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创造吉尼斯纪录的皇帝:故宫、郑和下西洋、永乐大典都是他的手笔

一万册《永乐大典》哪儿去了

一万册,排起来七公里长的一套书,忽然就没了。大卫·科波菲尔说,戏法不是这么变的。

可这就是《永乐大典》正本的命运。

创造吉尼斯纪录的皇帝:故宫、郑和下西洋、永乐大典都是他的手笔

和国图古籍馆陈红彦馆长一起上北京电视台的《青年探秘者》节目,这位陪伴了《永乐大典》残卷三十多年的大姐,也说不清这一万多册书到哪儿去了,反正,不是国图弄丢的。

明成祖朱棣是个好大喜功的皇帝,修了美轮美奂的紫禁城,派了郑和下西洋,无论干什么都要玩出吉尼斯的规模来,修书也一样。此时的大明国力强盛,这位皇帝登基后决心修一套世界第一的大书,而他的朝臣中也颇有解缙这样文学出色的俊才,于是,《永乐大典》就这样诞生了。

创造吉尼斯纪录的皇帝:故宫、郑和下西洋、永乐大典都是他的手笔

明成祖朱棣

这部书总计一万一千多册,收存了七八千部秦代以后珍贵图书的精华(这些图书今天已经大部份散佚),达3.7亿字,全部采用欧体手书抄写而成,按韵排列,佐以大量插图,问世时便被视为珍宝。这部书没有印刷出版,只是永乐年间制作了一套正本,嘉靖年间抄写了一套副本。可惜的是,今天这部书仅仅存世四百多册(其中大陆存244册),不及全书的5%。

《永乐大典》之所以存世如此之少,一个重要原因是1900年庚子事变的时候翰林院被烧,这里面残存的《永乐大典》被毁甚多。这件事是谁干的也算历史之谜,因为传统的说法是八国联军所为,但翰林院被烧远在八国联军进北京之前两个月,虽然时间对不上,但出于教育大家外国人总是干坏事的目的,硬说是他们烧的也无不可。倒是有某个糊涂虫记载因为翰林院靠近外国使馆,义和团点燃了翰林院试图延烧过去,可惜没能成功。这多半是胡说八道,不管你信不信我是不信的。

创造吉尼斯纪录的皇帝:故宫、郑和下西洋、永乐大典都是他的手笔

被焚毁的翰林院,可见残存大殿“敬一亭”的匾额——据说乾隆年间纪晓岚便是在这里找到了一大批《永乐大典》副本的存书,但庚子的战斗中,这里也成为部分《永乐大典》的葬身之地

不管是谁干的,恐怕这也不是《永乐大典》散佚的主要原因,因为1894年的时候,这部书就已经只剩八百多册,不足10%了。

那么,其他的《永乐大典》到哪儿去了呢?由于目前所存,清代以降文献记载中谈到的《永乐大典》都是嘉靖抄本,也就是副本中的,对《永乐大典》副本的去向,监守自盗,战争火灾,多少能说清一部分。然而,对于其正本的去向,至今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

一万多册的正本《永乐大典》,连一页也没有留下来,实在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很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这部大典正本的去向,甚至将其视为一个“世界之谜”。在《青年探秘者》节目的制作过程中,我也曾与陈馆长讨论过这一问题,只是当时并不尽兴。

其实,一万余册《永乐大典》正本一页都没有留下来,本身就暗藏着两个可以推理出的结论。第一,这套正本是在某一个事件中失踪的;第二,《永乐大典》正本的失踪,应该是在比较早的时候,确切地说,是明朝灭亡之前。

第一个结论很简单,因为如果是经过多次劫难造成该书破坏殆尽,这个过程中很难不发生散佚,而对累次劫难没有记载也很奇怪。根据文物流失的规律,《永乐大典》应该是在某一个事件中被“一锅端”了;第二个结论嘛,在于“一锅端”必须发生在最初的散佚之前(或散佚尚未成规模之时),否则散出的文献应该不会同时失踪,多多少少会出现在后人的记载中。

中国古代文人藏书成癖,《永乐大典》这样的书中至尊,收藏一页也是极有吸引力的。因此,如果到了明朝灭亡,宫中无主的时候,在王朝更迭间《永乐大典》中的一部分流入私人手中,几乎是必然的。这就是我认为它在明末前便应该消失的原因。即便如有些文人说大典被李自成的军队垫了马厩,也应有残章断简留存下来。这一点,也可通过明末之后便无任何见过《永乐大典》正本的情况佐证。

我曾想把这个时间再朝前推一些,推到明王朝衰落之前,因为万历之后便无《永乐大典》正本的记载了。但考虑到《永乐大典》的性质,又觉得这一点并不能说明什么。

创造吉尼斯纪录的皇帝:故宫、郑和下西洋、永乐大典都是他的手笔

《永乐大典》并不是一部可以真正当书来读的书,而是一套工具书,类似于百科大事典。中国古代对书籍的态度认真而有些过头,这样的书一般人是没资格看的,只有皇帝治学的时候才会有机会来查。但皇帝有几个学习欲望如此浓厚的?弘治皇帝看过,因为他要从里面找药方;嘉靖皇帝看过,因为他喜欢炼丹,也要查资料;其他的皇帝,都没有这么大的兴趣——这并不是说明朝的皇帝不学无术,而是有什么一般性的问题,朝臣中的硕儒博学之士都能解答了,用不着查《永乐大典》的。于是,在嘉靖死后,《永乐大典》便基本成为被遗忘的宝书了——确切地说,它被遗忘之前,大约因为年代还不久远,也还不会像后来那样被书贼们惦记着,而锁在深宫,盗贼们连接触的机会都没有。从嘉靖到崇祯期间,它被盗的可能性也并不大,很可能是被束之高阁了。

事实证明这一分析应该是站得住脚的,因为顾炎武这样的大家都说《永乐大典》万历年间已经被大火烧毁了,但清代又从宫廷藏书中将其发现(副本),说明其正本也有可能一样存世而不为外人所知。

同时,又可以推测崇祯自杀到李自成逃离北京之间的42天里,《永乐大典》正本的状况应仍无变化。这是因为崇祯死亡后李自成即刻进宫,此后紫禁城在大顺军管理下,京城的爱书士大夫们没有能力入宫偷书(也不知其所在),而且要忙着应付刘宗敏的拷掠,还顾不上《永乐大典》,农民军中没有几个读书的,对金子银子的关心,也肯定在书之上。如果《永乐大典》正本此时还在,估计也不会丢,如果已经不在了——已经不在了那还说什么?

关于《永乐大典》正本去处,有这样几个说法——嘉靖皇帝将其殉葬了;在清嘉庆年间毁于故宫乾清宫火灾;被李自成焚毁;藏在皇史宬夹壁中……

嘉庆年间焚毁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一来正本自明末便不再有记载了,二来乾隆整理宫中藏书,录入《天禄琳琅书目》,其中并无《永乐大典》正本,可推断出那时正本已经不在宫中,不可能在乾隆儿子在位期间再被烧掉。存于皇史宬的可能性也不大,皇室宬虽然是永乐年间所建,但故宫修缮档案记载其明清两代多次进行过大修,很难想象存在大修中仍不能发现的夹墙空间。

创造吉尼斯纪录的皇帝:故宫、郑和下西洋、永乐大典都是他的手笔

皇史宬,明清两代的皇家档案馆

说起来,李自成将其焚毁的可能性是最大的。可以推测李自成不是有意去焚烧《永乐大典》的,而是在他撤离北京城的时候下令焚烧故宫。破坏比建设容易多了,李自成军在钟祥明显陵等地干过同样的事情,放火是很有经验的。所以这次焚宫破坏严重,清代经顺治康熙两朝才把故宫修缮完毕,基本还其旧貌(只是审美观从明朝的端严优雅变成了清朝的大红大黄,花里胡哨)。《永乐大典》所在宫室被焚,作为易燃物,大典随之全部被毁。

这就要涉及到《永乐大典》当时可能存放的地点了。《永乐大典》的副本存于皇史宬,并得以幸免,得益于皇史宬独特的“石室”结构——这房子基本没有木结构,根本点不着。李自成军放火的目的是烧毁宫室,不是烧书,而且战败中十分仓促,点不着也就算了。实际上故宫里面有不少宫室,比如中和殿、保和殿、武英殿等李自成军都没有来得及烧掉。

但是《永乐大典》的正本,从逻辑上说很难逃脱这一劫。按照宫中藏书管理惯例,《永乐大典》正本和副本不应藏于一处,这个科学的原则可能给正本带来了灭顶之灾。副本藏在皇家档案馆皇史宬,正本最可能藏的地方,便是皇家藏书楼文渊阁。

创造吉尼斯纪录的皇帝:故宫、郑和下西洋、永乐大典都是他的手笔

今天故宫的文渊阁,是清代重建的,明代的文渊阁仿南京故宫同名藏书楼而建,已经荡然无存了

创造吉尼斯纪录的皇帝:故宫、郑和下西洋、永乐大典都是他的手笔

前些年,曾有专业人员对故宫内部建筑进行清查,对故宫内各建筑的年代进行了考证,文华殿周围没有一处明代建筑幸存下来,应该是李自成焚宫的重灾区。直到康熙年间,文华殿才被重新建成。明代文渊阁在文华殿后方,同时遭到焚毁,此时宫中已经群龙无首,李自成军深得首都人民拥戴……历史学家要这么说大家也得信,但看大顺军在北京的所作所为,当时北京人大概不会太乐于亲近闯王的部队。所以他放火之后,敢于救火的人估计不会太多,就有些地痞无赖进宫乘机捞一把,也不会看上藏书楼的。作为皇家藏书,《永乐大典》正本基本不见天日,这一回,很可能真的被一网打尽了。

说来令人慨叹,但文明是可能出现倒退的——如果人们接受有时野蛮比文明更有力量的话。

创造吉尼斯纪录的皇帝:故宫、郑和下西洋、永乐大典都是他的手笔

唯一可能给我们带来希望的,便是嘉靖皇帝可能把《永乐大典》随葬永陵了。那样将来我们还有机会发现它。按说,这不符合明朝的葬制,目前所知那个时代也只有鲁荒王随葬过图书,而且不多。所以,这种可能性是不大的。然而,嘉靖是个古怪的皇帝,一辈子总是出人意料,他去世前未必不会再来一把类似行为艺术的举动。

如果真是这样,那嘉靖皇帝闹不好会成为文化界的千古功臣呢。

诚心地希望,这位皇上在最后一刻还发了一次疯吧。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