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司马懿是如何取代曹氏走向权力巅峰的?曹家子弟不争气有什么办法

时常想起西方婚礼上神父对新郎新娘说的一句话:“无论贫穷与疾病,无论困难和挫折都不能把你们分开,直到死亡。”

一段好的婚姻是这样,而一对好的君臣又何尝不是如此?

齐桓公和管仲,秦始皇和李斯,刘邦和张良,当然还有本文的两位主人公曹睿和司马懿,都是如此。

司马懿是如何取代曹氏走向权力巅峰的?曹家子弟不争气有什么办法

曹睿和司马懿这对君臣组合在三国后期堪称完美,他们君臣合作赢得了无数大小战役,却无法战胜死亡的威胁,曹睿突然病倒了。

早在征讨辽东的时候,司马懿就常常梦见曹睿枕在他膝上对他说:“你看看我的脸。”每当曹睿抬头的时候,司马懿就惊醒了,因为曹睿的面色极其难看,有着死人一般的脸色。

见到曹睿的诏书,司马懿心知不好,乘追锋车昼夜兼行赶回许都。

司马懿刚到许都,早就等候在那里的侍从径直带司马懿来到嘉福殿内御床旁边,司马懿见到了曹睿泪流满面,轻声询问曹睿的病情。

曹睿吃力地摇了摇头。他拉着司马懿的手,眼睛却盯着站立在一旁的太子曹芳,然后对司马懿说道:“我想将身后之事托付给爱卿,我真怕见不到你了,现在能当面跟你说这些话,我也算死而无憾了。请你和曹爽共为顾命大臣,一同辅佐少主。”

说完,曹睿便撒手人寰了,时为景初三年(239年)正月。我们不妨大胆推断一下,如果曹睿能够多活几年,恐怕三国的统一要大大提前,晋朝也就不可能形成了,而整个历史都将被改写。可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死亡永远是难以逃脱的。

而对于司马懿来说,这已经是曹氏对他的第三次托孤,自此之后,曹氏江山的未来就完全依托在了他和曹爽的身上。

司马懿是如何取代曹氏走向权力巅峰的?曹家子弟不争气有什么办法

曹爽,字昭伯,年轻时就以曹氏宗亲和其稳重的言行闻名。曹睿登基之前,曹爽和曹睿就是铁哥们,曹睿当了皇帝后他更是深受器重。

曹芳即位时年仅八岁,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一起辅佐少主。司马懿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和曹爽各统精兵三千人,共执朝政。可曹爽拥有带剑上殿的殊荣,这是司马懿所不具备的。

曹爽是个十足的笑面虎,他表面上对司马懿非常尊重,实际是想把司马懿踢到一边,独揽大权。所以曹爽先是向曹芳进言,改任司马懿为大司马。随后又鼓动朝臣对曹芳说,以前大司马有好多都死在任上,这职位不吉利,怎么能给司马懿这样的功勋老臣这样的官职呢,曹芳于是任命司马懿为太傅。

太傅这个职位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实权了。曹爽由此顺利架空了司马懿,自己当了魏国的NO.1。

司马懿不可能不知道曹爽在排挤他,但是他既不愤怒,也不着急。司马懿心中有数,曹爽并非统帅之才,现在曹魏还不是狡兔死走狗烹的时候,吴、蜀未灭,他就永远不会失业。

正始二年(241年)四月,孙权分兵四路攻魏。前边说过,孙权是个十足的欺负“小孩”的人,曹操死了他来打曹丕,曹丕死了他来打曹睿,现在曹睿刚死他又来打曹芳。

当初的三国三大雄主中,曹操和刘备已经去世了快二十年,只有孙权还活得好好的,而且大有越活精神越旺盛的意思。当年的坏小子,现在已然变成一个老油条。

司马懿是如何取代曹氏走向权力巅峰的?曹家子弟不争气有什么办法

卫将军全琮率军数万出淮南决芍陂(今安徽寿县南)之水,威北将军诸葛恪(诸葛瑾的儿子,诸葛亮的侄子)攻六安(今安徽六安东北),前将军朱然、孙伦攻樊城(今湖北襄樊),大将军诸葛瑾攻祖中(今湖北南漳蛮河流域)。

这四处个个都是战略要地,从这种进攻的态势上,我们看到了孙权在军事上的成熟和眼光上的深远,他已经做好了从南向北统一中国的准备。

事态已经变得十分紧急,这四处要地如有一处失守,后果将不堪设想。而魏国的朝中的大臣们却不这么想,因为这些年,无论是蜀中的诸葛亮,还是东吴的孙权,都没有直接威胁到魏国的腹地,而这几处既然是战略要地,自然有重兵把守,外围工事、城池一定也是极为坚固。所以大部分人都认为,吴军远来打攻坚战,用不了几天就会疲惫,到那时他们定会不攻自破。

司马懿对魏国朝内这种自满情绪非常担忧,便对这些持乐观态度的人说道:“你们这些人,边关正在遭受强敌的围攻,可你们却能安坐庙堂之上,疆场上一旦有所变化,你们的心马上就会开始动摇,这是社稷之忧啊!”

事情果然同司马懿预见的一样,六月,四地的战报如雪片一般飞来,之前还满不在乎的大臣们,都急得坐立难安。

司马懿不想再跟朝中那些只会嘴把式的大臣们白费口舌,二话不说率军出征。有时候,只有行动才能挡住别人的质疑和口舌。

六月南征,对一支北方军队而言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因为此时正是南方酷热难当,且最为潮湿的时候,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桑拿天。

司马懿决定先解樊城之围,他不愿在这样的天气下行军,所以先派轻骑兵快马来到襄樊战场。朱然一听司马懿的骑兵到了,竟然吓得按兵不动,带来的军队统统偃旗息鼓,连大声说话都不敢。

见朱然如此不堪,司马懿命令后续部队加紧休整,并在当地招募乡勇。

然后,司马懿突然对朱然的部队展开了攻击的架势。注意!不是展开了攻击,而是展开了攻击的架势,还没打呢。结果很搞笑,吴军惊惧,连夜撤退。人家到了,你不敢打,人家刚摆个pose,你就跑了,只能用一句话形容朱然,这家伙是被吓大的。

魏军见吴军掉头就跑,都有点茫然,这也跑得太快了吧,是不是阴谋呢?前边有埋伏?司马懿摇了摇头,没有这样设埋伏的,因为前方没有可以设伏的地方。一场万人的长跑大赛开始了,前边是吴军拼命地跑,后边是魏军玩儿命地追。在三州口(荆、豫、扬三州之接合处),魏军终于追上了吴军,其实只差一点吴军就可以上船逃回到江东去了。

经过一番厮杀,吴军丢下万余具尸体狼狈上船,仓皇而逃。经此一战,吴军船舰物资损失甚多,吴国的有生力量彻底被摧毁,自此之后,吴军再也没能组织起对魏国的有效攻击。而进攻六安、柤中的吴军也因为朱然的败退,全部无功而还。

只有诸葛恪把军队推进到宛城,在这里当上了钉子户,周边的魏国军民深感不安。司马懿心里极其郁闷,当年你叔父费尽气力都没能奈何我,现在你小子也敢来我这儿捣乱,所以就要发兵攻打诸葛恪。可是多嘴多舌的朝臣们又开始了质疑,他们认为诸葛恪占据坚城,广有粮谷,孤军远攻,救兵必至,那时进退失据,魏军未见得占得着便宜。

司马懿对这帮目光短浅却从来不愿意思考的人说道:“吴军只善于水战,现在攻下座城池来,他们其实是在观望,他如果想发挥长处,我大军来了,他必然弃城奔走,那样我们就胜利了。若要是固守,快到冬季了,枯水期吴国的水军过不来,只能派陆军过来,那样的话,他们有可能打败我们的精锐步骑吗?这不还是我们占便宜吗?”

于是,司马懿在正始四年(243年)九月率军出征。军队刚到达舒城,诸葛恪焚烧粮草弃城而走,宛城光复。

司马懿是如何取代曹氏走向权力巅峰的?曹家子弟不争气有什么办法

司马懿的军事上的巨大成功,让一个人看红了眼,这就是曹爽。虽然曹爽很会弄权,在军功上却和司马懿差得很远。所以,曹爽急于在军事上有所建树,这样才能彻底解除司马懿对自己的威胁。

吴国刚刚被司马懿打得屁滚尿流,所以曹爽准备拿蜀国试刀。

而吴国和蜀国虽然实力不如魏国,却可以与魏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这是因为他们都有独特的优势,也就是说如果两国没有内乱的话,想要彻底消灭他们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就和诸葛亮当年在隆中的判断一样,必须要等魏国有变的情况下再攻打。

可是曹爽急于立威,力主讨伐蜀国,司马懿极力反对,却没有得到曹芳的支持。正始五年(244年)春,大将军曹爽出征了,目标汉中。但是,结果却非常的糟糕,曹爽遇上的是蜀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王平。

都说“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这句话其实也是后来人们对三国的一种误解。在后三国时代,蜀中并非没有大将,这位王平就应该算是一位蜀中名将,只不过历史给他留下的表演时间所剩无几。

司马懿是如何取代曹氏走向权力巅峰的?曹家子弟不争气有什么办法

王平,字子均。他生于军旅,长于军旅,是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人。王平的最大特点就是他是个十足的大老粗,史载他认识的字不超过十个,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字不识一箩筐。

但是王平很聪明,还十分喜欢听人说知识,听人诵读一遍《史记》、《汉书》之后,竟然就能掌握书中大意,评论也十分中肯。

曹爽率领魏国十万大军朝汉中而来,汉中蜀军此时不足三万人。当时很多蜀军将领都认为应该退守而自保,只有王平不同意,他竟然选择了主动进攻,把敌人拒于门户之外。

效果很明显,魏军的前锋部队被王平所败,而后续的魏军被阻于兴势,再加上魏军后方出现了天灾,军粮供应不上,牲畜大量死亡,蜀涪县及费祎援军亦相继到达,形式对魏军十分不利。

司马懿此时给曹爽写信,让他赶快撤退,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曹爽对司马懿反感到了极点,但是没有办法,眼前的王平实在是难缠,几番进攻都不曾前进一步,曹爽只能选择退军。

蜀汉后期的名将邓芝、马忠和王平进兵截击,魏军陷入苦战,好在退的早,魏军虽然伤亡惨重,主力总算撤出了战场。

一个是急于进攻,一个是苦苦规劝。从此以后,曹魏阵营内部曹爽和司马懿之间的矛盾开始公开化。

正始六年(245年)秋八月,曹爽废置中垒、中坚营,并把原属两营的兵马全部交给弟弟曹羲率领,对于这种把国家武装部队私自划拨到个人军队编制下的行为,司马懿坚决反对,可是曹爽不听。

事隔几个月后,两个人的矛盾冲突再次升级。正始七年(246年)春正月,吴兵入侵柤中,有万余家百姓为避吴兵北渡沔水,司马懿认为沔南离吴国太近,倘若百姓奔还,还会引来吴兵,应该让他们暂留北方。可曹爽不同意,他说:“现在不能修守沔南而留住百姓,百姓日后也会跑的,让百姓留在北方绝非长策。”司马懿则说:“事情不能这么理解。任何人有安全的地方可以呆着就是安全的,如果所处的地方都不安全那肯定是处于危险之中。故兵书曰:‘成败,形也;安危,势也。’形势,是防御的重要元素,不能没有预判。现在假设吴军派二万人断沔水,三万人与沔南诸军相持,一万人再次出击柤中,我们将派谁去救援这些百姓呢?”曹爽依旧不从,驱令这些百姓回到沔南。吴兵果然击破柤中,而沔南所失百姓,数以万计,这都是曹爽的错误判断导致的。

这几次大的决策,曹爽坚持着“两个凡是”的原则,凡是司马懿作出的判断全部不同意,凡是司马懿提出的不同意见一律不接受。可现实一次次给曹爽响亮的耳光:凡是司马懿说的话都是对的。人做错一件事情不怕,可怕的是有的人一辈子只做错事,曹爽就是这么个人。

司马懿这次实在是看不过了,自己苦心在前线打拼多年所积蓄的这点优势,差不多都快让曹爽耗尽了。先输给蜀国,后又吃了吴国的亏。这样的形势会使魏国统一天下变得越来越有难度。

司马懿决定用自己的方式结束这一切,他想了很长时间,还是用自己最擅长的方法吧。

司马懿是如何取代曹氏走向权力巅峰的?曹家子弟不争气有什么办法

正始八年(247年),曹爽开始了他的行动,一切迹象都表明他要篡权了。

先是他的三个心腹何晏、邓扬、丁谧三人密谋(《晋书·宣帝纪》:时人为之谣曰:“何、邓、丁,乱京城”),把郭太后迁到永宁宫(标准的冷宫),然后派亲信监视小皇帝。刘放、孙资、孙礼、卢毓等有权力的大臣相继被排挤或罢黜。曹爽彻底铲除太后和外戚集团的势力,然后开始利用职权排挤司马氏的势力。

一时间,曹爽兄弟专擅朝政,掌握禁军,朋党林立,擅改祖制,曹爽一党不可一世。

面对曹爽的步步紧逼,司马懿竟然又病了,这已经不是司马懿第一次在关键时刻病倒了,所有人都知道司马懿这病是装的,曹爽也不例外。

可是曹爽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太自负,他管不得司马懿是真病还是假病,在他的心中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我要当皇帝。

此时曹爽的衣食和仪式排场几乎和皇帝相同,皇宫御用尚方器物都被他当成自己的东西搬到了家里。更要命的是正始九年(248年)三月,黄门张当私自把内庭才人石英等十一人送给曹爽,这十一个人可都是曹睿的女人。

曹爽和曹睿名为君臣兄弟,实为最要好的朋友,都说朋友妻不可欺,曹爽是“朋友妻不客气”,二话不说照单全收。曹睿一辈子都是睿智的,除了认识曹爽这个朋友。曹爽后来又通过伪造诏书的形式把皇宫的五十七个才人送到邺城,他还擅自取用太乐乐器、武库禁兵。

一切都安排妥当了,除了司马懿还挡在面前。但是种种迹象表明,司马懿好像又算不得什么障碍。

司马懿放弃了一切权力回家养病,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都没在掌权的重要部门任职。

司马懿的病,无非是三种情况:一,装的,伺机反攻;二,真的,岁数大了得病理所当然;三,装的,理由是司马懿不想跟曹爽玩了。

似乎哪种情况对曹爽都构不成威胁,但司马懿是个可怕的对手,即便曹爽再自负,他也知道这是曾经和三国第一谋士诸葛亮对战,并且在战略上战胜过诸葛亮的人。基于司马懿的经历实在是太过传奇,曹爽还是决定派人去探探虚实。

这年冬天,河南尹李胜要到荆州任刺史,行前去拜望司马懿。司马懿知道事有蹊跷,李胜很可能是曹爽派来的奸细。

司马懿是个好演员,他被两个侍婢扶持而坐,侍婢拿来衣服,他接不稳,将衣服掉在地上。侍婢献上粥来,他用口去接,汤流满襟。这一看就是活不了几天了。

司马懿是如何取代曹氏走向权力巅峰的?曹家子弟不争气有什么办法

看到了司马懿后,李胜也不由老者心生怜悯,说道:“大家都说明公旧病复发,怎么会病得如此严重呢?”

司马懿勉强对李胜说道:“我老了,快不行了。你要去并州,那里胡人多,你要善待他们,好自为之吧,你这一走,估计咱们是再也见不到了。”

李胜心说,自己明明是去荆州,司马懿却认为自己要去并州,看来不只是病入膏肓,连脑袋都已经不清楚了,对司马懿说:“我是回荆州,不是去并州。”

司马懿继续打岔道:“你到并州,要努力,要自爱!”

李胜只好继续说道:“我是要回荆州。”

司马懿这时才假装听清楚,叹了口气道:“我老了,精神恍惚,刚才没听清楚你说啥,现在你要回荆州了,祝你在那里建立功勋啊。今天与你一别,此后再难相见了。我知道自己的力量保护不了家人了,我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都想和你交个朋友,这也是我的心愿。”说完司马懿痛哭流涕。李胜也长叹道:“您就放心吧!我会照顾您的家人的。”面对这样风烛残年的老人,除此之外,李胜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李胜回去对曹爽说:“太傅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令人心酸啊!”曹爽知道李胜不会说谎,从此便对司马懿放松了警惕。

而司马懿早已忍无可忍,他一直在暗中布置一切,发誓一定要一举干掉曹爽集团。

嘉平元年(249年)春正月,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扫魏明帝的坟墓高平陵,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均从行。

洛阳城竟然一个握有兵权的人都没留,这就是曹爽,永远这么自负。而此时司马懿的大儿子司马师为中护军,虽然掌握的兵马不多,但是把曹爽的府邸控制起来足够了。

曹爽兄弟走后,司马懿突然发难,趁机走进了冷宫,见到了郭太后。

其实郭太后已经在冷宫中等了司马懿很久了,她知道司马懿绝对不会看着曹爽夺权叛乱坐视不管。在得到了郭太后的同意后,司马懿立即率兵控制京都,并包围了曹爽的府邸。

曹爽府中的镇守之人是大将严世,他在高楼之上见司马懿等人率兵围住曹府,马上准备发射弩箭,部将孙谦拉住了他的袖子说道:“事未可知!”

这话有两种理解,第一种是说,还不知道外面发生什么事呢?你射箭干啥?第二种是说,曹爽和司马懿之间谁胜谁负现在还不好说,你射司马懿的话,要是他胜了你怎么办?

这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曹爽并不得人心,就连守护在他府邸的人都不是他的心腹。

而此时朝中的大司农桓范用计出城向曹爽通风报信,司马懿素知这桓范是个人才,颇有智慧,便对蒋济说道:“智囊走了!”

蒋济笑道:“桓范是很有智慧,可是像曹爽那样的驽马只会吃栈豆这种简单的食物,他不会重用桓范的。”

司马懿来不及回味蒋济的话,因为走了一个桓范并不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还有更多的大事等着他去做呢。他马上召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管领曹爽军营,对他说:“君为周勃(西汉平灭诸吕叛乱的功臣)。”对司马懿的信任高柔感动不已。

司马懿又召太仆王观统摄曹羲军营,自己率太尉蒋济等勒兵出迎天子,驻扎在洛水浮桥,然后派人上奏章给皇帝曹芳:“臣从辽东回来,先帝召臣到御床前,握着我的手说他特别担心他的身后之事。我对先帝说:‘前两任先帝(指曹操和曹丕)都嘱托臣后事,您都看见我是怎么完成他们交给我的任务了。如果您有个万一的话,我当以死奉召。’黄门令董箕等人,还有当时侍候先帝的才人,都听到过我和先帝的这番对话。现在大将军曹爽竟然背弃先帝顾命之言,败改国典,假传旨意,专权跋扈,尽据禁兵。群官要职,皆置所亲,殿中宿卫,都换成他的人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外面不提了,再说宫内,他竟然还与黄门张当狼狈为奸,私吞神器,离间二宫,伤害骨肉。天下汹汹,人怀危惧,陛下现在已经成为了他的傀儡,怎么会得到长久的安宁呢?这可不是先帝诏臣到其御床托孤的本意。臣虽朽迈,但有些话还是要说。当年赵高专权,秦朝灭亡。吕后、霍光的势力早早清除,汉室才得以延续。这些事陛下你一定要引以为鉴。我和太尉蒋济等人都认为曹爽目无君上,他们兄弟不宜再统管军务了。现在皇太后已经给了我权利,同意罢免曹爽、曹羲、曹训的兵权。现在您应该立即返回京城,不得逗留,您可以告诉曹爽,敢有逗留便以军法从事。臣等已经在洛水浮桥边屯兵,随时准备接应您。”

这封信很显然不是给曹芳,而是给曹爽看的。信写得很有学问,司马懿想对曹爽说的话都在里面了:第一,我司马懿没病,活得好好的,而且一时半会儿死不了;第二,你的恶行我统统知道,赶快投案自首,争取宽大处理;第三,别以为握着小皇帝就能怎么样,我手里也有太后的旨意。总之你曹爽不要再做无谓的抵抗了,投降吧。

曹爽当然没有这么容易投降,看到司马懿的奏章后,他差点没被气得背过气去。随后扣下奏章,私自把曹芳带到了伊水之南,征发屯兵数千人以自守。

曹爽的忠实粉丝,从洛阳逃出来的大司农桓范劝曹爽挟持皇帝到许昌去,发文书征调天下兵马勤王。这个主意其实是非常高明的,当时的伊水之南并无城池,也没有牢靠的后方,而曹爽所拥有的优势只有小皇帝曹芳。许都是曹氏的老家,又是多年的帝都,城防很好,易守难攻,把这里作为后方,可以成为很好的依托。

可曹爽不肯依计而行,原因是他的兵实在是太少了。此刻他终于低下了高傲的头,派侍中许允、尚书陈泰去见司马懿,企图与司马懿达成谅解协议。

司马懿痛骂了曹爽的罪行后,告诉这二人回去让曹爽速来认罪服法,又派曹爽的亲信殿中校尉尹大目去对曹爽说,朝廷只是免他的官职罢了,快来投降吧。

司马懿是如何取代曹氏走向权力巅峰的?曹家子弟不争气有什么办法

曹爽动心了,桓范苦口婆心地劝了一夜,可是越劝曹爽的决心越大,到最后曹爽把手中的刀一扔,说:“司马懿只是想夺我的权,我回去还可以做个富翁。”此时桓范已经绝望了,他哭着说:“曹氏怎么会有你们兄弟这样的窝囊废啊!回去不被灭族才怪!”

司马懿是如何取代曹氏走向权力巅峰的?曹家子弟不争气有什么办法

曹爽把司马懿的奏章给曹芳看,请皇帝下诏免去自己官职,随皇帝进入京城。曹芳年纪尚小懵懵懂懂,曹爽说的全部照办。

曹爽兄弟一回府即被司马懿兵马包围,司马懿在曹爽府宅四角修造高楼,派人在楼上密切监视院内动向,曹氏兄弟就这样被软禁了起来。

虽然被软禁,但曹爽兄弟的小日子还是过得不错的,生活用度一应俱全,司马懿还特意送去粮食以示安慰。曹爽满以为司马懿放过了自己,可是没过多久,司马懿就以谋反的罪名杀曹爽及其党羽何晏、丁谧、邓扬、毕轨、李胜、桓范等,并灭三族。

杀曹爽这件事情很多人都认为是司马懿想抢班夺权,借机为篡权做准备,其实这并不是司马懿的真实想法。无论怎么说曹爽也是曹氏的贵族,曹家自家人的事你们外人管得着吗?况且,曹爽造反叛乱也没有确切证据,司马懿你凭什么处置他。

诛杀曹爽这件事,怪不得司马懿心黑手狠,怪就怪曹爽得罪的人太多,曹爽集团与朝中各派系都有矛盾。参与废黜曹爽的有司马懿集团和郭太后、蒋济等各大派系的代表。曹爽把所有人都逼上了绝路,人们为求自保,只好反击。

这就没办法了,天作孽,犹可违,人作孽,不可活!

曹魏的军政大权从此完全落入司马懿手中,这也为司马氏取代曹魏奠定了基础。同年二月,曹芳任命司马懿为丞相,增繁昌、鄢陵、新汲、父城为其封邑,前后其计八县,食邑二万户,特许奏事不必通报。

司马懿是如何取代曹氏走向权力巅峰的?曹家子弟不争气有什么办法

司马懿很聪明,他知道现在所有人的眼睛都在盯着自己,如今他大权在握,没必要争这些虚名,于是辞去丞相之职。十二月,曹芳诏命司马懿加九锡之礼,朝会可以不向皇帝下拜,司马懿还是不肯接受。

眼前是少不经事的小皇帝曹芳和一副曹爽留下的烂摊子,司马懿只能选择把这副担子扛在肩上。可是在是否要取代曹氏的问题上,司马懿其实并没有多想,一切顺其自然吧,这个世界上强势必将取代弱势,这是必然,即便人类有再多的规矩,也无法改变这种规律。

司马懿的不明确又给了野心家机会,嘉平二年(250年)春,曹芳命司马懿在洛阳立庙。司马懿久病,不任朝请,每遇大事,曹芳都要亲自到他府中去征询意见。兖州刺史令狐愚和太尉王凌见曹芳实在是不堪大任,而司马懿又久病不起,所以就想谋立在寿春的楚王曹彪为帝。

这事还没开始运作令狐愚就死了,王凌却并没有就此放弃计划。嘉平三年(251年)春正月,王凌借口吴人塞涂水,请求出兵征讨。司马懿知其阴谋造反,所以不同意其兴兵。

不久,王凌叛乱事发,司马懿不顾重病,率军讨伐王凌。王凌见大势已去,自缚而来,五月,王凌到项城,绝望中服毒而死。司马懿进军寿春,凡是参与王凌之谋的人一律诛灭三族。司马懿还派人挖了令狐愚的坟墓,在附近的街市上剖棺暴尸三天,然后烧掉令狐愚的印绶、官服,将其裸埋土中。司马懿把楚王曹彪也杀了,并把魏之王公全部拘捕,放置邺城,命有司监察,不准他们互相交结往来。

司马懿借此机会将曹氏诸王的势力悉数剪除,而后辞去了相国、郡公职务。此时的司马懿就像一支燃烧许久的蜡烛,挣扎良久,终于油尽灯枯。嘉平三年 (251年)八月,司马懿离世,享年七十三岁,谥文贞,追封相国、郡公。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大胡子二零

大胡子二零,历史作家,原名尹剑翔,出版有历史长篇<婢官女史><历史原来是这么回事>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