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老照片:關押在日本的德軍戰俘,一戰青島戰役


1914年9月2日,日軍已調動了以第十八師團為主力的陸軍4.5萬人,配備了數百門重型攻城重炮、山炮、野炮在內的火炮和多架飛機,于山東龍口強行登陸。日軍先是在15天內先後侵佔了黃縣、掖縣、平度、即墨以及膠濟鐵路沿線城鎮,最終屯兵李村向青島逼進。

當時德軍在青島構築了兩條防線,外圍防線是浮山、煙墩山、四方山等制高點,驅逐中國勞工修築了臨時炮臺,並挖掘壕溝工事、運送物資等,備戰態度還算是積極。但當時駐青的德軍總兵力不足5000人,幾乎是日軍進攻兵力的十分之一。

處於外圍防線之外的仰口灣,只有少量德軍的輕騎兵負責警戒。登陸日軍沒耗費多少彈藥,就擊退了德軍的警戒部隊,並向李村挺進,與一路南下的日軍主力會合。當時日本海軍已出動了60餘艘軍艦,對膠州灣進行封鎖並從海上攻擊駐青德軍,由於德軍在膠州灣內佈下水雷,因此青島東側登陸成了日軍唯一的選擇。


11月7日早6時,俾斯麥南炮臺失陷。6時30分,俾斯麥北炮臺亦告失守。至此,德軍最後一道防線全線崩潰。7時,德軍在觀象山懸掛白旗投降。此役,德軍戰死150人,被俘4000餘人,日軍死亡1000餘人。德軍在投降前夕,將炮臺火炮自行炸燬,軍艦、浮船塢自沉海中。

就在日軍主力出發的同一時間,日本國內各地已開始修建多處戰俘營。1914年11月中旬,德軍戰俘陸續被送往日本12個戰俘營收押。據日本1915年4月1日《俘虜職業調查表》統計,關押在日本德軍戰俘中,現役軍人及軍屬共3322人,剩餘1100餘人是戰時留在青島的德國官吏、適合服兵役的平民等。

到1920年,前後共有16個戰俘營投入使用。關押初期,戰俘除每天早晚兩次報到、每週一次體檢外,並無特別的勞役要求,部分戰俘營亦允許戰俘到營外活動。此外,日本還根據海牙公約的陸戰規則第17條規定,按照本國軍官薪俸每月給戰俘中的敵國軍官發餉。


中校183日元、少校129日元、上尉75日元、中尉46日元、少尉42日元,比原先的規格略低。士兵戰俘的月俸比軍官低得多,但列兵和一等兵每月也能拿到10日元左右。從1916年起,各戰俘營陸續要求戰俘定期服勞役,其收入亦有所增加。

士兵也可為軍官打雜賺取小費,或參加各類勞動換取零花錢,例如在戰俘營食堂擔任伙伕,到日本企業打工等等。再加上日本當局允許德國本土的戰俘親屬以及上海、神戶和橫濱等地德僑社會向戰俘匯款捐物,德軍戰俘竟成了日本各地消費群體的主力。

德軍戰俘在日本的業餘生活也是相當豐富多彩。德軍戰俘經常日本本土球隊進行的足球賽。1920年4月1日,隨著最後5個戰俘營的關閉,在青島戰役中被俘的德軍官兵結束了近6年的俘虜生活,陸續踏上了歸國的道路,約200名戰俘選擇暫時留在日本。---【德國戰俘在日本,1914年。資料:Asah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