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連載:摩旅中國15——最美麗的藏族鄉村

這是整理出版的書稿,歡迎大家挑錯!

連載:摩旅中國15——最美麗的藏族鄉村

單人單騎 | 403天 | 31省區 | 7萬公里

大渡河上游又稱大金川河。大金川河河谷狹窄,峭壁猙獰,怪峰交錯。丹巴縣城沿河畔鑿壁而建。

出縣城,沿大金川河溯流向北。大金川河谷是古代藏彝走廊,是青藏高原的東部邊沿。我相當於從康定折多山上了青藏高原,走了幾十公里邊角,又從協德啞口下了高原,沿著東部邊沿往北走。

出縣城不遠,沿一條狹窄的摺疊山路繞上半山。回望山下,大金川河如在腳底,舉步可越。山腰有紅白相間的藏式牌樓,碩大的金字寫著“甲居藏寨——中國最美的鄉村”。

過牌樓,公路在絕壁上橫向開鑿向前。橫過幾公里的陡坡絕壁,前方一片緩坡豁然在前。坡腳渾濁的大金川河翻滾奔流;坡頭怪峰雄奇高聳;坡上茂林滿坡,白色藏式民居散落其間,好一處險中幽境。

連載:摩旅中國15——最美麗的藏族鄉村

連載:摩旅中國15——最美麗的藏族鄉村

村頭一個山堡上,一座土黃色碉樓尖峭獨立。

碉樓是藏區一大特色建築,主樓一般下寬上窄,尖峭如錐;主體由石塊壘疊而成。據說藏區的碉樓源於川西,川西碉樓源於丹巴。

丹巴一帶本是古羌人的地盤,碉樓為羌人首創,中原史書稱為“邛籠”。大金川河一帶被來自青藏高原的藏人征服後,當地羌人與征服者互相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嘉絨藏族。碉樓這一古羌人建築被征服者帶入衛藏,在藏區傳播開去。

碉樓主要分佈在川西、藏南和衛藏這些半農半牧地區,以草原為主的藏北則鮮見其跡。除了軍事因素,居住習慣和石材應是重要因素。

本打算在村頭的碉樓傍紮營,走進一看,碉樓被列為參觀景點,四周加了鐵欄圍了起來。在素有“千碉之國”的丹巴地區,甲居村頭的碉樓不算宏偉和獨特。之所以被列為景點,除了臨近甲居藏寨;還因當年位於贛南的紅色政權不敵國軍連番圍剿,一路向西北轉移(官方稱長征),路過丹巴時,幾個紅軍首領在這古碉中開過會,如今便成了紅色景點。

連載:摩旅中國15——最美麗的藏族鄉村

日暮黃昏,在這絕谷深溝的農村找個營地不易,只好在網上搜了一家民宿。網上標註的價格是35一個床位。打電話去問,接電話的是個小夥,說入村要60元參觀費,他可以帶我繞過收費口,一共80元。我看了一下地圖,不止一條入村道路,況且在這荒山村野的夜晚,收費口也不太可能有人值班。便隨意沿一條村道繞進了村裡。

入村,天色已暗;村中民居又沒什麼醒目招牌,在村中兜了一圈,最後還是電話那頭的小夥開車到村頭將我接了回去。

我和小夥接頭的地方離入村收費口不遠,小夥面帶幾分尷尬地指了一下收費口方向,問我是不是從收費口方向進來的。我說我從另一條路進來的;總算緩解了他臉上的尷尬。

小夥打開院門,我將車騎進院子。正在拆卸行旅,一箇中年男子走來,小夥說是他父親。中年男子很是熱情,又是噓寒問溫暖,又是幫忙拎包的。

父子二人領著我拐過牆角,進了一道房門。房子由三廂組成一個u字型,房門設在右廂,房門兩進,便是天井。

井廳裡一箇中年男子正在點評面前的幾幅寫生油畫,傍邊圍了十幾個學生。上課空檔,截住一個學生問了一下,原來是廣東工業大學美術系的學生。

房東把我安排在右廂一樓的房間。房間裡橫豎放了三張床,已經住了兩個藏民。一個有些靦腆的年輕小夥是本地人,房東親戚,旅遊旺季過來幫忙的。另外一箇中年藏族是雲南迪慶人,跑車帶人遊玩的。迪慶和丹巴都屬康地區,但兩地的藏語方言已經很難互通,兩個藏族也只能用普通話交談。

房間裡沒有衛生間,只能使用公廁。公廁是設在家畜糞坑傍的茅坑,臭氣燻人,便池裡的穢物一目瞭然。小夥報歉說,農村條件比較艱苦,將就一下啊!

做了簡單的洗漱,廳裡的學生已經上完課,準備散場。房東上前囑咐學生們早睡,並不點名地批評了前一晚凌晨晚歸的學生。深山中的農村,夜晚谷靜山空,沒有什麼夜生活,二十出頭的年輕學生,大概也只能成雙成對地到村頭觀星賞月,房東未免也太不解人情了。

連載:摩旅中國15——最美麗的藏族鄉村

甲居藏寨雖然已經開發成旅遊村,但村中商業還比較滯後。村民待人處世,也常常在農耕熟人社會和商業化陌生人社會之間搖擺。

村中沒有餐館,我問房東有沒早餐,房東說沒有。我只好翻出旅行炊具自己煮。房東見我翻出炊具,又說他們馬上要為學生和其他房客做早餐,叫我一起吃,他請客。

其實我問他有沒早餐時,房東理解成房費有沒包含早餐了,因為其他住單間的房費較高,都至少含一頓早餐的。如果他告訴我有早餐但另外收費,價格合理的話我也懶得去翻炊具了。

炊具都已經翻了出來,還是決定自己做。我吃完早餐,房東的早餐也做好了,房東又往我手裡塞了兩個饅頭。

房東的房屋是棟三層樓房。三樓是寬敞的陽臺,只建了一個房間,用作佛堂。正值秋收,陽臺上堆滿了金黃色的玉米棒子。

連載:摩旅中國15——最美麗的藏族鄉村

連載:摩旅中國15——最美麗的藏族鄉村

佛堂前的陽臺圍牆上用石塊砌了兩個雪糕形狀的煨桑爐。藏區的“煨桑”如同漢地燒香,但燒的並非桑葉,而是剛採下的新鮮松柏樹葉(不同地方會加入不同的香料)。

屋頂四角砌成了羊角式的尖頂,這是碉樓元素在民居中的運用,在嘉絨藏區比較普遍,所以嘉絨藏區的民居也叫雕樓民居。這種雕樓民居其實是對當地貴族建築的摸仿;在此基礎上又吸收了一些藏傳佛教的元素,如外牆塗成紅白兩色。

嘉絨藏區的雕樓除了哨所、碉堡等單純軍事建築,還有集軍事和居住一體的混合建築。混合建築一般是古時土司和頭人居住的官寨,而單純的軍事碉樓多是圍繞在官寨周圍的防禦性建築。據說丹巴一帶保存最為完整的官寨是巴底土司官寨。

連載:摩旅中國15——最美麗的藏族鄉村

.

>>>> 已發佈遊記 >>>>>>


…………


連載:摩旅中國15——最美麗的藏族鄉村

想落天外:雲南文山人,不識時務的八零後,上過八年學,讀過二十幾年書,半個漢語言文學科班生。愛旅行、愛寫作;現漂在大理擺攤、讀書、寫字。

連載:摩旅中國15——最美麗的藏族鄉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