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以“愛才”聞名的曹操為何要殺掉孔融全家?

airena


有人問,孔融就是那個出了好幾個成語故事的孔融嗎?

是的,我們的文化中跟有“孔融讓梨”,“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有描述孔融和禰衡友情的“忘年之交”,還有孔融當官時候的“哭墳不悴”,還有他的女兒被殺之前說的“覆巢之下無完卵”。

這些眾所周知的成語故事給我們的提示是,孔融是個了不得的才子。

確實。

不過,跟張愛玲的“成名要趁早”不一樣,他生世太~好,成名太~早,最弊的是運氣還一直都不錯。於是養成了極愛面子,爭強好勝的壞毛病。

最後惹毛了曹操,讓他找藉口誅殺了全家,實在是應了他那句“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成語。

1、先看他聲名鵲起,毛病初成

孔子之後: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他的七世祖孔霸是漢元帝的老師,官至侍中。父親孔宙,曾任太山都尉。他四歲的時候就傳出了“孔融讓梨”的故事,少年時便有突出的才能,受到名士李膺的讚許。這裡說的就是他“小時了了”的故事:

小時了了: 出自筆記小說《世說新語·言語》

孔融十歲那年隨父親到達京城洛陽。當時,名士李膺在洛陽任職,如果不是名士或者他的親戚,門人一般不通報。孔融想看看李膺是個什麼樣的人,就登門拜訪。他對門人說: “我是李君的親戚。” 守門人通報後,李膺接見了他。李膺問他說:“請問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呢?” 孔融回答道:“從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師資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於周禮的問題),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當時很多賓客都在場,對孔融的回答十分驚奇。後來太中大夫陳韙來到李膺府第,賓客把這件事告訴他,陳韙卻不以為然地說:“小時候聰明長大後就不一定聰明。”孔融立即反駁道:“那麼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無話可說。李膺大笑,說:“你這麼聰明將來肯定能成大器。”

還有一門爭義的故事

名士張儉為中常侍侯覽所記恨,密令要州郡捉拿張儉。張儉與孔融兄長孔褒是好友,於是逃到孔褒家中,孔褒卻不在。當時孔融年僅十六歲,張儉認為孔融年輕,並沒有告訴他自己的處境。孔融看見張儉窘迫的樣子,對張儉說:“哥哥雖然在外未歸,我難道不能為您的東道主嗎?”因此留張儉住在自己家。

後來事情洩漏,自國相以下的人,都秘密的壓下此事,張儉得以逃脫,孔褒、孔融則被逮捕入獄。但不知他們二人是誰獲罪。孔融說:“收容匿藏張儉的是我,有罪歸我。”孔褒說:“張儉來找我,不是弟弟的罪過,罪在我,我心甘情願。”官吏問他們的母親,母親說:“年長的人承擔家事,罪責在我。”一門都爭著赴死,郡縣遲疑不能決斷,於是向朝廷請示。詔書最後定了孔褒的罪,孔融因此事而聞名。

在上面說的“小時了了”的故事裡看,孔融年少就非常機智,腦子轉的很快啊,一下子就扳回了場面,反而令太中大夫陳韙尷尬了一把。這時候大人的反應對孔融絕對產生了不好的影響。李膺大笑,還有誇獎他,讓他很有面子,都告訴他這樣的做法很聰明,很好。

或許小孔融就此產生了一種印象——輸贏很重要。

後面的一家三口爭著為收留事件背鍋,整體上看自然這一家子人都是有大義之人,但是反思下,孔融當時憑什麼要留張儉?第一是因為張儉確實是哥哥好友,第二他流露出對年少孔融的不信任,讓他很沒面子。於是孔融才堅持要做東道主的。

從正面考慮,孔融後來與一家人爭當責任人,確實是道義使然,自己做事自己當。這也是道德規範。而事情發展到哥哥背鍋,他名聲大起,反而是不好的開始。

試想一下,一個孩子在不清楚狀況的時候幫助壞人蒐集武器,完了,大人說這個不是壞人,這樣做也沒有錯。反而表揚他承認錯誤有勇氣。

在學習做人的過程中有一個合理化的階段。

我這樣做是錯的,但是人家非但不說我錯,還表揚我,這是為什麼呢?

我必須得找個理由來說服自己……是因為我是按照禮的規範來做的?還是我是按律法的規範來做做事的?還是我的做法符合傳統習慣?……還是說我的做法是對的,我思想有高度,我有文化有學識,在這個基礎上怎麼可能做錯?我有名聲在外?我家世好?“我爸爸是李剛”?還是我面子大呢?

這個內在合理化的過程,奠定了其行為的基石。


請看這個例子:光和七年(184年),河南尹何進即將升任大將軍,楊賜派孔融拿著名片去祝賀何進,因門人未及時通報,孔融就把名片奪回,引罪自責而去。

如果不是看重輸贏,過度重視面子,這件小事情孔融何以要生氣呢?放在現代企業,工作沒做完就跑了。老闆還能不炒了你?

看看好運氣的孔融得到了什麼結果?

河南尹官屬認為丟了面子,想要派劍客追殺孔融,有賓客對何進說:“孔文舉有盛名,將軍如果與他結怨,四方之士就會相隨而去了。不如以禮對待他,使天下人都知道將軍的胸懷廣大。”何進同意,於是徵辟孔融為大將軍掾屬,又舉其為高第,遷任侍御史。


孔融就是孔文舉,文舉是他的字。不被處罰,還升了職。是不是奇聞?

所以孔融養成了毛病,這個毛病就是仗著自己博覽群書,學識過人,只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而且堅持讓能影響的人都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不顧後果。顯然他也沒有因為做過的任何事情得到不幸的結果。

這個毛病在現在看來好像是太正常不過的,與之相似的人無處不在。

有的人仗著自己多讀了幾年書,有的人仗著自己見識多,有的人仗著自己年紀大,但凡與人相處,總想告訴別人如何做。換句話說叫好為人師。別人聽了才好,不聽就麻煩了。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有人說他剛直不阿,他只是在堅持以他的標準要求大家。當上了社會的言官。

2、毛病日盛

例一:

後來,孔融被徵為司空掾屬,被授為北中軍候。在職三天,轉任虎賁中郎將。正逢權臣董卓總攬朝政,想要廢掉漢少帝劉辯,孔融與董卓爭辯,言辭激辯,常有匡正的言論。董卓懷恨在心,將孔融轉任議郎,隨後又暗示三府(太尉、司徒、司空)舉薦孔融到黃巾軍最為猖獗的北海國(治今山東昌樂西)為國相。

孔融到北海後召集士民,聚兵講武,下發檄文,又親寫書札,與各州郡通聲氣,共同謀劃。因討伐黃巾軍張饒戰敗,而轉保朱虛縣。慢慢集結官吏百姓被黃巾所蠱惑的男女四萬多人,再設置城邑,設立學校,表顯儒術,薦舉賢良鄭玄、彭璆、邴原等。對待國人,就算只有一點微小的善行,也都以禮對待。國人沒有後代及四方遊士有去世的,都幫助安葬他們。因頗有政聲,被時人稱為“孔北海”。

據說在設立學校的時候要求大家一起去聽大儒鄭玄講座,聽得大家快要一命嗚呼了。這算是他的毛病所在吧。誰都不如你學習好,所以大家都要愛學習啊,一起來學習。經濟不管,軍事完全不打理。黃巾軍來了,只有一條路:逃命。最後還是請劉備來幫忙才解了圍。

例二:建安元年(196年),袁譚攻北海,雙方戰鬥自春至夏,戰士僅剩數百人,流矢像雨一樣射來,城內已經短兵相接。孔融仍然憑几讀書,談笑自若。至夜晚城陷,他才逃奔山東(太行山以東),妻兒都被袁譚所擄。

這一段是最搞笑的,按照孔融的思路,這也算是在“以技之長”制敵,讀書能抵禦外敵。直到逃奔二字才表露出他自己本能的部分。前面都只能說是在當時文化氛圍中的表演,但是他沒有信心和毅力表演到底。所以最後棄城而逃,連老婆孩子都不管不要了。這也是他為人詬病的地方之一。關鍵是這一次沒有人出來為他的失敗背鍋。


孔融的這一輩子,一直在以古書古籍古典為規範,做著誨人不倦的老師。那他所遵循的禮法依舊還是那套舊禮法,“天地君親師”。所以想當然的,孔融對於曹操的挾天子的做法是不屑的。


3、走向死亡

所以他願意聽從指令去許都赴職,等他來到漢獻帝身邊後卻發現,皇帝已經不復舊時輝煌。但是不能因為皇帝沒以前榮耀了就拋棄他,所以在曹操身邊的時候他還想靠自己的堅持把社會大輪子的方向扳動一丁點兒。

曹操在官渡之戰打敗了袁紹之後,攻佔了袁紹的基本盤冀州。俘獲了袁紹的兒媳婦甄氏,然後賜給了自己的日子曹丕。孔融寫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曹操就問孔融這出於何經何典。孔融答說:“這是按照您的思路想當然啊。”

因為饑荒戰亂,曹操準備在民間禁酒,孔融多次寫信給曹操反對禁酒,說“女人也亡國啊, 何不把女人也一起戒了?”

諸位不覺得這思路還蠻清奇嗎?禁酒這事兒也不算壞事吧,為啥要三番五次的反對呢?

曹操烏桓的時候,孔融又譏笑他說:“您老人家勞師遠征,一定有藉口,話說從前肅慎不進貢木苦矢,丁零偷盜蘇武的牛羊,可以一併討伐啊!”

看了孔融的這些故事,我不禁想笑,這老先生簡直就像是宮廷劇裡皇后身邊的老嬤嬤,在曹操身邊像管制著受寵的嬪妃們一樣管這管那,管你是關係政治大局的,還是你個人私事的,我都是看不慣的就直言不諱。

有人說這是因為孔融已經發現了曹操的狼子野心,我倒不是這樣看。他在許都就已經知道獻帝不過是做個樣子而已了,現在曹操也肯定他的才華,給他官做,讓他進言參事。對他個人而言,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還是大大的。但是這個結果並不是他最想要的看到的,他所期望的是物歸原主。他所希望的是自己的建議還能被當成建議像原來那樣被欣然接收。然而曹操也是個有主意的啊。

怎麼寫著寫著,忽然覺得曹操和孔融這倆人關係還有點像婆媳關係的呢?!

所以,這時候他已經不再是以事論事,而是完全針對曹操了。

像我前邊所說過的,他只是堅持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在一再打擊曹操的同時,希望他能接受自己的建議,把全盤交給獻帝罷了。

如果讀者中有已經為人父母的應該對我的這個說法有所體會,或者教小朋友洗襪子試試看,做作業試試看,在他堅持己見亂洗或者亂寫的時候,能忍住不諷刺下的或者來個獅子吼的,給你們點贊。

孔融就是這個管東管西,想要控制局勢的婆婆。

曹操也不是好惹的,所謂名正言順,處理名人孔融當然要足夠理由才能堵住世人悠悠之口啊。

還好理由很多,孔融私底下喜歡喝酒,喜歡跟門下各類人聊天,好為人師指點江山。有時候把大實話說出來難免會不合規矩,授人口實。


曹操於是指使丞相軍謀祭酒路粹枉奏孔融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於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208年9月26日)將孔融處死,並株連全家,孔融時年五十六歲。


龍鎮


歷史上的曹操的確是一個愛才惜才的人,曾三次頒佈《求賢令》廣納天下人才。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對曹操的愛才惜才描寫也算中肯,如官渡之戰時赤腳迎苟彧,宛城鬥張繡後奠典韋、赤壁大敗後哭郭嘉,約法三章納關羽,七進七出縱趙雲等都是曹之愛才惜才之經典之作,但正是這個愛才惜才的凱模卻殺了當時名滿天下的名士一一孔融,是不是覺的不可思議?難道曹操愛才是葉公好龍徒慕虛榮?別急,讓筆者慢慢給您理順。

孔融之才非曹操之菜也。

曹操是誰?三國時期著名的政詒家、軍事家、詩人。曹操的一生是有建樹,但與他的抱負相比還是有遺憾的。曹操的文采是他的天賦,僅為業餘愛好,他一生所追求的是政治和軍事,也就是文治武功,他最大的願望就是拓野八荒、一統天下,他的《求賢令》主要是招納這方面的人才,要麼你是武藝高強,要麼你會行軍佈陣,要麼你能出課劃策等等只要你能幫助他完成心願,都是他心目中的人才。至於沽名釣譽、舞文弄墨者雖說也算人才,但不是阿瞞的菜,紿個官做做,只要不搗蛋就行了。

孔融的性格決定了他自己的命運。

孔融,孔子之後,曾任渤海太守,人稱孔渤海。孔融小時讓梨就讓他譽滿天下,長成後入仕為官。推崇儒家文化,擅長詩賦,但由於成名較早養成了自命清高、目空一切的性格,正是他的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

在封建社會,任何一個政權下的文人都必須為執政者歌功頌德,這是當時文人墨客的生存法則,違反了這一法則,那你的命運就會很悲慘,如唐朝的杜甫,詩寫的不錯,也很有名氣,但語調跟不上形勢,只落得一生落魄。

而孔融相比杜甫有過之而無不及。曹想抑漢揚己,而孔卻硬啃三綱五常。公然發文駁曹,甚至當面頂撞。開始曹礙於孔之名氣還常常忍受,可孔不知進退,逼得曹動了殺機。要知道曹在維護自身利益安全時從不含糊:刺董卓失敗後,恐行跡敗露,屈殺呂伯奢一家、軍中缺糧,屈殺軍需官,恐睡後他人行刺,故殺侍從,楊修有才因猜透了曹之心事也難逃一死,華佗有藝偏偏也解不開曹之心結。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才是阿瞞同志的真實寫照。

而孔融只不過在當時小有名氣,孔融之才對曹操的文治武功無絲毫幫助,招孔於麾下不過是想眾星拱月,而孔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曹身上潑汙水,曹會按奈的住嗎?最終給孔融戴了個不孝的帽子打發孔重新投胎去了。

不知這個解釋您是否滿意?

我是波浪壯闊任我秀,與您一同品讀三國,戲說演義,歡迎留言關注。


波浪壯闊任我秀


“愛才”也是得對自己有用的人來說啊。而孔融不僅話多,還處處跟自己作對。具體表現在下面幾件事。

第一件事:恢復九州制。

公元204年,曹操攻下鄴城之後,兼任冀州牧。這時,就有些人建議曹操恢復古代的九州制。而九州制中又以冀州為最大。所以,曹操的權利又可以得到大大加強。雖然荀彧也從許都寫信反對,但是孔融則大大過分。孔融以退為進,先是支持恢復九州制,然後則提出是不是也恢復王棘制?所謂王棘制,就是以天子所在為中心,其他地方都為天子管轄範圍,而冀州當然也在內。曹操的權利範圍就會大大削弱。於是,恢復九州制就這樣終止了。

但是,曹操對孔融的仇恨則是深深地埋下了。

第二件事:曹丕取甄氏。

同樣是在攻破鄴城之後,曹操的兒子曹丕取了甄宓。本來是一件高興並值得祝賀的事情。孔融也是寫信祝賀曹操:“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曹操似乎沒聽說過,在過後請教這件事情時,孔融竟然說這是“想當然”而已。曹操細思極恐,這不是把自己比作武王,甄氏比作妲己,周公比作曹丕嗎?而且武王與周公是兄弟關係,自己與曹丕可是父兄關係。不是從另一個方面諷刺自己把用過的女人給兒子嗎?

第三件事:遠征烏桓。

在曹操遠征烏桓之時,孔融又上書諷刺曹操。大意就是說曹操既然要徵烏桓,那不如連不進貢荊條(做箭用)的素勝民族、搶蘇武牧羊時牛羊的丁玲民族也順便辦了吧。

第四件事:禁酒令。

徵烏桓回來後。曹操頒佈了禁酒令。雖然說是禁酒,實際上就是為了省下軍隊的糧食。孔融當然也知道這點,於是百般不從,照樣日日飲酒。還寫信跟曹操你來我往,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一一反駁曹操。


基於以上幾件事(當然也有別的事情),曹操對孔融已經是忍無可忍,於是,經過一系列的策劃,在自己所任命的御史大夫郗律的手下路翠告發孔融四宗罪的基礎上,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判斬立決。孔融就這樣在郗律上任的第六天被殺了。


歷史回來了


孔融有才華可是書生意氣,在當時的政治活動中不懂得收斂,什麼話都說,亂放嘴炮,終於得罪了曹操,曹操最後就把他給殺了。

對於孔融的印象就是兩個故事就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和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小的時候有去去探望就對孔融說了一句話,小時候有才華的人,大了之後未必聰明。孔融就反駁道,你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就是說這人長大了就不聰明瞭!孔融讓梨的典故大家都知道就不說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小時候的孔融是聰明機靈口齒伶俐的,只是這種孩子教育的好就像蘇秦張儀那種雄辯之才,教育的不好就變成了牙尖嘴利口出傷人的人了,長大後的孔融從他的行為看,還真的禍從口出啊!

袁紹派袁譚攻打青州城,孔融當時人鎮守青州的,他也不上城督戰,就在城裡飲酒作樂!後來打了幾個月,青州被攻破了,孔融自己卻丟下妻子和兒女偷偷的跑了,最後妻子和兒女被殺了!可見孔融還真的沒有他表面的那樣正直啊!

青州兵敗後,孔融就投奔了曹操,曹操開始也是欣賞孔融的,畢竟孔融的名聲在那啊!自己用孔融也是維護曹操愛才的表現嘛!有一個像孔融這樣的名士為自己效力,會對曹操招募人才有幫助的!只是孔融從內心就看不起曹操,經常譏笑曹操,對曹操的行為指指點點,什麼不順眼的都要說出口,口無遮攔。官渡之戰後,曹操為了節約糧食而禁酒,孔融不僅上書反對,還帶頭違抗,這就讓曹操很反感了!你孔融想喝酒沒人攔你,自己喝就算了何必去觸犯曹操的禁令嘛,其實是看曹操不順眼,對人不對事,就是要噁心曹操嘛!有一次曹操進攻鄴城,曹操的兒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就寫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曹操不明白就問孔融,孔融就說比照一下當下的情景就知道了,曹操就明白了,你孔融就是譏笑曹丕娶了個妖女啊,那我曹操又是什麼呢!曹操是很不爽的,自己的家事還輪不到孔融說三道四呢!曹操北討烏恆,孔融又嘲諷說:“大將軍遠征,蕭條海外,從前蕭慎不進貢木苦矢,丁零偷盜蘇武的牛羊,可以一併討伐啊!”這就比較嘴臭了,出征那是國事你可以出意見不可以諷刺啊,你以為你孔融是誰啊,曹操辦的事不用你孔融同意,該幹嘛就幹嘛,過過嘴癮的事不是隨便亂說的,這就更讓曹操反感了。後來曹操認命孔融為太中大夫,就是掌管議論政事的官,孔融就更肆無忌憚了,議論的範圍越來越廣,對曹操的作為時不時的批評,他有一次上書給漢獻帝說京城千里之內,不應該分封諸侯,這就觸犯了曹操的權利了,你這是要把曹操的勢力趕出京城啊!曹操已經對孔融到了忍耐的極限了,後來孔融經常宴請賓客,大家聚在一起搞議論,有收買人心的嫌疑,曹操在別人的鼓吹之下最終以不孝的罪名殺了孔融,孔融讓梨的孝名最終卻以不孝的罪名被殺,還真有種諷刺的感覺啊!

孔融的死原因就是因為他不懂的收斂,禍從口出。作為一個名士,曹操用孔融只是利用孔融的名聲罷了,孔融並沒有什麼政治才能,如果孔融乖乖的做一個閒官,就會過的很好!只是孔融經常站錯位置,發表對曹操不利的言論是很危險的,大權在握的曹操需要的是別人對自己的臣服,不是總在自己面前說三道四,亂嘲諷自己的可有可無的一個名士,曹操可謂忍了孔融很久了,只是也有忍不下的時候,那孔融的下場也可想而知了!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孔融讓梨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而且如此品行善良恭謙的孔融,成年後也確實成為了一個極富才華的文人學者。但是他的最終結局卻並不好,而是被曹操以不孝、謀反等罪名下獄處死的。那麼,號稱唯才是舉的曹操又是為何非要除掉大才子孔融而後快呢?

原來這孔融雖也算是個才高八斗的大學者,但是他對官場政治可以說是一竅不通。而他仗著自己的橫溢才氣與犀利的文筆,經常傲視四周。並且他也曾因對治國方略、教化之道的熟悉,而受到了曹操的欽佩。但是他在與他人辯論時卻有個壞毛病,那就是自恃才高,便常常譏諷挖苦對方,嘴上一點不留德。時間長了,難免得罪他人,甚至引出禍端。

而他最終的結局也正與此直接相關。話說袁術稱帝,曹操明白一時半會扳不倒他,所以就遷怒於和袁術聯姻的太尉楊彪,並構陷下重罪。孔融知道這事後,隨即引經據典,批駁的曹操臉紅心跳,最後救了楊彪。這還不算啥,後來他還與曹操發生過幾次爭辯。

最直接的一次是,曹操在平定北方後,準備南下征討劉備等人。但孔融據理力爭,說曹操此舉乃無義之戰,肯定會吃敗仗。聽到孔融這麼說,曹操這次終於再也忍不住了,大怒之下即刻下令以不孝、謀反等罪置其於死地。


書房記


孔融字文舉,是孔聖人的後代!孔融讓梨,小時了了,忘年之交等等軼事典故流傳至今!他不僅有才學,還有他的名望也是萬眾敬仰的!曹操如此愛愛為何要殺孔融全家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其一,孔融自恃清高。孔融在平時經常挖苦嘲諷曹操,語言刻薄,對曹操的方案和謀略經常不和。

其二,曹操認為孔融不孝。孔融認為母親和孩子就像容器裡裝東西,分開了就沒有關係了,而父親是滿足慾望才生孩子的!其實這原因也是曹操殺孔融的一個幌子而已

其三,孔融多次侮慢曹操。孔融看不清曹操的身世,多次在公共場合說曹操,起先曹操多次忍耐,但到後面覺得此人並無大用就找機會殺了他!

其四,曹操的政治方略的因素。曹操雖然是唯才是舉,但對於反對他的政治決策的都沒有好下場,例如:孔融,崔琰,荀彧,楊修等等!

總之,孔融得罪了曹操,曹操也想以一儆百,以警告讓周圍的那一批人!


逆水裡的魚


孔融,魯國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為孔子二十世孫,為當時名士。

孔融之死,罪在本身。孔融自視甚高,經常諷刺挖苦曹操,語言刻薄,說風涼話,對曹操的政治路線重大決策公開表示反對,所以,主要還是孔融與曹操的政治主張不一致,為曹所不容。

曹操是個唯才是舉的人,本來對一個人的品行不太看重。孔融議論朝政的時候,身後跟著一群人,以孔觸馬首是膽,所以殺他,必可震住一批人。但是,當時曹操想殺他,卻沒借口,最後,只得以不孝之名殺了他。有次,孔融對禰衡說“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於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是為被殺之藉口。


在當時環境下,曹操為鞏固其統治,對一切破壞其統治的人毫不留情。正因如此,在短短的幾十年裡,統一了北方,為晉王朝統一全國打下堅實的基礎。對比晉朝覆滅後幾百年慘痛的混亂局面,就可知魏武帝的巨大歷史功績,就會知道曹操為何會有這麼多人喜歡崇拜他。雖然曹操沒有登基當皇帝,但他無愧於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傑出的帝王之一。


我是伍洋


其實這個問題不能問成曹操為何非要殺孔融,而是應該問成孔融為什麼非要被曹操殺?

曹操雖然奸詐,但不是一個濫殺無辜的暴君。他要殺人往往有著政治目的。

對於孔融, 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孔子的二十世孫。曹操對他並無仇無怨,加上孔融是孔子的嫡親後代,名大很大,曹操一開始是十分敬重的。

問題就出在孔融的一張嘴上,說話沒有個把門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明眼人都看出來曹操是實際上的老大。而孔融犯賤就犯賤在亂說領導的壞話上。

在政治上,孔融已經看到曹操奸雄詭詐,愈發不能忍受,所以說話偏激常常觸犯曹操。兩人不合已經令曹操十分不爽了。更令曹操生氣的是,孔融還在私下裡亂說曹操的壞話,廣論非議(孔融是當官的,跟平民百姓亂議時政是不一樣的,換成今天的話說叫公眾影響力)。最終曹操忍無可忍,逮個機會處死了他。

其實這事把曹操換成別人也一樣殺他,領導的脾氣都是一樣的。孔融得罪曹操我覺得沒什麼毛病,只是覺得曹操下手有點狠,不應株連全家一個都不放過。


投筆從戎君


孔融是東漢末年的名士,是有名的“建安七子”之首,同時他還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孔融天資聰慧,在少年的時候就已經非常有名了,再加上他才華橫溢,因此在當時的聲望非常高。

漢獻帝即位以後,孔融先後任職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大中大夫等職。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歷史名入,為什麼會在建安十三年(208)的時候被求賢若渴的曹操殺害呢?

按理說,曹操是一個愛才惜才、求賢若渴的人,對於孔融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人,他應該重用才對。於情於理都不該出現這樣的事情。那麼又是什麼原因導致曹操非要殺了孔融不可呢?孔融之死成為了後世學者們爭相探索之迷。後世對於孔融的死因也有著各種各樣的猜測和爭議,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認為,孔融被殺主要是因為他的政治主張與曹操背道而馳。孔融是維護正統的漢室的,他的思想言論同曹操在很多地方相互牴觸。而且屢屢反對曹操的一些決定,並且還在公開場合多次令曹操難堪。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出兵征討烏桓的時候,孔融就曾公然嘲笑說:

“大將軍遠征,蕭條海外。昔肅慎不貢鏃矢,丁零盜蘇武牛羊,可併案也。”

不僅如此,孔融還反對恢復肉刑,反對曹操禁酒,諷刺曹操的兒子曹丕私納袁紹兒媳甄氏等。

再加上孔融忠於漢室,上奏主張“宜準古王畿之制,於裡衰內,不以封建諸侯”,意思就是要尊崇漢朝的天子,確保漢朝天子的獨尊地位,諷刺曹操受封魏王,孔融的這些主張同當時曹操實施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政策相牴觸,從而嚴重地激怒了曹操。

因此,建安十三年(207),曹操以“欲圖不軌”“謗訕朝廷”等多項罪名將孔融全家殺害,孔融被殺時時年55歲。

另外一種說法認為,孔融是天下名士,家世出身、政治背景與宦官之後的曹操有著明顯的差異。從東漢未年開始,許多士大夫都是倚仗自身的世家門第而目空一切,並以與普通人結交為恥。

例如當時的河南尹李膺就規定家人,不是當今的社會名士和世家子弟,不準入府通報。

而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在10歲的時候就出入河南尹李膺府第,自然是名門望族。而曹操恰恰相反,曹操的祖父是宦官曹騰,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所以身為名土的孔融就從心裡看不起曹操。在公開場合多次嘲笑諷刺曹操。曹操在消滅袁紹以後,曹操的兒子曹丕私納袁紹兒媳甄氏為妻。

於是孔融就寫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諷刺曹操為兒子私納袁紹兒媳甄氏為妻的行為,但是曹操沒有看懂這封信的意思,便去向孔融詢問。孔融回答說,我看你如今的這種做法,就可以想象到當年的武王一定也是如此。曹操明白了這個意思之後,非常生氣。



近代學者郭沫若指出:“曹操雖然是一個愛才惜才的人,但對於那些恃才傲物,不肯依附自已的人,是無法容忍的。”身為宦官之後的曹操,在統一了中原以後,就試圖借自己的政治權勢來籠絡那些名門望族的名士。但是作為世族名士代表的孔融,卻偏偏不肯受曹操的拉攏,還處處讓曹操難堪所以曹操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就拿孔融開刀,殺一做百。

根據翦伯贊《中國史綱要》的記載:“曹操統一中原後,開始向那些不親附自己的士人展開了進攻。”就足以證明這一說法。

對於上述的兩種說法,有些學者予以了否定。他們根據史料記載指出其實孔融在一些具體問題上還是同曹操合作的。例如,孔融曾在《崇國防疏》中斥責劉表的僭偽不軌,這其實在與論上對曹操是有利的。而且,孔融所作的六言詩中,就曾寫下“郭李紛爭為非,遷都長安思歸。瞻望關東可哀,夢想曹公歸來”來稱讚曹操在政治上的功績。

而在《與曹公論盛孝章書》中孔融更是把曹操比喻成齊桓公。由此可見,如果說曹操殺害孔融是因為政治主張不同或者說是身份門第懸殊的原因,很難令人信服。

還有些學者認為曹操之所以殺害孔融,是因為孔融本身的性格造成的。孔融天資聰慧,オ華橫溢,又出身世家名門,少年的時候就名滿天下。這就養成了他情才做物、目空一切、狂傲不羈的性格。他從來都不去刻意結交權貴,對當時的權貴代表董卓、曹操也是公然嘲諷,惹得當時這些權貴們對他不滿。

所以,在古代也有很多學者認為孔融被殺是因為他自身的性格造成的。例如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就認為孔融是因為生性傲慢而被殺的;張瑤在《漢紀》中分析說,孔融情才傲物,不識時務,而曹操雖然表面看起來寬容大度,但是內心卻是非常不滿的。

由此可見,孔融狂傲不碣的性格同曹操之間形成了不可調和的衝突,從而造成了孔融被殺的悲劇。


申報七十七載


孔融,字文舉,其才華橫溢、家學淵源,是建安七子之一,為東漢末年的著名文學家。有關他著名的典故,較為熟知的就是孔融七歲讓梨的故事。曹操是東漢末年的權臣,奠定了曹魏政權,其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天子之名征討四方,得以平定北方。同時曹操雖然多疑,卻是一個愛才、求賢若渴之人。然而就是愛才的曹操後來卻殺了才華橫溢的孔融。

那曹操求賢若渴,為何還是殺掉了才華橫溢的孔融呢?

曹操愛才、孔融才華橫溢這的確是事實。按理說曹操不該殺孔融,然而孔融還是被曹操所殺。之所以如此,有一定原因的。

孔融雖然有才華,但他性格直烈,又好評論時政,而在其評論時政時言辭又過於激烈,換句話說就是攻擊當時的掌權者,如此就常常惹怒了朝廷掌權人物。而當時的掌權人物是曹操。

曹操因位高權重、挾天子以令諸侯而欺壓天子,孔融對曹操奸詐的行為很看不下去、很不滿,所以就常常在評論時政、說話言辭過於偏激,如此就常常觸犯了曹操。有時孔融還給曹操寫信,其言辭中也頗為傲慢之詞。


孔融觸犯曹操,開始時,曹操對孔融雖然猜忌、不滿,但因為孔融那時名氣很大,他不想有害賢之名,所以在表面上對孔融還是一直容忍,當然其內心卻對孔融很猜忌。

隨著時間的推移,孔融的言辭激烈一再觸發曹操,一個人的忍耐終究是有限度的,何況是猜忌心重、位高權重的曹操呢!所以後來隨著曹操對孔融積壓的怨恨加重,最終忍無可忍。曹操的這個心裡被其他人猜到,所以就有人誣陷孔融。

最終,孔融就被曹操以“招合徒眾、意圖不軌、謗訕朝政、不遵超議”等罪處死。那時不僅孔融被處死,而且他的全家也被牽連。孔融去世時,五十六歲。


孔融雖死,但是他的文學地位卻不用質疑的。作為當時的文學家,他是繼蔡邕為文章宗師。他雖然被曹操處死,但曹丕卻很欣賞其文采。並且孔融還得以成為建安七子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