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大慶造車之路:30億開局,10年逆襲

2016年,大慶國資委的賬面上多了30億元,這筆長達五年半的借款完璧歸趙。

這30億元借款,是大慶市多年前押下的賭注。2009年前後,中國汽車工業扶搖直上,而大慶石油產業已經走過峰值。大慶市希望幫助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完成對瑞典沃爾沃轎車的收購,從而實現沃爾沃工廠落地大慶。

這是大慶產業轉型的驚險一躍。十年後,這次冒險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如今沃爾沃項目不但帶來了可觀的稅收收入、撐起了大慶市的出口,而且令大慶看到了向高端製造業轉型的曙光。

大庆造车之路:30亿开局,10年逆袭

賭上30個億

2009年前後,在廣袤的中國大地,汽車工業正在經歷著大發展,呈現出星火燎原之態。

當年,中國汽車產銷雙雙突破1300萬輛,刷新歷史紀錄,首次躍居世界第一;菲亞特聯手廣汽、北汽收購薩博部分業務、PSA牽手長安、戴姆勒與北汽福田深化合作……中國與世界汽車工業齊頭並進。

吉利控股集團(下稱“吉利”)董事長李書福和他的吉利便是在這個時候尋求收購全球知名汽車品牌沃爾沃轎車的。

不過,2009年的吉利囊中羞澀,融資始終是吉利競購沃爾沃項目的最大阻力。李書福團隊發現通過銀行貸款來籌集資金的道路晦澀難通,他們轉而將希望放到了與地方政府的合作上。

李書福團隊先後與全國60多個城市的地方政府進行了洽談。這樣的過程並不順利,在接連與北京、廣州等城市的洽談碰壁之後,留給李書福的空間越來越少。

與李書福接洽的大慶,同樣面臨兩難。

2009年的大慶,原油產量勉強達4000萬噸關口,自1997年以來,連續多年下滑;地方財政收入僅為145.5億元。在金融危機、原油價格下跌等帶來的巨大壓力和不利影響下,大慶正在小心翼翼地尋找著產業機構調整的機會。

李書福需要的30億元,超過了當年大慶財政收入的1/5。

劉忠旭是大慶決策過程的親歷者。一路陪伴大慶沃爾沃項目走到現在的他,如今成為了大慶國家高新區汽車產業發展促進中心的主任,是大慶市汽車產業的負責人之一。

劉忠旭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回憶起當時的場景。投資方案一下來,大慶市政府就緊急開會進行討論。“我們請了北京多家調研機構的一批專家對這個項目進行了充分的論證。最後的結論是,無論是影響力、科技含量還是未來的市場發展,對大慶而言都是一個非常值得一試的項目。”

由此,大慶政府正式拍板,接下沃爾沃項目。

2009年末,大慶市國資平臺以入股的形式提供了30億的資金。12月22日,吉利萬源註冊資本做了變更,由原來的2000萬元增至71億元——收購的第一輪注資完成。

大慶和吉利簽署過一份《股權質押協議》,該協議稱,吉利集團全資子公司吉利凱盛自願向大慶國資提供等值於30億元人民幣的北京吉利萬源股權質押。大慶國資作為質權人將收取質押股權的全部股息、紅利及其他所有利益;另外一份《投資合作協議》則詳細闡述了大慶與沃爾沃之間的合作方式。兩份協議的期限均為5年加上180天的寬限期。

正是有了大慶的30億,李書福的收購沃爾沃計劃才得以最終實現。

“對於大慶而言,拿出的這30億股權合作收購,實際上就是對產業進行前期的扶持。當時我們也設立了股權退出的機制,合作收購—收購完成—在大慶建廠—股權退出。”劉忠旭進一步解釋稱。

如今的這30億已經收回,大慶和吉利於2016年就完成了股權的退出程序。記者查閱工商信息發現,吉利萬源的股東信息也於2016年從北京吉利凱盛國際投資有限公司和大慶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變為前者100%持股。

2010年8月2日,吉利和沃爾沃的交割完成,大慶工廠的建設也被正式提上日程。2011年2月25日,沃爾沃方面宣佈了未來五年的發展規劃,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在大慶與成都建立兩個整車生產基地。

在吉利當年的融資過程中,上海與大慶是通過國資平臺入股方式進入和退出的,而成都和張家口並沒有入股權,只是通過政府擔保貸款的方式為吉利籌得部分資金。而在籌建沃爾沃國內生產基地時,上海市嘉定國資委與大慶國資委通過入股吉利融資平臺的方式,間接投資了大慶沃爾沃和張家口沃爾沃公司,還提供了政府擔保貸款等其他支持。目前兩家國資委都已退出。

2013年的8月,沃爾沃方面宣佈,國產項目已經通過了各級政府的審批,此時距2010年8月吉利與沃爾沃的交割時間,已過去整整三年。

沃爾沃工廠敲定,大慶方面心頭的一塊石頭也落地了。但大慶造車,作為一個幾乎沒有任何技術積累與市場資源的後來者,難度之大超乎想象。

大庆造车之路:30亿开局,10年逆袭

“一家零部件公司都沒有”

“2011年,我們剛過來的時候,這裡不光是一片空地,還是一片溼地,遠處看就是一個湖。地表的水還會滲出來,所以我們必須要把水先吸乾,然後再填充,這樣的過程需要反反覆覆,才能把工廠建起來。”呂樂揚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回憶。

作為大慶沃爾沃汽車製造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呂樂揚是跟隨沃爾沃來到大慶的第一批人,從前期考察到落地建廠再到順利投產,一件事兒他都沒有落下。

大慶平均每100平方公里就有一個湖泊,總計有200餘個湖泊,有各類溼地680餘萬公畝,佔全市幅員面積的1/5。

沃爾沃想要建廠投產,只能立足在溼地之上。

即便工廠的建設問題解決了,但汽車製造是從螺絲、鋁板、座椅到發動機、變速器等零部件,逐個裝配起來的。這些供應鏈不完備給了大慶沃爾沃工廠出了一個世紀性的難題。

“令人吃驚的是,這裡竟然沒有零部件公司,一家也沒有。我們唯一看到的只有一家拖拉機廠。”前來大慶考察的呂樂揚頭皮發麻,“都2011年了,怎麼著也得有個幾家吧。”

這樣的現狀給大慶工廠的順利運營蒙上了一層陰影。“我們也探討過怎麼直接和這裡的產業進行合作,但是真的太遙遠了。”呂樂揚表示。

在汽車行業中,有一個詞“green field(綠地工廠)”,意思就是什麼也沒有,篳路藍縷。而大慶沃爾沃工廠正是這麼一個綠地工廠——工廠0個,體系供應商0個,零部件企業0個……對於大慶政府和沃爾沃集團而言,它們需要建立的不僅是一個汽車製造廠,而且需要把汽車產業完完整整地從零搭建出來。

硬著頭皮生產,是大慶沃爾沃當時的真實寫照。

大慶當地的產業基本以原材料為主,而中間的環節,比如加工、煉化,都需要一一解決。由於北方的加工業、製造業相對遲滯於南方,所以當時大慶沃爾沃仍需要前往南方進行供應鏈採購。

“汽車產業是一個量化的產業,剛起步的時候量比較低,沒有達到零部件企業扭虧平衡點的時候,它就很難下決心在你這個地方建廠生根。而相反,等到可以達到平衡點了,或者是多一家主機廠,零部件企業就更容易進來,各方面的條件就逐漸開始具備了。” 呂樂揚說。

2014年下半年,大慶沃爾沃正式投產,生產的是老款XC90,當時稱之為XC經典。

兩年之後,沃爾沃供應鏈逐漸跟上了。大慶市引入的第一家汽車供應商來了。2016年8月24日,與沃爾沃工廠僅一路之隔,大慶延鋒江森汽車部件系統有限公司年產20萬套汽車座椅項目建成並正式投入生產。

與此同時,2016年11月,基於沃爾沃新平臺SPA可拓展模塊架構的S90正式開始投產。至此,大慶工廠直接放棄了此前產品的生產,專注於S90。工廠的產量開始大幅度增加。官方數據顯示,大慶沃爾沃工廠2017年生產S90約5.3萬輛。

2017年初,規劃產能20萬輛的福特哈爾濱工廠開工投產。兩個相距不到200公里的整車廠之間的聯動作用令呂樂揚更為期待。“我們希望跟哈爾濱的福特有一個協同效應,這樣物流成本就可以降低了。”

呂樂揚告訴記者,目前大慶沃爾沃工廠的供應商中,在大慶當地的也僅有兩三家,“比例非常低”。他坦承,雖然有一定的進步,但是物流仍然是個大問題,無論是零部件運進來,還是整車運出去,成本還是相對較高。“對於不同零件供應商,一般八萬輛到十萬輛是一個平衡點。在達到這個產能之前,想要吸引更多的供應商仍然是個問題。”

這一點也獲得了大慶沃爾沃汽車製造有限公司總經理施戴維的認同,他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大慶的地理位置,相比起成都或者路橋,整體運輸費用非常高,運輸戰線拉得非常得長。“我們需要更多的供應商落戶本地,以支持生產速度的需求。”

大庆造车之路:30亿开局,10年逆袭

大慶留人

最讓呂樂揚感到焦慮的是,怎樣才能把所需要的各種職能部門人才拉到大慶來?

大慶市此前沒有汽車產業,即便整個黑龍江省也沒有太好的產業基礎,當地高端汽車產業人才十分稀缺。另一方面,南北方的生活、工作、教育等環境存在一定的差異,誰願意北上大慶呢?用呂樂揚的話說,大慶的冬天就讓一些南方人望而卻步了,“老婆不同意、父母不同意,這樣的情況時有發生”。

呂樂揚只能“一個個去勸,就說要去做一番事業,追求挑戰”。針對一些關鍵的技術崗位,實在沒有人的,就去別的工廠找一些有技術有經驗人才的來支援大慶,“籤一個短期合同,比如一年兩年的,來這裡服務”。

為了在短時間內找到合適的汽車產業人才,呂樂揚的團隊在2012年的時候制定了一個“回家計劃”,號召分散在全國汽車行業中的大慶人、黑龍江人甚至東北人回家工作。“以前家裡沒有條件,現在我們有主機廠了,產能也夠,回家來更穩定。”

據悉,如今沃爾沃工廠中8%~10%的管理層是通過“回家計劃”找到的,大慶沃爾沃方面也表示,隨著產能的繼續提升,該計劃的吸引力也會越來越強。

在呂樂揚團隊的努力下,大慶沃爾沃最終還是聚集了一批有能力的人才,確保了工廠的順利建設和穩定投產。於是,呂樂揚團隊得以翻開下一頁,面對下一個問題:人要走,怎麼留?

面對這個問題,呂樂揚並沒有直接回答,他告訴記者,現在無論是沃爾沃的內部會議,還是參加市裡、省裡的會議,都是在討論這個話題。很顯然,這個問題仍然沒有標準答案,從企業到政府乃至社會,都在小心翼翼地探索著。

不過他也給出了自己的想法:政企聯動是必需也是必要的步驟,更是留住人才的關鍵。“企業方面,比如我們沃爾沃會給任何一個員工做一個職業規劃,想做技術還是管理,要區分開。讓他感受到,我到這裡來並不是一個填飽肚子的事情,而是一個有未來的工作。”

劉忠旭告訴記者,對於汽車產業的高端人才,政府也並不吝嗇,幫助他們解決在大慶生存的後顧之憂,比如提供住房、人才津貼、安排就學。“我們前期拿出130套住房,90平方米~180平方米,只要在大慶沃爾沃工作五年以上,我們就白送一套。”

此外,沃爾沃與大慶市政府也在尋求與學校的合作,開通相關的專業,逐步建立穩定的人才培訓制度與可持續的人才培訓計劃。

在如今的沃爾沃工廠中,隨著人才招聘與培訓體系的逐漸建立,來自全國各地約2800人工作於此。據呂樂揚透露,其中,基礎崗位有91%是黑龍江戶口;而對於面向全國招聘與積累的管理崗位,目前還只有10%是本地人。

0到2800人,呂樂揚團隊終於可以鬆口氣了,從2011年至今,七年艱辛換來山林漸啟。除去2800人的直接就業,周邊配套,如江森、安詳等零部件企業,在汽車產業就業的人數與日俱增,劉忠旭給出的數據是5000~6000人。不過,按照呂樂揚描述的主機廠帶動1:7的就業比例而言,未來的空間仍然值得期待。

撐起大慶出口

大慶市汽車產業從2010年前後一步一步走到現在,劉忠旭是從始至終都看在眼裡的。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2010年的時候,我們成立了‘汽車產業項目推進組’,也就是現在汽車產業發展促進中心的前身。我們這個推進組有十多個人,和沃爾沃共同辦公,吃喝住行都在一塊兒。”

“如果沒有沃爾沃,就沒有今天我給你的那張名片,就沒有我這個汽車產業中心的主任坐在這裡和你說話。”劉忠旭唏噓不已。

他向記者透露,當年,一些政府的文件,沃爾沃方面是完全不懂的,申請的流程又比較複雜,所以當時的推進組就開通綠色通道,提供貼身性的服務,甚至幫助他們申請、批覆一些文件。目的就是加快工廠的落地、產業的落地。

如今的大慶沃爾沃工廠已經是年產汽車5萬多輛、帶動直接就業2800人、產值250億元、創造14多億稅收的“龐然大物了”。一位接近大慶市稅務工作的相關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大慶,繳稅能過億就已經是很大的重點稅源了,這14億絕對不是個小數目。

大慶在完全沒有人才、物流和產業基礎的情況下,硬生生趟出了一條路來。

“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我們必須要創造優勢,比如說物流運輸補貼、人才引進政策等等,要讓大慶能夠有與其他地方拉齊的機會。”劉忠旭說。

劉忠旭舉了一個例子,“黑龍江省有個去歐洲的物流專線,我們借這個物流專線的開通,沃爾沃就實現了產品直接輻射整個歐洲,原先海運2個月左右能到,走鐵路只需要20天。大慶政府通過給鐵路補貼來獲取這個鐵路運輸的優勢,這就是我們創造出來的優勢。”

2017年,大慶市整車出口近2.5萬輛,出口額達8.97億美元,同比增長8424.45%,佔全市出口總額的74%,幾乎撐起了整個大慶的出口。在這2.5萬輛汽車中,有近乎一半是通過鐵路運往歐洲的。

劉忠旭透露,政府為沃爾沃現在整個系統的運行,包括水電氣暖、服務配套等,大概有五六個億的投入。不過他也認為,對於任何地方的產業發展,這些錢是必要的,而且相比起工廠對大慶的貢獻,那是“微乎其微的”。

在採訪中,恰身處沃爾沃工廠。回想多年前那30億的“賭注”,劉忠旭頗感興奮,“這一試證明我們成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