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乾隆为何在四十三年为其叔叔“八阿哥”胤禩平反?

yunyaling1987


一想到八阿哥,很多人想到《雍正王朝》八爷胤禩带领一群铁帽子王逼宫失败,雍正在朝堂上骂胤禩和胤禟,说“他们是猪,他们是狗,他们是阿其那,他们是塞思黑”“允禩,你这真要自绝于朕前,自绝于列祖列宗吗”。

我们在《清史稿》中可以看到相关记载:八阿哥胤禩性格沉稳又有才华,在九子夺嫡中长时间占据主导。康熙第一次废太子是,诸多阿哥,大臣上书请立胤禩为太子。康熙晚年疑心重,因此事而大怒,囚禁了八阿哥。因为此事也给了四阿哥胤禛机会。胤禛在不显山不露水的不让康熙起疑心的同时,又做出一些贡献展现才能,最后被确定为继承人。八爷党自然是不服的。


所以雍正在搞定了罗布臧丹津,年羹尧等以后,雍正慢慢剪掉了胤禩的羽翼。将其削去皇籍改名为阿其那,这个名字有人说是“猪”这样的恶语,也有说这是“令人讨厌的人”。胤禩被贬为民王,后来胤禩又被圈禁。大臣上书请求将胤禩正法,雍正没答应。后来,胤禩在宗人府的囚禁下,郁郁而终。

乾隆皇帝四十三年为八爷胤禩平反主要原因有二(据《清史稿》)。

一,八爷,九爷结党营私,都是咎由自取,但是他们没有显出明显的谋逆之举,所以予以宽恕。



二,乾隆说:“皇考晚年,意颇悔”。雍正晚年提到“削去两个弟弟胤禩,胤禟的皇籍,贬为平民,赐予阿其那,塞思黑的名字。”这件事时,有一些后悔的意向。所以乾隆也算满足父亲雍正的一个遗憾。


红雨说历史


乾隆不仅为胤禩平反,还恢复了所有遭到雍正严惩的皇叔们的爵位和宗籍,有人说,乾隆这样做是否定雍正的决策,是大不孝行为,其实乾隆这样做,和当时的政治背景有着莫大的关系。

(乾隆继位)

说起来,清朝经过康熙和雍正两朝皇帝的励精图治,到乾隆接手的时候,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再加上在交接王位的问题上,得到雍正很好的安排,因此比之前几朝皇权交接都要顺利。

乾隆在年少时与康熙有过一年的交集,可以说在他心目中,康熙是他的偶像,康熙的仁政也让他深受影响。

乾隆继位之前,由于得到雍正的保护,没有发生与前朝大臣互通往来的问题,因此在他继位后,没有可以用的心腹,只能遵雍正遗诏,任命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和张廷玉为总理事务大臣。

乾隆在几位大臣的辅佐下,对雍正的铁腕政权进行了一些反思,并整改了一些严厉的政策。

乾隆的举措立刻得到了朝野上下的拥护,据清人袁枚记载,乾隆元年,乾隆每下达一个诏令,都会受到朝臣和百姓的欢呼,甚至在民间将乾隆比作尧舜之君。

(康乾盛世)

乾隆想做一个仁政爱民的明君,也想做好爱新觉罗家的当家人。

他不光要得到民心,还要得到宗族的支持,这样他的皇权才能更加稳固。因此,他本着“亲亲睦族”的态度,为曾经被雍正圈禁的皇叔允䄉、允禵等人一一翻案,并解除圈禁,恢复了他们的爵位,部分人甚至还恢复了官职。

此举不光缓和了皇室成员为争夺储位产生的历史矛盾,还安抚了宗室人心,乾隆的皇权得到了稳固。

不过皇叔允禩和允禟两人却迟迟没有翻案。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乾隆才下谕旨恢复了允禩和允禟的原名,并入宗籍。

乾隆为何要拖这么久才为允禩和允禟翻案呢?

其实早在乾隆初年,乾隆本来想一并翻案,但是新帝继位,便不断地推翻先帝的决策,是极为不孝的行为。

(胤禩)

胤禩与胤禟当初和雍正争储时,是最为针锋相对的两个人,雍正恨他们恨到无以复加,不仅削除了他们的爵位和宗籍,还给他们改名“阿奇那”和“塞思黑”(猪和狗的意思),最后将他们永久圈禁在高墙之内。

如果乾隆在这件事上也否定了雍正的决策,那就相当于是当着天下人打雍正的脸,这事他不能做。

因此他一直在考虑怎么找一个借口既能维护雍正的颜面,又能为允禩和允禟两位皇叔翻案。

乾隆四十三年,老一辈也死得差不多了,历史伤痕也渐渐愈合。

乾隆适时地下了一道谕旨,先是说胤禩与胤禟就“心术而论”,“觊觎窥窃,诚所不免,及皇考绍登大宝,怨尤诽谤,亦情事所有”,以此肯定了雍正处理二人是正确的。

(雍正剧照)

然后又说胤禩与胤禟“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皇考晚年意颇悔之”,意思是说虽然这二人有怨尤诽谤,但没有大逆不道的行为,因此雍正到了晚年,也曾对此颇有悔意。

最后乾隆说:“朕今临御四十三年矣,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胤禩、胤禟仍复原名,收入玉牒,子孙一并叙入。”意思是说自己已经亲政四十三年,这件事情非常重大,我要是再不说,后世的人就更不敢说了,因此他为胤禩与胤禟翻了案,不光恢复了他们的名誉,还一并收入宗籍。

乾隆这样做,一方面也维护了雍正的颜面;另一方面,借口雍正晚年后悔当初对兄弟太过严厉,圆了他的心愿;最后也是显示自己“亲亲睦族”的宽大气度,为自己博个明君的好名声。

不过,凭心而论,乾隆在处理这件事上,的确是值得称赞的,毕竟在雍正及以前,宗室兄弟之间心狠手辣有之,尔虞我诈有之,唯独缺少一丝温情,乾隆这样做也是为爱新觉罗后世做出了表率。


张生全精彩历史


老实说,历史上的八阿哥其实是怪冤的。

在康熙在的时候,老爷子拼命地打压他,让他毫无出头之日;老爷子不在了,老四拼命打他,最终落了个凄惨的结局。

说真的,其实康熙也并不是怎么特别讨厌或痛恨老八,事实上,八阿哥的母亲地位很低,但康熙并没有因此而看轻他。

相反,八阿哥从小到大受到的恩宠比别的阿哥还要多,比如封贝勒爷,在同年龄段的阿哥中,八阿哥是最早的。

之所以如此,也是因为八阿哥好学、脾气好、善解人意、会做人有关吧?



也正因为如此,在太子第一次被废时,康熙令众臣推荐一个阿哥为储君,结果大学士马齐等都推了八阿哥。

然而,康熙却出尔反尔,绝不承认,因为其本意是希望众臣重新推举废太子,没想到居然是八阿哥!

由此,八阿哥悲惨的大半生,就是因为这个推举事件开始了。

论事实,这事真不能怪八阿哥,毕竟,这是民主形式,八阿哥也是民心所向啊。

康熙认为八阿哥不能继位,并不是因为他的母亲出身低,而是认为他太柔弱,会被群臣所制,这是他绝不愿意看到的。

其次,八阿哥是个妻管严,子嗣太少(只有一个),这也是康熙不同意八阿哥为储君的理由之一。

于是乎,为了防止群臣再度拥护,康熙之后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八阿哥,其目的就要让八阿哥和群臣明白——我绝不会选老八为储君,就死了这条心吧!



等到雍正继位后,其对八阿哥的影响力还是颇为忌惮的。早在康熙末年的“九王夺嫡”中,闹事对风头正劲又结党的八王党十分厌恶。

但是,其继位后,却用了个欲擒故纵的把戏,先把八阿哥和十三阿哥同时封为亲王、总理大臣,但这个意义却是两样的。

对老十三,雍正是真心信任并重用,但对老八,却是明升暗贬,处处使绊子,有意要抓他的把柄。

结果,不管八阿哥做什么,雍正总是要挑他的刺,八阿哥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最终,在雍正四年正月,八阿哥被革去王爵,开除宗籍,交宗人府囚禁于高墙之内,其福晋也被命自尽,并挫骨扬灰。

之后,八阿哥被改名为“阿其那”,同党九阿哥被改名“塞思黑”,大意是猪狗之类。



这还不解恨,最终八阿哥允禩并定罪40条、九阿哥允禟定罪28条,两人在雍正四年八月与九月相继死于非命。

从这个角度上说,雍正杀弟大体是可以成立的。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也就是近半个世纪后,乾隆发布了一道谕旨,其中说:

就“心术而论”,允禩与允禟“觊觎窥窃,诚所不免,及皇考绍登大宝,怨尤诽谤,亦情事所有”, 但“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皇考晚年意颇悔之”。

因此,“朕今临御四十三年矣,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允禩、允禟仍复原名,收入玉牒,子孙一并叙入。”

乾隆的话说得还是很中肯,“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



讲真,这么个大冤案,乾隆又离得最近、威望最高,他都不敢平反,试问后代子孙谁敢?

由此也可看出,乾隆对老爹当年骨肉相残的举措其实是颇有微词的。

最终,八阿哥、九阿哥被恢复原名,子孙也归入宗籍。

迟到的正义也是正义,虽然晚了点,但也算是为允禩和允禟恢复名誉了。


坑爹史册


雍正上位后,打压曾经的对手,将自己的兄弟整得惨不忍睹。乾隆当皇帝不到两个月,就颁布谕旨,开始给雍正的政敌平反。

胤禟与胤禩的后代又成了皇族,搬回王府,重新过上贵族的生活;胤䄉也被放了出来,还给安排工作;胤禵不仅重获自由,而且得到乾隆赏赐的公爵、府邸和钱财。等到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彻底为胤禩平反,恢复胤禩的宗室身份,并录入玉蝶。

在清朝强调以孝治天下,乾隆给胤禩等人平反,完全是与雍正对着干,那他为何还要这样做呢?

乾隆的内心深处,对雍正有着一种强烈的逆反心理,他看不上父亲带有法家风格的执政思路

乾隆从小接受的是儒家教育,崇拜的是施行“仁政”康熙。康熙是很有人情味的皇帝,不仅有政治手腕,而且为人比较宽厚。弘历第一次见康熙,就发自内心地觉得亲切。

乾隆能够当上皇帝,与康熙也有间接关系,爷孙两感情不错。既然胤禩等人是康熙的儿子,乾隆看在爷爷的份上,可以酌情考虑。

雍正的个性与康熙截然相反,弘历在他面前,就像贾宝玉在贾政面前一样,只觉得害怕,不觉得亲切。对于雍正,乾隆在上位之前就已经颇有不满。

弘历曾写过一篇议论文——《宽则得众论》,论述如何做一个好皇帝。他说做好皇帝的第一条标准就是宽容大度,“包荒纳垢,宥人细故,成己大德”,容忍臣子的“小毛病”才能赢得民心。

这篇文章是在隐晦地批评雍正。雍正对兄弟残酷,对臣子严苛,许多人已经心生不满。弘历不敢直接抨击雍正,只能将自己的想法通过文章隐晦地表达出来。他一登基,就反雍正之道而行之。

乾隆想笼络人心,做历史上最成功的帝王

新天子登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争取大家对他的支持。乾隆要赢得人心,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给别人尝到甜头。

被雍正打击过的皇族,一个个都噤若寒蝉,如同惊弓之鸟。乾隆将他们释放,让他们重获新生,这个举动很自然就能让他们对新天子感恩戴德。其他皇族看到乾隆的宽厚,也会有人由观察转为拥护。

乾隆曾系统地研究过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帝王,他将李世民视为自己的楷模。李世明治国理政的特点是什么呢?宽厚、开明。所以乾隆也想做一个宽厚开明的帝王。要开明不能只停留于口号,还要用真实案例佐证,所以,乾隆善待雍正的对手能起到一个榜样作用。

任何一个皇帝,不管多么伟大,总会出现弊端。要青出于蓝,就要勇敢地除旧布新。事实上,清朝前期几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都否定过前任,对原有的制度进行过革新。

雍正雷厉风行的措施,解决了康熙留下的问题,却过犹不及。乾隆要有所作为、想当最有成就的帝王就必须突破雍正的框架、纠正雍正走跑偏的赛道。

雍正处理“八爷党”案件时,将胤禩等人赐名“阿其那”、“塞思黑”,全家被开除宗籍,成为庶民,明显量刑过重。爱新觉罗家族成员衣食无着,很不利于皇家形象,乾隆有必要重新评估。

总评:乾隆作为爱新觉罗家的话事人,要照顾对自己没有威胁的家族成员,有必要为胤禩等人平反;作为大清的帝王,乾隆为胤禩等人平反是为了感天动地,为了青出于蓝,为了彪炳史册。


秋媚读史


乾隆帝名为爱新觉罗·弘历,满族人,在他25岁的时候登基,在位长达六十余年。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乾隆帝是清世宗雍正皇帝胤禛的第四个儿子,初期被封为和硕宝亲王。在乾隆六十年也就是1795年,弘历禅位于皇十五子爱新觉罗·颙琰。

后来又任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乾隆帝实际掌握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而且年寿最高的皇帝。那么乾隆帝为何在四十三年为其叔叔“八阿哥”胤禩平反呢?

在圣旨中乾隆帝是这样写的”允禩,允禟等孽自由作,得罪已死,其子孙仍是天潢支派,若俱屏其宗碟之外,与庶民无异。当初办理此事诸王大臣再三固请,实非我皇考本意。其作何处理之处,着诸王满汉文武大臣各抒己见,确议俱奏” 乾隆帝其实对于皇叔这件事情,深感有愧,毕竟其皇叔的后代还是皇族后代,做个普通百姓实在是不合适,后来乾隆帝恢复了他们宗室的身份,并且让他们搬回了王府,而自己的亲叔叔胤禵也放了出来,给了他爵位。

其实每位皇帝在继位之后都会先整治一下朝纲。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也是为了避免有人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而在帝王世家,每位皇帝的皇位得以继承也是伴随着很多人的牺牲的,不过后来乾隆帝为其叔叔“八阿哥”胤禩平反,不仅仅是为了他的叔叔胤禩平反,很多在雍正时期被诬陷的人以及宗室都被乾隆平了反。

这个时候乾隆这么做应该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做法,应该是学习他的祖父康熙的从政原则,为人宽大为怀,这也许也和乾隆从小接受儒家教育有关系。乾隆也想当一个伟大的皇帝,学习唐朝时期唐太宗的宽厚,开明,自己也想要创建一个贞观盛世。

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为了笼络人心了,为了赢得大家对他的支持。因为乾隆想做一个仁政爱民的明君,也想做好爱新觉罗家的当家人。他不光要得到民心,还要得到宗族的支持,这样他的皇权才能更加稳固。因此他恢复了他们的爵位,部分人甚至还恢复了官职。这种举动不仅缓和了皇室成员为争夺储位产生的历史矛盾,还安抚了宗室人心,乾隆的皇权得到了稳固。

那么乾隆为什么要替八阿哥平反呢?难道他就不怕背上一个不孝子孙的罪名吗?当然乾隆帝有他自己的办法。

如果乾隆帝他直接替八阿哥他们等人平反的话就会打康熙的脸,因为这就直接说明了康熙是错的,所以,这其中如何处理就显得很重要,乾隆要在拉拢人心的同时,也不能说康熙是错的。

那么这要怎么做才好呢?身为皇帝的乾隆不愧是德才皆备,他想了一个好办法,他找了一个合适的时机,然后下了一道圣旨,在这道圣旨里,他先表示了康熙对于胤禩与胤禟处理方式的赞同,继而又说他们俩也并没有犯太大的罪,可以宽容一点,还说康熙在晚年的时候也是觉得处理的不合适。

接着,他又表示自己已经在位几十年了,如果他不替他们平反的话就更没有人敢了,就这样,乾隆找了一个完美的理由替他们平了反,还维护了康熙的脸面,同时也给他拉拢到了人心。

不过,平心而论,在乾隆处理这件事上,我觉得是值得称赞的。乾隆这样做,也为爱新觉罗后世做出了表率。使宗室兄弟之间多了一丝温情。


无笔


真实的历史并不像《雍正王朝》展现的那样!其实八阿哥胤禩在雍正四年就死去了,当然也是按照“谋反”的罪名!

乾隆上台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励精图治,实现了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同时与自己的父亲雍正不同,乾隆没有统治的危机,政策就比较缓和!


乾隆为什么在四十三年为自己的叔叔八阿哥胤禩“平反”呢?

1.乾隆的“平反”政策由来已久!

雍正在任上劳累过度死亡,乾隆顺利继位登基,成为了新任的皇帝。

乾隆继任以后,就接连出台了许多的政策,相对于雍正时期的严厉,他的许多处置方式颇为柔和。他不仅在老爹制定的政策上进行改变,而且从他当上皇帝开始,就接连不断的给自己的一些族人平反,只是碍于老爹去世没多久,所以才没有对雍正当年最大的对手八阿哥胤禩“平反”!

2.乾隆为了突出自己对族人的关切!

终于,到了乾隆四十三年,这一年的乾隆已经68岁了。这么些年,他给人“平反”的事也没有少做,看着还有自己的叔叔悬在谋反的耻辱柱上,他就又动了心思。


首先,乾隆肯定了雍正对八阿哥胤禩的定论,说自己的老爹做的对。然后,话锋一转,说道错虽然有错,但是如果我现在不给叔叔们说句话,估计以后也没有人敢给他们说句话了。

所以,乾隆就恢复了八阿哥胤禩的宗籍,得以让其进入宗族。完全展现了乾隆关切族人的良好形象!

3.乾隆为了树立高大的个人形象同时粉饰太平!

乾隆四十三年,68岁的乾隆不仅仅给自己的叔叔八阿哥胤禩平了反,而且他还给前朝的袁崇焕平了反。

究其原因,不外乎此时的乾隆为了展现自己的宽广胸怀和此时的太平盛世!


归根结底,已经将要迈入“古稀之年”的乾隆想在自己的功劳簿上多添上几笔,所以就把以前所有的陈年旧事翻出来,可以“平反”的,也都平了反!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xiaoZ弹史


《雍正王朝》里面把雍正打造成一个忧国忧民的大无畏的改革者,为国事呕心沥血的改革家;而八阿哥则成了“与既得利益者一团和气”的阴险小人。这当然也没啥问题,雍正确实不错,但电视剧是剧情需要,虽然可怜不好乱改历史,但是用些春秋笔法嘛,这不很正常嘛。

实际在历史是这样的,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被废,胤禩部署夺嫡,颇得朝野支持,人称“八贤王”。康熙帝深恶胤禩争储位,夺其贝勒,并拘禁之。胤禩后复为贝勒。四十八年三月康熙复立太子并对诸皇子封爵,将胤禩排除在外。后胤禩转而支持皇十四子胤禵克承大统,惟康熙帝遗命皇四子胤禛登基称帝。胤禛即位,改元雍正,胤禩为避讳而改名允禩。雍正帝命允禩、允祥、马齐、隆科多四人总理事务,又封允禩为廉亲王,任理藩院尚书,管工部事务,期间多次借故谴责允禩失职。雍正四年,被革去黄带子,发宗人府,筑高墙圈禁,议罪状四十款,并派诸王大臣多次前去敦促其易名,允禩遂自改名曰“阿其那”(阿其那不是啥好词,但根据现在的满语专家考证,也不是什么猪和狗)。

看到了吧,雍正皇帝做的是不错,但也是个心狠手辣的统治者;可不是啥一直受八王爷窝囊气的老实人。至少,在八王爷这个问题上,雍正确实是有点不顾手足亲情了。八阿哥并没怎么出格,反而是雍正忌惮他的影响力整他。

乾隆帝以胤禩无悖逆之实为由,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下令恢复允禩原名,收入皇室玉牒,子孙一并叙入(当然乾隆肯定还是要给雍正面子,乾隆是说,虽然胤禩、胤禟获罪虽是咎由自取,但是嘛毕竟还是没造反的问题,如此这般,所以就替自己的父亲宽恕他们了)。

那乾隆这么干是为了啥?肯定是为了给自己捞政治资本啊,大臣们会以为皇帝仁厚,百姓会以为皇帝宽容。会不会有后遗症?八王爷都死多少年了,现在平反根本没啥影响,百利无一害,不干白不干。


国史拾遗


其实,如果大家仔细查看历史的话,就会发现在乾隆四十三年时,乾隆不仅给叔叔“八阿哥”胤禩平反,还给九阿哥胤禟也平反,将他们都改回原本的名字,还恢复其宗室身份。

不仅如此,对于当年的多尔衮、多铎、豪格等人,乾隆也下诏对他们进行翻案,恢复其宗室身份,还特意安排他们的后人承袭爵位。

并且,乾隆还亲自册封满清八大宗室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自此,满清八大铁帽子王的说法也才正式形成。

对此,很多人肯定会很好奇,乾隆为什么要对这些曾经被皇帝打倒的人全部平反呢?

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说乾隆不喜欢父亲雍正这种苛刻的执政方法,也知道八阿哥等人都是冤枉的,因此他便效仿康熙实施仁政,对以前的父祖辈的政敌都进行平反,借以此来笼络人心。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问题是,乾隆想实施仁政,想笼络人心,在他刚登基时就可以实施,或着在登基几年或十几年时都可以实施,为何偏偏要等到当皇帝的第四十三年,而且偏偏要在这一年进行大规模的平反运动,这显然不是简单的实施仁政,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其实,对于政治人物来说,他的绝大多数行为,都是其政治的需要。换句话说,都是为达到自己的某个政治目的,并不是单纯的心血来潮或同情某人而做出的举动。

那么,乾隆大规模的平反背后,究竟是有着怎么样的政治目的呢? 这个还要从乾隆四十三年发生的一件事情说起。

在这一年,乾隆正好68岁,恰好当年的康熙正是68岁时去世的。乾隆在登基之时,处处把自己拿来与康熙对比,现在康熙在68岁时去世,乾隆在68岁时虽然身体看起来还很不错,但总免不了会让大家担心,因为之前清朝的皇帝,就没有人能够活过68岁。

当然,对于大多数臣民来说,乾隆能不能活过68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乾隆至今还没有立皇太子,也没有像雍正那样提前写下传位诏书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

这样一来,问题就来了,如果乾隆突然去世,该由谁来继承大统呢?要知道乾隆当时还有5个成年儿子呢!

根据史书上记载,在嘉庆被立为皇储人选之前,乾隆只明确对两个儿子表示过要立为皇储,一个是富察皇后的大儿子永琏,他在乾隆刚登基时,就被乾隆帝密定皇储缄其名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但可惜的是,永琏在8岁时就因病去世。

后来,在乾隆十年的时候,富察皇后又生下第二个儿子永琮,乾隆本打算立他为皇太子,结果永琮在两岁时就不幸夭折。这两个皇储人员的意外去世,让乾隆也是深受打击,所以此后他再也没有想要立太子的想法。



当然,当时乾隆还年轻,所以也没有人去过问和干涉这个事情。但问题是时,等到乾隆四十三年时,乾隆已经活到康熙去世的年龄,却还没有表示出要立谁为太子,臣民们自然就开始议论纷纷,尤其是那些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汉族大臣和读书人们。

于是,这一年从开始,几乎每次在朝堂之上,都会有人提到这个事情。甚至到后来,还有人直接公开上书要求乾隆立皇后和太子,这搞得乾隆非常被动。因为,整个朝堂之上,帮助乾隆说话的人实在太少。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之下,乾隆感觉到有些孤立无援。

因此,乾隆开始把目光投向宗室,他希望能够从宗室获取支持力量,以此来压制朝臣。但问题是,满清宗室从顺治帝开始,就不断受到皇帝的打压,尤其是雍正上位后,从灭八王、到“三大政”、“摊丁入亩”等,严重损害宗室们利益。

等到乾隆上台后,虽然没有像父亲那样严厉打击宗室,但也没有对他们有过多的恩惠,双方基本上是进水不犯河水。在这种背景下,这些宗室自然很难对乾隆有什么感情,所以对于当时乾隆的处境,他们基本都是无动于衷,甚至还暗自高兴,总而言之,你也会有今天!

最终,乾隆为拉拢宗室这股力量,便开始大规模的进行平反运动,那些被以前皇帝打击的宗室们,都先后获得平反,他们的后代,都重新得到爵位和重用。不仅如此,乾隆还特意册封“八大铁帽子王”,让这八大宗室的权力和地位凌驾于所有朝臣和亲王之上。

这一年,可以说是满清宗室从入关以来,最扬眉吐气的一年。因此,他们自然对乾隆感恩戴德,于是纷纷转而支持乾隆。在这种背景下,乾隆便开始着手全力打击那些要他立太子的臣民,他先是下令将那位公开上书要求自己立皇后和太子的人处死,接着又借文字狱,把好几个大臣都给干掉。

自此,被闹得沸沸扬扬的立太子事件才总算得到平息,朝臣们经过这一番教训,再也不敢过问乾隆立太子的事情,乾隆也不用再遭到来自臣民们的压力。直到乾隆六十年,他才立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从这层意义上说,乾隆给八阿哥等人平反,就和当初雍正严厉打击他们一样,都是为巩固自己的权力。


我是赵帅锅


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乾隆并不存在给胤禩平反,只是减轻了他的惩罚而已,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看下乾隆实录。在《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卷之一千四十八》记载了乾隆四十三年关于胤禩的处置,也就是“平反”诏令。原文如下

『皇祖第八子允禩、第九子允禟、居心险诈。结党妄行。罪皆自取。皇考尚不忍重治其罪。仅令削除谱牒。更改其名。以示愧辱。就两人心术而论。其潜蓄觊觎窥窃之谋。诚所不免。及皇考绍登大宝。伊等怨尤诽谤。亦属情事所有。盖伊两人、未尝无隐然悖逆之心。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是以皇考虽明暴其罪状。犹为曲示矜全。圣心如日在天。固众所共仰也。迨皇考晚年。屡向朕谕及此事。辄愀然不乐。意颇悔之。若将留以有待者。朕即位之初。深有念于孔子三年无改之言。未敢遽易成案。今临御四十三年矣。近降旨复睿亲王封爵。及仍给还功绩诸王原封爵号。因念宗藩远派。既为核实酬庸。而近属本支。岂宜略而不办。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后世子孙。亦无敢言者。所有允禩、允禟、二人。自不合还其原爵。仍当复其原名收入玉牒。两人子孙。亦当一并叙入。并著军机大臣、会同宗人府。查明应入支派。列谱呈览。朕此举、实仰体我皇考当日仁心。以申未竟之绪。谅皇祖、皇考、在天之灵。亦当愉慰也。』

这篇诏令分了几层意思,第一,开篇明确了胤禩罪很大,这就是定性,我们知道,“平反”是做无罪处理,并恢复原来的待遇和名誉。这篇诏书显然没有这个意思。第二,说雍正后来对把胤禩削爵,除籍,改名的事情颇为后悔,把补救措施留给了乾隆。第三,乾隆觉得此事不能一下子办,拖了四十三年才办。第四,鉴于胤禩确实有罪,爵位就不给恢复了,只是恢复胤禩名字,重新加入宗籍。第五,告诉祖宗,乾隆的任务完成,他们可以安息。

继续查《清史稿》,可以发现在雍正十三年冬十月,有如下记载『冬十月癸亥赏阿其那、塞思黑子孙红带,收入玉牒』,由于雍正已经在当年八月去世,此时在位的是乾隆。乾隆在雍正死后两个月,就把胤禩和胤禟的子孙赐红带子,所谓红带子阿哥,黄带子觉罗,清朝皇族区分为宗室、觉罗。由清太祖努尔哈赤之父显祖塔克世起算,太祖及其兄弟以下子孙称“宗室”,腰系黄带子。塔克世之叔伯兄弟支系则称为“觉罗”,腰系红带子。革退宗室者系红带,乾隆用一个“赏”字来表明自己把他八叔九叔的子孙赏回觉罗,是大恩典,但此时没有“平反”的意思。

进一步查乾隆实录,在《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卷之一千五十》记载『(乾隆四十三年)军机大臣等遵旨覆奏、查允禩、允禟子孙。现在圈禁者。惟允禟长子弘晸。其余两家子孙。俱系正蓝旗官兵看守。不准出外行走。应将弘晸释放。并彻看守官兵。至所有女、孙女。年长者已嫁。未嫁者俱幼。报闻。』原来胤禩和胤禟的子孙要么被圈禁,要么被监视居住,时间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从雍正年间算起),至此方得解禁,而且只是解禁,没有恢复爵位,或者说根本就没有爵位了,成了普通的旗民。

所以,我认为乾隆对他的八叔和九叔没有什么好感,否则从他前面的圣旨来说,他连得罪了世祖皇帝的睿亲王多尔衮都能平反,他的亲叔叔们怎么就不行呢?从他即位起,事情过了四十三年,才给了这么个意见,一般皇帝,干得长的,也就二三十年,假如挂了,谁来做这事,乾隆估计自己也没想到能干这么长时间,可能人老了,心也慈悲了,想起把这事办了,才有『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但是其处理结果,实在担不得“平反”二字。



青史拾贝


康熙的八阿哥爱新觉罗.胤禩,虽然他是个很有本事的人,但是也是个很不幸的人,在夺嫡中就因为备受大臣们推举,而让康熙对他猜疑打压,雍正登基又因为嫉妒他的能力,圈禁阁爵,最后被活活折磨致死。其实胤禩得很多罪状根本就是莫须有,只不过是雍正容不下他罢了,后来乾隆登基后,相继给八爷党的八爷,九爷,十爷平反,但是他真的只是觉得雍正对同胞兄弟过于残忍才平反的吗?

其实我们单看雍正继位后对八爷党的打压,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雍正的确是对八爷党恨之入骨,甚至巴不得吧这群人挫骨扬灰,给自己的同胞兄弟改名“阿其那”,“塞思黑”据说是猪和狗的意思,这真的不知道打的是谁的脸,但是我们也要实事求是,雍正一朝推行改革,的确是让清朝逐渐变得富裕起来,但是问题是某一群人,比如八旗贵族这群人的利益却是事实上被打压的,虽然这样持久下去是有利于国家的,但是也打压了旗人氏族。

而乾隆他不像他老爸,乾隆只想做个表面明君,所以其实他除了把新疆彻底收复了,并巩固了边疆统治这一个大功之外,其他的很多举措其实都是让某一个阶层得到好处,这些得到好处的阶层有给他捧出来盛世的假象罢了,当乾隆刚登基时,统治上不稳定,于是就开始拉拢和官僚们,士绅们的关系,然后停止了雍正推行的变革,这样就断绝了本来可能使清朝更加富强的机会,但是也由此保证了上层阶级的利益。

后来乾隆的统治稳定了,于是又开始着手改善和八旗氏族的关系,于是就开始逐渐的给之前被雍正搞垮的一些人平反,很多呢就是曾经八爷党的人,其实当雍正整自己的兄弟们时,乾隆等人也很清楚,很多罪的是莫须有的,这也让雍正的风评一直不好,并且也让皇室和八旗一些宗室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嫌隙,乾隆二年乾隆放出了爱新觉罗.胤䄉可以说也是用来试探下影响的一步棋,结果这也给乾隆竖立了仁慈宽宏大量的形象。

这时乾隆才登基总要考虑雍正的脸面,也不好直接推翻太多雍正的举措,另外党政过去时间也不久,有的事情也需要时间淡化,几十年之后乾隆的执政其实该有的功绩也已经有了,很多东西也已经定型,这时候他要的就是想千古留名,就比如什么十全老人这种,这时给八爷等人平反,一个是几十年过去,已不可能有人还能翻起什么大风浪,能给自己的形象加加分,又能拨乱反正,另外也是的确纠正雍正的错误,无一害而有三利何乐而不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