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老北京炒肝有什麼歷史?

我是景大王


去慶豐包子鋪吃飯的人,偶爾能看到隔壁桌上有一個人在吃一碗黑乎乎的粘稠狀食物,湯汁油亮醬紅,肝香腸肥,讓人忍不住也來一份嚐嚐。這份黑乎乎的粘稠狀食物就是老北京名吃炒肝兒。炒肝兒是北京特色風味小吃,由宋代民間食品“熬肝”和“炒肺”發展而來,以豬的肝臟、大腸等為主料,以蒜等為輔料,以澱粉勾芡而成,其味濃不膩,稀而不澥,頗得北京人的喜愛。

說起炒肝兒,北京人幾乎人人都知道,但說起來歷,很多人就開不了口了,藥追溯炒肝的歷史,要從清朝同治年間前門鮮魚口衚衕的會仙居開始說起。

當時,會仙居由三位姓劉的兄弟經營,主要經營白水雜碎生意,這三兄弟都是非常勤勞的人,他們早起貪黑,一點也不偷懶,可是生意就是不景氣。於是,這三兄弟便商量著如何提升店鋪的人氣,在老大的建議下,他們決定改進白水雜碎的做法,三兄弟把鮮肥的豬腸用鹼、鹽浸泡揉搓,然後用清水加醋洗淨,用文火燉;等腸子爛熟了之後將其切成小段,鮮豬肝則片成柳葉狀的條兒。

會仙居的炒肝兒一經推出,便吸引了眾多顧客。他們爭相來買炒肝,不久會仙居的名聲在當地便是響噹噹的了。

會仙居的炒肝出名後,京城的各大飯店,各個小吃店也跟著做炒肝的生意,隨著歲月的流逝,炒肝兒發展成為京城的一大名吃,流傳到了現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