日-1855年8月21日)

>

“低标高配”的慕东陵

慕东陵陵门

慕东陵是清皇后陵寝中规制最为特别的一个。说它特别,有以下原因:按清朝规制,皇后先于皇帝驾崩的与皇帝合葬,后于皇帝驾崩的则另建陵寝。但是慕东陵却异反常规,既非帝、后合葬,也非另建陵寝,而是皇后和妃子埋葬在一个陵寝之中。

“低标高配”的慕东陵

红圈处为孝静皇后宝顶

慕东陵,对于孝静皇后来说,我总结几个字,那就是“低标高配”。慕东陵的规制,比皇后低半格,比贵妃高半格。道光皇后这样做是有他的用意的,原因是他比谁都清楚皇家丧葬礼制。皇后死后没单建陵寝,本身就没有享受皇后待遇,但在妃园寝中处于核心位置,还安上了黄色琉璃瓦,增设了石五供和东西配殿等,这等于提高了半格。

“低标高配”的慕东陵

隆恩殿


“低标高配”的慕东陵

琉璃门

慕东陵后、妃同陵这一情形,只有孝东陵与之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孝东陵虽然是后、妃同陵(内葬清世祖福临的孝惠章皇后以及二十八名嫔妃),但是由于它是清朝建的第一座皇后陵,规制尚不完备,为此,后来的皇后陵都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到清朝中期,后、妃等级混乱现象得以杜绝。孝东陵首开为皇后单独建陵之制,其规制是后世皇后陵效法的蓝本。但到了几代之后的慕东陵又出现后、妃合葬这一情况,那可就大有文章了。

“低标高配”的慕东陵

慕东陵孝静皇后宝顶及石五供

“低标高配”的慕东陵

慕东陵孝静皇后宝顶

查阅有关史料得知,这个皇后尊号,是恭亲王奕訢向咸丰皇帝硬要来的,在孝静皇后临死前九天才授予的。咸丰帝继位后尊封孝静为康慈皇贵太妃,极尽孝养。但孝静仍觉不满,认为应尊封她为皇太后方为正理。咸丰皇帝与奕訢早存芥蒂,但将对其母子的不满隐藏于心。咸丰五年(1855年)七月,孝静病重,在恭亲王奕訢的催促下,咸丰才去探望这位已病入膏肓的养母。期间奕訢表达出养母不得皇后尊号死不瞑目这一意思后,才勉强应允晋升养母为孝静皇太后。

“低标高配”的慕东陵

慕东陵


“低标高配”的慕东陵

慕东陵

七月初九日孝静皇太后逝世,随后咸丰便采取了一系列报复措施。首先是不为孝静皇太后单独建陵,只是把妃园寝升格为皇后陵,成为皇后陵兼妃园寝的格局。其次是降低治丧规格。第三是减少谥号字数,不系宣宗庙谥。第四是神牌不升袝太庙。奕訢也开始过起了提心吊胆的日子,直到他重新掌权之后,才将孝静皇后升祔太庙。之后,同治、光绪、宣统皇帝先后为孝静增加谥号字数,四朝全徵谥号为:孝静康慈懿昭端惠庄仁和慎比天辅圣成皇后。【声明:本文为“史丛撷英”原创,抄袭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