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林黛玉临死前说的一句话成了千古之谜,如何破解呢?

高立钦



此句无解此情无解……

后续本中林黛玉逝前曾说的半句诀别言"宝玉,宝玉,你好……"若牵强附会硬补出完整,只怕莫衷一是。虽后几十回有续貂之嫌,此句却很好。此句虽表面用词遣字极简却有作者绞尽脑汁的微妙,重重潮汐般情绪包裹肺腑中,填词反为不美。"你好……"从萦绕舌尖到初启樱唇情绪层次多端,或先是凄楚孤寂然后袅袅余恨升腾(恨命运恨自我),最后余剩依依空念远,化为爱恨两茫茫……

所以诸矛盾情愫汇集于两字上,若妄自填补,反而失了这百转千回的厚重意境,过显单薄。毕竟是百味杂陈,怎能用一句夯重的"你好无情"、"你好便好"代过那种飘渺而复杂的情思。

"你好……"一处无限遐想和悬疑的笔法,把饱含万种情愫难出口的画面生动展现。留白是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尽在不言,省略未绝的是情不禁。所以,多一字赘一词反而不好。与其限制了想象倒不如各领其中后味……


洛洛文化


这是高鄂公续写的!我总觉得,肯定跟曹公有差别吧!

脂批上说:“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可见,黛玉直到死亡,也没有抱怨过宝玉一句!直到死亡,黛玉对宝玉都是无尽的爱和牵挂!在太虚幻境里,黛玉是来还泪的,泪尽归位,斩断尘缘!但是黛玉至死泪不干,这正是超越了宿命的爱吧,泪不干,正对应着爱不尽吧!

前八十回后边,温柔乡里已经是风声鹤唳了!在薛家,夏金瑞来了,香菱病已经很沉重了,薛姨妈薛蟠都被拿住了,宝钗唯有与薛姨妈对泣叹苦!

在贾家,大观园被自家人抄捡了,晴雯死了,尤家姐妹死了,司琪芳官等走了,迎春误嫁了,鸳鸯命定了,凤姐儿被多方嫌弃了……

隐晦的写出了贾政的朝堂站队,宝玉作了个歌颂恒四娘的诗,涉及到了朝堂斗争……

后四十回,说不定就迅速转入了山雨欲来时的满楼风,紧接着就是抄捡入狱流放,围破毡噎酸蒓,“运败金无彩时乖玉不光”……

这种稳稳当当的大婚场合,未必能出现!也许在二宝成婚之前,黛玉先玉陨香消了!宝玉疯癫,不是因为石头丢了,是因为黛玉丢了!

……

总之,我是觉得,黛玉是不会有“宝玉,你好……”这么半句话的!



悠然庐


首先,《红楼梦》中写道林黛玉去世的章节是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作者曹雪芹有意将林黛玉死的时辰和贾宝玉薛宝钗成婚的时辰放在一起写,更加剧了林黛玉死时的悲剧气氛。

林黛玉死时身边只有李纨、紫鹃、奶妈和几个下丫头在身边,而李纨因为死寡妇身份才没有去参加婚礼,中间李纨见林黛玉一时半会还不会断气,就又回家了,试想家里有什么要紧的事情能赶得上人命呢,而林黛玉在贾府待了几年,对李纨一直是尊重有加的,在临死时,李纨也不愿意在林黛玉身边多待一刻,可见平时待林黛玉也是没有什么真心的。所以实际上林黛玉死时身边丫鬟紫鹃而已,对人情的凉薄,林黛玉比谁都看到清楚,在临死时,她拉着紫鹃的手不放,说“妹妹,我这里并没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可见,林黛玉对贾府一没有一点留恋了,包括对贾宝玉也没有一点留恋了,因为她在临死前已经知道贾宝玉薛宝钗成婚的事情。

紫鹃眼见林黛玉就要死去,赶紧叫人去请李纨,此时李纨尚未请到,而探春却自己来了,探春的性格我们知道,大气干练包容机敏,在关键时刻我们才知道探春是真的关心林黛玉的人,书中写到:探春紫鹃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三个人才见了,不及说话.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

在这里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文笔功力之深,一句你好……,给读者无限的揣测:你好狠心、你好无情、你好愚钝、你好冷酷、你好冷血、你好糊涂、你好坏、还可以是:你好好的、你好好生活吧、你好好保重、你好好活下去……。

笔者认为,林黛玉死时对贾宝玉存在埋怨的,林黛玉并不是没有力气说不出你好后面的话,而是这你好后面的话她不能说、不可说,如果是说贾宝玉狠心之类的话,就表露了自己爱慕贾宝玉的心思,而贾宝玉现在已经和薛宝钗成婚,这种话怎么说的出口呢,所以把你好后面的话硬生生咽回去了;既然不能说,却为什么要说一半呢,我想是因为林黛玉心里爱的太悲苦了,如果这口怨气不发出来,是没办法咽气死去的,这就是林黛玉临死话说一半的原因。


梦归秦淮


《红楼梦》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写道:

“探春过来,摸了摸黛玉的手,已经凉了,连目光也都散了。”

“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紫鹃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的冷了。”“只见黛玉两眼一翻,呜呼!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

林黛玉临死前说的这句话,该如何破解呢?

宝玉,宝玉,你好…

你好无情啊!你好狠心啊!你好可怜啊!你好孤独啊!你好糊涂啊!你好难啊!你好慢啊!你好晚啊!你好冤啊!好……。

用好字组了无数的词语,我最喜欢、也最相信的的还是那句:“宝玉。宝玉,你好好活吧。”

一般人都会觉得黛玉是想说宝玉好狠的心,抛弃了她去和宝钗成婚,但是林黛玉和贾宝玉是知己,她快乐着贾宝玉的快乐,幸福着贾宝玉的幸福。即使死之将至,她也希望贾宝玉好好活着。黛玉深爱宝玉,终究饮恨病死,晴为黛影,黛玉死前和晴雯一样,希望贾宝玉好好地活在世上,好好地留在人间,无怨无恨,无忧无虑,快乐,幸福。如果理解为“宝玉,你好好活吧”,可视为林黛玉死前,对她最爱的人的祝福。完成了这个祝福,她可以心安理得地走了,再也没有牵挂和遗憾了。

这是一种更深情的告白!

世人对林黛玉的见解万千,你又是如何破解这个千古之谜的呢?


鲸鱼电影


《红楼梦》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写道:

“探春过来,摸了摸黛玉的手,已经凉了,连目光也都散了。”

“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紫鹃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的冷了。”“只见黛玉两眼一翻,呜呼!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

黛玉临死前的最后一句遗言“宝玉、宝玉,你好……”人们是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林黛玉到底想说什么。林黛玉的遗言 成了千古之谜,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宝玉,宝玉,你好……”的解读,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都是可以的。

《红楼梦》自问世以来,读者和研究者对“宝玉、宝玉,你好……”的解读,主要有以下几种:

“宝玉,你好狠!”

“宝玉,你好狠!”林黛玉死的时候正是贾宝玉和薛宝钗举行婚礼的时候,这个事实是林黛玉无法接受的。林黛玉和贾宝玉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并且两人志趣相投,彼此之间早已有了深厚的感情。两人虽无山盟海誓,但已心知肚明,情有所归。在贾府里,林黛玉最信任、最爱的人就是贾宝玉,她对贾宝玉是有期待的。她把对人生中所有美好的期待,全投注在宝玉一个人身上了。贾宝玉也让她相信过,相信俩人的关系是谁也拆不散的。如今散了,不怪宝玉还能怪谁呢?说黛玉怨恨宝玉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林黛玉不清楚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的其中原委。她有怨恨,恨他的薄情,恨他的寡义,恨他的背叛。不过,说林黛玉“怨恨”贾宝玉又似乎说不过去。林黛玉和贾宝玉互为知己,彼此是很了解的,她应该清楚宝玉不是那样的人,贾宝玉和林黛玉结婚应该另有隐情。贾宝玉会对林黛玉狠心吗?恐怕林黛玉自己也不会相信。用“狠”这个字解读既有合理性又有非合理性。

“宝玉,你好苦!”

林黛玉懂贾宝玉。贾宝玉是他出身的家庭和他所处的那个社会的叛逆者。在这个方面,林黛玉和他志同道合,是铁杆知己。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相近、气味相投的出身寒素和地位微贱的人物。这实质上就是对于自己出身的贵族阶级的否定。同时,他对封建士子的最高理想功名利禄、封妻荫子,十分厌恶,全然否定。他只企求过随心所欲、听其自然,亦即在大观园女儿国中斗草簪花、低吟悄唱、自由自在的生活。贾宝玉受时代的局限,找不到现实生活的出路,他要摆脱贵族社会桎梏,而又不能不依附贵族阶级,他是痛苦的。再者,林黛玉死了之后,贾宝玉没有一个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更孤独,更痛苦。林黛玉应该看到了这一些,在生死弥留之际,这时的大彻大悟让她对还在红尘中挣扎的宝玉充满了同情。“宝玉,你好苦!”应该在情理之中。

“宝玉,你好自为之”

解读为“宝玉,你好自为之”也是可以的。贾宝玉生活在一个封建大家庭里,这个家庭信守孔孟之道,决不容忍违反孔孟之道的言论和行为发生。而贾宝玉刚刚相反,他蔑视孔孟之道,不愿意受任何清规戒律的约束,往往有叛逆之举,为此还经常遭受父亲的毒打。林黛玉死前说“宝玉,你好自为之”,可理解为她对宝玉的规劝和安慰,就好像在说:“宝玉,我就要走了,回到警幻境去了。‘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离开这污浊的世界我很快乐,可是你还留在这里,我很担心,我走后你就强迫自己忍受吧!你一切顺其自然,好自为之。”

“宝玉,你好好活吧”

林黛玉和贾宝玉是知己,她快乐着贾宝玉的快乐,幸福着贾宝玉的幸福,即使死之将至,她也希望贾宝玉好好活着。也许黛玉在临死前想到了人生的不易,懂得了生命的宝贵,也回忆起她与宝玉之间的种种往事,她欲哭无泪,欲罢不能。她留恋宝玉,可怜“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她怀念世间,可恨“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她希望贾宝玉好好地活在世上,好好地留在人间,无怨无恨,无忧无虑,快乐,幸福。如果理解为“宝玉,你好好活吧”,可视为林黛玉死前,对她最爱的人的祝福。完成了这个祝福,她可以心安理得地走了,再也没有牵挂和遗憾了。

除了以上四种解读,还可以有其他的解读。

文学作品不同于党政机关公文,党政机关公文要求表达清楚明白,不容许语言含蓄,更不容许有潜台词。文学作品则不同,写人写事可以用多种手法,恰当地运用含蓄,让人物语言内涵丰富,耐人寻味,能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宝玉,宝玉,你好……”有丰富的潜台词,为众多读者和文学评论家所推崇,妙不可言。如前所述,对“宝玉,宝玉,你好……”的解读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说得有理,说得过去就行。

“宝玉,宝玉,你好……”潜台词丰富,是小说用语的经典。这一经典用语,更增添了《红楼梦》的神秘与魅力。


自由鹰眼


因为《红楼梦》后四十回稿件遗失,所以很多前八十回未交代清楚的情节成了红楼梦的未解之谜。几百年来,学者和红学家们对这些谜团乐此不疲的猜测和探索。各种各样的人物结局、情节设置,成就了很多人心目中的红楼梦。

大家疑问最多,也是不少人探索最多的一个情节,就是林黛玉的死。关于黛玉的死,在学界也是说法不一。高鹗的续书中,林黛玉是病死。其实这一种说法,我个人觉得还是比较能接受的,基本上符合曹公的“累尽而亡”。只是有一点,我本人一直不想也不愿意接受,那就是黛玉临死前满含悲愤的喊的那句“宝玉,宝玉,你好⋯⋯”。

原文:紫鹃忙了,连忙叫人请李纨,可巧探春来了。紫鹃见了,忙悄悄的说道:“三姑娘,瞧瞧林姑娘罢。”说著,泪如雨下。探春过来,摸了摸黛玉的手已经凉了,连目光也都散了。探春紫鹃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三个人才见了,不及说话。刚擦著,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紫鹃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的冷了。探春李纨叫人乱著拢头穿衣,只见黛玉两眼一翻,呜呼,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按照高鹗的续书,在林黛玉最后的日子里,到处都透漏出黛玉是恨宝玉的。黛玉无意从贾母的丫鬟嘴里得知宝玉要娶宝钗,一时急怒攻心,彻底病倒,就再也没起来。这种愤怒一直延续到断气,直到最后口里还怨恨的喊了半句话。

原文:紫鹃劝道:“姑娘歇歇罢,何苦又劳神,等好了再瞧罢。”只见黛玉接到手里,也不瞧诗,扎挣着伸出那只手来狠命的撕那绢子,却是只有打颤的分儿,那里撕得动。紫鹃早已知他是恨宝玉,却也不敢说破,只说:“姑娘何苦自己又生气!”

黛玉怨恨宝玉,除了字里行间的表露之外,高鹗还在这段原文中,借着丫鬟紫鹃的心理描写说的清清楚楚。可是,无论理由多么充分,无论怎样自圆其说,我总是不能相信,这就是黛玉最后时刻的真实心理。

林黛玉是西方灵河岸边的一棵绛珠仙草,因为受了贾宝玉的前身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所以才随他下到凡间,以一生之眼泪报答贾宝玉的。是不是位列仙班且不去论,至少应该是通了灵性的。这样的仙界之人,怎么可能在离开凡间之时,还满怀怨愤呢!

大限之时,作为一个尘世间的凡人,都常常可以看开一切,了然一切世间恩怨情仇,何况本身就属于仙界的绛珠仙子呢!所以,无论如何,高鹗所续的文本中,黛玉喊出的那半句话:“宝玉,宝玉,你好……”,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像很多红学家猜测的那样,是“宝玉,宝玉,你好狠。” 无论如何,黛玉也不可能像高鹗表现出来的那样,是怀着对宝玉的怨恨而逝的。

《红楼梦》未完,我们并不知道曹公最后的安排是什么样的。也因为《红楼梦》未完,我们却可以无限的想象自己心中的结局。我的想象是:黛玉当然是泪尽而亡。而且,是平静的流完了最后一滴泪。然后,满怀着对宝玉的爱和祝福,平静温和的与身边的人告别,与整个世界告别,然后到警幻处销号,最后回到属于她的灵河岸边。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猜测,或者说是愿望。胡说也罢,瞎猜也罢,仅仅是我心目中的结局而已。也仅仅是我个人理解的红楼梦和林黛玉而已。借用曹公的话:破人愁闷,仅供喷饭而已!


云语红楼


《红楼梦》是最早的言情小说,讲述豪门恩怨,男女饮食,男女情爱,男女关系的巨作。

林黛玉家境不如贾宝玉家境好,贾家有皇权护身,才兴旺发达,林家只是巨贾,配不上贾家,林黛玉只能饮恨终生。

林黛玉什么都好,就是不开放,不懂得生米煮成熟饭,先上车后买票,苦了贾宝玉,也苦了自己。

饮食男女,男欢女爱本是生理自然规律,林黛玉却不懂,只会调情,不会献身,那个男人会受得了,更何况是不缺女生的贾宝玉。

贾宝玉相当于现在的王思聪,是全民女婿,要财有财,要女人有女人,要地位有地位,根本不想结婚,可林黛玉还想要个名份,不是痴心妄想吗?

林黛玉太多情善感了,连落花流水这种自然规律都要违背,还玩葬花这种低级错误,不知贾宝玉开了多少苞了。

林黛玉如果聪明,应该多进行体育运动,喝木瓜汤,把身材练好,胸部练大,才能勾引到贾宝玉,让他魂不守舍。

林黛玉临死之前应该醒悟了,才说:贾宝玉你好坏,不喜欢胸小的女人就直说,白让我为你守身如玉,亏大了。


光芒万丈34957



“黛玉之死”在《红楼梦》通行本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此回在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之后,黛玉的情绪充满了悲苦,已经到了最后的终结点。

黛玉的最后一句话,拼尽了她全部残存的生命力量而没有说完………

原文:紫鹃忙了,连忙叫人请李纨,可巧探春来了。紫鹃见了,忙悄悄的说道:“三姑娘,瞧瞧林姑娘罢。”说著,泪如雨下。探春过来,摸了摸黛玉的手已经凉了,连目光也都散了。探春紫鹃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三个人才见了,不及说话。刚擦著,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紫鹃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的冷了。探春李纨叫人乱著拢头穿衣,只见黛玉两眼一翻,呜呼,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林黛玉临时前未话完的一句话,成为了千古之谜。在一个“好”后面,林姑娘究竟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

宝黛二人是生死相恋,宝玉曾经为黛玉不惜恨命摔玉,还要“我砸了玉,就完了事了。”找东西来“下死力砸玉”,要知道“通灵宝玉”可是刚刚救过被魔魇的凤姐宝玉两个人性命的,是贾母口中贾府中人的“命根子”呀!

此时宝玉却正在与宝钗成婚,黛玉内心应该是对宝玉充满怨恨的。

应该是:“宝玉,你好狠心。”

可是认真阅读上下文后感觉又有所不同了,第九十四回第九十六回黛玉在得知宝玉要与宝钗成亲时,是立即就去找过宝玉当面问话的。

原文:忽然听着黛玉说道:“宝玉,你为什么病了?”宝玉笑道:“我为林姑娘病了。”袭人紫鹃两个吓得面目改色,连忙用言语来岔。两个却又不答言,仍旧傻笑起来。………那黛玉也就站起来,瞅着宝玉只管笑,只管点头儿。紫鹃又催道:“姑娘回家去歇歇罢。”黛玉道:“可不是,我这就是回去的时候儿了。”

紧接着第九十七回,黛玉回到了潇湘馆。

原文:黛玉到潇湘馆门口,紫鹃说了一句话(“阿弥陀佛,可到了家了!”)更动了心,一时吐出血来,几乎晕倒。亏了还同着秋纹,两个人搀扶着黛玉到屋里来。那时秋纹去后,紫鹃雪雁守着,是他渐渐苏醒过来,问紫鹃道:“你们守着哭什么?”紫鹃见他说话明白倒放心了,因说:“姑娘刚才打老太太那边回来,身上觉着不大好,唬的我们没了主意,所以哭了。”黛玉笑道:“我那里就能够死呢。”这一句话没完又喘成一处。

接下来的一段,很关键。

原文:原来黛玉因今日听得宝玉宝钗的事情,这本是他数年的心病,一时急怒,所以迷惑了本性。及至回来吐了这一口血,心中却渐渐的明白过来,把头里的事一字也不记得。这会子见紫鹃哭,方模糊想起傻大姐的话来,此时反不伤心,惟求速死,以完此债。

之后就是“黛玉焚稿”,此时黛玉已经平静下来了,她很清楚自己一时急得迷了本性,才径直去了贾母处找宝玉当众问出“你为什么病了?”。此时宝玉已经因为失玉糊涂了,却也当众说了最真心的话“我是为林姑娘病的”。

宝玉与宝钗的婚事“上头”不让说,傻大姐不知道为什么,冰雪聪明的黛玉是明白为什么的。黛玉知道宝玉为什么病了,黛玉明白宝玉的心,黛玉不可能怨恨为了“爱情”已经痴傻的宝玉。
“宝玉,宝玉,你好………”

应该是黛玉临终时,对她所挚爱的宝玉表达无限的眷恋……


阿丹151014015



《红楼梦》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中,

写道:“探春过来,摸了摸黛玉的手,已经凉了,连目光也都散了。”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

紫鹃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的冷了。”“只见黛玉两眼一翻,呜呼!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

黛玉临死前的最后一句遗言“宝玉、宝玉,你好……”人们是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林黛玉到底想说什么。

林黛玉的遗言 成了千古之谜,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宝玉,宝玉,你好……”的解读,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都是可以的。

事实上,《红楼梦》也没那么玄奥,只是古往今来一些专家学者、帮闲文人过分的解读罢了!一步《红楼梦》养活了多少这些沽名钓誉、捕风捉影的机构和闲人!

我们每个人在《红楼梦》里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你认为合适的就是最好的文意!

1.“宝玉,你好,你好帅!”

2.“宝玉,你好,你好怂!”

3.“宝玉,你好,你好狠心!”

4“宝玉,你好,你好绝情!”

5.“宝玉,你好,你好糊涂!”

6“宝玉,你好,你好傻!”

7“宝玉,你好,你好坏!”

8“宝玉,你好,你好色!”

…………

这些,都可以解释!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吧!您说呢?


此间春来早


奇才就是奇才,这部宏大叙事的经典,实在是博大精深,游泳其中看不到彼岸!《红楼梦》中,林黛玉临终前,在人间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宝玉,你好……”,这是前人留下的悬念,可谓“此处无声胜有声”,仿佛丹青妙手作画的留白,韵远流长,让入心之人补白。这正是大手笔的高妙之处,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按各自的思绪延伸,各出奇思妙想,添才助火,将这一悲剧推向高潮!


黛玉临终之言所向,是一个难以破解之谜,红学家也各有不同的认识。我认为,我们的推想和揣测,不能脱离时代语境。研读《红楼梦》,分析推想古人的意向,要考虑到古人的思维模式。学过古代汉语,研读过古人诗词著作的人,都知道古人的文化境界,那就是“哀而不怨,怨而不怒,温柔敦厚”,而不是现代人的敢爱敢恨,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爱恨情仇。

曹公留下的这一悬念,让读者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根据各人的逻辑思维去探寻。相知相依,彼此倾心,宝玉挚情专一,黛玉爱了,痛了,临终之际,必然有怨,但这怨转化为恨的可能性不大,应该是有怨而无恨。心有灵犀一点通,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临终之际,情思万种,浮想联翩,千言万语在心,却一出不了口!“宝玉,你好……”,林黛玉告别人世时的这一话语,是痴情,是真爱,也是遗憾,是对深爱之人的恋恋不舍!


林、贾这一对贵族小儿女,两小无猜,两情相悦,耳鬓厮磨,相知相依,彼此应该很了解。黛玉钟情于宝玉,在大观园中,宝玉是他的精神支柱,但也是贾母的心肝宝贝。黛玉对自己的体弱多病,是心知肚明,想来她的内心深处也很矛盾,而大的意向不会让心爱的人,因自己而半途落单,因为她天性善良,虽然生活中时有使气任性的表现。饱读诗书的林黛玉,冰雪聪明,与宝玉彼此深爱,二者心有灵犀一点通。黛玉情系宝玉,而宝玉有那么多令她担忧的习气,为人处事那么单纯,怎能让她不担忧啊!满心的凄楚,满心的哀怨,临终之语,最大的可能性,应该是:“宝玉,你好好照顾好自己啊!”


我第四次读《红楼梦》,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后来八七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上演时,细心观看,当年看到黛玉临终前的这一情节时,黯然神伤,情不自禁地下泪!而对于演员恨意的表情,却持异议,认为编剧与导演对这一情节的推演,是以现代人的思维模式推演的,脱离了古人的语境,与曹公初衷意向不符合。当然,这可能并非导演和编剧的误笔,因为电视剧是为当代人制作的,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如今提出个人的这一观点,是根据那个时代的语境推理出来的。


千古绝唱唱千古,《红楼梦》的艺术成就,引发读者共鸣,更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红学家,还有我们这些爱好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