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法庫的陶瓷業的飛速發展

法庫人說法庫是寶庫,主要理由之一就是豐富的瓷土資源。位於瀋陽市北部,陰山山脈和長白山脈在這裡交接,松嫩平原和遼河平原在這裡相連,不同構造的山系、盆地、褶皺、斷裂帶,歷經億萬年的滄桑鉅變後,為這裡留下了豐富的礦產資源:瓷土、高嶺土、膨潤土、硅石、硅灰石、方解石、沸石等30餘個品種的非金屬礦產資源,儲量之大、品位之高、種類之全,位居世界前列。法庫也因此贏得了“國家一類礦產資源大縣”“全國瓷土基地縣”的稱譽。豐富的礦產資源,孕育了多彩的陶瓷文明。早在3400多年前,東胡、女真、烏桓、鮮卑、契丹等北方眾多少數民族就生活在這裡,同時也留下了陶瓷發展的軌跡。考古學家考證,法庫的新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戰國時期及遼金時期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陶、瓷片及陶瓷器等,歷史的遺蹟印證了法庫陶瓷文化古老的源頭。1976年修建毛主席紀念堂時,就選用了優質的法庫瓷土。雖然是寶庫,但在2003年前由於缺乏資金、技術和人才,一直沒有將陶瓷工業發展起來,僅靠單純出售非金屬礦原料獲得微薄的收益。2003年的法庫財政方面講是窮縣,從工業方面講是弱縣。全縣以生產糧食為主,農業在經濟結構中佔據主導地位。

法庫人陶瓷產業的快速崛起,2004年,初步確立了法庫在東北地區陶瓷生產行業的統領地位;2005年,新引進14戶企業48條生產線,累計28戶企業104條生產線開工建設。同時,制定了“東北瓷都”建設總體規劃;2006年,陶瓷產業集群不斷壯大,“四大區域”建設全面鋪開,產業規模與檔次進一步擴大和提升;2008年,法庫進一步加快了“四區、五園”建設;2009年,法庫陶瓷確定了“國際化、品牌化、瓷文化”的發展方向,堅持科學、創新發展原則,開始了法庫陶瓷的二次創業。

如今法庫陶瓷產業歷經十餘年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已經成長為東北亞地區重要的建築陶瓷產品集散地,2015年,全縣陶瓷產業實現銷售收入近百億元,2016年第一季度,法庫陶瓷產業園區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3億元。

法庫發展陶瓷產業除了原料優勢外,還具有燃料與動力、交通運輸、勞動力、政策、市場、環保等6大優勢。“在陶瓷生產中,法庫注重環保及循環經濟發展,解決了陶瓷固體垃圾和廢水問題。”法庫提出堅決不走“犧牲環境發展經濟”這條老路。這與其他陶瓷產區相比頗為獨特。這一措施也在陶瓷企業得到了印證。法庫陶瓷產業集群2015年投資3億元完成了陶瓷園區企業脫硫除塵等工作,被國家發改委批准為國家級循環化改造示範試點園區。

法庫累計開展新型綠色建材、呼吸磚、精密鑄造用陶瓷澆口杯、精密鑄造用泡沫陶瓷過濾器和地產原料替代廣東黑泥等各類科研項目20項,申請相關關鍵技術發明專利78項,產品連續4年在國家產品質量抽檢中合格率達100%。銷售市場覆蓋東北、華北等地區,並遠銷美、俄、日、韓等國家。

法庫陶瓷產業的發展速度頗有些讓人眼花繚亂,被業界稱之為“法庫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