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0 我是一個經不起批評的人,如果你批評我,我就罵你

在我的上一篇文章怎樣才能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裡,有這樣一個留言獲得了最高票:

“作者其實聽不進去不同的意見,這樣難免導致看問題太主觀。這篇文章題目很重要,前面不重要的東西講太多了,真正重要的卻沒講透。

適合沒有獨立思考的人看,這類人的特點是別人說什麼都覺得有道理,然後,並沒有然而,過兩天只要遇到相反的講的好的觀點,那麼之前的都會統統忘掉。

這個評論肯定不會公開,又進一步印證了我開頭的結論哈哈哈。”

從這個評論被留下直到現在,整整三天的時間我還在反覆想著它。可見這個留言者這句話的分量,簡直和我第一次聽到我老婆向我說情話時是旗鼓相當的。

這個留言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作者其實聽不進去不同的意見,這樣難免導致看問題太主觀。這篇文章題目很重要,前面不重要的東西講太多了,真正重要的卻沒講透。”這是第一部分。

在這一部分裡是非常直接的對我的“我認為是「負面」”的評價,和“我認為是「負面」”的對我的文章的評價。

“適合沒有獨立思考的人看,這類人的特點是別人說什麼都覺得有道理,然後,並沒有然而,過兩天只要遇到相反的講的好的觀點,那麼之前的都會統統忘掉。”這是第二個部分。

這一部分是我認為這個留言者在通過「貶低我的讀者」來「貶低我」。

“這個評論肯定不會公開,又進一步印證了我開頭的結論哈哈哈。”這是第三個部分。

這也是令我最懊惱的部分。這句簡單的話令我所幻想出來的是:這位留言者高高在上的看著我,以一種戲謔的、彷彿早已把我的心思洞穿的姿態在戲弄我。

他這種戲謔的姿態背後的潛臺詞是:你也不過如此嘛!裝什麼裝啊~我一眼就把你望到底。

但是剛看到這個留言的時候我當然沒有想得這麼細。看完這個留言的一瞬間我幾乎是下意識的把它設為了精選留言。

而後我隱隱約約的覺得,我可能是被這個留言者「催眠」了。

他說“這個評論肯定不會公開,又進一步印證了我開頭的結論哈哈哈。”,我馬上就防禦性的想:“那我還偏要把你放出來,讓你知道我不是你說的那樣的人。”

但仔細想想,如果「我真的不是他說的那種人」,我有必要刻意把這條留言放出來證明嗎?

如果我真的不是,我根本就不會在意這條評論。

所以當我下意識的把這條留言放出來的時候,我真實的想法是:“我得趕緊把他放出來,好「別讓他發現」我是他說的那種人!”

下一個想法是:“我公眾號的讀者肯定都會支持我的,我在回覆裡引導一下,大家就會都說他是錯的。這樣,「就沒有人知道」我就是他說的那種人了。”

於是很快的我回復他:

“把你放出來的意思是為了告訴你:我,也就是作者本人,的確是一個聽不進不同意見的人。因為我知道自己看問題的角度足夠深刻,絕大多數人給我的意見沒有絲毫意義。首先印證了在這一點上你的結論是正確的。

但是,你把我的讀者稱之為是“沒有獨立思考的人”,這讓我覺得你真是太狂妄了。f*ck”

回覆時我是這樣構思的:

如果我否認說“我不是一個聽不進別人意見的人”,那這很顯然,大家都能從我既往的表現裡看出,我就是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否認是無意義的。

所以我首先承認了自己就是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我覺得這能塑造出一種「坦蕩」的形象,這樣讀者們就會認為:“風大”真漢子!就憑你的坦蕩,我們就能夠“原諒”你的那些不好。(在這裡注意我潛意識裡用的“原諒”這個詞)

同時我又給了我之所以聽不進別人意見一個「塑造出我的“自信形象”」的解釋——我的見解比別人都深刻,沒必要聽別人的意見啊。

接下來我反擊他對我的讀者的攻擊,這是為了獲取讀者們的支持,並塑造出一個「謙遜、愛護粉絲」的形象,從而更好的爭取讀者們站到我的同一立場上來。

其實最後的 f*ck 這個單詞的後面還有一個 you ,但是因為回覆的字數限制,我沒注意,就沒顯示出來。

等回覆發出了五六分鐘我重新點進文章才發現,那個 you 因為字數限制而沒顯示!

當時我就很氣!因為 you 這個單詞非常重要!有了這個 you 才能夠表現出我的憤怒和不滿是明確的指向這個留言者的,而沒有了 you 的 f*ck 本質上如同沒有了丁丁的貓一樣再也野不起來了。

沒有 you ,只有一個 f*ck ,如同失去了尼瑪的臥槽,離開了隔壁的馬勒,那我的憤怒就沒有被髮出去,而是站在原地,就像一個委屈的、無能的、不敢去戰鬥的懦夫一樣,只能虛張聲勢、又無可奈何的自己受氣。

所以我很氣,感覺這個回覆太不夠完美了,完全失去了我想達到的效果和想營造出來的氣勢。

基於此再仔細看看,發現前面的回覆也不夠給力。對自我的吹捧不夠含蓄,對留言者的攻擊又不夠辛辣。

我想刪了重新回覆。但是看看已經有不少的讀者點贊,基於沉沒成本,而且想想我的目的已經達到了,索性就這樣吧。

這個事情如果由他過去,也就過去了。

而且在過去也發生過幾次類似的事情:有人質疑我的文章,我在回覆裡使用各種方法令讀者們站在我這邊,然後看著我的回覆很高的贊同數,從而獲得一種“我並不是這個人說的這樣”的幻覺,和“我又打贏了一場”的快感。

但是今天早上,四點半的時候,頭疼疼醒了。

疼了好久一直睡不著,就爬起來吃藥。但吃了藥還是並無卵用。索性我就接受了自己睡不著的這個事實。

於是就躺在床上胡思亂想。想著想著這條留言就跑到了我的腦海裡,而且久久散不去。

其實以往我一直是在逃避這個問題。

也是直到今天,我才真正意識到:呀!原來我一直以來面對這個問題所採取的都是一種「補償性」的策略。

還有一條留言:

“幾次了,每當作者的自戀受到挑戰時,都會情緒激動。可以分析得出,作者在幼年是沒有會讚美和鼓勵自己父母,自戀感受到了壓抑,所以成年之後反彈的很厲害。遇上挑戰自戀的言論,就會情緒激動,極力駁斥。”

我給他的回覆很簡單,說他是「野蠻分析」。

但也許正是因為我覺得他的分析是有一定的準確之處的,所以才會下意識的只看到他分析的不準確之處,並以此來完全的否定他的分析。

我的確接受不了別人的批評,所以在50條評論裡,48條正面的評論都會被我忽略,而唯獨這兩條負面的評論橫亙在我心頭,我無法忽視或假裝不在意,因為我的內心的確是有著一種脆弱的自戀,這就是我,怎麼樣都隱藏和掩飾不了。

同時,我還接受不了自己「接受不了別人的批評」,所以我總會試圖掩飾這一點,假裝隨意實則很在意的推算著,怎樣回覆才能顯示我是一個大度的人;寫作時總會不由自主的想著,怎樣在文章的字裡行間裡暗示出,我已經到達了接納自我的超脫境界;

而且,我還接受不了自己『接受不了自己「接受不了別人的批評」』(被繞暈了吧……),所以我又會深惡痛絕自己的種種「掩飾」和「偽裝」,認為那些都是不對的,我“應該”接納真實的自我,而不是做著“用文字塑造自己的虛假形象”這種下作的事情。

為了“解決”我的這種「偽裝」,我採取的是什麼補償性策略呢?

就是「反偽裝」。

我通過「偽裝」自己「沒有在偽裝」來達成目的。

比如在文章中,生活中,我都會「坦然」的自覺地指出自己的缺點,並表示“我知道自己有這些缺點,但我已經接納了它們,缺點優點,都是我自己”。

就比如我給第一個留言者的回覆一樣:“我的確經不起別人的批評,但那是因為別人都沒我聰明。”

但這種坦誠和“自我接納”的姿態,實際上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偽裝和對自我的強烈不接納。

我其實不怎麼喜歡接納自我這個詞,「接納」這個詞的背後暗示著:有一個「我」,來接納這個令「我」不滿意的“我”

當我們使用「接納」這個詞的時候就已經制造出了一種自我的分裂,所以我覺得一個更合適的詞是——承認。

承認自我。

承認就是看見,我看到我是什麼樣的,就足夠了。不需要非要逼迫自己要再“接納”自我。

就像我在前面所說的,我「接納」不了自己還沒有「接納自我」。所以當我們實用接納這個詞就會製造一種壓力,就會令我們認為自己需要去做一件事,就是「去」接納。

但事實上「接納自我」的內涵恰恰是不需要你做什麼。你試圖要「接納自我」就永遠不可能接納自我。

當然承認這個詞也不是最好用的,但最起碼,這個詞不會給你製造“你要去做些什麼來接納自我”的這種障礙。

承認就是看見。看見了,那然後呢?

然後就沒有然後啊。

我在親密關係中會非常的敏感和脆弱。在過去很多段的戀愛關係中我始終都在隱藏、譴責、和否定自己的脆弱。

直到和我老婆在一起,她不斷地鼓勵和寬慰我:你本來就是個脆弱的小弱雞啊,那又怎麼樣?你就是個玻璃心呀!有什麼不爽就吵架唄,吵完架再和好。有什麼不滿就說出來,我能改就改,不能改你就學著適應。

她的這種態度令我逐漸承認了自己。剛開始我還是會經常很脆弱,但慢慢的我就發現過去那些令我感覺受傷的地方都令我沒有任何感覺了。

後來我逐漸想明白了,所有的敏感和脆弱,本質上都是因為不能面對和承認真實的自己。

我接受不了自己是這個樣子的,我不允許我是“我”,我抱有一種我可以是別人的幻想,所以才會受傷。

但當你承認了自己的時候,那些敏感就不再是敏感,而是「平常」。

當然今天這篇文章不是為了說明“承認自我”就是解決一切疑難雜症的良方,不是說你承認了自己經不起批評就能「經得起」批評了。

如果你「為了」讓自己能夠經得起批評,而“承認”自己經不起批評,那這照樣還是並沒有什麼卵用。因為這樣的“承認”並不是真正的「承認」。它只是一種手段和方法而已。

當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的心裡還有個聲音在不斷地質疑我:你寫這樣的文章會有人看嗎?

而且這個質疑非常的有理有據:“你以往的文章都是針對某個本質性的問題進行簡明直接的論述。你現在卻在文章一開頭就放了一個那麼長的留言,讀者一看到這樣的開頭就不想往下看了啊!

我的天,你竟然還接下來把這段留言分成三段又發了一遍!天啊!太浪費了!太奢侈了!太多餘了!”

“而且今天這篇文章你寫的又散又亂,沒有中心,重點還不突出,你最好發在“風墟先生”那個號裡,當成隨筆發出去。「這樣就不會有人“發現”你寫作水平不夠高了」。”

你看,我潛意識裡的詞都很有意思。

前面的那個“原諒”,現在的這個“發現”,說明的都是我自己心裡所認定的一些東西。

我認定自己有「錯」,所以需要讀者的“原諒”;我認定自己寫作水平並不高、但又害怕被別人知道這一點,所以才擔心被別人“發現”;

現在這篇文章還沒有發,但我知道,當我打算髮這篇文章的那天,我在點下發送的時候又會猶豫半天:“你確定用這個標題?這和你以往的標題風格很不搭啊!你的讀者肯定會認為這是一篇沒有乾貨的、或者是故意吸引眼球的文章而不看的。”

到那個時候,我可能會,也可能不會,再經過一番猶豫和掙扎,不知道再將這篇文章的標題啊,題圖啊,格式啊什麼的改成什麼樣。

但不論改成什麼樣,這都是我內心的一種投射。看到了這種投射,也就看到了我自己。

寫到這裡,我覺得可以停筆了。

最後:

我的確是一個經不起批評的人。

如果你批評我,唉……其實我也沒有什麼辦法╮(╯▽╰)╭

作者風墟,心理諮詢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