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成都有兵马数万,各路援军正在路上,刘禅为何要开城投降?

__小易


三国时期的魏国,于公元263年遣18万大军兵分三路攻打蜀国。当时成都城内有兵马数万,各路援军也正在赶来的路上,那么蜀后主刘禅为何要开城投降?这个主要与刘禅的性格,以及当时蜀国内忧外患的情形有关。


一、刘禅懦弱不堪的性格



关于蜀后主刘禅有许多趣谈,比如歇后语: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蜀阿斗的江山—— 白送,司马昭试探刘禅——乐不思蜀。以上这些也都是影视剧中刘禅的艺术形象。


也有人为后主刘禅平反,说他一直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后又对降将姜维用人不疑,可见他知人善用。但是有书君却不这么认为,正是因为刘禅是这样一个庸碌无为之人,才会对有才干的人完全依赖,整个国家的前途命运似乎与他无关,关键时刻也是任由大臣们左右。


刘禅被魏国软禁期间封号为安乐公,一日司马昭宴请他,席间他欣赏着歌舞说道:“此间乐,不思蜀也。” 他的旧臣郤正教他如何诉说自己思念家乡,以求被放回,结果他把师傅都供了出来,足见这个人愚笨到连一点心计和危机感都没有。


这样的阿斗在大军压境之际,选择开城投降也不足为奇。


二、蜀国已是强弩之末


三国故事里最为脍炙人口的当属诸葛亮和“五虎上将”,可惜随着英雄已逝,又连年的伐魏战争,富庶的蜀国已再无当年的景象。


1. 诸葛亮驾鹤西去,姜维只忙着伐魏


诸葛亮是蜀国的台柱子,他在世的时候即便一直在伐魏的路上奔波,也让这个三国中实力最弱的国家有个主心骨。他一倒下,整个国家一下子就陷入了恐慌之中,可见他的影响之大,也道出了蜀国在人才储备上的不足。


接班的姜维虽是魏国降将,但他对蜀国一直忠心耿耿,可是他一味的遵从诸葛亮的政策,就是不管国家死活坚持伐魏,只这一项便给这个国家埋下了祸根。



2. “五虎上将”后继无人


刘备打江山除了诸葛亮的奇谋妙计,还倚仗他手下的“五虎上将”,分别是黄忠、关羽、张飞、赵云和马超。这些武将都先于诸葛亮纷纷逝去,后来者在军事战斗力上再无与之可较量的人选。


3. 连年伐魏导致蜀国国力不济


无论任何年代,战争都是最耗损国家财富的行为,即便是战胜,那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蜀国虽然是三国中实力最差的,但蜀地物产丰富,地势上易守难攻,如果安安稳稳的治理国家,几十年间人口数量和财富积累都不会少。


可是从诸葛亮到姜维,都一致的在伐魏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每一次长途跋涉的讨伐都以失败告终,可是蜀国当权者却是越挫越勇,愣是把一方繁华富饶的土地折腾的人口凋零,财力不足。当时蜀国的府库只剩5000两金,在籍人口数量只有94万,军队的粮草都无法支撑两个月,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这种情形下就算刘禅有意抵抗,也没有人愿意跟着他去冒那个险。


三、魏国休养生息国力强盛


魏国在曹操死后内部基本上是司马家掌权,在蜀国不停的集结人马来犯的过程中,魏国只是在做休养生息这一件事,使得国力远远超过蜀国和东吴。三足鼎立之势虽然可以互相牵制,但是魏国吞并他国的野心是从来都不会减的。


这时候的魏国与蜀国在实力上悬殊的可不是一星半点。魏国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人口数量已经超过1200万,是蜀国人口的十倍之多。打仗需要军队,有了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魏国起兵灭蜀便不在话下。


而蜀国根本没有给自己喘息的机会,一场场战争打下来,人口只剩下老弱病残,根本没有多少精壮的人数供军队征用。


四、魏吞蜀是民心所向


按常理自己的国家要被他国侵略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可是蜀地的人民在刘禅的统治下不得喘息,人们的日子过的战战兢兢,战争带给他们的只有被掠夺和痛苦,因此蜀人都纷纷期盼有人来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


蜀国的官宦阶层也十分清楚形势不妙,若是一味的负隅顽抗,只会成为这场战争的炮灰,于是都纷纷陈述利弊,劝说刘禅开城投降。


五、整个战事于蜀国不利


魏国的18万大军袭来,姜维据险守关,与魏军相持在剑阁。魏将邓艾为打破僵局,率三万精兵偷渡阴平,随即奇袭成都,将成都城围困得水泄不通,而驻守成都的精锐军队都在绵竹一战中所剩无几。


刘禅手中虽还有数万人马,但都是没有来得及训练的壮丁和老弱病残,在真刀真枪面前自然是不堪一击。邓艾凭借手中的三万精兵,一路大量收编蜀国降军,钟会又派田章对其不断增援,至此蜀国已再无无任何胜算的可能。


虽然一开始姜维回援成都,但是他的军队数量有限,拖住魏军主力已是十分吃力,根本没有多余的兵马以解成都之困。东吴有派援军来支援蜀国,可是路途遥远,大家彼此又都各怀鬼胎,那些援军在路上就得三五个月耗着,远水根本解不了近渴。


蜀国唯一的救命稻草是驻守南中的霍戈部队,可是霍戈要防守南中的南蛮,不能轻举妄动,若是调兵北上,好战的南蛮必会抄了其后路。而且南中距离成都也是路途遥远,且道路难行,刘禅当时根本没有能力撑到霍戈来救援。


刘禅投降也可谓是顺天应人之举



在孤立无援之际,刘禅率众大开城门,把蜀国42年的基业拱手让人,自己落的个安乐公的名号。虽然这个蜀国二世君王败了家,可是他的举动也免去了一城的生灵涂炭,倒也是一桩善举。


治大国和过小日子是一样的,量入为出最为保险,别没事把家底都胡乱的花,再多的人力和财富也都有用光花净的一刻。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窃以为阿斗很聪明的看透了结局。

首先他抵抗的两大依仗:姜维被钟会所缠,根本无机会和足够时间回援;忠心的诸葛家族,随着诸葛赡率领的禁卫军精兵在绵阳一战而没,诸葛家对朝中的压制,精神向心力没了。

这时的成都已无精兵且无险可守,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带,估计正式兵丁已不过万,朝中无威信足够的大将且援军距离尚远,是否可以抵抗至援军到来难度很大。

其次,诸葛对益州荆州朝臣的压制在诸葛赡败亡后不复存在,而留在成都这些受压制的臣子数目不少,阿斗对他们根本不具威慑力。他更怕等不到后援就被这些人献城卖了他人头。

反正他也不是有雄心大业的人。看透这些,干脆主动投降混个富家翁,反正外面还有那么多军队,魏军出于政治目的也不可能杀了他引发蜀乱,还要靠他抚平其他掌兵的将领。

退一步说,万一在外的将领有本事,退了魏军,救回了他,他不还是蜀皇,后来姜维不也是差点就成功吗?

阿斗的智商绝对不低,从他对待诸葛亮及后来姜维的不同,及再后来的“乐不思蜀”的应对就可看出。而他通过他的极富有时效性的行为,也的确得到了善终。

只能说阿斗不是个豪杰,但的确是个聪明人。有些网友扯到为了民生,就是扯蛋了。当皇帝的有雄心的只有功业,无大志的只管己身的享乐荣华,所做所为都是只为自己的。投降不过是一个自私的聪明人在百般计算后做的果断决定!


lionhunter007


先来分析一下当时蜀国的兵力及其分布,这是最重要的因素。

蜀国有10万军队,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姜维在剑阁所率约5万人。

魏国大举伐蜀,出动了接近20万大军,由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军事的钟会统帅,邓艾为副将。钟会率领主力十几万人与蜀将姜维对峙,姜维凭借剑阁天险,只凭几万人马就把钟会主力十几万人挡在剑阁。那边厢,副将邓艾带领三万精兵绕过剑阁天险,走阴平小道,从德阳进入江油、左儋道,到达绵竹。

第二,诸葛瞻在绵竹所率2万人左右。

邓艾绕过剑阁姜维主力直取绵竹,姜维已经顾不上,只能靠绵竹守将、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诸葛瞻率军在绵竹和邓艾决战,一战而败,诸葛瞻和儿子诸葛尚一起战死。邓艾得胜后,继续进军成都。

诸葛瞻带去绵竹迎战邓艾的兵力,其中一部分就是成都守军。换句话说,随着诸葛瞻的失败,成都守军被进一步削弱了。

第三,当时的成都到底还有多少兵力?

咱们可以做一个统计,按照当时的史料记载,蜀中有28万户,人口约94万,带甲之士约10万。这10万人约有5万在剑阁,由姜维统帅,和钟会十几万大军对峙。除了绵竹损失的约2万人,还有一些蜀军散布在蜀中各地,把这些散兵集中起来需要一定时间。这样算下来,成都守军大约有2万。

不过,成都守军的一部分被诸葛瞻带去绵竹损失了,剩下的人估计顶多2万左右。尽管这是首都部队,但承平日久,而邓艾所率军队在绵竹之战后大约也是2万,而且是精兵。再加上诸葛瞻在绵竹战败,成都守军坚守首都的信心大为动摇。在这种情况下,刘禅觉得与其守卫后被攻破,不如主动投降。

也许有朋友会说,南中不是还有蛮王孟获的军队吗,不是被诸葛亮收服了人对蜀汉很忠心吗,为什么他没赶来成都救驾么?

大家忽略了一点——南中蛮人的青壮力,早在十几年前就被诸葛丞相陆续调出补充到各地,相当一部分则被征调到军中。邓艾逼近成都时,南中已经是一个空壳,根本无力驰援成都,就算真有心,时间也来不及,毕竟从征发军队到发放武器到筹集粮食,需要不短的时间。

还有人可能会说:就算兵力不足,但成都好歹也是蜀国的都城,城高池深,城中虽然正规军不多,但还有大批民众,随时可以征发数万青壮补充到军队里,这些青壮用于野战当然不行,但用于守城问题不大。邓艾尽管在绵竹打赢了诸葛瞻,但魏军的危机依然存在,毕竟是一支孤军,不仅各种补给要靠自己,而且前有成都坚城,后有剑阁的姜维主力,如果刘禅下决心坚守成都,拖都能拖垮邓艾。

也就是说,形势还没到万不得已,刘禅为什么选择了投降?

这需要谈谈刘禅这个人。

刘禅真是史书上记载的“乐不思蜀”的傻子吗?相信很多朋友都看过各种解读,会比较认同下面的观点——在当时的情况下,说出“此间乐,不思蜀”才是最高明的选择,否则,估计酒席一完,就是他人头落地的时候。所以,刘禅并非无能昏庸之辈。

再看一下当时的大势。魏国的地盘远远大过蜀国,人口更是达到了1200万之多,是蜀国的十几倍。刘禅心里清楚两国之间的巨大差距,这个差距并不是依靠几个好将军运用智谋就可以弥补的。就算打退了魏国这次进攻,这样的差距依然存在,魏国还可以继续对蜀国保持进攻态势,直到彻底击败蜀国,打下成都为止。

这一次,如果豁出命来和邓艾死扛,或许有可能耗死邓艾,甚至可能全歼这支孤军。然而,和魏国的血仇也彻底结下了,将来魏国打过来还是死路一条,而且没有余地和退路,会死得更惨。

因此,还不如早点开城投降,可以免除一场兵灾,自己得到一个不错的结局,同时,也让四川的老百姓躲过一场浩劫。两全其美的事,何乐而不为?

别忘了,当年的刘璋也是出于类似的考虑,在刘备兵临成都后没有选择抵抗,还四川一个和平。刘禅这么做,站在整个民生民计上看,其实没什么大错。或许,这也是刘禅做出这个选择的原因吧。

陈寿:《三国志》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提问者对于当时的形势过于乐观,成都当时兵马不超过五千,而且没有援军,可以说是到了非常危险的境地。那么刘禅只有开城投降这一条路可走吗?

其实我感觉刘禅能力还是有的,至少比刘璋要强。当年刘璋被刘备围困于成都,李严、费观、许靖、法正这些人都背叛了刘璋。而当刘禅被邓艾包围于成都时,身边没有人背叛他。

当时的情况是姜维、廖化、张翼、董厥合兵于剑门关,抵挡住了钟会率领的十万魏军的进攻。而魏军将领邓艾率领三万部众偷渡阴平,由景谷道往南行军,绕过剑门关,直抵江油。看下图

江油守将马邈看到突如其来的魏军不知所措,在慌乱中选择了投降。邓艾在江油稍作休整就直奔涪城。此时卫国将军诸葛瞻得到消息,率领军队前去迎击,军队到达涪城后停止了前进。蜀国将领黄崇提醒诸葛瞻应该尽快向前推进,迅速占领险要地方据守。但是诸葛瞻不听,反而率军撤退,在绵竹列阵等待邓艾。

于是双方在绵竹城外展开厮杀,初期魏军作战不利,邓艾大怒,千里行军进入敌军腹地,如果不胜就会被蜀军包围,因此只能胜不能败。于是邓艾亲自擂鼓,魏军再战,终于击败蜀军,当场斩杀了诸葛瞻。

诸葛瞻死后,成都几乎陷入绝境。此刻蜀军主力在剑门关抵挡魏军的十万大军,非常吃力,没有足够的兵力再来救援成都。其次,剑门关的守将还不知道魏军已经兵临城下。因此,蜀国的命运就交给了朝堂上的文臣和皇帝刘禅来决定。

这时,大臣们跟给刘禅的建议出奇的一致:就是不战。不战的处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逃跑,一种是投降。

有大臣建议刘禅逃亡东吴,在孙权的庇护下暂且屈身。有大臣建议刘禅逃亡南中,毕竟南中还有七郡的地盘,尚存一部分兵力。

关键时刻有一位大臣力排众议,一锤定音,给刘禅指明了方向。谁呢,蜀中大儒谯周。谯周逐条反驳了同僚的幼稚想法,给刘禅吃了一颗定心丸。

谯周说:如果投靠东吴,无疑以后要以臣的姿态来侍奉孙权,这样主忧臣辱,颜面何存。如果逃亡南中,那里的山野之民尚未被完全征服,因此有安全之忧。此时邓艾虽然兵临城下,但是惧怕东吴出兵援救,一定是考虑着迅速解决战斗,因此,如果投降,肯定是可行的。

最后,刘禅听从了谯周的建议,举城投降。刘禅贡献给邓艾民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米四十馀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采绢各二十万匹。邓艾接到投降书后大喜。

绍、良与艾相遇於雒县。艾得书,大喜,

那么邓艾为什么会大喜呢?因为邓艾很清楚,如果刘禅不投降,坚守成都,那么成都没有那么容易攻破。当年刘备进攻小小的雒城就进攻了一年,还赔上了军师庞统的性命方才攻破。如果进攻成都,估计两年之内不可能拿下。

虽然此时成都没有多少兵力,但是如果组织军民和百姓守城,邓艾即使强攻,在半年内也是攻不破的。可惜的是此时懂军事的武将都战斗在外,朝廷内只剩下一些文臣。如同当年孙权遇到的难题一样,在兵临城下时,文臣往往选择的都是投降,因此蜀国之降不能怪罪于刘禅,臣下不举,让皇帝如何坚强拒敌呢?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邓艾偷渡阴平,戮战绵竹,最后包围成都。此时成都仅有五千守军,主力在剑门关抵挡魏军十万大军的进攻,因此到了外无援军,内无防守的绝境。此时如果有懂得军事的将领率领百姓参战,完全可以抵挡邓艾的攻城至少半年,在这半年内变数就会发生。但是刘禅没有什么主见,听从了大儒谯周的建议,举城投降,从此,蜀国亡亦。


每日趣评


公元263年,曹魏大将军司马昭自感时日无多,加紧了篡位的脚步。篡位需要一步步来,先封公再封王,要封公封王就必须有拿得出手的战功,于是盯上了内部日渐腐朽的蜀汉。司隶校尉钟会深得上意,被任命为镇西将军,总揽全军伐蜀。

同年八月,魏军兵分三路南下:邓艾亲率大军从子午谷、褒斜道、傥骆道进攻汉中;中路军由雍州刺史诸葛绪率三万人从祁山道进攻武都、阴平二郡,截断姜维归路;西路军由征西将军邓艾率领,从狄道进攻在沓中屯田的姜维。同时,金城太守杨欣、天水太守王颐、陇西太守牵弘也出兵策应。轰轰烈烈的伐蜀大战开始了。

而此时,蜀汉内部正面临着极大的危机。姜维在第九次北伐中原后,向后主进言杀黄皓未果,未免杀身之祸,率领蜀汉主力前往沓中屯田避祸。魏军出发前,姜维就准确预料到魏军意图,上书请后主调遣张翼、廖化加强益州门户阳安关、阴平桥头守备。但后主昏庸,求神问卜断定魏军不会来,拒纳姜维意见,继续沉迷在享乐之中。

姜维在之前也犯了严重的战略错误。在北伐期间,他一改诸葛亮在汉中将兵力分布在险关外围防御的策略,将兵力收缩在汉、乐两城,等魏军深入汉中攻城不克时全军出动,一举歼灭魏军。这一次,姜维托大了。

蜀汉方面收到魏军大举入侵的消息后,后主终于慌了,忙调姜维入汉中,派张翼去阳安关支援。可惜,援军尚未赶到,阳安关就被攻破了。主将傅佥力战而死,蒋舒开城投降。阳安关一失,宣告着汉中通往益州的通道已经打开。除了黄金城、汉、乐三城还在坚守,益州北大门汉中在一个月内即宣告失守。

姜维的大军还在路上,就收到了汉中已经失守的消息,只好退向阴平。此时诸葛绪已经在阴平桥头堵上了姜维的去路。姜维假意北攻雍州,成功地调开诸葛绪大军,趁机率军越过桥头,进入阴平,退守剑阁。剑阁正好卡在汉中通往益州的金牛道上,地势险要,李白有诗云: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姜维拒险而守,钟会久攻不下。此时魏军深入蜀地,粮草转运艰难;蜀军在汉中失守后粮道缩短,后勤压力大大减轻。伐蜀之战就要宣告失败了,钟会已经在考虑撤军的事了。

就在此时,邓艾提出偷渡阴平计划。剑阁西面是邛崃山脉,呈南北走向,有峡谷可以通行,直达成都,但是道路险峻,大军无法通行,因此蜀军没有在这里部署军队。邓艾此时已经六十六岁了,不甘心就此失败,他决定赌一把。

邓艾率三万士兵出发,一路身先士卒,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披荆斩棘,攀木援崖,遇到无法通行的地方,就身裹毛毡从山上滚下,不知有多少魏军摔死。艰难行军一个月,魏军终于越过七百里阴平道,到达江油关。

江油关也是难得一见的天险。邓艾大军虽然成功走出来了,但粮草不足,没有战马,没有攻城器械,蜀军只要拒险而守,魏军就只有全军覆没的下场。但是蜀汉的政治已经腐朽透顶,江油关守将马邈没有抵抗,直接开关投降。魏军成功越过第一道关城,并获得了急需的物资补给。

邓艾到达江油关后,稍作休整后扑向第二道关城涪城。在这里,遇到了前来阻击的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诸葛瞻的正确做法应该是抢占涪城,勿使魏军进入成都平原,战局尚有转机。但诸葛瞻不会用兵,没有抢得涪城,反而在城下吃了个败仗。

诸葛瞻被邓艾军打败,于是退守第三道关城绵竹。邓艾指挥魏军进攻,诸葛瞻弃关冒险出战,蜀军大败,伏尸数万,诸葛瞻父子战死,黄权之子黄崇、张飞之孙张遵、李恢之侄李球战死。至此,成都仅剩一座孤城,再无险可守。

此刻的成都虽然已是一座孤城,但尚有守军数万,姜维大军仍在剑阁拒守,东吴方面也在积极策应。邓艾大军不具备攻坚能力,蜀军只需拒守,待姜维大军回援,成都即可转危为安。

但是,成都军民士气已经降到谷底。魏军入蜀后纪律严明,从不扰民,而蜀汉年年北伐,百姓负担沉重,早就不想再打仗了。蜀汉内部益州派被打压日久,也不想再打了,以谯周为首的文武大臣劝后主投降。后主审时度势,开城投降。北地王刘谌不愿投降,跑到刘备灵前痛哭一场,杀死妻儿后自尽。

姜维听说后主投降,怒而拔剑砍石,率张翼、廖化等人向钟会投降。伐蜀之战持续仅仅两月,蜀汉便宣告覆灭。

这场战役,蜀汉有诸多失误。一是后主拒纳姜维意见,没有及时布防防备魏军,导致国门大开;二是姜维放弃汉中周边要塞,导致魏军轻松攻入汉中;三是蜀汉政治腐败,致使姜维避祸沓中,未能及时救援汉中;四是姜维退守剑阁时未派军驻守阴平小道;五是诸葛瞻战略失误,未能抢占涪城,退守绵竹后又冒险出战,导致大败。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人心问题,蜀汉军民思定,不愿抵抗。

魏军方面也有重大失误,诸葛绪被姜维疑兵吓退,让出了阴平桥头,致使姜维顺利到达剑阁,否则灭蜀之战还要顺利的多。关键时刻,邓艾率偏师出奇兵,进行大纵深迂回穿插,绕过剑阁天险直插成都,创造了古代战争史上著名的奇袭战。虽然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在内,却一点也不妨碍邓艾成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


春秋史馆


成都根本没有兵马数万,各路援军也是远水不解近渴,刘禅确实没有资本打下去了。

让我们先看看历史上蜀汉的兵马情况。


历史上,蜀汉灭亡时《三国志》记载“士兵十万二千”,这是刘禅降表上的数字,是魏军进攻前蜀汉的全国总兵力。具体的,姜维在沓中有3-4万,成都有4万左右,汉中有1万多,其余东部、南部等要地有1-2万。

后来邓艾、诸葛绪夹击沓中,姜维从阴平桥头撤退,成都派廖化、张翼驰援姜维,钟会攻克汉中,进军剑阁。

(钟会)

后来,魏军钟会吞并了诸葛绪,总兵力应达到14-15万。邓艾偷渡阴平,兵力大约是2万人左右。

成都方面,姜维汇合了张翼、廖化、董阙,还有4-5万人,在剑阁挡住钟会。汉中的军队不是覆灭,就是被围困。成都还剩下2万人左右,东部、南部等地有1-2万。

再后来,邓艾偷渡阴平后,诸葛瞻带领成都主力部队迎击,惨败。成都剩下的兵力应该不到1万,而且接连丢失土地,军心动荡。也难怪刘禅害怕投降了。

至于所谓的各路援军,首先姜维的4-5万人已经被钟会绊住,东部的援军已经加入了诸葛瞻军团。所能指望的援军,最多就是南中回来的几千人。至于东吴方面的几万人,首先路途遥远,其次蜀汉敢不敢让他们入境还两说。刘禅真是穷途末路了。


再看《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中,邓艾偷渡阴平后,成都还剩八万人马,诸葛瞻带走7万,只留下1万人守城。后来诸葛瞻被邓艾围攻,基本全军覆没。于是成都就只剩下这一万人了。援军什么的,也别指望了。


所以,刘禅的投降该不该姑且不论,当时局势确实相当凶险,并不是说完全能打赢的时候,纯粹因为刘禅废材而投降。


巴山夜雨涮锅


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很多人是有三国情结的,也特别偏爱某一位三国人物或某一方势力,所以每当他们失败甚至灭亡时,就会发出无力回天的感慨,比如蜀汉政权灭亡那一刻。

按照《三国志》的记载,刘禅当时听从了谯周的劝言,递了国书送上玉玺向邓艾投降,又命姜维归降,当时蜀国献上的人口兵力物资数据是:

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米四十馀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采绢各二十万匹。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痛心,蜀国尚有十万兵力,物质并不匮乏,怎么就降了呢?对此,六甲番人也深为惋惜,不过惋惜的却是蜀汉后继无人而已。

《三国演义》是小说,所以有些数据会有水分,比如蜀汉投降前,后主曾拨成都兵将七万与诸葛瞻,让他率兵出成都至锦竹阻击邓艾,当时邓艾“选兵三万,各带干粮绳索进发”,这里的兵力数据七万和三万都是明显是夸大了,挤掉水分,蜀汉出战的中央部队大约在两到三万之间,而邓艾偷袭阴平,到江由时只剩下两千魏兵,取了江油马邈的降兵加上就地补充的兵员,最多一万兵力。

锦竹对决,蜀国是没有战斗经验的诸葛瞻指挥疏于战备的三万弱军,魏国是优秀统帅邓艾率领士气正旺的一万精兵,结果没有任何悬念。

此后,邓艾重新整合了部队,收编了蜀国降军,至少兵力会扩张到两万以上,当他打到成都城下,当时形势正如谯周分析的,刘禅已无路可退。

此时就算刘禅听从五子刘谌之劝,就地紧急动员,征召数万兵力,没有良将守城,恐怕是守不住成都的,也等不到姜维回师救援之时。

至于弃城逃亡,也行不通,刘禅不类其父刘备,心志并不坚韧。奔南中七郡,想来无法借用蛮兵之力收复成都,甚至可能会被南蛮扣住当成大礼送给魏国。如投孙吴,也只能称臣于吴,恐无东山再起之日。

兵力处于劣势,臣属无心死战,君主暗弱无能,刘禅的投降是必然的,不足为惜,而从对整个中华民族而言,刘禅此时的投降是好事,可以促使三国归一,也可以减少华夏内耗。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六甲番人


曹魏景元四年(263)底,邓艾冒险突破阴平道,绕到剑阁的背后直接进入成都平原,打了蜀军一个措手不及,之后涪城、绵竹相继失守,成都城内一片惊慌。

后主刘禅召集群臣商议,有人建议逃往孙吴,有人建议逃往南中,光禄大夫谯周等人建议投降曹魏,大家议来议去,最后“众人皆从周”。

这么多的意见里,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建议打下去呢?

当然,实力是一个问题,前面也不是没打,但都打败了,诸葛亮瞻父子战死,大家没有信心打下去了。

但这不是根本理由,根据刘禅投降时向邓艾所献的士民籍簿,蜀汉灭亡时的人口共28万户、94万口,甲士共10万零2000人,官吏4万人,10人马中有一部分还在剑阁,但成都周边至少也有几万吧,对付邓艾的数千人马还是可以的。

关键问题在于,大部分人不想打了,这里面倒不包括刘禅,他虽然不算英明,但也不是傻瓜,听到投降派的议论,一开始他表现出狐疑不决,他想逃往南方。

但谯周立即制止说:“南方是远夷之地,一向不愿意顺从,多次反叛,是诸葛丞相以兵威相逼,他们才愿意服从。以现在的情况,去了那里对外需要抵御强敌,对内朝廷需要大量供需,只能加倍地从夷人那里索取,到时候他们必然会反叛。”

刘禅默然无语,没人支持他,他哪儿去不了,刘禅担心邓艾率领的魏军已经杀跟前,要是不愿意接受投降怎么办?

谯周认为不会,他给刘禅打保票说:“现在对曹魏来说,除我们以外孙吴也未臣服,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一定会接受投降,并且以礼相待。如果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谯周愿只身前往洛阳为陛下去争!”

最后,刘禅派侍中张绍等人奉玺绶向邓艾请降,张绍一行走到雒县时遇到邓艾,邓艾大喜,当场表示接纳,刘禅另派太仆卿蒋显赴剑阁向姜维宣布赦书,要他就地向钟会投降。

邓艾随后到达成都城外,刘禅率领太子、诸王以及群臣等60多人绑住自己、抬着棺材出城拜见,邓艾手执魏帝颁发的符节,上前为刘禅解开绑绳,又令人焚烧了棺材,接受投降。

邓艾宣布,承曹魏皇帝的旨意拜刘禅行骠骑将军,刘禅的太子刘璿被任命为奉车都尉,刘禅的其他儿子被任命为驸马都尉,原蜀汉百官也各拜了新官职,同时任命师纂代理益州刺史,陇西郡太守牵弘等人任蜀中各郡的太守。

亡国之后,大家都挺好,该当官的照当,该发财的照发,只有刘禅比较惨,“乐不思蜀”,这个故事就不细说了。

刘禅其实已预料到后面的结局,他不想投降,但没有人支持他打下去,甚至逃往南中也不会有人跟随,谯周这些人都是益州本土派,自从刘焉、刘璋父子开始,他们已经被“外来户”压制了几十年,现在说话算是有分量了。

三国的所有本土派们都不想打仗,不仅蜀汉如此,其它地方也如此,冀州的沮授、田丰,兖州的陈宫,荆州的蒯越、蔡瑁,江东众多的投降分子,他们的想法是,自己的家乡最好自己能做主人,如果不行,谁来当领导他们都没意见,但拒绝打仗。

刘禅是早期追随刘备的元老派和后来进入益州的荆襄派所支持的,刘备、诸葛亮时代这两派占绝对支配地位,但随着元老派的关羽、张飞和荆襄派的诸葛亮、蒋琬等人先后离世,刘禅只剩下了一个空架子,这就是刘禅只剩下投降这一条路的原因。


南门太守


所谓的兵马数万只不过是临时可能召集的壮丁人数,并非实打实的正规军,当时蜀国的主力姜维部已经被钟会拖在了剑阁,还有部分部队布防与东吴相连的边境和南方一线,根本无法抽调,成都本来也有部分生力军,但在之前的绵竹关一战中全军覆没,主战派官员大部分战死于这场战斗中,成都城内真正的正规守军已不多,援军也无法赶来,而他们要面对的是刚从鬼门关里杀出的邓艾所部,城下的魏军皆为百战精锐,成都已经很难守下去了。

邓艾偷渡阴平时,所带部队3万人,攻到成都城下时,兵力大概还剩2000人,因此长期以来,很多人都误以为邓艾已经损失惨重,3万兵马只剩两千人,刘禅向2000人投降是懦弱的表现,但事实上这不是事实。

邓艾偷渡阴平,目的是企图打通另一条直通成都的道路,而阴平小路为山路,一路上需要不断地修路架桥,为随后可能的大部队进军做准备,所以从邓艾偷渡阴平开始,他的3万兵马随着在阴平小路的不断前进,也不断的分别留下部队,进行修路铺路,所以邓艾随后抵达成都城下时,他的两千人只不过是先头部队,他自己的兵马大部分还在路上,也就是说他的3万兵马已经在阴平700里山路上建立了一条可以顺利前行的兵站,而阴平小路被打通,其中的路段也被等待留守的部队铺好,钟会的17万兵马即便无法攻克剑阁,也完全可以第二次从已经搭建好的阴平小路中前进,直达成都城下,所以姜维即便在剑阁死守,刘禅即便与成都共存亡,也无法保全蜀国的命运,最大的结果无非只是延缓一下蜀国的亡国时间。

实际上魏国最后的伐蜀之战,关键点已经不在于刘禅或姜维的意志力,蜀国当时的国情已经无法与魏国相抗衡,荆州班底基本耗尽,原益州派的老班底一直伺机反扑,连年征战却无战果,蜀国早已国力衰落,魏国一次性出动的伐蜀部队甚至比蜀国全国的青壮年还多,刘禅自己又不是英明之主,随着自己嫡系,也就是荆州派的衰亡,即便他有诸葛亮之才,也是孤木难支,蜀国的灭亡就是时间问题


辽宁资深球迷


关于这一个问题,我相信史书中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解释,看看陈寿怎么评价投降后的刘禅:


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


刘禅的一生经历,无治国之良策,无守国之权谋,无驾驭群臣之心术。刘禅出生的时候,刘备还在辛辛苦苦的打天下,一心想要实现自己匡扶汉室的崇高理想,建安十二年,刘禅才刚刚出生,刚刚睁开眼睛看了一下这个世界,马上老爹刘备就被曹操揍得满地找牙。


幸亏他三叔张飞当阳长坂坡的一声雷霆之后,吓退了曹操的敌军。而他的四叔赵云更是拼命的救他,也许就是这个时候的刘禅,被这血腥的战场给吓尿了,小小年纪的他智商就受到了恣无忌惮的碾压。


可是这场战争,刘禅反而没有得到应有的照顾,他的老爹刘备还要惺惺作态将他摔在地上,为了收拢众将士的人心,被重重摔在地上的刘禅,智商再一次被无情的碾压,也许这一次是被碾压最厉害的一次。


当刘备逃到了江夏,赤壁之战在后来大获全胜,而刘备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继续攻打益州,此时还在荆州的刘禅被后妈抢走了,还有带到那个喜欢打老虎的紫胡子舅舅的身边,这个时候他的四叔赵云再一次创造了奇迹,“四叔赵云截江救阿斗”,成功的将刘禅给抢了回来。


再到后来,他的老爸终于成气候了,和曹操争夺汉中,悍然自称汉中王,进而称帝,而此时的刘禅还是一个未成年,10几岁的少年,父亲没有教会他行军打仗的本领,反而是一路跑啊跑的本领被刘禅这个未成年潜移默化的学到了骨头里。


而刘备这个一路跑啊跑的本领,知道后来才真正的在刘禅的身上展现出来。


夷陵大战,刘备被东吴的吕蒙打的落花流水,一路丢盔弃甲的逃到了白帝城,此时的诸葛亮带着小刘禅快马加鞭的跑到白帝城,刘禅看着自己的老爸再一次跑啊跑,这项本事再一次心领会神。


刘备跑啊跑的行为直到刘备病逝,深深地影响着这位未成年的刘禅。


刘禅这个时候才16岁,一无所知的年纪,老爸就这样撒手人寰。


看看人家小曹丕,7岁的时候就能骑马射箭;再看看人家孙权,年纪轻轻就挫败了曹操的大军。


刘备望着老爸给自己留下的这座西蜀江山,似乎明白了什么!


再看看身边的两个严厉的叔叔,一个诸葛亮,一个李严。


诸葛亮每天都让自己多读书,可是李严却对自己管的很松。希望自己和他联合起来对付这个严厉的诸葛叔叔,可是计划刚刚实行,李严叔叔就被诸葛叔叔搞残血了,刘禅只能自己乖乖的听话,时间一直到了刘禅28岁的时候,那是一个令人充满伤痛的年纪。


因为,他自己的诸葛叔叔在五丈原病逝了。


这么多年,看着自己的叔叔执掌西蜀所有的权力,刘禅的心里面极其的羡慕,而如今诸葛亮终于病逝了,刘禅等的就是这一个机会,他要亲自操持着这个国家。


可是刚刚上台的刘禅,玩了几天,突然发现,治国这门课程真的是太难了,自己根本玩不转。于是转头将国家交给了蒋琬、费祎、董允、姜维四大国家栋梁,自己屁颠屁颠和太监黄皓去玩了。


时间转眼到了景耀六年,此时的蜀国发生了一件大事。


因为曹魏政权的直接领导人司马昭三路大军兴兵伐蜀,军队已经快打到了家门口,而刘禅却仍然和他的小太监黄皓玩的不亦乐乎,可怜了姜维还在剑阁死死地抗住了钟会,可是没想到邓艾奇袭阴平小道,直接打倒了成都,准备一剑封喉。


这个时候,大家商量怎么办?


刘禅再一次使用了自己的必杀技,那就是刘备一生的大招---逃跑。


可是往哪逃呢?是东吴、曹魏、还是南蛮之地,最后在樵周的建议下,刘禅坐在椅子上郑重地宣布,我们投降曹魏,西蜀的城门上飘起了青天白日旗,刘禅当了42年的蜀王,彻底结束了。


但是,姜维却不知道这回事情,还死死地在扛着钟会,钟会也被姜维的防御阻挡了失去了信心,已经开始怀疑人生了,没想到刘禅下了命令,让姜维放弃抵抗,缴枪不杀。


“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姜维留下的这句话,还帮助刘禅搞死了曹魏的两大战将钟会和邓艾,可是刘禅仍旧不管不顾去了洛阳,在曹魏的庆功宴上,司马昭看着刘禅,想要嘲讽一番,于是便招来了蜀汉的歌姬们,既唱歌又跳舞,刘禅看了之后,笑的不亦乐乎,贡献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成语“乐不思蜀”。


刘禅的故事结束了,至于他为什么投降,刘禅这个人作为蜀汉的君主,没有基层的历练,也没有治国的大能,紧紧靠着蜀汉四代贤相的荫蔽苦苦的经营者蜀汉,刘禅怎么会不投降,骨子里的软弱是怎么也改变不了的,再说了人家刘禅公子投降以后可是比当蜀汉君主开心了不少呢?


何乐而不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