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和诸葛亮一起的托孤大臣李严为何被废为庶民?

合浦仔林哥


《从妥协到回归,李严为何被废》

公元212年,刘备进攻成都,遇到困难,因为李严的投降,最后才取得胜利。因此这件事,李严得到刘备信任。但是这并不是李严成为托孤大臣的必要原因之一,其实他成辅政大臣,最主要的原因是代表了他身后的刘璋旧势力。

刘备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和刘璋旧势力达成妥协,巩固自己的统治。于是对李严另眼相看。在他死前一年,任命李严为尚书令,死时,又让李严受遗诏,辅佐少主刘禅。

可以这样说李严受封托孤大臣,最主要的原因是政治妥协。

因为从他的具体工作,我们可以看出他后来一直是边疆大将,从古到今,没一个辅臣是在中央外的。这一点就知道,他对刘禅的影响微乎其微,空有托孤之虚名,无托孤之实。


那么李严为何被废了?原因其实很简单,争权夺势,三心二意。

因为刘备去世,诸葛亮,独揽朝中大权,李严就非常不服气。 从他驻守永安起就发生几件很不寻常的事。

第一件,益州从事常房,巡视南中,巡视途中不宣传诸葛亮教令,反而用都护李严书信去晓谕益州郡各大姓家族。(此为争权)

第二件,李严好友孟达投魏后,为魏文帝曹丕倚重,而李严孟达经常有书信往来。李严本身人品就不好,刘表、刘璋、刘备都是他主公可谓,朝秦暮楚,他率军镇守永安,是蜀国的东大门,如果他像孟达一样投魏,蜀国有灭顶之灾。(这是三心二意)


因为这些事,诸葛亮非常重视。

因此,在公元226年,李严被诸葛亮调往江州,从东大门换到靠近中央的地区。也是为蜀国安全考虑。

可是,正因此,他多年来对中央政权和诸葛亮的不满开始发泄出来。具体事如下。

第一,在江州修筑大城,修建苍龙门和白虎门,并计划在城西十里凿通后山,汇通两江,建设一个新城,作为他势力控制据点。(这是妄图做军阀)

第二,他上书求官,要求把五郡之地划给他建立巴州,由他担任巴州刺史,还希望中央政府允许他开府治事。(这是争夺地方领导权)


当时在蜀国,只有丞相诸葛亮有资格开府议事。他提的要求可谓僭越。

以上发生总总,让诸葛亮感觉,如不把李严除掉,迟早有一天,他会独立,还会反咬一口。事实也确实如此,当李严手握重兵后,就开始违抗中央,排斥中央命令。

这时江州俨然已成独立政治军事中心,同蜀国的权利中枢成都分庭抗礼。

诸葛亮与李严关系也成了当初西周周公主陕东、召公主陕西,二公分陕而治的势态。这在诸葛亮看来,绝对不允许。于是在做了周密部署后,政治斗争开始啦。

公元230年,他上表晋升江州都督李严为骠骑将军,并命令他带领军队两万人前往汉中。(调离根据地)

并任命李严儿子李丰继任江州都督,办理善后事宜。(安其心)

李严没有任何借口,也没理由推辞。因为江州还在他家手里。按照皇帝的命令到达汉中后,诸葛亮就命令他留驻汉中,署汉中留府事。 (这是前奏)


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命李严供应军需物资。开始清算啦,有人告李严施展欺上瞒下、弄虚作假,企图诬陷诸葛亮。

可惜李严行事不密,“罪行”被揭露,诸葛亮“当机立断”,联合官员一起上表刘禅,将李严削职为民,流放外地。

老于世故、才能出众的李严会犯这样愚蠢的错误,简直是扯淡。 (只能说智商不够啊)

接着,诸葛亮夺去了江州都督李丰兵权,重新任命江州最高指挥官,江州这个战略要地回到了蜀国掌握之中。李严也就被一撸到底,永不翻身,直到去世。


阿斗不傻


          在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陪同刘禅返回成都,辅佐刘禅登基继位,李严则留守永安驻防。

           223年,刘禅在成都正式称帝,时年十七岁,改元建兴并大赦天下。封诸葛亮为武乡侯,李严为都乡侯。诸葛亮开府理事并兼领益州牧,掌握着蜀汉的政权;李严升任前将军,之后又晋升为骠骑将军,实际掌握着蜀汉的军权。

         《后汉书·百官志》记载,骠骑将军仅次于丞相和大将军,而当时蜀汉没有设立大将军。所以,基本上依照刘备临终前的构想,完成了权力的分配。诸葛亮掌政,任总经理;李严掌军,任常务副总经理。两人分别代表两派,相互制约,由刘禅居中平衡,维持蜀汉的稳定。

          可惜!刘老板过高的估计了这三个人的能力。首先,高估了自己的儿子刘禅,这点也怪刘备本人,之前没有锻炼刘禅的政务和军务能力,使他难以及时有效的收拢权力和制衡双方。其次,高估了李严的能力,李严作为益州派的老大,但却没有足够的统领和约束力,使得益州派日益松散,没有起到制衡荆州派的作用。最后,高估了诸葛亮的自律能力,大权独揽的他缺乏包容性,出现排斥异己的现象。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记载:“建兴元年,吴王孙权与蜀和亲使聘,是岁通好”。

          也就是说,吴蜀两国很快就恢复了同盟关系。所以此时,常务副总经理李严继续“留镇永安”,似乎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了。李严本人就是这么想的,可诸葛总却不这么认为,所以,李副总只能继续遥望成都,要说心里没气,那是假的。

       《三国志·李严传》记载:“严上书,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

          李严开始反击,而且招儿还有点狠毒,你诸葛亮不是大权在握吗?好,我索性提请皇帝赐你九锡,封你为王,直接把你架到火上烤,当年曹操不就是这么玩儿的么。果然,“亮大为恐慌”,只能一次次的公开表明自己忠于汉室的人臣态度。

         诸葛亮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同时还是一个军事家,自然知道政治和军事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自己虽然在朝,牢牢把持着政权,但李严却在外,手中攥着军权。而且,这个常务副总对自己已经是虎视眈眈了,必须及早下手。

     《华阳国志》记载,刘备败退永安以后,汉嘉太守黄元就宣布造反。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后主即位,南中诸郡,并皆叛乱”。

         这些,无疑给诸葛亮提供了机会,一个夺回军权的机会。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建兴三年,诸葛亮率军南征”。

         注意!这可是诸葛亮一生中第一次作为一方统帅而出战沙场,再也不是原来的军师了。其实,这次平乱压根不需要诸葛总这种大鳄亲自出马的,随便一大将都能轻松搞定。

        但是,诸葛总非常坚持,必须要亲自统兵,说这是关系蜀汉安危的头等大事,还说什么“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经过一年的南征,诸葛总不仅锻炼了队伍,而且安插了人员,顺手还把军权牢牢抓在了手里。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六年春,亮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 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亲率诸军攻祁山,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

         建兴九年,诸葛亮再次北伐,令李严督运粮草,但因其办事不力而致使诸葛亮被迫撤回。李严为了逃避责任,谎言诬陷诸葛亮,被揭发其无耻行径后才低头认罪,最终被罢免常务副总之职并流放梓潼。

         事实上,个人认为李严并不是大奸之辈,他只是在与诸葛亮的职场斗争中落得下风,没有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已。

         公元234年,诸葛亮命丧五丈原,作为政敌的李严,不但没有丝毫高兴反而非常悲痛,因为他们只是政见不同而已,但却都是为了蜀汉。





文史不假


看完我的回答大约需要3-4分钟,希望您觉得值得,谢谢。

李严,从县长到国家元勋的火箭晋升道路

李严是南阳人,在乡里就以才干出众而闻名,当时的荆州牧刘表让他到南阳郡治下的各县任职。诸葛亮这个时候也在南阳待业,两人应该互相闻名。

曹操南下荆州之时,给与李严的选择有:跟随曹操,东入孙吴,赌注刘备,在这我们都能想到的三个选项中,李严几乎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第四个,那就是西入益州,投奔刘璋。

从荆州到益州,李严放弃了自己的乡土名望,一切都需要重新开始,但好在李严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很快他凭借自己的才干,又收到刘璋的赏识,成为益州的成都县令。

刘备入蜀后,李严又很具政治敏感的选择直接投降,成为蜀汉重镇犍为的太守。李严在犍为的治理是声名远播的,凿通天社山,修筑沿江大道,大兴土木,把郡城整修一新,以致“吏民悦之”,“观楼壮丽,为一州胜宇”。从此,李严成为蜀汉政坛一颗急速上升的新星。

除了地方政绩突出,李严也参与了国家法律典章的制定,由于刘备入川之前,益州的法纪松弛,德政不举,威刑不肃,于是蜀汉朝廷成立了国家法律制定专家工作组,专家组共计五人,全是蜀汉的大腕,依次是,诸葛亮、法正、伊籍、刘巴、李严,这部法律叫做《蜀科》,这个事件标志着李严得到蜀汉中央的认可,开始强势进入蜀汉朝廷的行政核心。

章武二年,也就是222年,刘备夷陵失败,紧急征召李严进永安宫,任命他为尚书令。隔年,刘备病重托孤,以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留下镇守永安,同年,被封为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李严成为蜀汉的重要支柱,地位和诸葛亮相同。

情商低到如同老鼠过街也是没谁了

上面说的是李严天使的一面,但是李严的另一面如同魔鬼,那就是他的情商之低,竟然在政坛处处树敌,甚至到了和同僚有你没我的地步。

在犍为太守任上,李严表现突出,上文已经提到,但是另一方面,李严性情孤傲,难以与人相处,在任期间大盖房舍满足一己之私,曾因迁移郡治官邸一事与持反对态度的郡功曹杨洪争执,杨洪一气之下主动辞职引退。

这个事如果解释为一个巴掌拍不响的话,那么我们再看另一个事件,李严都督江州后,又与属下牙门将王冲发生摩擦,王冲自知为李严所疾恨,惧怕因此被诬陷罪名而叛逃降魏。守备江州,也就是守护益州的东大门,李严竟然逼走了同僚,这就实在是说不过去了。

紧接着,李严越闹越大,在诸葛亮准备北伐的前期,诸葛亮想要调李严来镇守汉中,李严却百般推脱不算,还却要求划分五个郡作为巴州,让他担任巴州刺史,这无异于分裂国家,让他独霸一方,诸葛亮当然不可能答应。

230年,曹魏大司马曹真准备三路进逼汉川,为了加强汉中防务,诸葛亮要求李严率二万人赶赴汉中阻击敌军。国家危难的时刻,李严竟然跟诸葛亮使性子,闹脾气,讨价还价,要求朝廷升任自己的官职。

李严,让诸葛亮和蜀汉朝廷无法容忍的事件

接下来的重要事件,诸葛亮就无法再忍让了,231年,诸葛亮出兵祁山,李平负责督运粮草。

夏秋之季,正逢阴雨连绵,粮草运输供应不上,李严派参军狐忠、督军成藩传话给诸葛亮,让他撤军,诸葛亮得到信后答应退兵。

李严听说军队已撤退,于是又故作惊讶,说:“军粮充裕,怎么又退军呢!”用意在于解脱自己督办粮草不力的责任,显出诸葛亮延误战机的错误。他又上奏后主,说“军队伪装撤退,其实是用来引诱敌人好与其决战”。

诸葛亮便将李严的前后书疏原本手迹递上去,李严的错误和矛盾一下子暴露无遗。李严辞穷理屈,只得叩头认罪。

这次事件,让整个蜀汉朝廷都恨的咬牙切齿,对于诸葛亮来说,闹别扭,使性子都可以忍,但是国家战略不容破坏,北伐大计不容有失,于是诸葛亮上了一封请辞恳切的弹劾书,最终,李严被废为民,流放梓潼郡。

李严到底为什么不能成为左右国家命运的掌舵人?

一个国家的领头人如果只是需要能力的话,李严是没有问题的,可是仅仅谈能力还远远不够,更需要在国家危亡时刻勇于承担责任,敢于付出和牺牲,这就是李严和诸葛亮的区别,为什么历史记住了诸葛亮?为什么李严逐步淡出历史舞台?原因在此。

不知李严死后,九泉之下如何面对信任他的刘备?


原创码字着实不易,你的关注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欢迎跟我一起读诗书,学历史。点个赞,就像是跟我击个掌。


鱼包同学


李严,自方正,后来改名为李平.

刘备选诸葛亮和李严这两个人托孤,主要是为了平衡刘备自己的荆州集团和益州刘璋旧部集团的利益.

诸葛亮的能力大家有目共睹,李严作为益州旧势力的代表,既然被托孤,一定也是能臣.

李严在军事和行政上都有不错的表现,让刘备很欣赏:

  • 马秦,高胜召集数万人起兵造反,李严来不及向汉中的刘备报告,直接当机立断,率领自己的部队五千余人前去镇压,用疑兵之计一举平定了叛乱,斩杀了马秦高胜.


  • 在李严任太守时,凿隧道,修公路,建水利,大兴土木.他的水利工程直到南宋时期都还在使用.

可见李严确实是个能臣,但是最终被诸葛亮贬为庶民,最终郁郁寡欢,忧郁而终.主要原因还是李严自己权力心膨胀,不停的在挑衅诸葛亮,逼得诸葛亮不得已冒着"排除异己"的骂名废了李严.

  • 李严在被托孤后,私欲过重,换车换房,重建办公大楼,事事讲排场,比阔气,还不让别人说,谁说就把谁调走,弄得人心涣散.

  • 诸葛亮伐魏,想要把李严调动到汉中来镇守,李严推脱不去,并跟诸葛亮提出要开府,划出五个郡来让他来独立管理.

  • 李严的要求没有被诸葛亮同意后,他又提出要诸葛亮加九锡,在古时候九锡时皇帝赐给有功之臣的最高礼遇,位于天子之侧,百官之上,一般受过九锡的人都篡权了,李严不合时宜的提出让诸葛亮加九锡,也是他在公报私仇,小心眼的表现.


  • 还有最被大家熟知的就是,诸葛亮北伐,李严把粮草断了,使诸葛亮不得不班师回朝.事后找了很多接口和理由,但都被诸葛亮一一揭穿.

如此的挑衅诸葛亮,一次次的原谅,诸葛亮能够留李严一条活路就已经是仁至义尽了.

我是唐不三不四藏,为学日益,关注我每天分享历史!


唐不三不四藏


作为与诸葛亮同时接受刘备托孤的重臣,李严是汉末南阳郡人,年轻时在郡中担任郡吏,以才能卓绝著称,后来又效力于荆州牧刘表,深受后者的器重。曹操攻取荆州后,时任秭归县令的李严逃奔蜀地,依附于益州牧刘璋,被任命为护军。刘备经略益州时,李严率军投降,被任命为裨将军。


刘备攻占成都后,进拜李严为犍为太守,并命他与诸葛亮、法正等人一起制定《蜀科》。李严治理犍为期间成绩斐然,并因大破盗贼马秦、越巂夷王高定,深得刘备的嘉奖,被晋升为辅汉将军。章武二年(222年),李严被超拔为尚书令(相当于宰相),并在刘备驾崩后,以中都护的身份与诸葛亮共同辅政,负责统管内外军事,并镇守永安。



后主刘禅即位后,李严除留任中都护外,还相继兼任光禄勋、前将军、骠骑将军、署丞相府事等职务,并被封为都乡侯、假节。此时,李严的势力达到顶峰,成为唯一可与诸葛亮抗衡的人物。然而,李严在晋升为骠骑将军的次年,便被诸葛亮扳倒,落得被罢官流放的下场。


原来,建兴九年(231年)春,诸葛亮出兵祁山,同年六月因粮草供应不济,被迫撤军。由于督运粮草的是李严,因粮草运输困难要求撤军的也是李严,但等到诸葛亮真的撤军后,李严却“倒打一耙”,声称诸葛亮在粮草充裕的情况下撤军,犯下延误战机的过错。对此,诸葛亮在后主刘禅面前戳穿李严的鬼话,导致后者被罢官流放(详情见《三国志·卷四十》)。



由此可见,李严之所以被废黜,不仅是督运粮草不力,而且还大肆诬陷诸葛亮,纯属咎由自取。但依照常理分析,李严作为一个身居高位、聪明绝顶的人物,断不会犯下如此拙劣的错误,因此这段史料的可信度基本上为零。那么,李严既然不是因为粮草问题被废,他被罢官流放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呢?综合各种零散的史料来分析,原因大约有以下三点:


其一,李严自视甚高、性情孤傲,不仅很难和他人相处,而且睚眦必报,凡与己不合者必欲除之。早在李严在南阳郡担任郡吏时,这种性格便展露无疑,以至于当地流传着一句民谣“难可狎,李鳞甲”,极言其性格之坏(“严少为郡职吏,用性深刻,苟利其身。乡里为严谚曰:‘难可狎,李鳞甲。’”见《太平御览》引《江表传》)。



在蜀汉任职后,李严的坏脾气丝毫没见改正,反而有愈发严重的趋势。担任犍为太守期间,李严因迁移郡治官邸一事与功曹杨洪发生争执,迫使后者辞职;都督江州后,李严不仅跟护军辅匡等人不相来往,而且还极力排挤牙门将王冲,逼使后者叛逃曹魏。李严的种种作为,严重影响到蜀汉政权的内部团结,如不采取措施纠正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其二,李严心术不正,并且在各大势力之间挑拨离间。据正史记载,诸葛亮以权相身份执政后,李严曾经劝说他应该向后主刘禅讨要“九锡”,并进爵称王,结果遭到诸葛亮的斥责(详情见《三国志·卷四十》注引《诸葛亮集》)。李严为何要这样做,正史当中并无记载,但自此以后,诸葛、李二人关系开始不睦。



当时的蜀汉,由三大集团组成,即荆州集团(刘备的嫡系)、东州集团(原益州牧刘璋的派系)和益州集团(蜀地本土派系)。其中,荆州集团入川最晚,因此又称“新人”,而东州集团、益州集团融合时间较长,故又称“旧人”。有很多证据表明,作为东州集团首领的李严,经常在“旧人”与“新人”之间挑拨离间、制造矛盾,其真实目的令人生疑。


其三,李严拥兵自重,并且违抗诸葛亮的命令,有分裂国家的危险。刘禅即位之初,李严按照刘备的遗命镇守永安,4年后又移镇江州,手下不仅握有重兵,而且还统领着王牌军-“白毦兵”,军事实力很强。建兴八年(230年),曹魏大司马曹真率军伐蜀,诸葛亮急调李严率军进驻汉中,结果后者却以各种借口推辞(详情见《三国志·卷四十》)。



李严非但违抗诸葛亮的命令,而且紧接着向朝廷提出申请,要求将巴、巴西、巴东等5郡从益州分离出来,另组巴州,由他本人担任州牧。要知道,蜀汉的全部疆域也就益州一地而已,而且州牧由诸葛亮兼任,如今李严提出这项建议,难免会让人怀疑他想跟诸葛亮分庭抗礼,若不采取措施制止的话,恐将导致国家分裂。


因为以上三点原因,诸葛亮将李严废黜,从而避免国家陷入内乱。李严被罢官流放后,在梓潼郡废居3年时间,原本以为诸葛亮会因为爱惜他的才能,不久后会重新起用他,所以并未有意志消沉的表现。然而当诸葛亮病逝的消息传来后,李严自知再不会有人赏识、重用他,遂心怀激愤而死,时在建兴十二年(234年)。



文史砖家



诸葛亮为什么?废掉同为蜀汉昭烈帝刘备托孤重臣李严?

蜀汉昭烈帝刘备自统蜀汉大军亲征,讨伐昔日盟友东吴,被东吴少帅陆逊火烧连营,失败退据白帝城后,并未返回蜀汉都城成都,一直驻跸白帝城,在白帝城身染重病不起。

刘备驾崩前,既历史上的“白帝城托孤”时,安排蜀汉军国身后大事时,将蜀汉军事大权交与李严,而并没有交给诸葛亮,还用说什么吗!

诸葛亮逝后,硬是将蜀汉昭烈帝刘备的皇陵,演化成武侯祠!

世人只识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谁人识得蜀汉昭烈帝皇陵!

管见哈,不喜勿喷!


z山海


李严是刘备去世后,蜀汉三大集团的东州集团代表人物,原本李严要当这个集团的代表人物,是没那么快,甚至是不太可能的。可惜,原本东州集团的代表里,许靖,射援年老去世,张松早被砍了,法正英年早逝,黄权,孟达先后反叛,最有资历和能力的,只有李严了。于是,夷陵之战后,刘备在永安宫招来李严,从郡守直升尚书令(法正就当过此职),去世时又让李严当了“副顾命大臣”,中都护,都督内外军事,这是对李严莫大的恩遇呀,刘备为什么这么做?

(夷陵之战让蜀汉人才损失惨重,其中有一大部分必定是东州集团的人马以及黄权这个代表人物)

答案其实在《三国志.黄权传》里。东州集团里,和刘备关系最好的是法正,其次黄权,再次是孟达,接下来才可能轮到李严。法正和孟达是最先迎接刘备入蜀的东州人物,黄权则是才干和谋略很得刘备赏识,刘备夺汉中,打夷陵之战,黄权都是深度参与者。夷陵之战后,黄权无奈投降了曹魏,随后就有传闻蜀汉杀了黄权一家老小,黄权却置之不理,十分自信刘备如此对待他。这不是刘备太仁义,是因为刘备自己也说自己对不住黄权,因为夷陵之战开打前,黄权劝过刘备不要打,甚至不惜要作为前锋,先和孙权打一场,为刘备做实验。可惜,黄权不是法正,刘备不听,才有了黄权后路被断之事。所以,刘备觉得对不起黄权,而且更对不起蜀汉的东州集团。因为除了黄权外,夷陵之战,刘备尽起蜀中的精锐,战败时必定损失了不少东州集团的人马,这对新归附蜀汉就损失惨重的东州集团,必须要安抚的。所以,这就是刘备启用李严,并给了顾命大臣这一殊荣的背景。但是要注意的是李严的都督内外军事,只是在江州和永安的范围,是指挥不了成都赵云的禁军和魏延的汉中集团,而且,赵云和魏延是荆州集团的军事代表人物。

(永安托孤)

但是,突然官职一路飙升的李严,当官上瘾了,激起了他的权欲之心。当然,他也知道有诸葛亮和荆州集团压着,于是千方百计变着法子给自己升官。《三国志》注引《诸葛亮集》就有李严写信给诸葛亮劝他“宜受九锡,进爵称王”的书信。这就是李严对权力野心的明证,也是李严必废的开始。因为,作为仅次诸葛亮为顾命大臣的李严,可以因诸葛亮加九锡之事让自己的地位一起“水涨船高”,诸葛亮要是去世,他也可以“依样画葫芦”,即使“加九锡”之事,被大臣诟病,那么顶在前面还是诸葛亮,李严就能进退自如了。只不过,诸葛亮无论智慧和品行,是不会这样做的,反而骂了李严一顿。



曹真三路大军攻打蜀汉时,诸葛亮要调李严兵马到汉中,李严一百个不愿意。因为,李严离开江州大本营,到了汉中要看诸葛亮的脸色了,可能地位还不如蒋琬,魏延诸人。所以,李严一会联系划五郡,让他当刺史,一会又推荐儿子李丰主管江州事务(怕失去大本营),直到暗示诸葛亮给他升官,诸葛亮上表李严为骠骑将军,他才满意。这时候,连东州集团内部人都看不下去了,比如,陈震还提醒诸葛亮小心李严《三国志.陈震传》。不过,诸葛亮因为蜀汉的大局环境,以及对东州集团的人处理上的慎重,并没有处理李严。果然,诸葛亮北伐时,李严因为粮草问题被诸葛亮弹劾罢免了。

平心而论,李严这人能力有,功劳其实也不少,也没有反叛之心。问题是,李严突然地位,官位飙升,成为仅次诸葛亮的大臣,但实际上又只能控制江州一带的政务和军务,荆州集团的人又是不可撼动的,难免心理不平衡,权力之心暴涨,所以才如此进退失据,憾失好局。其实,诸葛亮一个是因为蜀汉人才缺乏的因素,一方面也明白李严这种心理,所以尽量安抚和满足李严,特别是后面对他儿子李丰的任用,更是说明了这点,所以不能怪诸葛亮废掉李严呀。


大飞熊骑士


李严和诸葛亮都是刘备的托孤之臣,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留下镇守永安,刘禅继位又被封为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后来又被诸葛亮加封骠骑将军,署丞相府职务。李严的地位不如诸葛亮。

诸葛亮北伐时,命李严负责大军的粮草押运。李严押运粮草延误了时机,导致诸葛亮北伐不得不撤军。见了刘婵,李严推脱责任,说是诸葛亮自己撤军的。诸葛亮拆穿了李严的谎言,诸葛亮又列举了李严的多项罪证,最终贬李严为平民。

李严也有治国之才,但是自身毛病也不少。李严和其他蜀国的大臣关系不好,人缘不好。陈震曾告诉诸葛亮“李严腹中有鳞甲”,就是说李严心术不正。李严自视甚高,一些年位与他相同的官员,他都不愿与人家亲善结交。手下有个王冲,因为被李严厌恶,害怕李严降罪投降了魏国。

李严被废为平民,也是诸葛亮在玩权术。诸葛亮出征北伐,李严在蜀国后方,总是不怎么顺着诸葛亮。诸葛亮为了更好的在蜀国行事,就得废掉李严。

诸葛亮准备北伐曹魏、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时候,李严在他的背后搞小动作。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为了准备北伐,要调李严率军进驻汉中。李严接到命令以后,一再找理由推脱,就是不带兵北上。与此同时,他在扩建了江州城,并且提出要求要划出五个郡来成立巴州,自己当刺史。

后来诸葛亮北伐,再次让李严去镇守汉中,他不乐意去。于是,李严居然公开说司马懿已经准备好职位招募自己了。诸葛亮看穿李严的心思,就上表请刘婵加封李严,提升李严官职,李严才肯去汉中。


宁静影像故事


李严的被废就是他自己作出来的。李严其人,若论才能还是很不错的,他与诸葛亮、法正等人一起制定律法《蜀科》;以弱胜强击溃盗贼马秦、高胜;治理犍为时也使“吏民悦之”……但是他性情孤傲,一点也不会与人相处,在督江州时就因私人矛盾逼得下属牙门将军投降魏国,也不屑与其他与自己同等身份的官员交往,自然人缘极差。

人缘差也就算了,自从刘备死后,李严就开始消极怠工起来,在第一次伐魏时,诸葛亮本来想将李严北调镇守汉中的,但李严却百般推阻,还想重新以五郡组成一个巴州,自己当刺史,被诸葛亮拒绝了;他还别有用心地怂恿诸葛亮称王,也被诸葛给训了一顿。从这开始,李严和诸葛亮的梁子也就结下了。



那时有人向诸葛亮进言说,李严心怀不轨,应该有所防备。但诸葛亮以大局为重,尽量与李严和睦相处。在建兴八年时,魏将曹真寇边,诸葛亮调李严率军进驻汉中以备敌军来犯,李严又心生不满,派人散步留言说魏国方面已经专门设立官位要招揽他,诸葛亮一眼就看穿了他的用意,无非想借此捞点好处,便上表后主加封李严为骠骑将军,同时江州事务也委任给了李严之子李丰,李严这才爽快地北上了。


而李严最后一次作死,也是他被贬的直接原因则是在诸葛亮建兴九年的北伐中。当时诸葛亮在前线的形式很好,据蜀国方面的记载,大败了司马懿,但负责运输粮草的李严掉链子了,他先派人告诉诸葛亮粮食运输出问题了,要求诸葛亮退兵,诸葛亮南归后,他又反诬诸葛亮擅自退兵,希望摆脱运粮不利的责任。最后自然没蒙混过去,诸葛亮将他前后的文书摆在后主面前,李严就怂了。最后李严便被废为庶民,迁往梓潼郡居住。


笑谈文史


话说建兴元年,刘备在遭遇夷陵惨败后,悲愤交加之下病逝于白帝城。临终前把皇位传给后主刘禅,同时,进行了托孤。

托孤主要由三人组成。一是诸葛亮——刘备把管教刘禅和治理国家的权利托付给他。二是李严——刘备把统军的权利交给了他。三是赵云——刘备把节制诸葛亮和李严的权力交给了他。

刘备的托孤文武分治,让李严和诸葛亮互相制约,又让正直的赵云做“监事”,可谓考虑周全。

然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刘备的如意算盘还是落空了。一切都是因为诸葛亮和李严两大辅佐大臣的斗法而改变。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有旷世奇才之称,自从下山追随刘备后,不但忠心耿耿,而且立下赫赫战功,可以说是刘备建蜀的幕后推手。然而,诸葛亮有两个致命弱点,一是过于谨慎,凡事亲历亲为,最终落得累死的结局。二是过于嗜权。自从追随刘备之后,诸葛亮就把军政大权往手里抓。刘备因为信任诸葛亮也就让其任意为之。刘备临死时,也担心诸葛亮利用手中的权力篡夺他的天下,于是才会试探诸葛亮对他说,阿斗能扶持就扶持,如果实在不堪辅佐的话,你就取而代之。

刘备虽然说得很好听,但是是在试探诸葛亮的忠心,如果这时诸葛亮真敢表露出一丝的“不轨”之情,肯定要人头落地。

好在诸葛亮是个聪明人,他马上对刘备说了这样一句话,10个字:“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他以绝对会忠心辅佐少主的发誓消除了刘备对他的猜忌。即使这样,刘备还只是把教刘禅和治理国家的权利托付给他,而把兵权交了川蜀派代表李严。

李严是南阳人,年轻时在荆州任职,曹操占据荆州后,他被任命为秭归县令入川。益州牧刘璋非常赏识李严的才华,将他从基层官员一路提拔到护军的要职。

但李严并没有忠诚于柔弱无能的刘璋,当刘备入川时,他顺势率众投降了刘备,最终导致刘璋成为“阶下囚”。因为“献城之功”,李严被刘备授予犍为太守。在担任太守期间,李严展现了他卓越的治国才华和军事才能,他修订法律、整修城池、领兵平叛、兴修水利、开山筑路,在短短五年时间,把犍为郡治理成蜀中的名郡。

就这样,李严的才识得到了刘备的赏识和进一步的重用,逐渐成为蜀汉政权的“高管”。

刘备之所以重用李严为托孤大臣,除了他的才华出众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就是为了维持派系势力的平衡。

要知道蜀汉政权主要由三大派系组成。一是由谯周、法正和张松为代表的“土著豪门士族”派——益州集团。二是是由李严为首的第一批“移民”势力——东洲集团。三是以刘备、诸葛亮为首的第二批“移民”势力——荆州集团。

为了统治稳固,荆州集团的基本策略是,对益州集团打压,对东洲集团拉拢。李严这个东洲集团的主心骨,自然成为刘备的拉拢的对象。

因此,刘备临终前才会任命李严与诸葛亮一起出任文武辅政大臣。

然而,李严再次做出“恩将仇报”的事,他竟然和诸葛亮出现了严重的摩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政治主张不和。

特别是在北伐上,诸葛亮主战,而李严却坚决反对。由于两个人在北伐等重大政治立场上的分歧,导致两人关系紧张。

二是脾气性格不和。

李严自视甚高,同级的辅匡护军将军,地位相等,岁差不多,李严也不去主动与他来往。虽是蜀国早期支柱之一,并且深入刘备喜爱。但一朝天子,一朝臣,刘禅继位后,很不喜欢李严。刘禅只信任“恩师”诸葛亮,把权力都交给他手上。

眼看大权旁落,李严竟然以任性的方式与诸葛亮对立。建兴四年,他拒绝诸葛亮要求他镇守汉中的部署,并企图分割五州为巴郡,自己裂土而治。建兴八年,以司马懿招降为要挟,换取他与儿子的升迁,才同意率兵出汉中,配合诸葛亮的军事行动。

建兴九年,李严做出了一个作死的举动,负责粮草督办的他,突然给诸葛亮去信,声称遇到大雨交通阻断,粮草无法运达,请求罢兵。诸葛亮在粮草断绝的情况下,迫不得已半途而废。没想到,李严一见到诸葛亮,装作大吃一惊的样子说:“我已经给你准备好了粮草,你怎么撤军了?”

为了掩盖自己筹备粮草不力的事实,他又上疏刘禅,声称撤军是诱敌深入之计。如此小儿科的把戏,诸葛亮自然一眼识破。他忍无可忍之下,开始亮剑了,上表刘禅,将李严贬为庶民,流放梓潼。

李严被废为庶人后,诸葛亮并没有一棒子把他打死,而是任命李严的儿子李丰接替李严,让他督办北伐粮草筹备。

诸葛亮的宽宏大量让李严很是震惊,成为一介布衣的他也开始反醒自我,最弹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知和任性。为此,他决定改过自新,一心等待诸葛亮宽释而重新起用他。

然而,他等啊等,没有等来释免令,却等来了噩耗讯——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北伐时,病逝五丈原。听闻噩耗,李严忧愤交加,他尽管恨诸葛亮,但也对诸葛亮充满渴望,希望正直的诸葛亮能洗白他的罪刑,重新起用他。然而,诸葛亮一死,他知道希望彻底破灭。对原本就不喜欢他的刘禅也不再抱希望了。

不久,李严在忧愤和悔恨中郁郁而终。蜀国一代传奇人物就此谢幕,留下的是壮志末酬的遗憾。

而整个过程,另一位托孤大臣赵云三缄其口,显然是无能为力,也无可奈何,毕竟这是诸葛亮和李严之间的争斗,只要不是危及后主刘禅个人和江山的事,他又怎么愿赴这趟浑水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