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南京記憶”:尋找《白門食譜》中的美食地圖

《白門食譜》中美食遍佈南京城

《白門食譜》記錄的南京美食頗多,這裡只擇取了其中7種以饗讀者。文章雖半文半白,實淺顯易懂,故不用翻譯成白話文亦能理解。另,下文中後湖,即玄武湖。

《白門食譜》的作者張通之其人其事

張通之(1875-1948),名葆亨,字通之,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人,居南京倉巷,民國金陵女子大學著名教授。

他生於清德宗光緒元年(1875)。宣統元年(1909),選為拔貢,準備到河南任職時,正遇母喪,根據清律必須守孝3年,因此未能赴任所。宣統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發,張通之無意仕途,甘於清貧簡樸的生活,以吟詩作詞和撰書繪畫為樂事。

民國建立後,張通之先後執教於金陵女子大學、蠶桑職業專業學校、私立鍾英中學等大中學校,桃李滿園,聲名頗顯。1945年,抗戰勝利後,南京成立通志館,張通之受盧前之聘為《南京文獻》雜誌編纂,並與汪東培、胡小石等南京籍著名文人雅士交遊唱和。

張通之擅詩書畫,詩文清新淡雅,不事雕琢。1946年丙戌冬日作《金陵四十八景題詠》。著有《娛目軒詩集》《秦淮感逝》《庠序懷舊錄》等。另著有《白門食譜》,介紹南京特產,如聞名遐邇的南京板鴨、美人肝、蘆蒿等,是當之無愧的美食家。

1948年逝世,享年72歲。

後湖鯽魚

“南京記憶”:尋找《白門食譜》中的美食地圖

後湖之鯽魚,大者一尺餘,不易得。釣者須於天未明時,持竿垂綸以待。此魚只天明時一遊水面,過此時即深藏,故不易得。其味絕佳,與六合縣龍池鯽魚相似。六合龍池鯽魚,頭小而鱗帶金色,土人以為龍種。後湖,在古代亦有黑龍飛躍升天,故湖曾雲玄武。此魚豈亦龍種乎?

倉巷韓復興鹹板鴨

“南京記憶”:尋找《白門食譜》中的美食地圖

韓復興之板鴨,肥而且香,亦久聞名於外。蓋其鴨之肥,喂以食料,待其養成。至其肉之香而嫩,亦鹹之適宜,有一定之鹽,與一定時。又聞食時,其煮之火候,亦有一定。予家曾在該鋪購一肥鹹鴨,煮熟時,味之不香與肉之不嫩,比之該鋪之所售者,大不相同。問店主,彼曰:“此即煮之時太過也。”

莫愁藕與蓮子

“南京記憶”:尋找《白門食譜》中的美食地圖

盛夏時,採取食之,藕香脆,而蓮子甜嫩,既甚悅口,亦極清心,以別處所產者比之,迥不可及。其作菜切成薄片,以糖和醋烹成,最耐人咀味。蓮子作羹,更覺甜嫩。生熟食之,皆可謂別有風味。予昔在湖上,與庵中補雲和尚論畫,和尚親以此二者食予,至今思之,猶若香生齒頰也。

清涼山後韭黃

“南京記憶”:尋找《白門食譜》中的美食地圖

清涼山後,西北多山,冬日風少,地亦較暖。一般種菜人家,皆於韭畦上堆積蘆灰甚厚,亦極齊整。予由農校回城南,喜走清涼故道,見而問之曰:“此積灰何故?”圃中人答曰:“此內即韭黃也。韭在灰中生長,故色黃而嫩。”春日以炒雞絲或豬肉絲,皆甚佳。以此包春捲,煎而食之,尤別有風味。外來之薤黃,冒稱南京韭黃,無此香焉。

靈谷素筵席

“南京記憶”:尋找《白門食譜》中的美食地圖

金陵各寺院,顯者常遊,僧人因講求作素菜以待客。記往年友人葉儀之,邀朋輩遊靈谷寺,囑寺僧代辦一筵席宴客,各菜皆佳,城內著名之素館不能及。聞其所用之醬油,內皆煮筍與豆汁入之,以致其味鮮美,市上不可得也。

掃葉樓素面

“南京記憶”:尋找《白門食譜》中的美食地圖

民國年間掃葉樓下曲徑通幽。

予每次遊此,和尚必食予以素面。食時,予輒食盡,誠美不勝言。嘗竊問道人曰:“此面之製法若何?”道人曰:“出家茹素,無非筍尖豆汁作湯而已。”因憶該處星悟和尚,聞曾在上海,為人約開一素面館。予與仇述盦、鄭雨三諸友到上海,應教育會議,每早必至該館食素面。其時素面絕佳之名,亦盛於黃浦江上,而座客滿焉。

桃葉渡全鶴美醉蟹

“南京記憶”:尋找《白門食譜》中的美食地圖

清末,古桃葉渡

其製法,聞醉之先,亦慎加選擇,而去其不適用者,方依法醉之。待醉至適當之時,始行出售,故肉透而嫩鮮,恰到好處。他處所售者,恆無此佳品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