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 “儿皇帝”石敬瑭葬于宜阳低洼处,无人供奉,陵墓为何成“国保”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盐镇乡石陵村西的后晋显陵,又称石敬瑭墓,是五代十国后晋开国皇帝后晋高祖石敬瑭的陵墓,2013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儿皇帝”石敬瑭葬于宜阳低洼处,无人供奉,陵墓为何成“国保”

后晋高祖皇帝石敬瑭,祖上是沙佗人,西北的少数民族。后唐末年,潞王李从珂举兵杀进洛阳,自己做了皇帝。很快,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也扯旗造反。

面对从洛阳发来的平叛军队,有幕僚建议“称臣于契丹主,且请以父礼事之”。另外,再加上“割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与之”的条件。

“儿皇帝”石敬瑭葬于宜阳低洼处,无人供奉,陵墓为何成“国保”

看到石敬瑭给出的条件,契丹主耶律德光大喜。于是,耶律德光亲率五万铁骑大败后唐军队。之后,又帮着石敬瑭长驱直入洛阳,灭了后唐。

石敬瑭如愿以偿做了皇帝,国号大晋,定都开封,史称后晋。这一年是公元936年,石敬瑭45岁,耶律德光34岁。

“儿皇帝”石敬瑭葬于宜阳低洼处,无人供奉,陵墓为何成“国保”

石敬瑭不但割了燕云十六州给契丹,还奴颜婢膝称耶律德光为“父皇帝”,从此,中国有了“儿皇帝”这一可耻的称呼。他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向契丹进贡。

当了7年“儿皇帝”后,石敬瑭在全国人民的唾骂中死去,时年51岁,庙号高祖,谥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儿皇帝”石敬瑭葬于宜阳低洼处,无人供奉,陵墓为何成“国保”

从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开始,五代到北宋的数百年间,围绕十六州的收复与反收复,中原及北方人民经历了无数的战乱和浩劫,而石敬瑭正是直接造成这些战乱和浩劫的历史罪人。

据史料记载,石敬瑭去世时是在邺城(现河北省临漳县)宫中的保昌殿,且当时他已把开封作为国都,怎么葬在了宜阳县,至今是一个谜。

“儿皇帝”石敬瑭葬于宜阳低洼处,无人供奉,陵墓为何成“国保”

石敬瑭葬于宜阳县城西北12.5公里处的盐镇乡石陵村,石陵村也因此得名。墓前原有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立“晋高祖之陵墓”碑。据史料记载,墓前原有石人、石兽9对,现在都淤埋地下。

石敬瑭陵墓,为坐北朝南的覆斗形墓冢,封土高20米,周长100米,远远望去就是一个孤零零的大土堆。陵墓旁有河南省人民政府于2013年7月8日所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

“儿皇帝”石敬瑭葬于宜阳低洼处,无人供奉,陵墓为何成“国保”

据县志记载,陵园东原有“邱灵寺”,是石敬瑭灵辇停放之处,后为护园人住所,寺内建筑多已改建,1965年尚存巨碑一通,是宋景德年间所立,现已不复存在。陵墓附近,看不出有人供奉祭奠的痕迹。

“儿皇帝”石敬瑭葬于宜阳低洼处,无人供奉,陵墓为何成“国保”

这个背负了千古骂名的“儿皇帝”的陵墓,为何能成为“国保”?

专家认为,石敬瑭陵墓既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反面教材,又具研究价值。后晋显陵位于一条冲积沟的北沿,地势低洼,这在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是研究历代帝陵的又一新资料;后晋显陵的相关遗存大都被埋藏在地下,保存较为完好,未来具有极高的发掘、研究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