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關於家譜中“輩分”和“代數”怎麼解釋才對?

琵琶嘴


輩分,我們常說爺爺輩、孫子輩,是為了方便族人之間的稱呼,不至於亂昭穆之序,在家譜中多以字派來表示,如朱棣子孫字派“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促,簡靖迪先猷”,“高”字派是“瞻”字派父輩,是“祁”字派的祖輩,“見”字派的曾祖輩,“祐”字派的高祖輩等。

代數,在家譜中是表示第幾代,通常第一代表示始遷祖,其後依次為序,此外,在家譜中也多稱“世”,如第幾世。

其實輩分與代數是相通的,都記錄了家族繁衍過程。像“高”字派是“祁”字派的祖輩,我們就可以說第一代是“高”字派,第三代是“祁”字派。

但家譜中為什麼會有“代數”與“輩分”這兩種形式呢?

最重要的原因是家譜修撰的格式,近世家譜世系編纂的基本範式是宋代歐陽修所修的歐式族譜與蘇洵編修的蘇氏族譜。歐蘇二體都強調每圖只譜五世,五代世系依次為高祖之父、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右至左為同輩兄弟由大到小排例,五世以後另起。所以在家譜中先記載第一到第五世,五世之內族人記載完之後,又記載六代十世的族人,並以此類推。通常第一代有一個字派,然後依次往下,字派不夠時就需要下次修譜另行編造,確保每一代有一個字派。

另外還需注意,字派最多隻能表示上至高祖四代,下至雲孫八代,其後就無法稱呼,因此就可以用代數來代替,如張千是張三的第二十代孫。且第一代通常是記載始遷祖,對始遷祖以上的世系僅提及或不提,如明仁宗朱高熾第六子朱瞻堈的家譜,是以朱瞻堈為第一世。


楚邾


很多朋友對家譜中的《輩分》和《代數》很為重視,很有性趣,其實,這是常識性問題,應該知道,不應失譜的錯解。為此,我願參與討論作答。

.翻看《中華詞典》,一目瞭然。《輩》指輩分,造句如晚輩,老前輩,小一輩。還有解釋,一生,一世,造句如你輩,我輩,一輩子,後半輩兒。進一步對《輩分》解釋為家族世糸次第,也說輩數兒。而對《代》的解釋為歷史的分期,造句如古代,近代,當代,漢代,再解釋為世糸的輩分,造句如愛護下一代,我們這一代,笫二代產品。這就很明確了輩和代。

(1),輩和代的含義相同。(2),都指家族世糸的次第排輩順序。(3),並無確定的年限數量,就是說,無有一代或一輩等於多少年的解說。

我還看了一些家譜,取名,宗祠之類的幾本書,對代和輩的大概計算都按三十年。比如,漢蘇武的後代現己傳承到七十代了(62代時是清道光年),按30年算就到了大漢朝。我村有據可查的歷史約三佰年,按我王姓字譜說正好經歷了十代,或說十輩人。如此說,歷史的一輩或一代按三十年還是比較實際的。如曾任全國政協委員的孔子後裔孔祥禎,孔令明,孔德懋,他們前二人是孔子75,76代孫,後一人是77代孫。他們取名己到了孔府字譜的笫75,76,77個字了,按每輩三十多年計,就到了春秋戰國。我再隨說些例,說明輩和代的意義。我們常說的《革命老前輩》也距今不過一佰年絕非幾百年前的人。再如,未代黃帝溥儀寫了本書叫《我這半輩子》,他五十來歲去世,對他來說,一輩才五十來年。還如,我們常講,培養革命下一代,或下一輩,也是指兒孫一代人。絕不指幾百年以後的後代。

總之,輩和代無確定的數量概念,只是表明了排列第次,否則則亂了輩分,混了代數。

朋友們,我們應該有這樣個概念,《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經歷了二三佰代(或輩)人的努力》,絕不是十代八代(或輩)的事。


琵琶嘴


在家譜中"輩分和"代數"(也稱世)是互相聯繫的。代數也稱"世",一般以始祖(稱一世)。輩分是文字表示的,一般都用"五言絕句"。例:我們益陽昌氏,從始祖起1一8代(世)沒有字輩。從9世起就用"時文國大賢,良允世安邦。忠孝芳名遠,詩書慶澤長……共六十字(派、又為輩分,與世代相對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