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没脑子”的机器人:写稿子这回事,60分正好!

“没脑子”的机器人:写稿子这回事,60分正好!

搞文的和编程的区别,在于码农的成绩可量化评估,而搞文的,无非是个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问题,谁能说有个正确答案呢。

突然想聊聊这个事情,是因为这几天的两则新闻。其一是南航西安员工转为“只要有前11排座位的旅客——为政府要务护航”;其二则为“黔东南州人民检察院”的游走在杭州市检察院这支优秀队伍中的感人公诉故事。

文一:鉴于政府考察团的诉求,南航诚意满满的为其预定前11排。突出的是作为一家航空机构对于顾客需求的深刻洞察之下的亲切关怀。说白了,这事不答应也没什么,答应了偷摸做了也没什么,好好兜着就行。

文二:为了构建和谐社会铲除奸佞,杭州公诉员要么吃住在公司放弃传宗接代;要么为了加班把4岁孩子置于家中,导致孩子爬山窗户坠楼身亡。一看这文可不得了,这是对以“断子绝孙”为代价奉献社会方式的大力褒奖。

两文皆有异曲同工之妙,文笔夯实言简意赅中心聚焦,捧得核心读者(领导)心花怒放。如果以考试作文论成绩,80分以上应该不成问题,搞不好还可以课堂上作为优秀文章现场演讲。

但是换一个评委,以世人常识眼光观文。看到的是在文字背后的浮夸而扭曲的价值观。是对文章背后“公仆”对脑补的奉献精神、阿谀奉承固定阶层的大加褒奖。是时过境迁后,还停留在早期公民素养培育计划期的文风。

记得还在小学时候,被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无畏精神所感动,被老太太家里断粮仍不忘施舍路人而感动。有时候想想,一个社会的成长,和一个人的成长历程其实挺相似的,在青少年的时候努力汲取养分,把具有普世价值的优秀思想囫囵吞下。然后再慢慢消化,并酝酿出全新的思维。

而如上作文的两位同学,无疑是囫囵吞下,桎梏之下少了些“八面玲珑”。以为讨好了领导,失了民心;以为传递了工作正能量,失了人性和人论价值观。单纯为了迎合某一阶层而写作,脑补完美辞藻,传递一种扭曲的思维,这才是最令人担忧的思维变态

说实话,一个思维变态的内容,还不如一个“没脑子”的机器人写稿。

正是应了那句话:60分正好,超一分都是浪费。

前几天的九寨沟地震,机器人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和自动写稿全过程,耗时25秒钟。然后将信息通过各个平台发出给数万人。文中将震情、参数、周边城镇、历史地震等情况清晰罗列,同步配图4张。

而笔者撰此文尚且花费2个多小时,还不算前期信息获取和梳理过程。在新闻传递过程中,由机器进行深度计算、学习机器逻辑编辑之后成稿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而这一种趋势之下,机器人取代传统产业工种,取代人为作业趋势似乎已经势不可挡。此文不带情绪,没有个人观点,没有悲悯情绪,如果从教学方式解读,此文也就60分。

但是在类似新闻中,由“无脑”机器人写稿,60分就好。

对比这些遭遇舆论口诛笔伐的文章,和机器人20秒客观撰文,不得不感慨科技的进步。但是,是否机器人真能取代人为作业,特别是思维性的工作——比如撰文。

笔者认为不然,至少在短期内,机器人取代的必然是流水线作业模式。比如灾情撰文,直接抓取核心信息和数据,根据后端编程的代码自动摆列成文。但是,目前也仅限为流水线作业。而更深刻的解读,对事件的认为理解,价值观判断,开脑洞的犀利点评。

这些,是机器人不能取代的。

但是更多时候,很多文字是为了让人记住,是一个人的思维的落地成文,是为了让人记住和思考。这,是缺乏情感的机器人所欠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