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6 鹽城歷史名人之明末進士孫榘

孫榘(1590-1662),字不喻,號從所,又號東海,別號東懈。建湖顏單人。崇禎十六年進士。官至上虞知縣、戶科給事中。著有《四書正義》、《藏堂詩稿》等。

明崇禎年間進士孫榘,鹽城西鄉唐橋南大孫莊(今建湖縣顏單鎮梅塘村)人。他一生熱愛鄉土,心繫民瘼,凡有益於桑梓庶民之事,無不竭力盡心,樂有所為,深得民眾的信賴與崇敬。崇禎末年(1644),時任漕運總督巡撫的蔡士英曾贈給他一塊匾額,上書“救濟弘猷”四個大字,以褒揚他愛鄉愛民的美德(事見《孫氏宗譜》)。

孫榘字不喻,號從所,二者皆取《論語》“從心所欲不逾矩”之義。幼年喪父,育於兄嫂。生性聰慧,好讀書,“日授句讀,輒記不忘”(語見宋蘇《明給諫孫東海先生傳》)。及長,嫂嫂逼其分家,他把所有家產全部讓給兄嫂,隻身棲居於“族之陋室”。相傳,母親谷氏私下裡問他:“家中鍋碗瓢勺,你一件不取,日後如何生活呢?”孫榘笑而未答。谷氏又問:“兒子,你莫非有一筆可觀的積蓄麼?”他爽快地答道:“有!”谷氏大為驚異,忙問積蓄放在何處,孫榘指著自己的一箱書籍說:“這就是我的積蓄。”谷氏見他“質弱力綿”,處世看問題卻很有見地,便鼓勵他認真攻讀,將來成器。後來他嫂嫂聽說此事,深感愧悔,又將他接回家去。他“事兄如父,愛侄如子,生養死葬,數十年如一日”,因此家聲遠播,大孚眾望(事見孫渾《叔父東海公事略》)。

孫榘自幼勤奮好學,飽覽經史,明熹宗天啟四年(1624)赴鄉試,舉孝廉。越二年,鹽城縣旱、蝗並作,饑荒嚴重。孫榘一面上書請求賑粟救災,一面籲請知縣楊世祿火速派員到湖南、廣西購米,還央請漕撫蔡士英出具憑證,使運糧船隻一路通行無阻,及早返抵鹽城以救濟災民。他自己家中所有人等,經常用菜湯充飢,省下糧食煮粥施賑,鄉人頗感其德。

崇禎四年(1631)六月,南支黃河在新溝口、蘇家嘴一帶決口五百餘丈。作為舉人的孫榘,遍訪省級大員,請求組織民工堵塞決口,疏浚射陽湖,結果得到漕運李待問的支持。誰知興工未久,又連發秋水,一時田沉河沒,遍地汪洋。境內災民,背井離鄉,外逃至淮安一帶,沿門乞討度日,屢遭當地歹人欺凌。孫榘聞知,立即將此事上訴於淮安府推官王用予,要求嚴懲歹徒。與此同時,孫榘又上書有司,為民請命,建議速撥糧款,解救災區人民倒懸之苦。孫氏族人中“待以舉火者數十家”,其中有“因水荒而以田宅求售者”,孫榘竭力加以勸阻,對他們說:“歲荒不過一時,田宅出賣則永難復返矣!”還拿出自家糧食救濟他們(見《叔父東海公事略》)。

崇禎十六年(1643),孫榘獲中進士,是鹽城六十年來第一人。次年,他親赴京城,找到在戶部供職的同榜進士曹子玉,為鹽城蠲免餉銀兩萬餘兩。他又深感下達的生員數額不足,為鹽城呼籲,請增廣生員十名。

同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稱帝,孫榘被授任浙江上虞知縣。剛一到任,他便著手興辦學校、釐清稅斂、監督糧餉,同時大刀闊斧地懲辦了一批作惡多端的土豪劣紳。上虞百姓,無不額手稱慶。

正當孫榘意欲以一己之才兼善天下之際,甲申事變發生了,清順治帝定鼎於燕都(今北京)。明之舊臣多半貪圖富貴,趨附新朝。孫榘為保名節,視富貴如草芥,隻身投奔以監國名義駐守紹興的魯王朱以海,被授任為戶科給事中,襄理政務。清軍進攻浙東時,他又隨魯王避走海島。不久,南明既亡,孫榘只好由海道返回故里,從此閉門不出,專心於著作。清廷江南省當局曾多次致函孫榘,請他復出,他不但拒邀,連來信也都被他一焚了之。

孫榘一生活了七十三歲,身後家無餘財,卻留下不少著作,計有《初茅軒集》、《藏堂詩稿》、《被纓集》、《亦園雜刻》、《四書正義》等。晚年歸林後,他曾有七絕《自題小像》一首,從中可以看出他淡泊名利的心志。其詩云:

短鬢長眉一幅巾,布袍芒履自行春。

生成不是封侯相,林下於今見一人。

鹽城歷史名人之明末進士孫榘


分享到:


相關文章: