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和諸葛亮一起的託孤大臣李嚴為何被廢為庶民?

合浦仔林哥


《從妥協到迴歸,李嚴為何被廢》

公元212年,劉備進攻成都,遇到困難,因為李嚴的投降,最後才取得勝利。因此這件事,李嚴得到劉備信任。但是這並不是李嚴成為託孤大臣的必要原因之一,其實他成輔政大臣,最主要的原因是代表了他身後的劉璋舊勢力。

劉備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和劉璋舊勢力達成妥協,鞏固自己的統治。於是對李嚴另眼相看。在他死前一年,任命李嚴為尚書令,死時,又讓李嚴受遺詔,輔佐少主劉禪。

可以這樣說李嚴受封託孤大臣,最主要的原因是政治妥協。

因為從他的具體工作,我們可以看出他後來一直是邊疆大將,從古到今,沒一個輔臣是在中央外的。這一點就知道,他對劉禪的影響微乎其微,空有託孤之虛名,無託孤之實。


那麼李嚴為何被廢了?原因其實很簡單,爭權奪勢,三心二意。

因為劉備去世,諸葛亮,獨攬朝中大權,李嚴就非常不服氣。 從他駐守永安起就發生幾件很不尋常的事。

第一件,益州從事常房,巡視南中,巡視途中不宣傳諸葛亮教令,反而用都護李嚴書信去曉諭益州郡各大姓家族。(此為爭權)

第二件,李嚴好友孟達投魏後,為魏文帝曹丕倚重,而李嚴孟達經常有書信往來。李嚴本身人品就不好,劉表、劉璋、劉備都是他主公可謂,朝秦暮楚,他率軍鎮守永安,是蜀國的東大門,如果他像孟達一樣投魏,蜀國有滅頂之災。(這是三心二意)


因為這些事,諸葛亮非常重視。

因此,在公元226年,李嚴被諸葛亮調往江州,從東大門換到靠近中央的地區。也是為蜀國安全考慮。

可是,正因此,他多年來對中央政權和諸葛亮的不滿開始發洩出來。具體事如下。

第一,在江州修築大城,修建蒼龍門和白虎門,並計劃在城西十里鑿通後山,匯通兩江,建設一個新城,作為他勢力控制據點。(這是妄圖做軍閥)

第二,他上書求官,要求把五郡之地劃給他建立巴州,由他擔任巴州刺史,還希望中央政府允許他開府治事。(這是爭奪地方領導權)


當時在蜀國,只有丞相諸葛亮有資格開府議事。他提的要求可謂僭越。

以上發生總總,讓諸葛亮感覺,如不把李嚴除掉,遲早有一天,他會獨立,還會反咬一口。事實也確實如此,當李嚴手握重兵後,就開始違抗中央,排斥中央命令。

這時江州儼然已成獨立政治軍事中心,同蜀國的權利中樞成都分庭抗禮。

諸葛亮與李嚴關係也成了當初西周周公主陝東、召公主陝西,二公分陝而治的勢態。這在諸葛亮看來,絕對不允許。於是在做了周密部署後,政治鬥爭開始啦。

公元230年,他上表晉升江州都督李嚴為驃騎將軍,並命令他帶領軍隊兩萬人前往漢中。(調離根據地)

並任命李嚴兒子李豐繼任江州都督,辦理善後事宜。(安其心)

李嚴沒有任何藉口,也沒理由推辭。因為江州還在他家手裡。按照皇帝的命令到達漢中後,諸葛亮就命令他留駐漢中,署漢中留府事。 (這是前奏)


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命李嚴供應軍需物資。開始清算啦,有人告李嚴施展欺上瞞下、弄虛作假,企圖誣陷諸葛亮。

可惜李嚴行事不密,“罪行”被揭露,諸葛亮“當機立斷”,聯合官員一起上表劉禪,將李嚴削職為民,流放外地。

老於世故、才能出眾的李嚴會犯這樣愚蠢的錯誤,簡直是扯淡。 (只能說智商不夠啊)

接著,諸葛亮奪去了江州都督李豐兵權,重新任命江州最高指揮官,江州這個戰略要地回到了蜀國掌握之中。李嚴也就被一擼到底,永不翻身,直到去世。


阿斗不傻


          在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後,諸葛亮陪同劉禪返回成都,輔佐劉禪登基繼位,李嚴則留守永安駐防。

           223年,劉禪在成都正式稱帝,時年十七歲,改元建興並大赦天下。封諸葛亮為武鄉侯,李嚴為都鄉侯。諸葛亮開府理事併兼領益州牧,掌握著蜀漢的政權;李嚴升任前將軍,之後又晉升為驃騎將軍,實際掌握著蜀漢的軍權。

         《後漢書·百官志》記載,驃騎將軍僅次於丞相和大將軍,而當時蜀漢沒有設立大將軍。所以,基本上依照劉備臨終前的構想,完成了權力的分配。諸葛亮掌政,任總經理;李嚴掌軍,任常務副總經理。兩人分別代表兩派,相互制約,由劉禪居中平衡,維持蜀漢的穩定。

          可惜!劉老闆過高的估計了這三個人的能力。首先,高估了自己的兒子劉禪,這點也怪劉備本人,之前沒有鍛鍊劉禪的政務和軍務能力,使他難以及時有效的收攏權力和制衡雙方。其次,高估了李嚴的能力,李嚴作為益州派的老大,但卻沒有足夠的統領和約束力,使得益州派日益鬆散,沒有起到制衡荊州派的作用。最後,高估了諸葛亮的自律能力,大權獨攬的他缺乏包容性,出現排斥異己的現象。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記載:“建興元年,吳王孫權與蜀和親使聘,是歲通好”。

          也就是說,吳蜀兩國很快就恢復了同盟關係。所以此時,常務副總經理李嚴繼續“留鎮永安”,似乎已經沒有多大的意義了。李嚴本人就是這麼想的,可諸葛總卻不這麼認為,所以,李副總只能繼續遙望成都,要說心裡沒氣,那是假的。

       《三國志·李嚴傳》記載:“嚴上書,亮宜受九錫,進爵稱王”。

          李嚴開始反擊,而且招兒還有點狠毒,你諸葛亮不是大權在握嗎?好,我索性提請皇帝賜你九錫,封你為王,直接把你架到火上烤,當年曹操不就是這麼玩兒的麼。果然,“亮大為恐慌”,只能一次次的公開表明自己忠於漢室的人臣態度。

         諸葛亮不僅僅是一個政治家,同時還是一個軍事家,自然知道政治和軍事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自己雖然在朝,牢牢把持著政權,但李嚴卻在外,手中攥著軍權。而且,這個常務副總對自己已經是虎視眈眈了,必須及早下手。

     《華陽國志》記載,劉備敗退永安以後,漢嘉太守黃元就宣佈造反。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後主即位,南中諸郡,並皆叛亂”。

         這些,無疑給諸葛亮提供了機會,一個奪回軍權的機會。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建興三年,諸葛亮率軍南征”。

         注意!這可是諸葛亮一生中第一次作為一方統帥而出戰沙場,再也不是原來的軍師了。其實,這次平亂壓根不需要諸葛總這種大鱷親自出馬的,隨便一大將都能輕鬆搞定。

        但是,諸葛總非常堅持,必須要親自統兵,說這是關係蜀漢安危的頭等大事,還說什麼“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經過一年的南征,諸葛總不僅鍛鍊了隊伍,而且安插了人員,順手還把軍權牢牢抓在了手裡。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六年春,亮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 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親率諸軍攻祁山,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應亮”。

         建興九年,諸葛亮再次北伐,令李嚴督運糧草,但因其辦事不力而致使諸葛亮被迫撤回。李嚴為了逃避責任,謊言誣陷諸葛亮,被揭發其無恥行徑後才低頭認罪,最終被罷免常務副總之職並流放梓潼。

         事實上,個人認為李嚴並不是大奸之輩,他只是在與諸葛亮的職場鬥爭中落得下風,沒有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政治抱負而已。

         公元234年,諸葛亮命喪五丈原,作為政敵的李嚴,不但沒有絲毫高興反而非常悲痛,因為他們只是政見不同而已,但卻都是為了蜀漢。





文史不假


看完我的回答大約需要3-4分鐘,希望您覺得值得,謝謝。

李嚴,從縣長到國家元勳的火箭晉升道路

李嚴是南陽人,在鄉里就以才幹出眾而聞名,當時的荊州牧劉表讓他到南陽郡治下的各縣任職。諸葛亮這個時候也在南陽待業,兩人應該互相聞名。

曹操南下荊州之時,給與李嚴的選擇有:跟隨曹操,東入孫吳,賭注劉備,在這我們都能想到的三個選項中,李嚴幾乎是毫不猶豫的選擇了第四個,那就是西入益州,投奔劉璋。

從荊州到益州,李嚴放棄了自己的鄉土名望,一切都需要重新開始,但好在李嚴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很快他憑藉自己的才幹,又收到劉璋的賞識,成為益州的成都縣令。

劉備入蜀後,李嚴又很具政治敏感的選擇直接投降,成為蜀漢重鎮犍為的太守。李嚴在犍為的治理是聲名遠播的,鑿通天社山,修築沿江大道,大興土木,把郡城整修一新,以致“吏民悅之”,“觀樓壯麗,為一州勝宇”。從此,李嚴成為蜀漢政壇一顆急速上升的新星。

除了地方政績突出,李嚴也參與了國家法律典章的制定,由於劉備入川之前,益州的法紀鬆弛,德政不舉,威刑不肅,於是蜀漢朝廷成立了國家法律制定專家工作組,專家組共計五人,全是蜀漢的大腕,依次是,諸葛亮、法正、伊籍、劉巴、李嚴,這部法律叫做《蜀科》,這個事件標誌著李嚴得到蜀漢中央的認可,開始強勢進入蜀漢朝廷的行政核心。

章武二年,也就是222年,劉備夷陵失敗,緊急徵召李嚴進永安宮,任命他為尚書令。隔年,劉備病重託孤,以李嚴為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留下鎮守永安,同年,被封為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勳。李嚴成為蜀漢的重要支柱,地位和諸葛亮相同。

情商低到如同老鼠過街也是沒誰了

上面說的是李嚴天使的一面,但是李嚴的另一面如同魔鬼,那就是他的情商之低,竟然在政壇處處樹敵,甚至到了和同僚有你沒我的地步。

在犍為太守任上,李嚴表現突出,上文已經提到,但是另一方面,李嚴性情孤傲,難以與人相處,在任期間大蓋房舍滿足一己之私,曾因遷移郡治官邸一事與持反對態度的郡功曹楊洪爭執,楊洪一氣之下主動辭職引退。

這個事如果解釋為一個巴掌拍不響的話,那麼我們再看另一個事件,李嚴都督江州後,又與屬下牙門將王衝發生摩擦,王衝自知為李嚴所疾恨,懼怕因此被誣陷罪名而叛逃降魏。守備江州,也就是守護益州的東大門,李嚴竟然逼走了同僚,這就實在是說不過去了。

緊接著,李嚴越鬧越大,在諸葛亮準備北伐的前期,諸葛亮想要調李嚴來鎮守漢中,李嚴卻百般推脫不算,還卻要求劃分五個郡作為巴州,讓他擔任巴州刺史,這無異於分裂國家,讓他獨霸一方,諸葛亮當然不可能答應。

230年,曹魏大司馬曹真準備三路進逼漢川,為了加強漢中防務,諸葛亮要求李嚴率二萬人趕赴漢中阻擊敵軍。國家危難的時刻,李嚴竟然跟諸葛亮使性子,鬧脾氣,討價還價,要求朝廷升任自己的官職。

李嚴,讓諸葛亮和蜀漢朝廷無法容忍的事件

接下來的重要事件,諸葛亮就無法再忍讓了,231年,諸葛亮出兵祁山,李平負責督運糧草。

夏秋之季,正逢陰雨連綿,糧草運輸供應不上,李嚴派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傳話給諸葛亮,讓他撤軍,諸葛亮得到信後答應退兵。

李嚴聽說軍隊已撤退,於是又故作驚訝,說:“軍糧充裕,怎麼又退軍呢!”用意在於解脫自己督辦糧草不力的責任,顯出諸葛亮延誤戰機的錯誤。他又上奏後主,說“軍隊偽裝撤退,其實是用來引誘敵人好與其決戰”。

諸葛亮便將李嚴的前後書疏原本手跡遞上去,李嚴的錯誤和矛盾一下子暴露無遺。李嚴辭窮理屈,只得叩頭認罪。

這次事件,讓整個蜀漢朝廷都恨的咬牙切齒,對於諸葛亮來說,鬧彆扭,使性子都可以忍,但是國家戰略不容破壞,北伐大計不容有失,於是諸葛亮上了一封請辭懇切的彈劾書,最終,李嚴被廢為民,流放梓潼郡。

李嚴到底為什麼不能成為左右國家命運的掌舵人?

一個國家的領頭人如果只是需要能力的話,李嚴是沒有問題的,可是僅僅談能力還遠遠不夠,更需要在國家危亡時刻勇於承擔責任,敢於付出和犧牲,這就是李嚴和諸葛亮的區別,為什麼歷史記住了諸葛亮?為什麼李嚴逐步淡出歷史舞臺?原因在此。

不知李嚴死後,九泉之下如何面對信任他的劉備?


原創碼字著實不易,你的關注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

歡迎跟我一起讀詩書,學歷史。點個贊,就像是跟我擊個掌。


魚包同學


李嚴,自方正,後來改名為李平.

劉備選諸葛亮和李嚴這兩個人託孤,主要是為了平衡劉備自己的荊州集團和益州劉璋舊部集團的利益.

諸葛亮的能力大家有目共睹,李嚴作為益州舊勢力的代表,既然被託孤,一定也是能臣.

李嚴在軍事和行政上都有不錯的表現,讓劉備很欣賞:

  • 馬秦,高勝召集數萬人起兵造反,李嚴來不及向漢中的劉備報告,直接當機立斷,率領自己的部隊五千餘人前去鎮壓,用疑兵之計一舉平定了叛亂,斬殺了馬秦高勝.


  • 在李嚴任太守時,鑿隧道,修公路,建水利,大興土木.他的水利工程直到南宋時期都還在使用.

可見李嚴確實是個能臣,但是最終被諸葛亮貶為庶民,最終鬱鬱寡歡,憂鬱而終.主要原因還是李嚴自己權力心膨脹,不停的在挑釁諸葛亮,逼得諸葛亮不得已冒著"排除異己"的罵名廢了李嚴.

  • 李嚴在被託孤後,私慾過重,換車換房,重建辦公大樓,事事講排場,比闊氣,還不讓別人說,誰說就把誰調走,弄得人心渙散.

  • 諸葛亮伐魏,想要把李嚴調動到漢中來鎮守,李嚴推脫不去,並跟諸葛亮提出要開府,劃出五個郡來讓他來獨立管理.

  • 李嚴的要求沒有被諸葛亮同意後,他又提出要諸葛亮加九錫,在古時候九錫時皇帝賜給有功之臣的最高禮遇,位於天子之側,百官之上,一般受過九錫的人都篡權了,李嚴不合時宜的提出讓諸葛亮加九錫,也是他在公報私仇,小心眼的表現.


  • 還有最被大家熟知的就是,諸葛亮北伐,李嚴把糧草斷了,使諸葛亮不得不班師回朝.事後找了很多接口和理由,但都被諸葛亮一一揭穿.

如此的挑釁諸葛亮,一次次的原諒,諸葛亮能夠留李嚴一條活路就已經是仁至義盡了.

我是唐不三不四藏,為學日益,關注我每天分享歷史!


唐不三不四藏


作為與諸葛亮同時接受劉備託孤的重臣,李嚴是漢末南陽郡人,年輕時在郡中擔任郡吏,以才能卓絕著稱,後來又效力於荊州牧劉表,深受後者的器重。曹操攻取荊州後,時任秭歸縣令的李嚴逃奔蜀地,依附於益州牧劉璋,被任命為護軍。劉備經略益州時,李嚴率軍投降,被任命為裨將軍。


劉備攻佔成都後,進拜李嚴為犍為太守,並命他與諸葛亮、法正等人一起制定《蜀科》。李嚴治理犍為期間成績斐然,並因大破盜賊馬秦、越巂夷王高定,深得劉備的嘉獎,被晉升為輔漢將軍。章武二年(222年),李嚴被超拔為尚書令(相當於宰相),並在劉備駕崩後,以中都護的身份與諸葛亮共同輔政,負責統管內外軍事,並鎮守永安。



後主劉禪即位後,李嚴除留任中都護外,還相繼兼任光祿勳、前將軍、驃騎將軍、署丞相府事等職務,並被封為都鄉侯、假節。此時,李嚴的勢力達到頂峰,成為唯一可與諸葛亮抗衡的人物。然而,李嚴在晉升為驃騎將軍的次年,便被諸葛亮扳倒,落得被罷官流放的下場。


原來,建興九年(231年)春,諸葛亮出兵祁山,同年六月因糧草供應不濟,被迫撤軍。由於督運糧草的是李嚴,因糧草運輸困難要求撤軍的也是李嚴,但等到諸葛亮真的撤軍後,李嚴卻“倒打一耙”,聲稱諸葛亮在糧草充裕的情況下撤軍,犯下延誤戰機的過錯。對此,諸葛亮在後主劉禪面前戳穿李嚴的鬼話,導致後者被罷官流放(詳情見《三國志·卷四十》)。



由此可見,李嚴之所以被廢黜,不僅是督運糧草不力,而且還大肆誣陷諸葛亮,純屬咎由自取。但依照常理分析,李嚴作為一個身居高位、聰明絕頂的人物,斷不會犯下如此拙劣的錯誤,因此這段史料的可信度基本上為零。那麼,李嚴既然不是因為糧草問題被廢,他被罷官流放的真實原因是什麼呢?綜合各種零散的史料來分析,原因大約有以下三點:


其一,李嚴自視甚高、性情孤傲,不僅很難和他人相處,而且睚眥必報,凡與己不合者必欲除之。早在李嚴在南陽郡擔任郡吏時,這種性格便展露無疑,以至於當地流傳著一句民謠“難可狎,李鱗甲”,極言其性格之壞(“嚴少為郡職吏,用性深刻,苟利其身。鄉里為嚴諺曰:‘難可狎,李鱗甲。’”見《太平御覽》引《江表傳》)。



在蜀漢任職後,李嚴的壞脾氣絲毫沒見改正,反而有愈發嚴重的趨勢。擔任犍為太守期間,李嚴因遷移郡治官邸一事與功曹楊洪發生爭執,迫使後者辭職;都督江州後,李嚴不僅跟護軍輔匡等人不相來往,而且還極力排擠牙門將王衝,逼使後者叛逃曹魏。李嚴的種種作為,嚴重影響到蜀漢政權的內部團結,如不採取措施糾正的話,後果不堪設想。


其二,李嚴心術不正,並且在各大勢力之間挑撥離間。據正史記載,諸葛亮以權相身份執政後,李嚴曾經勸說他應該向後主劉禪討要“九錫”,並進爵稱王,結果遭到諸葛亮的斥責(詳情見《三國志·卷四十》注引《諸葛亮集》)。李嚴為何要這樣做,正史當中並無記載,但自此以後,諸葛、李二人關係開始不睦。



當時的蜀漢,由三大集團組成,即荊州集團(劉備的嫡系)、東州集團(原益州牧劉璋的派系)和益州集團(蜀地本土派系)。其中,荊州集團入川最晚,因此又稱“新人”,而東州集團、益州集團融合時間較長,故又稱“舊人”。有很多證據表明,作為東州集團首領的李嚴,經常在“舊人”與“新人”之間挑撥離間、製造矛盾,其真實目的令人生疑。


其三,李嚴擁兵自重,並且違抗諸葛亮的命令,有分裂國家的危險。劉禪即位之初,李嚴按照劉備的遺命鎮守永安,4年後又移鎮江州,手下不僅握有重兵,而且還統領著王牌軍-“白毦兵”,軍事實力很強。建興八年(230年),曹魏大司馬曹真率軍伐蜀,諸葛亮急調李嚴率軍進駐漢中,結果後者卻以各種藉口推辭(詳情見《三國志·卷四十》)。



李嚴非但違抗諸葛亮的命令,而且緊接著向朝廷提出申請,要求將巴、巴西、巴東等5郡從益州分離出來,另組巴州,由他本人擔任州牧。要知道,蜀漢的全部疆域也就益州一地而已,而且州牧由諸葛亮兼任,如今李嚴提出這項建議,難免會讓人懷疑他想跟諸葛亮分庭抗禮,若不採取措施制止的話,恐將導致國家分裂。


因為以上三點原因,諸葛亮將李嚴廢黜,從而避免國家陷入內亂。李嚴被罷官流放後,在梓潼郡廢居3年時間,原本以為諸葛亮會因為愛惜他的才能,不久後會重新起用他,所以並未有意志消沉的表現。然而當諸葛亮病逝的消息傳來後,李嚴自知再不會有人賞識、重用他,遂心懷激憤而死,時在建興十二年(234年)。



文史磚家



諸葛亮為什麼?廢掉同為蜀漢昭烈帝劉備託孤重臣李嚴?

蜀漢昭烈帝劉備自統蜀漢大軍親征,討伐昔日盟友東吳,被東吳少帥陸遜火燒連營,失敗退據白帝城後,並未返回蜀漢都城成都,一直駐蹕白帝城,在白帝城身染重病不起。

劉備駕崩前,既歷史上的“白帝城託孤”時,安排蜀漢軍國身後大事時,將蜀漢軍事大權交與李嚴,而並沒有交給諸葛亮,還用說什麼嗎!

諸葛亮逝後,硬是將蜀漢昭烈帝劉備的皇陵,演化成武侯祠!

世人只識蜀漢丞相諸葛武侯祠,誰人識得蜀漢昭烈帝皇陵!

管見哈,不喜勿噴!


z山海


李嚴是劉備去世後,蜀漢三大集團的東州集團代表人物,原本李嚴要當這個集團的代表人物,是沒那麼快,甚至是不太可能的。可惜,原本東州集團的代表裡,許靖,射援年老去世,張松早被砍了,法正英年早逝,黃權,孟達先後反叛,最有資歷和能力的,只有李嚴了。於是,夷陵之戰後,劉備在永安宮招來李嚴,從郡守直升尚書令(法正就當過此職),去世時又讓李嚴當了“副顧命大臣”,中都護,都督內外軍事,這是對李嚴莫大的恩遇呀,劉備為什麼這麼做?

(夷陵之戰讓蜀漢人才損失慘重,其中有一大部分必定是東州集團的人馬以及黃權這個代表人物)

答案其實在《三國志.黃權傳》裡。東州集團裡,和劉備關係最好的是法正,其次黃權,再次是孟達,接下來才可能輪到李嚴。法正和孟達是最先迎接劉備入蜀的東州人物,黃權則是才幹和謀略很得劉備賞識,劉備奪漢中,打夷陵之戰,黃權都是深度參與者。夷陵之戰後,黃權無奈投降了曹魏,隨後就有傳聞蜀漢殺了黃權一家老小,黃權卻置之不理,十分自信劉備如此對待他。這不是劉備太仁義,是因為劉備自己也說自己對不住黃權,因為夷陵之戰開打前,黃權勸過劉備不要打,甚至不惜要作為前鋒,先和孫權打一場,為劉備做實驗。可惜,黃權不是法正,劉備不聽,才有了黃權後路被斷之事。所以,劉備覺得對不起黃權,而且更對不起蜀漢的東州集團。因為除了黃權外,夷陵之戰,劉備盡起蜀中的精銳,戰敗時必定損失了不少東州集團的人馬,這對新歸附蜀漢就損失慘重的東州集團,必須要安撫的。所以,這就是劉備啟用李嚴,並給了顧命大臣這一殊榮的背景。但是要注意的是李嚴的都督內外軍事,只是在江州和永安的範圍,是指揮不了成都趙雲的禁軍和魏延的漢中集團,而且,趙雲和魏延是荊州集團的軍事代表人物。

(永安託孤)

但是,突然官職一路飆升的李嚴,當官上癮了,激起了他的權欲之心。當然,他也知道有諸葛亮和荊州集團壓著,於是千方百計變著法子給自己升官。《三國志》注引《諸葛亮集》就有李嚴寫信給諸葛亮勸他“宜受九錫,進爵稱王”的書信。這就是李嚴對權力野心的明證,也是李嚴必廢的開始。因為,作為僅次諸葛亮為顧命大臣的李嚴,可以因諸葛亮加九錫之事讓自己的地位一起“水漲船高”,諸葛亮要是去世,他也可以“依樣畫葫蘆”,即使“加九錫”之事,被大臣詬病,那麼頂在前面還是諸葛亮,李嚴就能進退自如了。只不過,諸葛亮無論智慧和品行,是不會這樣做的,反而罵了李嚴一頓。



曹真三路大軍攻打蜀漢時,諸葛亮要調李嚴兵馬到漢中,李嚴一百個不願意。因為,李嚴離開江州大本營,到了漢中要看諸葛亮的臉色了,可能地位還不如蔣琬,魏延諸人。所以,李嚴一會聯繫劃五郡,讓他當刺史,一會又推薦兒子李豐主管江州事務(怕失去大本營),直到暗示諸葛亮給他升官,諸葛亮上表李嚴為驃騎將軍,他才滿意。這時候,連東州集團內部人都看不下去了,比如,陳震還提醒諸葛亮小心李嚴《三國志.陳震傳》。不過,諸葛亮因為蜀漢的大局環境,以及對東州集團的人處理上的慎重,並沒有處理李嚴。果然,諸葛亮北伐時,李嚴因為糧草問題被諸葛亮彈劾罷免了。

平心而論,李嚴這人能力有,功勞其實也不少,也沒有反叛之心。問題是,李嚴突然地位,官位飆升,成為僅次諸葛亮的大臣,但實際上又只能控制江州一帶的政務和軍務,荊州集團的人又是不可撼動的,難免心理不平衡,權力之心暴漲,所以才如此進退失據,憾失好局。其實,諸葛亮一個是因為蜀漢人才缺乏的因素,一方面也明白李嚴這種心理,所以儘量安撫和滿足李嚴,特別是後面對他兒子李豐的任用,更是說明了這點,所以不能怪諸葛亮廢掉李嚴呀。


大飛熊騎士


李嚴和諸葛亮都是劉備的託孤之臣,李嚴為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留下鎮守永安,劉禪繼位又被封為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勳,後來又被諸葛亮加封驃騎將軍,署丞相府職務。李嚴的地位不如諸葛亮。

諸葛亮北伐時,命李嚴負責大軍的糧草押運。李嚴押運糧草延誤了時機,導致諸葛亮北伐不得不撤軍。見了劉嬋,李嚴推脫責任,說是諸葛亮自己撤軍的。諸葛亮拆穿了李嚴的謊言,諸葛亮又列舉了李嚴的多項罪證,最終貶李嚴為平民。

李嚴也有治國之才,但是自身毛病也不少。李嚴和其他蜀國的大臣關係不好,人緣不好。陳震曾告訴諸葛亮“李嚴腹中有鱗甲”,就是說李嚴心術不正。李嚴自視甚高,一些年位與他相同的官員,他都不願與人家親善結交。手下有個王衝,因為被李嚴厭惡,害怕李嚴降罪投降了魏國。

李嚴被廢為平民,也是諸葛亮在玩權術。諸葛亮出征北伐,李嚴在蜀國後方,總是不怎麼順著諸葛亮。諸葛亮為了更好的在蜀國行事,就得廢掉李嚴。

諸葛亮準備北伐曹魏、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的時候,李嚴在他的背後搞小動作。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為了準備北伐,要調李嚴率軍進駐漢中。李嚴接到命令以後,一再找理由推脫,就是不帶兵北上。與此同時,他在擴建了江州城,並且提出要求要劃出五個郡來成立巴州,自己當刺史。

後來諸葛亮北伐,再次讓李嚴去鎮守漢中,他不樂意去。於是,李嚴居然公開說司馬懿已經準備好職位招募自己了。諸葛亮看穿李嚴的心思,就上表請劉嬋加封李嚴,提升李嚴官職,李嚴才肯去漢中。


寧靜影像故事


李嚴的被廢就是他自己作出來的。李嚴其人,若論才能還是很不錯的,他與諸葛亮、法正等人一起制定律法《蜀科》;以弱勝強擊潰盜賊馬秦、高勝;治理犍為時也使“吏民悅之”……但是他性情孤傲,一點也不會與人相處,在督江州時就因私人矛盾逼得下屬牙門將軍投降魏國,也不屑與其他與自己同等身份的官員交往,自然人緣極差。

人緣差也就算了,自從劉備死後,李嚴就開始消極怠工起來,在第一次伐魏時,諸葛亮本來想將李嚴北調鎮守漢中的,但李嚴卻百般推阻,還想重新以五郡組成一個巴州,自己當刺史,被諸葛亮拒絕了;他還別有用心地慫恿諸葛亮稱王,也被諸葛給訓了一頓。從這開始,李嚴和諸葛亮的樑子也就結下了。



那時有人向諸葛亮進言說,李嚴心懷不軌,應該有所防備。但諸葛亮以大局為重,儘量與李嚴和睦相處。在建興八年時,魏將曹真寇邊,諸葛亮調李嚴率軍進駐漢中以備敵軍來犯,李嚴又心生不滿,派人散步留言說魏國方面已經專門設立官位要招攬他,諸葛亮一眼就看穿了他的用意,無非想借此撈點好處,便上表後主加封李嚴為驃騎將軍,同時江州事務也委任給了李嚴之子李豐,李嚴這才爽快地北上了。


而李嚴最後一次作死,也是他被貶的直接原因則是在諸葛亮建興九年的北伐中。當時諸葛亮在前線的形式很好,據蜀國方面的記載,大敗了司馬懿,但負責運輸糧草的李嚴掉鏈子了,他先派人告訴諸葛亮糧食運輸出問題了,要求諸葛亮退兵,諸葛亮南歸後,他又反誣諸葛亮擅自退兵,希望擺脫運糧不利的責任。最後自然沒矇混過去,諸葛亮將他前後的文書擺在後主面前,李嚴就慫了。最後李嚴便被廢為庶民,遷往梓潼郡居住。


笑談文史


話說建興元年,劉備在遭遇夷陵慘敗後,悲憤交加之下病逝於白帝城。臨終前把皇位傳給後主劉禪,同時,進行了託孤。

託孤主要由三人組成。一是諸葛亮——劉備把管教劉禪和治理國家的權利托付給他。二是李嚴——劉備把統軍的權利交給了他。三是趙雲——劉備把節制諸葛亮和李嚴的權力交給了他。

劉備的託孤文武分治,讓李嚴和諸葛亮互相制約,又讓正直的趙雲做“監事”,可謂考慮周全。

然而,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劉備的如意算盤還是落空了。一切都是因為諸葛亮和李嚴兩大輔佐大臣的鬥法而改變。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有曠世奇才之稱,自從下山追隨劉備後,不但忠心耿耿,而且立下赫赫戰功,可以說是劉備建蜀的幕後推手。然而,諸葛亮有兩個致命弱點,一是過於謹慎,凡事親歷親為,最終落得累死的結局。二是過於嗜權。自從追隨劉備之後,諸葛亮就把軍政大權往手裡抓。劉備因為信任諸葛亮也就讓其任意為之。劉備臨死時,也擔心諸葛亮利用手中的權力篡奪他的天下,於是才會試探諸葛亮對他說,阿斗能扶持就扶持,如果實在不堪輔佐的話,你就取而代之。

劉備雖然說得很好聽,但是是在試探諸葛亮的忠心,如果這時諸葛亮真敢表露出一絲的“不軌”之情,肯定要人頭落地。

好在諸葛亮是個聰明人,他馬上對劉備說了這樣一句話,10個字:“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他以絕對會忠心輔佐少主的發誓消除了劉備對他的猜忌。即使這樣,劉備還只是把教劉禪和治理國家的權利托付給他,而把兵權交了川蜀派代表李嚴。

李嚴是南陽人,年輕時在荊州任職,曹操佔據荊州後,他被任命為秭歸縣令入川。益州牧劉璋非常賞識李嚴的才華,將他從基層官員一路提拔到護軍的要職。

但李嚴並沒有忠誠於柔弱無能的劉璋,當劉備入川時,他順勢率眾投降了劉備,最終導致劉璋成為“階下囚”。因為“獻城之功”,李嚴被劉備授予犍為太守。在擔任太守期間,李嚴展現了他卓越的治國才華和軍事才能,他修訂法律、整修城池、領兵平叛、興修水利、開山築路,在短短五年時間,把犍為郡治理成蜀中的名郡。

就這樣,李嚴的才識得到了劉備的賞識和進一步的重用,逐漸成為蜀漢政權的“高管”。

劉備之所以重用李嚴為託孤大臣,除了他的才華出眾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就是為了維持派系勢力的平衡。

要知道蜀漢政權主要由三大派系組成。一是由譙周、法正和張松為代表的“土著豪門士族”派——益州集團。二是是由李嚴為首的第一批“移民”勢力——東洲集團。三是以劉備、諸葛亮為首的第二批“移民”勢力——荊州集團。

為了統治穩固,荊州集團的基本策略是,對益州集團打壓,對東洲集團拉攏。李嚴這個東洲集團的主心骨,自然成為劉備的拉攏的對象。

因此,劉備臨終前才會任命李嚴與諸葛亮一起出任文武輔政大臣。

然而,李嚴再次做出“恩將仇報”的事,他竟然和諸葛亮出現了嚴重的摩擦。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政治主張不和。

特別是在北伐上,諸葛亮主戰,而李嚴卻堅決反對。由於兩個人在北伐等重大政治立場上的分歧,導致兩人關係緊張。

二是脾氣性格不和。

李嚴自視甚高,同級的輔匡護軍將軍,地位相等,歲差不多,李嚴也不去主動與他來往。雖是蜀國早期支柱之一,並且深入劉備喜愛。但一朝天子,一朝臣,劉禪繼位後,很不喜歡李嚴。劉禪只信任“恩師”諸葛亮,把權力都交給他手上。

眼看大權旁落,李嚴竟然以任性的方式與諸葛亮對立。建興四年,他拒絕諸葛亮要求他鎮守漢中的部署,並企圖分割五州為巴郡,自己裂土而治。建興八年,以司馬懿招降為要挾,換取他與兒子的升遷,才同意率兵出漢中,配合諸葛亮的軍事行動。

建興九年,李嚴做出了一個作死的舉動,負責糧草督辦的他,突然給諸葛亮去信,聲稱遇到大雨交通阻斷,糧草無法運達,請求罷兵。諸葛亮在糧草斷絕的情況下,迫不得已半途而廢。沒想到,李嚴一見到諸葛亮,裝作大吃一驚的樣子說:“我已經給你準備好了糧草,你怎麼撤軍了?”

為了掩蓋自己籌備糧草不力的事實,他又上疏劉禪,聲稱撤軍是誘敵深入之計。如此小兒科的把戲,諸葛亮自然一眼識破。他忍無可忍之下,開始亮劍了,上表劉禪,將李嚴貶為庶民,流放梓潼。

李嚴被廢為庶人後,諸葛亮並沒有一棒子把他打死,而是任命李嚴的兒子李豐接替李嚴,讓他督辦北伐糧草籌備。

諸葛亮的寬宏大量讓李嚴很是震驚,成為一介布衣的他也開始反醒自我,最彈意識到了自己的無知和任性。為此,他決定改過自新,一心等待諸葛亮寬釋而重新起用他。

然而,他等啊等,沒有等來釋免令,卻等來了噩耗訊——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北伐時,病逝五丈原。聽聞噩耗,李嚴憂憤交加,他儘管恨諸葛亮,但也對諸葛亮充滿渴望,希望正直的諸葛亮能洗白他的罪刑,重新起用他。然而,諸葛亮一死,他知道希望徹底破滅。對原本就不喜歡他的劉禪也不再抱希望了。

不久,李嚴在憂憤和悔恨中鬱鬱而終。蜀國一代傳奇人物就此謝幕,留下的是壯志末酬的遺憾。

而整個過程,另一位託孤大臣趙雲三緘其口,顯然是無能為力,也無可奈何,畢竟這是諸葛亮和李嚴之間的爭鬥,只要不是危及後主劉禪個人和江山的事,他又怎麼願赴這趟渾水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