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2 本溪老地名溯源(转载)

  

  第一位的当然是本溪湖 本溪湖位于本溪市区大堡卧云山下,为洞中小湖,洞底上宽下窄,状如犀牛角,因此取名杯犀湖,直至雍正十二年,一七三四年,由于 杯犀湖名称过于文雅,有 难写难认,故取其谐音为本溪湖,本溪湖药王庙可为佐证。本溪因此而得名。

  东坟的由来 太子河市内南岸的明山附近旧称东坟,这里松柏苍郁,遮掩着一座孤兀的高坟,据『奉天通志』记载,所葬的是清 努尔哈赤的孙子颍亲王萨哈廉。因功绩卓著,清崇德元年拟封多罗郡王。但这年英年早逝,时年33岁。死后追封为和硕颍亲王。葬于太子河南岸。清康熙十一年,墓前立神道碑,康熙帝亲撰碑文。追念他的 功德。在 此坟西部山岗另有一 荒坟。因两坟东西相望,故称萨哈廉的坟墓为东坟。后来日俄战争时砍尽东坟周围林木,故成孤坟。后因为修建太子河大桥,有碍交通,遂将其迁徙。但东坟这个地名一直延续了下来

  小市的由来 小市位于本溪市区的东部,1960年成为本溪县城。早在300年前市称为 茨,因该地灌木丛生,茨榆遍地而得名。当时只有 7户人家。后修建一座永宁寺。故改小茨为小寺,至光绪年间,开荒垦田者逐渐增多,,商号也因此猛增,磨香和冶铁业随之兴起,小市形成人们交换产品的贸易集市,当地人称为小市,并沿用至今。

  桥 头 桥头位于本溪市南部的 细河之畔,是本溪的卫星城镇。河北有座石砬山。崖高峰奇,山上有座天然石洞,洞口常年白云缭绕,后将细河沿称为白云寨。到清光绪年间,因贸易繁盛,经济繁荣。但经常山洪暴发,河水猛涨,白云寨便与外地阻隔。当地人们便修建一座石桥,昔日桥头之名便源于此,并沿用至今。

  南芬地名的由来 以前南芬不叫南芬,也不叫南坟,而称之为蝎子沟,因这里山势形状像蝎子而得名。康熙年间,有位姓丰的巡抚见此地风水极佳,便将其主坟迁来此地,因位于本溪湖之南,故称为南坟。19世纪初,庙儿沟铁矿开采后,,由其是安奉铁路(今沈丹铁路)筑成后,南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后本溪县设制后,南坟隶属本溪县管辖,名称便固定了下来。直到1942年,当地居民忌讳坟字,便取其谐音和芬芳小镇之意,将南坟改名为南芬。

  牛心台的由来 牛心台位于本溪市之东北。在牛心台煤矿俱乐部后面有一牛心状的小山,古时曾经在小山上筑有烽火台,故称牛心台。

  北台的由来 位于本溪市的西南部,多丘陵,谷地,太子河支流细河流经北台。北台地名的来历可追述到明代。由于境内有座平地拔起的双峰山,也就是今生活区东部的那座高山,该山底部平坦,临近山峰,山势骤然崛起,形成南北双峰斗胜之势,景色颇为壮观。后明代在北峰修建烽火台,故该山称为台山。因烽火台是在北峰修建的,所以北台之名因此而产生。并延续至今。

  温泉寺地名的由来 依山傍水的温泉寺,是本溪著名的疗养和旅游胜地,旧有狗儿汤之名 据传清 努尔哈赤曾携带一只猎犬到该地狩猎,该犬患有疥癞,百医无效,一日偶卧泉中,便霍然痊愈,努尔哈赤大悦,故改名为狗儿汤。但这只是传说,不可确信,狗儿汤之名却是无疑的。 明末清初,该地归属与清河城管辖,故有清河温泉之称。该地明时泉旁有个“三官庙”,努尔哈赤建后金称汗后,重新修建改称“温泉寺”。又名汤山寺。后经历代整修,规模日大。乾隆二十一年毁于大火。但温泉寺的地名却沿用至今。

  桓仁 桓仁最早名称为“怀仁”,是清光绪三年,所置辽宁动部一县,归奉天府兴宁厅管辖。后发现怀仁与山西北部大同地区的怀仁县重名,经中华民国内务部于民国三年批准,将奉天府的怀仁改为桓仁 。理由是因山西省怀仁系元朝建制在先,故拟存,而将奉天府的怀仁改为桓仁 。因奉天府怀仁县曾为唐朝渤海国的桓州境域,故取其“桓”字将怀仁改为桓仁。

  二户来 二户来位于桓仁满族自治县西北部,距县城桓仁镇30公里,是桓仁县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相传清初,有从外地迁来的 车 毛 两户人家在此定居,故称二户来。其后,来此定居者逐渐增多,形成村落后人们仍沿袭称二户来 ,今为二户来镇。

  碱厂 位于本溪县小市镇东部,很早之前,该地是一个小村落,村内有一池塘,每遇天旱,塘水枯干,塘底便凝固一层白色的土碱,日久,人们便称此地为碱厂 。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一度称为碱厂堡。

  蓝河峪 蓝河峪归本溪县所辖,距本溪县城三十多公里,原名南河峪 。明代,本溪东部设有若干城堡,后其中一堡迁移,改称孤山新堡(今新城子村)。附近有一条河,称孤山河。因该河流经堡南,又系太子河南部的源流,所以当地人称此河为南河。又因此地多山口,故两者合一称为南河峪,久而久之,音转为蓝河峪,又称滦河峪。

  清河城 位于本溪满族自治县北部,距本溪县城小市二十五公里,城外有清河环绕。明代,为抵御外侵,修筑了从开原镇北关到鸭绿江边九连城长达八百多公里的辽东边墙。清河城为辽东边墙的一堡,称为清河堡,建于明成化四年(1468年)。因其地险要。成为明代在辽东 的 边境重镇。遗址在线清河城村南。明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天命三年(1618年),努尔哈赤攻占清河城后,废除明朝的堡制,因堡内有残余的城桓,-故改成清河城。

  本溪地名为何多上下 本溪地区带有上下的地名很多,比如上牛心台和下牛心台,上卧龙和下卧龙,上石桥子和下石桥子。带有上下的地名,常常是两者相对,距离较近,举目遥望,上下呼应。这类地名得名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情况。 一 上指西部,下指东部,桓仁县的上地缸子和 下上地缸子,上垛道沟和下垛道沟就是 这种情况。 二 上下分指北和南 这种地名中所指方位和地图相近。比如桓仁县的上古城子和下古城子,上刘家和 下 刘家,本溪市的上牛心台和下牛心台。 三 确定地区形成的早晚关系 称上的地区一般形成的早,而下的历史晚。如上卧龙和下卧龙,上石桥子和下石桥子。因为有些地名叫来繁琐,所以简化为如今的上牛 下牛,上石 下石。

  地名中的甸子和崴子 本溪地名中多甸子和崴子 ,桓仁县叫甸子的很多,比如 五里甸子 八里甸子 二棚甸子,上甸子 下甸子,而本溪县的南甸和北甸也是如此,只是省略了子字。甸,本指郊外,元代又常常称县以下的地方为甸。但本溪称甸子的地方又不是这样。清人杨宾旅居东北时写下[柳边纪略』解释甸子为平地。或山下河畔的小平原。就本溪叫甸子地方的情况,应该是确切的解释。 本溪叫崴子的地方也很多 如林家崴子(今彩屯郑家屯往南,太子河畔转弯处),谢家崴子(本溪水洞),宗家崴子(北台今大化肥项目原址) 高家崴子(高家岁) 东北地名多用崴子,其地大都依山傍水,所依之山凹回,所依之水曲折,概括来说,就是临近山水弯曲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