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真正的修養,是接納與自己不同的人

真正的修養,是接納與自己不同的人

1

菲茨傑拉德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寫過一句話:我年紀還輕,閱歷不深的時候,我父親教導過我一句話,我至今還念念不忘。那就是,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並不是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

年少輕狂時,愛打誑語:誰再說某某爛電影好,就拉黑他。你怎麼會看那麼膚淺的書、聽那種爛大街的音樂?

道不同不相為謀,那麼若即若離就好,甚至老死不相往來也好。非要掛在嘴邊,就相當於把能力分出三六九等,言下之意是“你不配和我論長短”。

——你只知道斥責別人的不同,但你不知道他經歷過了什麼。而所謂的三觀,很多時候,沒有對不對,只有合不合。

有些人,喜歡嘴上說著接納,背後卻暗暗戳人脊樑骨,遇到事情恨不得用這個標籤把對方徹底撇乾淨,和偽君子無異。

曾經接觸過一個單親家庭的女孩子,從小到大她都要在家長信息那一欄寫兩個人的名字,身邊的人也從來不知道她成長於單親的家庭。

問及原因,她說母親告訴她,別人嘴上說著同情你,甚至為此給了你很多好處,如果你是他們的結婚對象,他們就馬上猶豫了。

本來只是一樁平凡事,卻在人言中成了缺陷。

一個好的世界,是給你提供了充分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而一個好的自我,就是當你聽見別人和自己不同的意見的時候,能不慍不惱,不必強裝接受,而視作理所當然。小到對於一部電影、一首歌的評價,大到他人性取向、價值觀,都能側耳傾聽別人的觀點而不去論斷錯誤。

這世上只能用正反、黑白分清的事實在太少,大多都介乎於可左可右的中間線上。而大多數的“我認為對的”“我認為好的”,不過站在自我的角度上強行論斷。

2

我特別懷念我第一次從小城市到了北京的感覺。

那時候我還是個小孩子,來北京參加一個書畫展覽,看到一個佝僂的女人,身高只到我的肩膀。她是個普通的看展人,穿著一身大紅,頸上掛著那時候看起來很昂貴的相機,雲淡風輕地從我面前走過。

沒有任何人向她投去奇怪的目光——沒有人嘲笑她弓著背的樣子,也沒有人刻意誇獎她的身殘志堅。誰都不知道她是誰,也不好奇她是誰。所有人都是一種司空見慣的表情:不過是一個拿著相機的普通人啊!

那時候還不太清楚“修養”的含義,但我覺得那一刻,在所有看展人臉上寫著的就是“修養”。

真正的修養,是接納和自己不同的人。無論是外在容貌,還是內在觀念。而這種修養再說得具體,就是不用這種不同點作為劃分人群的標誌。

每個站在我面前的人,他首先應該是個普通人。其次,他是一個有自我觀點的普通人,這就足夠了。

至於觀點是什麼,實在是不用計較。若能遙相呼應自然極好,若有所分歧,衷心說一句:真感謝你,讓我看到了另一個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