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9 充分認識胃食管反流病(GERD)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人們的的視野逐步開闊,知識逐漸更新,健康愉悅和絢麗舒適的生活質量已成為人們的時尚追求,然而,曾幾何時,有多少人在進餐時出現過燒心和反酸,又有多少人在餐後、慘重、睡眠或晨起時發生惱人的劇烈咳嗽、咯痰(包括所謂“晨溼”),甚至哮喘樣發作(有的曾被認為時支氣管哮喘金星路長期的治療),多少人長期被不同程度的咽部異物感所困擾,甚至夜間被咳嗽、咯痰和呼吸道,導致喉、器官、支氣管炎症和重度呼吸困難,甚至窒息。

這一切現象的發生,皆源於一個人們既熟悉而陌生,似知曉卻缺乏於瞭解的疾病——————胃食管反流病(GERD),GERD乃一種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所引起的疾病,他可導致食管粘膜炎症、潰瘍,乃至癌變。

GERD的發病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40--60歲為發病高峰年齡。日前,人們認為我國該病的發病率明顯低於國外,其原因可能與醫務界對此病的認識和重視不足有關,或只注意到其典型症狀,如胃灼熱和反流,而沒注意到相當數量的患者所表現的咳嗽、咯痰、氣短、以及“哮喘”、“冠心病”等一系列症狀竟也有該病引起。

GERD的特殊之處在於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至咽部時,可形成細微顆粒或霧狀物而被噴入喉頭,吸入氣管、支氣管和肺部,導致嚴重的咳嗽、咯痰和呼吸困難。GERD可繼發癌前病變(所謂Barrett食管),是發生食管腺癌的危險因素。由其所引發的消化不良綜合徵則不言而喻。因而,在診斷該病時,除應將燒心和反酸現象列為其典型症狀外,還應尋求其不典型的表現,即所謂食管外症狀,如慢性咳嗽、聲音嘶啞、咽部異物感、打鼾、夜間窒息和(或)進食不當誘發的發作性呼吸困難以及哮喘樣發作等表現。

診斷GERD的精確方法包括:食管動力測定法——可以明確食管下端(也包括上端)括約肌是否鬆弛和食管蠕動功能地下;24小時食管酸度連續監測法----可以明確在直立位和臥位時反流的次數(PH<4的次數),最長反流時間和該反流確切的發生時間(夜間某時)以及評分結果;胃鏡檢查 ----可以明確是否有食管炎及其嚴重程度,併除外或發現胃腫瘤、胃潰瘍和膈疝等病變;多頻道腔內阻抗(MII)檢查結合食管酸度測定----可發現一種更難診斷和治療的非酸性食管反流。

治療GERD的目的在於控制患者的症狀、治癒食管炎、減少復發和防止一系列的併發症。

在生活方式的改變方面包括減少夜間和臥位時所發生的反流,可取斜坡位(僅墊高頭部是不夠的)或適當抬高床頭;進食要慢,要少量多餐,進食後切忌立即臥位,至少2小時後才可以臥位;減少導致腹壓增高的因素,如不要緊束腰帶,避免便秘和控制體重等;儘量不適用高脂肪食物、巧克力、咖啡、濃茶,並戒菸、禁酒。

GERD的藥物治療包括促胃腸動力藥物(如多潘立酮)、胃粘膜保護劑、H2受體拮抗劑(如西咪替丁)和質子泵抑制劑(如埃索美拉唑、雷貝拉唑、蘭索拉唑、奧美拉唑等)。上述藥物對緩解GERD的症狀頗為有效。儘管藥物治療GERD有效,但停藥後的複發率較高,故長期治療在所難免。患者不僅要承受由藥物引起的某些併發症所帶來的痛苦(如胃酸減少引起的消化不良或腹脹,更甚者則是白細胞減少),而且給生活也帶來諸多不便。此外抗酸藥物對非酸性食管反流患者無效。更兼在食管下端(尤其是上端者)括約肌鬆弛時,反流物可直噴喉部,這時顯然已屬機械性病變。此時,需以超生射頻法、內鏡腔內胃成形法,生物聚合物增補法、全層摺疊法和叢狀體植入法等特殊治療方法對食管下段進行胃腸治療,通過形成抗反流的瓣膜來治療GERD。上述新技術為GERD的治療帶來了更為簡潔和微創的優點。而且有望在對GERD患者行胃鏡診斷過程中,同時完該類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